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虛靜人生論及現(xiàn)代價值

2023-02-22 13:12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人生哲學本性老子

崔 元 君

(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普遍關注人生問題,對人生哲學的闡發(fā)極為豐富。老子作為道家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包含著一套獨具特色的人生哲學?!爸绿摌O,守靜篤”[1]39,這是《老子》理想的人生樣態(tài)。馮友蘭[2]60—61、張岱年[3]547,554、陳鼓應[4]157—159等諸多學者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對“虛靜”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闡發(fā)。徐復觀先生更是直接稱老莊道家的人生哲學為“虛靜的人生”(1)徐復觀先生認為:“老、莊是‘上升的虛無主義’,所以他們在否定人生價值的另一面,同時又肯定了人生的價值。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則在人生上必須有所成?;蛟S可以說,他們所成的是虛靜的人生?!痹斠娦鞆陀^《中國藝術(shù)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版,第41頁。。受前輩學者研究的啟發(fā),筆者以為可以將《老子》的人生哲學稱為“虛靜人生論”。盡管“虛靜”作為一種人生哲學受到學界的重視,但是它以何為根基?包含什么意蘊?在當今時代又有何價值?這些問題并未得到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事實上,虛靜人生論從廣闊的宇宙本體論視角出發(fā),以最高本體——“道”——為哲學基礎,統(tǒng)籌“愚”“損”等具體的人生態(tài)度、修養(yǎng)工夫等概念內(nèi)容,追求心靈、精神的不斷提升,最終達到無累于物、無制于欲的自由超越、寧靜平和之境界。研究《老子》虛靜人生論,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構(gòu)建良性的社會秩序、競爭秩序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虛靜人生論的哲學基礎

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大特點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對于終極問題的追問,目的是要給人事找到一個根本依據(jù)和遵循,用天道來闡明人道(2)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寫道:“中國哲人的文章與談論,常常第一句講宇宙,第二句便講人生。更不止此,中國思想家多認為人生的準則即是宇宙之本根,宇宙之本根便是道德的標準;關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關于人生的根本原理。所以常常一句話,既講宇宙,亦談人生。”詳見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頁。?!独献印芬嗍侨绱??!独献印氛軐W中蘊含著精妙的宇宙論、本體論思想,而這些高度抽象的哲學思考,落腳處卻是要為現(xiàn)實社會、人生尋求一個終極依據(jù)和原則。《老子》的虛靜人生論,其哲學基礎就是“道”?!暗馈笔恰独献印钒l(fā)明的哲學概念,是最高本體、最高范疇,具有“無”(3)雖然《老子》中的“無”是否已經(jīng)是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還不能完全確定,如劉笑敢認為把《老子》中的“無”“有”當作高度抽象的專門性哲學概念的內(nèi)證稍顯不足(詳見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頁),但是這不妨礙“無”是“道”的一個重要特性的判斷?!白匀弧薄疤撿o”等特性。在“道”的這些特性中,“無”是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特性。其他諸多特性,包括“虛靜”(4)《老子》中,“道”還有許多特性,諸如“柔弱”“謙下”“不爭”等,本文重點討論虛靜,所以其他特性暫不涉及。,基本都是從“無”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蛘哒f,“無”是“道”的核心特性,但它的抽象度極高,為了能夠?qū)λM行一些相對具體的解釋,于是有了“虛靜”等其他特性。

《老子》中的“無”以否定性語言描述“道”,說明“道”是無形無聲無名的。王弼曰:“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酪詿o形無名始成萬物?!盵1]2任何一個可以命名、有確定形態(tài)的事物都是一個確定的物體,這種確定性決定了它只能是此而不能是彼。而作為最高本體的“道”,既要是此,又要是彼,所以它不能是任何一個確定的事物,只能是一個無限的、整體的存在。所以《老子》說:“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1]65對此,王弼注曰:“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盵1]65混沌不分的“道”,沒辦法給它一個有規(guī)定性的名字,也不能用確定的語言描述它的樣態(tài)形象,只能勉為其難地用“道”“大”“一”這樣的語詞來稱謂它?!独献印氛f:“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十四章)[1]35用視、聽、觸這類感官感知的方式,無法感覺到最高本體——“道”。“道”無名、無聲、無形,用今天的哲學語言講,“道”是無規(guī)定、無限的完備整體,這就是《老子》用“無”所表達的“道”的特性。后世經(jīng)王弼進一步提升了“無”的地位,“無”幾乎是《老子》之“道”的另一稱謂。當然,關于“無”的研究汗牛充棟,不可勝數(shù),這里無須詳細展開??傮w來看,《老子》中的“無”是“道”的特性,意謂“道”的無規(guī)定性、無限性、整體性和完備性,這是為大家公認的。

但是,“無”所指向的這些特性相當抽象,難以理解。而“虛靜”則包含著較為直觀具體的意思,即空虛無物、安靜無聲。這一含義與抽象的無聲無形是可以溝通的。在“虛靜”的早期使用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墩f文解字》記載,“虛”的本義是“大土丘”,“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5]166。根據(jù)許慎的解釋,“虛”本義中包含著四周高、中間低、中間空的形態(tài)特點,而且大丘本來就有空曠遼闊的特征。而“靜”在上古的古籍中,就是作為“靜止、安靜”使用的。《尚書·洪范》云:“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盵6]100這里的“靜”是靜止之意?!对娊?jīng)》中有“靜言思之”的詩句(5)《詩經(jīng)·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辟有摽!”詳見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詩經(jīng)·衛(wèi)風·氓》:“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痹斠娒鄠鳌⑧嵭{、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頁。,則是靜作“安靜、平靜”的例證。顯然,“虛靜”本義是事物、現(xiàn)象界的無形無聲之意。從這一本義出發(fā),逐漸推演出哲學概念“無”所包含的抽象的無形無聲也是一種歷史必然(6)關于“虛靜”的演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具體可參見白奚《〈老子〉對“虛”“靜”的哲學提升》,載《哲學研究》2022年第6期。。相比于“無”,“虛靜”在現(xiàn)實中還可以被經(jīng)驗感覺到,所以,通過“虛靜”理解“無”,就相對容易一些。事實也證明了這一推論,《老子》中經(jīng)常使用“虛靜”或與“虛靜”同義的語詞來形容“道”的無聲無形。比如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盵1]12這里“沖”“淵”“湛”都是和“虛靜”意思相似的語詞?!皼_”,訓為虛。道沖,即道是虛的。明代李宏甫注曰:“淵乎常止,雖萬流歸之而不見其盈?!瓬Y深靜遠,無有涯涘……湛兮常寂,似亡若存焉耳?!盵7]13“淵兮”“湛兮”就是與“虛靜”同義的描述。再如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盵1]15吳澄、范應元解釋“橐籥”乃用來煽火的“風箱”[8]76,它的特點是中空。《老子》借“橐籥”比喻“道”的虛空樣態(tài),“橐籥”亦含虛之意。還有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盵1]18嚴復說:“以其虛,故曰‘谷’?!盵8]80“山谷”“玄牝”也含有虛的意思。這是借“山谷”“玄牝”中空的形象特征表示道體虛無。二十五章曰:“寂兮寥兮,獨立不改。”[1]65嚴靈峰解釋說:“寂兮,靜而無聲。寥兮,動而無形?!盵8]160“寂兮寥兮”也是虛靜之意。諸如此類,《老子》中用虛靜或包含虛靜意思的語詞來形容道體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通過上面所舉幾例,可以看到,《老子》中的“虛靜”既有高度抽象的無聲無形的哲學意義,同時又包含著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被人們經(jīng)驗、感知的含義,用它們對“無”進行進一步的解釋,相對便于理解把握。所以,在《老子》描述“道”的內(nèi)容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無”“無名”“無物”“無象”這類語詞外,包含“虛靜”或與之同義的語詞也多處可見。根據(jù)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測,在《老子》的宇宙生成論、本體論范疇中,“虛靜”與“無”的含義是相通的,共同說明道是無聲無形的。但是,“虛靜”并不能代替“無”,它的作用和價值是對“無”進行注解說明,“虛靜”乃“無”之注腳。

當然,《老子》的“道”最終還是要落實在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中,為社會人生提供根本依據(jù)和最高準則。《老子》設定“道”為最高本體、萬物之宗,人亦囊括其間。這就意味著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都與“道”有先天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所以,“道”的特性即是人類社會應該普遍遵循的法則,應該以“道”及其特性為人生最高準則,這樣的人生才是正常、健康、和諧的人生。具體到人生問題時,“道”的無規(guī)定性、無限性、整體性和完備性就轉(zhuǎn)化為人的本性——自然淳樸。而虛靜人生論,其最高境界即是復歸人的本性,按照本性進行人生的各種活動。這即是虛靜人生論的哲學基礎。

二、虛靜人生論的理想境界

不少學者都討論過《老子》“虛靜”思想的人生修養(yǎng)意蘊。有些研究將這一人生哲學與神秘主義關聯(lián),把“虛靜”解釋成一種神秘體驗,尤其以國外研究多見(7)國外學者對于“虛靜”的理解和討論大多沒有脫離神秘主義的窠臼,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英國學者葛瑞漢、美國學者郝大維和安樂哲等,他們的觀點頗能代表西方漢學者對道家“虛靜”的理解。葛瑞漢《論道者》一書中認為,“虛靜”即是使身心放松沉靜,戒絕定見與成規(guī),使得感官與心靈清澈明亮,從而無須作出選擇而任問題自行解決。之所以如此,葛瑞漢認為是“源于先秦思想中一個隨處可見的假定,依靠圣人的完美知覺,自然動機會符合于‘道’,使個人情欲平靜緩和的練習工夫?qū)⑹剐囊子跒樯硗獾淖匀涣α克鲗А?。詳?英)葛瑞漢《論道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273頁。郝大維和安樂哲《道不遠人》中認為,“虛靜”的目的在于“保存?zhèn)€體生命力”“避免由外在騷動引起的損耗”。他們雖然回避了“神秘主義”這一概念,但他們對于“虛靜”到達“無為”過程的闡釋仍然沒有脫離“神秘主義”。詳見(美)郝大維、安樂哲《道不遠人》,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頁。。這種解釋是值得商榷的?!疤撿o”作為一種人生哲學,它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遵從淳樸自然本性的人生狀態(tài),這種人生狀態(tài)簡單素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自由人生,與神秘主義截然不同。虛靜人生論的理想境界,就是保持淳樸自然的本性,最終達到無累于物、無制于欲、自由超越、寧靜平和的精神境界。這一境界以沒有巧智詐偽、私心貪欲的淡然質(zhì)樸、純真自然為突出特征?!独献印分械摹坝奕恕薄皨雰骸薄俺嘧印钡纫庀蠛透拍钍菍@一理想境界的摹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盵9]394從這段記載可見老子對“愚”的崇尚。

《老子》二十章曰:“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盵1]50—51這里“我”即是指與俗人、眾人相對的圣人。圣人亦同愚人,有一顆愚人之心?!独献印分小坝蕖本烤购我猓客蹂鲈唬骸啊蕖^無知,守其真順自然也?!盵1]173河上公注曰:“使樸質(zhì)不詐偽也?!盵8]299范應元云:“‘將以愚之’使淳樸不散,智詐不生也。所謂‘愚之’者,非欺也,但因其自然不以穿鑿私意導之也。”[8]299這三種解釋都抓到了“愚”的本質(zhì),即質(zhì)樸、純真、自然。尤其王弼用《老子》自己的語言“無知”解釋“愚”,洞見了《老子》奧妙。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對“知”的不同理解,后世不少研究誤將《老子》思想中的“愚”和“無知”解讀為《老子》反對知識、愚民(8)對《老子》的這種誤解由來已久。如著名學者錢穆認為:“《老子》書中之圣人乃獨擅其智,默運其智,而不使人知者。”“……圣人(指《老子》中的圣人),實欲玩弄天下人皆如小孩,使天下人心皆渾沌,而彼圣者自己,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些也不渾沌。此實一愚民之圣也?!痹斠婂X穆《莊老通辨》,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第96頁。再如余英時觀點:“故道家的反智論影響及于政治必須以老子為始作俑者?!献釉诖耸枪_地主張‘愚民’,因為他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分的知識就沒有辦法控制了?!痹斠娪嘤r《中國思想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變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344頁。即使當代,學界仍有這樣的觀點。如崔永東認為: “在老子看來,貪欲和知識是悟‘道’的兩大障礙?!薄袄献臃磳Ω泄倥c外物的接觸,反對人們在客觀實踐中獲取知識?!痹斠姶抻罇|《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建構(gòu)特征》,載《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1期。。這種解釋是偏離《老子》思想的,后文將對此展開具體的討論,這里暫且略過??傊?,《老子》中的“愚”,不是愚蠢、愚昧的“愚”,而是質(zhì)樸無華、寬厚處世之意,這正是人從“道”那里獲得的天然本性。二十章這一段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茫茫眾人,工于心計,善于機巧,看似好像聰明機靈,其實喪失了純真自我,給自己增加了無限之煩惱。愚人昏昏悶悶,不精于算計,不用詐取巧,對一切人和物都是渾厚質(zhì)樸的態(tài)度,這正是圣人之所以為圣人之處。這樣的人生看似笨拙,不夠精明,卻也因此減少了諸多困擾,是真正的智慧和聰明?!独献印分小坝蕖钡倪@一真正含義,已經(jīng)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如黃忠晶認為,“愚”是使民淳樸自然,驅(qū)除多智巧詐,是返璞歸真的必由之路[10]。筆者贊成這一觀點,“愚”是返璞歸真的必由之路,也是虛靜人生論理想境界的體現(xiàn)。

《老子》也是按照這種思路設定、使用“嬰兒”“赤子”的?!拔要毑促馄湮凑?,如嬰兒之未孩?!?二十章)[1]50劉笑敢據(jù)《說文》推斷“‘孩’和‘咳’的意思是一樣的,‘嬰兒之未孩’即嬰兒還不會笑的淳樸狀態(tài),這是對簡單、淳樸的追求,不是對物質(zhì)的追求……是經(jīng)過大知大識之后的返璞歸真”[11]279。劉笑敢先生之見非常貼合《老子》思想,“嬰兒”這一意象表達的就是對人生之初的簡單淳樸、渾然至善的追求。因為淳樸,所以最真;因為混沌沒有分別心,所以最善。這些品性都是沾染塵世之后所不具備的。所以,《老子》甚至將“嬰兒”“赤子”視為“常德”之人。二十八章曰:“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盵1]75五十五章又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149“常德”“含德之厚”都是指最高的德性、品格,《老子》將“嬰兒”“赤子”比作擁有最高德性的人。究其根源,即是赤子、嬰兒至真至純至善,沒有沾染任何的污濁,沒有任何心機和目的。這在《老子》看來,比各種人為、外在要求的德性都更高明、更可貴。一如匡釗、王中江所指出:“‘嬰兒’‘赤子’,所指不外是人之初生,未受到任何私欲偏見蒙蔽、錯誤知識污染,不帶有任何成見機心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既純凈又混沌的狀態(tài)免于人世的種種侵襲,乃是道家一貫認可的‘無’的最高人格境界,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的‘心靈修煉之最高狀態(tài)’。”[12]

綜上,《老子》虛靜人生論的核心就是追求簡單、淳樸、自然的本性。這也是《老子》人生哲學獨特之處。這種人生哲學雖然和儒家倫理道德、經(jīng)世致用的人生追求有所不同,但對質(zhì)樸人性的追求與重視這一點,儒道兩家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就將是否保有質(zhì)樸本性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達到“仁”的重要標準。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13]48;“繪事后素”(《論語·八佾》)[13]63;“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13]149。其中,“巧言令色”和《老子》“俗人昭昭”“俗人察察”有相近之處,都是指那種虛偽矯飾之人。而“剛毅木訥”與“愚”都共同包含著質(zhì)樸無華之意??梢姡鬃雍屠献右粯?,都認為質(zhì)樸是評判人格境界的重要標準。只不過孔子主張剛毅,以有為為目標;老子主張柔弱,以無為為目標,一剛一柔,進路和目標不同。《老子》獨特的虛靜人生理論,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超越之道,意圖使人們從精神困擾中超拔出來,外不為物累,內(nèi)不為欲牽,“淡然獨與神明居”,這正是虛靜人生的理想境界。

三、虛靜人生論的工夫途徑

前面著重討論了虛靜人生論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老子提出的方法就是“損”,即四十八章:“為道日損?!盵1]132王弼云:“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盵1]120在《老子》看來,人之所以遠離了自然純真的本性發(fā)生異化,是因為人在與外物的接觸中產(chǎn)生了知和欲,知和欲就是人與“道”相比多出來的東西。它們“愈多”則離“道”愈遠。在知和欲的躁動下,人們就逐漸喪失了本性。唯有減去它們,方能達致虛靜。

為什么知和欲使人喪失本性?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清所損的知和欲分別是什么。作為“損”的工夫?qū)ο蟮摹爸焙汀坝痹凇独献印分惺翘赜兴傅?,并非廣泛意義上的知識或者是人的正常生理、生活需要。如果不分清這兩者,很容易就把《老子》理解成反智、愚民或者是滅欲思想。

首先,討論“損知”。我們需要厘清老子所要損去的“知”究竟是什么?知,在《老子》中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正面的、積極的,即知識、智慧之知。對這類知,老子的態(tài)度是贊成、支持的,最典型的證據(jù)莫過于第四十八章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1]132?!盀閷W”就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8]243。 在老子的時代,這些知識包含著政教、禮樂之類的社會人文知識,也包含著對自然的探求的知識。老子準確地指出,這類知識,要靠學習、積累才能有所收獲。由此可見老子是很重視知識的。此外,第十六章、五十五章“知常曰明”[1]39,149,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87,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1]120,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1]130,第六十四章“學不學”[1]171,第六十五章“知此兩者,亦稽式”[1]173,這里的“知”“教”“學”,指的都是對常識性、經(jīng)驗性的知識的學習、了解和積累。很顯然,老子在談到這類“知”的時候,都表現(xiàn)出了贊成態(tài)度。這是《老子》中正向的“知”,是被老子肯定、重視的“知”。相反,另一類則是反向的、消極的。老子認為,這類“知”是擾亂人心本性,使人偏離大道發(fā)生異化的根源。這類“知”,指的是巧智、心機、狡詐等各種與純真、質(zhì)樸相反相對的東西。老子主張要損去的“知”,即是此類。老子有時也用“智”來稱呼它們,認為它們是人心躁動、湮沒本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毫無保留地摒棄這些所謂的“智”。這類用法在《老子》中更為多見。下面試舉兩例。其一: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第三章)[1]9

《老子》這里提到的“無知”,即是沒有偽詐的心智之意。王弼解釋為:“守其真也?!盵1]9“無知無欲”,即能保持純真質(zhì)樸,王弼的注解揭示了《老子》思想本意。另外這一章中還出現(xiàn)了所謂的“智者”,很顯然,《老子》對這種智者不齒。因為他們不是真正有智慧的智者,而是有心機、自以為聰明的一類人。《老子》認為,只有摒棄了自作聰明的心機偽詐,才能復歸于真樸,才是真正的智者。其二: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1]48

這是通行本的內(nèi)容,而郭店竹簡本的表述與此有重大差異,學者們公認更符合《老子》古本和思想。簡本十九章這幾句是:“絕智棄辯……絕巧棄利……絕偽棄詐……”[11]258可以看到,十九章竹簡本與通行本的重大區(qū)別在于“絕”“棄”之后的內(nèi)容。通行本中是“圣”“智”“仁”“義”,而竹簡本中在這四個詞對應的位置分別是“智”“辯”“偽”“詐”。四字之差,相距甚遠。以竹簡本為據(jù),可以斷定,《老子》十九章是針對所謂聰明的智辯、偽詐、巧利而展開的批評。智辯、偽詐、巧利,這些詞語即使在現(xiàn)代漢語的語境中,它們的含義也絕不是指知識、智慧,仍是指手段心機等內(nèi)容。據(jù)此看來,《老子》所主張損去的“知”,就是智辯、偽詐、巧利之類的智巧心機,要通過“損”的工夫,把這些讓人變得偽詐的小聰明克除掉。我們可以看到老子對這些智用的是“絕”“棄”這樣的動詞,態(tài)度異常鮮明、堅決,這和后面將要討論的“損欲”是有所不同的。此外,第十章“愛民治國,能無知乎”[1]25,第二十章“絕學無憂”[1]50,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1]173,這幾處的“知”“學”“智”也都指稱的是智巧心機的智,所以在它們前面基本都有無、絕這樣的動詞。第六十五章“智”前面雖然沒有動詞,但指出這種智巧心機是民之難治的原因,同樣是對這種“智”的批評和否定。

通過上面幾處例子,可以比較確定地說,老子“損”的工夫論中,所要克除的“知”是智巧心機、偽詐之術(shù)的智,對于這類智,老子認為人們應該堅定地、徹底地把它們清除掉,這樣就可以“守其真”了。那么,對于欲,老子是如何界定的?“損欲”和“損知”中的“損”含義是否完全一樣呢?下面就圍繞這兩個問題討論“損欲”。《老子》主張無欲,無欲即克除欲望,也就是損欲。那么,要損去的欲究竟包括哪些內(nèi)容?要損到什么程度呢?《老子》所主張要損去的欲,是對物質(zhì)、名利等的貪心私欲,并不包括人們生活的正常需要?!独献印分?,凡是提到欲的地方,都指向貪欲、私欲。

比如第十二章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31

魏源注曰:“視久則眩,聽繁則惑,嘗多則厭,心不定故發(fā)狂?!盵14]13從魏源的注釋可以看出,“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和“難得之貨”指的都是過度的物質(zhì)享受,是追求官能刺激淫佚放蕩的貪欲。老子認為,這些不是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是自我意欲放縱帶來的欲望。這些欲望會使人的心靈激蕩、躁動不安。河上公曰:“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fā)狂也?!盵15]45人本來之性是好安靜的,但過度追求物質(zhì)就會導致欲望橫生,貪念肆虐,使人精神狂躁不安,心神不寧。對個人來講,影響身心調(diào)適;對國家、社會來講,導致社會混亂無序。所以,老子認為正常的生活應該是“為腹不為目”。蔣錫昌先生認為:“《老子》以‘腹’代表一種簡單清靜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其結(jié)果竟至‘目盲……耳聾……口爽……發(fā)狂……行妨’之生活?!盵8]105“為腹”意謂正當?shù)纳钚枰?,“為目”則是縱情聲色的淫逸生活??梢?,《老子》并不認為人們正常生活的需要是欲望,只有那些淫佚放縱、無限度無節(jié)制的追求才是欲。這正是他認為應該損去、克除的東西。這在《老子》理想國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確。第八十章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民風淳樸、豐衣足食、其樂融融的理想生活畫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八十章)[1]198老子在這里主張人們的生活不僅是溫飽而已,而且要衣食甘美,居有定所,同時還要有適當?shù)奶找毙郧榈膴蕵坊顒?。這樣的田園生活,散發(fā)著舒適生活的甜美,洋溢著自然質(zhì)樸之風,難道不是所有人追求向往的人生狀態(tài)嗎?因此,我們可以很確定地推論,《老子》強調(diào)的無欲、日損,是指要去除人的貪欲、貪心,并不是要連人的正常生活需要都去除,也不是要把人們的生活標準降到最低。這是對“損”的工夫需要正確理解的。

《老子》雖然認為要克除貪欲,但和對智的態(tài)度不同,他認為損欲知止、知足即可。前面對智,我們已經(jīng)討論了《老子》的態(tài)度是絕、棄,毫不保留地克除。而欲,他常說的卻是知止、知足。如第三十二章云:“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盵1]84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1]125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盵1]129凡事皆應有度,要把握在一定的范圍限度中,不可過度。這就是知止、知足的意思。甚愛、多藏,這是普通人很容易走入的人生誤區(qū),認為擁有的名利財富地位越多越高仿佛就得到的越多。其實,事實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許多災禍似乎都與對名利財富的過于追求有關。真正能夠使人幸??鞓返氖怯幸活w知止、知足之心,尤其是對于名利財富地位這些身外之物,抱有適可而止的態(tài)度,是睿智理性的表現(xiàn)。而這也正是《老子》“損”的工夫所教給世人的智慧。呂惠卿云:“是以圣人去彼有見有欲之追求,而取此無知無欲之虛靜也?!盵14]13“無知無欲”,即是達到虛靜人生的必要條件。以“損”的工夫來追求保持人的淳樸自然本性,實現(xiàn)虛靜的人生,就是要損去知和欲,使人心歸于質(zhì)樸純真、虛靜自然。

既然同為損的工夫?qū)ο?,知和欲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老子》認為,它們是相互關聯(lián)的。知,是由欲望而起、為了滿足貪欲而使用的機巧、詐術(shù)。欲和知是密切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欲必然要用知,有知必然要求欲。所以,在《老子》中,知和欲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如影隨形,要想保持內(nèi)心的清靜平和,必須同時將此二者克除。當然,對比之下,我們認為,老子對智的態(tài)度是徹底去除,毫無保留,而對欲,則是節(jié)制、克制,把它們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知足知止為上。

綜上,“損”的工夫,包含絕棄各種巧智詐偽、心機手段和節(jié)制約束貪欲妄念兩個維度的內(nèi)容。通過“損”的工夫,可以使人們保持內(nèi)心的安寧平和,淳樸自然的本性,達到心靈的淡泊虛靜,這樣,人們自我的內(nèi)在是和諧順暢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和諧順暢的,從而達到理想的人生樣態(tài)。

四、虛靜人生論的時代價值

道往而明來者。理解過往是為了面向未來,面向當下。研究《老子》的虛靜人生論,不是為了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要發(fā)掘其中所蘊藏的對治當今諸種社會病癥的精神寶藏。在全球化、虛擬化、數(shù)字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老子》虛靜人生論正是現(xiàn)代人所欠缺和需要的。正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因為它(按:指道家思想)有其自身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人們還能從中發(fā)現(xiàn)醫(yī)治現(xiàn)代社會的妙方,它所提出的有些問題與當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對當代人解決這些問題不無啟迪意義?!盵16]2筆者認為,對于當今社會來講,《老子》的虛靜人生論有兩方面的啟示值得重視。

第一,溫厚寬容的處世態(tài)度有益于形成和諧友善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關系個人工作、生活,也關系著整個社會國家的穩(wěn)定和諧。誠懇待人、友善待人是新時代新型人際關系的題中之義?!独献印返奶撿o人生哲學對形成、發(fā)展新型人際關系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啟示。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強度高,加之追求自我、追求個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究其根源,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缺乏寬容關愛、真誠相待之心。《老子》的虛靜人生論,主張人們回復淳樸自然本性,內(nèi)在地包含著人與人之間寬容以待、真誠相見的處世態(tài)度。這對于改善人際關系,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都很有必要。如果人們都能遵從此本性與人相處,用淳樸赤誠之心待人,用溫厚寬容的態(tài)度處世,不僅能夠收獲和睦友好的人際關系,還能使全社會更加友好寬容,減少甚至消解許多無謂的矛盾和爭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將更加融洽暢達。

第二,節(jié)制知止的人生理念有益于提升新時代民眾的精神境界,對構(gòu)建良性的社會秩序、競爭秩序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長期以來,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尚剛健、崇有為是主導人們?nèi)松闹髁魉枷?。剛健有為固然可貴,它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也是個人自我價值體現(xiàn)的有效方式。但是,凡事都應該張弛有度,一味地剛強,也必然會使人陷入無限的競爭、拼搏之中,甚至演變成欲望的無限擴張。如果人們長期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下,心力交瘁、精神焦慮,即使物質(zhì)極大豐富但生活幸福感也會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只重視剛健有為而忽略了節(jié)制知止。理想的人生應該是進取有為,不忘知止。在奮發(fā)有為、積極進取的同時,仍不忘節(jié)制對物質(zhì)名利的欲望,懂得適可而止、適時而退,以一種恬淡質(zhì)樸的心境對待得失。以理性駕馭欲望,以知止輔助有為,把握好奮發(fā)向上與淡泊知止之間的張力,這樣可以讓身心得到更好的安頓和棲息。當然,這是一種極難達到的精神境界,也是《老子》虛靜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老子》思想的可貴所在和現(xiàn)代價值所在。

以上討論了《老子》思想中所蘊含的虛靜人生論。這一人生哲學從廣闊的宇宙本體論視角出發(fā),以“道”的重要特性——“無”和“虛靜”——為哲學基礎,以保持淳樸自然本性為理想境界。而通往這一理想境界的道路就是“損”,絕棄巧詐虛偽,克制私心貪欲,知足知止。《老子》提出這樣一種別具一格的人生哲學,意圖是使人們從精神的困擾中超拔出來,外不為物累,內(nèi)不為欲牽,實現(xiàn)精神的自由和超越,“淡然獨與神明居”。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老子》這種解決辦法對于外在的世界可能沒有太多改變,但是,在外部不可改變的前提下,如果主體自我能夠改變一種思維方式,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尤其在老子生活的亂世,這種方式表達的既是老子對自然純真、虛靜淡泊的人生價值的追求和向往,同時也是他對追逐名利的人生價值的揭露和批判?!独献印诽撿o人生論既是老子對社會人生深刻反思后凝練而成的一家之言,也是中國哲學中人生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人生哲學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升新時代公民精神境界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股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歡
人生哲學本性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保持本性方能異彩紛呈
用灑脫之筆詮釋簡靜生命哲學——讀王蒙隨筆《不煩惱:我的人生哲學》
浮石繪話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學
浮石繪話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學
智者老子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學
羊質(zhì)虎皮
本性最美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