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馬煥靈,袁 磊,皇甫科杰,王 枬
(廣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6)
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涵養(yǎng)“時代新人”的民族根性
王 彥
強國崛起的歷史告訴我們,教育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國強民富最深刻持久、恢宏磅礴的力量。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yè),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趯妵绕饸v史規(guī)律的深刻洞察和對新時代競爭本質及未來發(fā)展關鍵的深度精準把握,黨的二十大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強調“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扎根中國大地,根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習近平同志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堅持中國特色、堅定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展中國模式、實現教育強國的根本保障。而如何在當今世界文化多樣、價值多元、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生存與發(fā)展并重的背景下,涵養(yǎng)民族根性,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則成為實現教育強國的關鍵問題。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xù)。我們的思想觀念、我們價值準則、我們的行動邏輯,甚至我們的情感體驗,都是文化的產物。教育是促進兒童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實踐過程。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是生活于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人,教育的過程就是促成兒童在其所處文化情境中,習得文化基因,適應文化模式,認同文化準則,從而帶有一個民族鮮明的“文化印記”,保持著民族的文化根性。
我們要培養(yǎng)堪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是能夠在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之間建立起連接的人。這種智慧對兒童來說,連結了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等意蘊的生命體驗。兒童在社會化進程中作為社會關系的個體,要與成長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和諧生長,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獲得敏銳洞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兒童在生存智慧與文化體悟的過程中獲得理解,增長能力,踐行責任。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的教育精神弘揚,中華文明在漫長歷史長河沉淀了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歷史見證;跨越數千年時空的文化價值認同、文化價值傳承與文化價值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它通過各民族文化符號的價值輸入生根在每個中華子女心中,民族文化符號通過一代代相傳使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兒童作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接班人,經教育熏陶,其思維模式、文化風俗、審美情趣、民族情感、道德禮儀等在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下,得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留下的建筑、繪畫、器物、雕塑、戲曲等珍貴文化遺產,從視角維度影響兒童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獲得“格物致知”的能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與人為善”等文化精神遺存,促進兒童社會教化和道德修養(yǎng),培育超個人的社會大愛品質;《詩經》《尚書》《論語》《道德經》等經典著作是民族文化血脈,借此開展的“立德樹人”的學校教育對兒童的精神浸潤有了現實載體和不腐傳承;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到“倉頡造字”,從精衛(wèi)填海、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這些寓言故事用它的通俗性給兒童刻畫了一個個智慧結晶的歷史文化故事,在政治上引領兒童向國家和人民群眾靠攏。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解決當下教育問題的大智慧。如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及“安其所”“遂其生”的理念——即“中和位育”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思想,及道家的“天下大同”“以和為美”的主張等,是實現教育公平、體現社會真善美核心主題的文化淵源。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實現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教育強國的價值指向;汲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智慧,夯實教育強國的文化底蘊,是教育尋根的必然。
自信是一個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文化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是一個歷史性與發(fā)展性并存的概念,更是一個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包容性特征的命題?!叭藷o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國家的發(fā)展與強盛離不開物質和精神力量的雙向支撐,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蘊含著民族不斷奮斗的智慧和價值追求,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兒童樹立了文化自信,則克服了文化自卑、文化弱勢和文化防御等不良心理。
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潛質與本能,是與民族根性聯系在一起的,“教育直面?zhèn)€體知情意系統的協調、養(yǎng)成與發(fā)展,本質上為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場的活動”(1)參見孫杰遠:《論民族文化心理場及其教育意蘊》,《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學習與浸潤中兒童逐漸習得強大的民族精神力和個人成長意志力,文化信念逐漸生根發(fā)芽。兒童文化自信的養(yǎng)成,“始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習得,經過文化啟蒙與感知、文化浸潤與體悟、文化比較與鑒別、文化理解與反思、文化認同與自信的一系列過程,生成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自我學習與內化。與之相適應,教育按照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的層級演進和推進機理,從理念先行、內生發(fā)展、協調推進、教育實踐四個維度開展教育,使兒童不斷習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養(yǎng)成文化自信,真正培養(yǎng)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法治賦能教育強國:機理與路徑
馬煥靈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建設教育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法治賦能教育強國,就是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規(guī)律的法治體系,以法治教育宣傳為主全力打通法治賦能教育強國“最后一公里”,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
法治是涵蓋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體系與法治文化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共同賦能教育強國建設。
法治思維是以法律為準繩,運用法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法治思維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是教育管理和服務的重要手段。法治思維能夠提高教育領域的決策水平和執(zhí)行效率,促進教育公平、提供教育質量,保障教育主體的合法權益。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了黨的教育方針、教育目標與教育制度,為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治方式是以法律為手段,運用法律的規(guī)范力量和制約力量調整和處理教育關系的方式。法治方式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保障,是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核心方法。法治方式能夠規(guī)范教育行為和教育秩序,維護教育安全和穩(wěn)定,促進教育創(chuàng)新和進步。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了民辦教育的原則、程序、制度等內容,為發(fā)展多樣化辦學提供了有效途徑。
法治體系是從法律法規(guī)制定到法治實施再到法治監(jiān)督、法治保障的一整套系統,包括法律規(guī)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jiān)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等。法治體系是教育現代化的載體和支撐,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制度保障,是教育管理和服務的實踐平臺。法治體系能夠保證各類規(guī)范之間的協調一致,保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順暢,保證各種保障之間的相互支持。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治體系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文化是以法治思想為核心,以法治精神為靈魂,以法治價值為基礎,以法治習慣為表現的教育文化。法治文化是教育強國的動力和氛圍,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思想指引,是教育管理和服務的精神支柱。法治文化能夠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全社會的教育法治意識和教育法治信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法治文化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為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提供了思想指引。
1.堅持人民至上的教育強國建設法治理念。堅持教育發(fā)展的“人民性”不可動搖,堅持依靠人民、發(fā)揮人民創(chuàng)造力,全方位保障教育強國建設。一是廣泛征集廣大人民的意見,制定符合教育規(guī)律、適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利益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二是深入貫徹多元主體辦學理念,尊重民間組織辦學權利,深度踐行“教育發(fā)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國家要為民間辦學提供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使教育體系更具有豐富性和發(fā)展活力。
2.完善以教育法典為核心的教育立法體系。一是盡快編纂出臺“教育法典”,從系統上對現有教育法進行總則規(guī)定,為下位教育法提出方向性和操作性的指引。二是緊跟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及時制定、修改、廢止相關法律法規(guī),回應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一系列教育焦點、難點問題。例如,國家盡快出臺“學前教育法”“學位法”“終身教育法”“數字教育法”等系列與人民需求密切關系的教育法律,為地方教育部門落實好國家教育強國戰(zhàn)略提供行動指南。三是把立德樹人融入各環(huán)節(jié)各領域,確保每一部法律、每一條規(guī)定都符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全面推進以依法治校為重點的教育法治行動?!疤煜轮?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良好的法律有效實施方可實現法治。教育強國建設必須要牢牢抓住依法治校這一重點,全面提高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水平。一是以《高等學校法治工作測評指標》《全國依法治校示范校創(chuàng)建指南(中小學)》為指引,做好高校依法治校測評和中小學依法治校示范校建立等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在學校治理層面,我國加強學校制度建設、積極開展校長和教師法治培訓,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示范校創(chuàng)建工作。二是健全學校章程,理順學校內外相關關系。5G、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給教育管理和教學帶來挑戰(zhàn),國家和學校要根據教育新變化修訂學校章程,減少教育糾紛,為教育強國保駕護航。
4.以法治教育宣傳為主全力打通法治賦能教育強國“最后一公里”。法治教育宣傳是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立法體系建立健全與教育法治行動扎實推進的關鍵舉措。一是以“抓少數、抓關鍵”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要建立常態(tài)化教育法治學習機制,筑牢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黨員的法律知識根基、提高法治意識,帶領全校師生樹立積極學習教育法律知識的良好風尚,學會用法律武器監(jiān)督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創(chuàng)新線上線下互動的混合式法治教育宣傳方式,發(fā)掘新媒體的傳播力量。通過課程學習、專家講座、座談會、“兩微一端”平臺等增強人民的法治意識、提高人民的法治素養(yǎng),用法律武器解決教育糾紛問題,維護好自身教育權益。三是深化法治宣傳教育的科學研究。高校作為人才集聚和創(chuàng)新高地,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對各地區(qū)法治宣傳教育進行全景式科學研究,發(fā)現規(guī)律,為法治宣傳教育提供學理支撐。學術研究能夠有效增強教育法治宣傳的科學性,提高宣傳效果,為教育強國創(chuàng)造全社會學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環(huán)境。
以數字技術賦能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袁 磊
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系列部署,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需要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為了實現學習型大國的建設目標,必須依托數字技術從而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具體應關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為終身學習者提供開放的學習平臺。依托數字技術搭建的在線學習平臺、移動應用等方式,提供開放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這些平臺應該具備多樣化的學習內容與資源,包括課程、教材、案例分析、實踐項目等,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自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以來,我國基本建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近期增設的“國家智慧教育讀書平臺”重點圍繞青少年讀書空間、老年讀書社區(qū)組織建設,同時向用戶推薦中國語言文字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優(yōu)質資源平臺。
二是強化終身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數字技術的教育應用可根據學習者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進度,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內容。通過智能化的學習系統和推薦算法,為每位終身學習者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學習和成長。例如基于慕課學習者的興趣模型,即學科興趣類集合、課程興趣類集合以及主題興趣類集合,“中國大學慕課”APP為學習者推送計算機、人文、法律、醫(yī)學、商業(yè)等多個領域的優(yōu)質網絡課程。
三是建立終身學習者的學習檔案和認證體系。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能夠記錄每位學習者的學習歷程和成果,進而建立終身學習者的學習檔案和認證體系。通過區(qū)塊鏈等技術手段,確保學習記錄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使得學習成果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為破解當前學分銀行建設所面臨的學分記錄非法篡改、學分認證不透明和學分轉換不順暢等中心化治理困境,天津大學研究者張雙志以鏈式時間戳、分布式賬本、智能合約等為底層技術支撐的區(qū)塊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技術方案。再如,華南理工大學研究者李志宏等從學分銀行聯盟鏈、側鏈、主鏈三個維度,探討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學分銀行系統的實現機制。
四是促進終身學習者的交流與協作。數字技術能夠為學習者終身學習的多元化互動和協作、學習者之間便捷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可能性。通過在線討論區(qū)、虛擬實驗室、團隊項目等方式,鼓勵終身學習者共同探索、解決問題,培養(yǎng)協作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元宇宙依賴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包括高速互聯網、5G通信等,支持廣域互聯和人際交互。這些技術確保了學習者可以在元宇宙中與其他學習者、系統和設備即時地溝通、協作和交流。此外,元宇宙提供了海量資源和技術工具,使終身學習者能夠將抽象的思維過程轉化為可見、可觸、可操作的表象。通過元宇宙中的建模、可視化、仿真等功能,學習者可以直觀地呈現和探索復雜的概念和問題,促進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是為終身學習者提供支持與服務。這包括職業(yè)發(fā)展指導、學習規(guī)劃咨詢、持續(xù)學習機會等。例如,數字技術融入職業(yè)教育“產學研”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一方面,職業(yè)院??梢酝ㄟ^數字信息平臺獲取企業(yè)的用人需求信息和政府的治理要求,如就業(yè)市場的需求趨勢、行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等。職業(yè)院校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就業(yè)市場的動態(tài)和行業(yè)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yōu)化專業(yè)設置,為學生提供更適應就業(yè)市場的培養(yǎng)方案。另一方面,職業(yè)院??梢岳眠h程教育和教學資源庫等共享平臺,為企業(yè)在職員工提供職前培訓和職后教育。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知識和技能水平,適應職業(yè)發(fā)展的需求變化。
六是加強終身學習指導師資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通過分析國際上典型的教師培訓案例,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教授團隊認為需要幫助教師主動適應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是未來教師培訓的走向。數字技術可為終身學習指導教師培養(yǎng)起到積極作用。通過虛擬學習環(huán)境、數據分析和個性化指導、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qū),以及在線學習工具的應用,終身學習的指導教師獲取海量的學習資源、進行個性化指導,并與其他教師同行、專家合作和互動。這將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終身學習指導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更好地服務于學習者的終身學習需求。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為終身學習者提供開放的學習平臺、強化終身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建立終身學習者的學習檔案和認證體系、促進終身學習者的交互與協作、為終身學習者提供支持與服務、加強終身學習指導師資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是數字技術賦能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具體路徑。應通過數字技術與全民終身教育的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堅持需求導向,堅持內容為本,加強頂層設計,逐步建設形成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大國,讓全民能夠接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格局。
以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夯實教育強國基石(2)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A類)“民族地區(qū)重塑鄉(xiāng)村教師公共使命的路徑研究”(2023A036)。
皇甫科杰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先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全面大發(fā)展的時代,既有社會各方面的繁榮興盛,也將給知識生產、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廣闊空間,同時本土、原創(chuàng)、自主的知識體系又將為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強大內在動力。以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夯實教育強國基石,既需要厘清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的強國價值,亦需要從體制機制和建構路徑等方面破解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所面臨的發(fā)展難題。
“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本質要求之一,實現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亦是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教育強國”既意味著以教育“強”國,視教育發(fā)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支撐,也意味著中國成為教育“強國”,視教育發(fā)展水平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表征或指標。因此,高質量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既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又是建成教育強國的核心內容。同時,“教育強國建設需要能夠描述、解釋和預測時代教育問題的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3)參見郭丹丹:《教育強國建設的理論供給——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座談會綜述》,《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在本質構成之一即是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以教育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錨點,回應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本土特質、全球視野、人民期望和時代要求。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基于本土研究而創(chuàng)生建構,體現了本土性、自主性、實踐性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現代化發(fā)展提供了具有原創(chuàng)性學術理論的空間。(4)參見任曉:《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論地區(qū)研究與21世紀中國社會科學的追求》,《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推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不斷引導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和中國教育學重建,最終實現教育強國建設。
在知識生產方面,中國教育學知識體系存在著重“外”、重“新”、重“思”等情況。其一,中國教育學既依賴其他學科的理論、范式、方法論等作為自己知識生產的樣板,又依賴外來教育思想理論作為自己的基礎和示范,雖然早已被意識到并努力解決,但目前仍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其二,盲目追求對“新”知識的創(chuàng)制而忽視了基本問題、基礎理論的研究沉淀,也忽視了對中國教育知識傳統的傳承賡續(xù),膚淺地理解“知識創(chuàng)新”的學術追求,導致了中國教育學的基礎羸弱(5)參見雷云:《簡析教育知識生產的困境》,《教育科學研究》2016年第12期。以及被其他學科“占領”的現實。其三,“書齋式”是被長期詬病的教育研究方式,以邏輯演繹、自然類比、經驗歸納等思辨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提出觀點,使教育理論與教育現實存在脫離的危機。
在知識屬性方面,中國教育學知識體系表現出了本土性、自主性薄弱的問題。就前者而言,中國教育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精髓的發(fā)掘深度、轉化力度、創(chuàng)新程度還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來自中國教育實踐經驗凝練而成的教育思想理論還不夠豐富和扎實,用外來理論、“非教育理論”(6)參見吳康寧:《何種教育理論? 如何聯系教育實踐?——“教育理論聯系教育實踐”問題再審思》,《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作為解釋中國教育實踐的標準和依據的問題仍然存在。就后者而言,中國教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還有極大的空間和潛力,其中許多重要的基本問題有待進一步澄清。同時,知識自主性很大程度上還體現在知識生產者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具有中國思維、中國價值、中國精神的教育研究者才能創(chuàng)制出中國自主性的教育知識體系。
在知識貢獻方面,中國教育學知識體系尚存在速度與效率、數量與質量、個性與普適等維度的貢獻程度、力度不匹配的狀況?!爸R增長的快慢,決定了學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7)參見袁振國:《科學問題與教育學知識增長》,《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但知識增長的速度和數量并不必然意味著其效率和質量的同比程度,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chuàng)能力還不強”亦是客觀事實。教育學知識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又有世界性和普適性,實現融通是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發(fā)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學作出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貢獻的基礎。
1.科學研究的組織性、自主性、自覺性相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要已經成為當前科學研究發(fā)展的最大驅動力,分化細致又綜合復雜成了現代知識體系的基本特征,以及科學研究職業(yè)化進一步推動了科研團隊化、組織化等,都成了推進有組織科研的必要條件。有組織科研并不侵犯探究自主性和學者自覺性,相反,組織性能為學者的自主探究和自覺發(fā)展提供方向指引、組織架構和條件保障,形成包容性強的學術體制、公信力強的評價機制等,催生新時代中國學術發(fā)展的科研新范式。
2.學術研究的學科、論域、學派形態(tài)相輝映。學科是以知識邏輯為基礎形成的學術分類或科學門類。論域是以研究論題為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相當共識的多層次論題或問題組成的研究場域。學派則是以“學術性、群體性、關聯性與獨特性”(8)參見嚴清華:《何以稱“學派”》,《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2月21日第1版。為基本特征,在學科或論域之內具有“個性”的學術流派。三種形態(tài)并不沖突亦不對抗,“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愿景意味著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在學術繁榮中三種形態(tài)的相互依存、交相輝映。
3.知識體系建構基本路徑應遵循“古今中外法”?!肮沤裰型夥ā本褪桥宄芯康膯栴}發(fā)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9)參見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頁。,這有助于克服學術研究中的片面和知識體系建構中的偏狹。中國教育學有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雙源頭,立足于新時代的高質量教育知識體系建構就需要處理好“古今”“中外”關系,“走出教育學獨立行走的新路”(10)參見葉瀾:《中國教育學發(fā)展世紀問題的審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作出獨屬于中國的教育學貢獻。
教師: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王 枬
“高質量發(fā)展”是黨的十九大在研究和部署經濟工作時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并做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的戰(zhàn)略判斷。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質量發(fā)展”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為主題,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并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作為教育強國的核心。
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點和著力點都在教師,是依靠教師并且通過教師去實現的。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和堅強保障。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教育既具有個體功能,即為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提供幫助,滿足個體發(fā)展的需求,促使其臻于完善;也具有社會功能,即為社會各行各業(yè)輸送高素質人才,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促進社會的繁榮進步。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教師。教師正是以“教書育人”為本職,通過“傳道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人。
首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天下不可一日無教育,人類不可一日無教師。教師既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教育的第一資源。人才培養(yǎng)靠教育,教育發(fā)展靠教師。在延綿數千年的社會發(fā)展史中,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開拓者和傳承者,承擔傳衍文化、傳播知識的任務,起著開啟民智、培養(yǎng)人才的作用。
其次,教師是強教之基、優(yōu)教之魂。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師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高質量教育的根本力量,也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保障。唯有一批又一批高素質“大國良師”的持續(xù)涌現,才能建設起高質量教育體系,從而為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培養(yǎng)堅實的人才。
好教師會促使個人不斷擴大發(fā)展的可能性。對于個體來說,有三個可能性是最主要的:健康長壽,獲取知識,擁有體面生活所需的資源。教育的任務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fā)展,盡早為每個人提供“生活通行證”,并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為每個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發(fā)展的手段。而這又是國家富強文明、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
在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征程中,教師作為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可以在以下方面提升自己。
第一,忠誠教育事業(yè)。對于教師來說,“忠誠”既是一種教育情懷,也是一種專業(yè)信念;即不僅把“教師”視為一種“安身”以解決謀生的職業(yè),更將其看作是“立命”以展現個人生命價值的事業(yè)。唯此才有教育的持續(xù)改進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回歸“關系導向”。教育意味著關系,師生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教師和知識構成了經典的教學三角。今天,特別需要在更廣闊的世界里對這一教學三角進行重構,師生組成一個求知者和知識構建者的共同體。其次要秉持“關懷倫理”。和諧幸福生活的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來習得的。學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關心自己和他人,關心自然和社會,關心知識和學問。教育關懷的本質是生命關懷。唯此,才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生。
第二,開展協作教學。未來教學應成為一項“協作的事業(yè)”。將教學視為發(fā)生在整個學校中,與其他教育者、與學生一同進行的工作。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建立教學共同體。教學共同體的特征是提供充分的自由與支持手段,支持教師的自主、發(fā)展和協作。其次要建構“協作性學習”。通過協作式、跨學科、跨代際、跨文化和問題探究式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不同背景的人們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的機會,提升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包容、接納與珍視多樣性的品質。
第三,保持終身發(fā)展。終身教育社會要求教師終身學習,不斷進行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培養(yǎng)多樣的教學才能,以及情感同化、耐心和謙虛等人文品質。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強化發(fā)展的自覺意識。由于師生是教育活動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教師的發(fā)展與學生發(fā)展便密切相關。教師發(fā)展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前提。其次要建立個人生活圖書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教師在立足于個人教育生活合理性的基礎上,對個人教育生活的不斷發(fā)現和個體教育意識的全面覺知。而教師日常的教育實踐和積淀的豐富經驗就是教師的個人“生活圖書館”,是教師從事工作的基礎。善于學習,教師才會積極推動教育的進步,并促進他人與自我的不斷成長。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教育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上游體系,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理應成為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母機”。這就要求國家、社會、師范院校共同努力,推動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一是以創(chuàng)新精神造就新型教師。要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思維的方法和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能力擺在教育的首位。二是以協同提質提升師范教育。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了“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這是從根本上為“優(yōu)師”的涌現奠定“優(yōu)師范”的基礎。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支持和吸引優(yōu)秀人才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用最優(yōu)秀的人培養(yǎng)更優(yōu)秀的人。三是以現代科技賦能教師教育。在智能時代的召喚下,原有的以知識為導向的教學范式已無法適應當下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教育突出信息素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能有意義地運用數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