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價值與路徑

2023-02-24 20:54:12王帆宇馬成瑞
關鍵詞:教育者政治思想

王帆宇,馬成瑞

(信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大數據開啟了一次時代的重大轉型”[1]P1,其以固有的屬性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在引領著新一輪的教育變革,使教育現代化轉型成為一種“必然的生成邏輯”[2]。正如數據科學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揭示的,大數據技術和教育活動相互影響、協同發(fā)展,將超越過去那些“力量甚微的創(chuàng)新”[3]26而創(chuàng)造真正的變革。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樣需要發(fā)揮大數據的驅動和引擎作用。因為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數據絕非僅僅是一項簡單的技術,更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維方式。充分運用這種新思維、新理念,將驅動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深刻變革。

一、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價值審視

大數據作為信息時代的重要資源,在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展現出了新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以“群體畫像”與“個體肖像”相融合的方式全面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以“即時數據”與“穩(wěn)態(tài)信息”相結合的方式動態(tài)監(jiān)測教學過程全貌,成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一)大數據分析使得“群體畫像”與“個體肖像”相融合,能全面提供受教育對象思想和行為的動態(tài)分析素材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提高實效性,必然離不開對教育對象思想行為動態(tài)的了解和掌握,大數據為精準揭示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特征提供了可能。

首先,大數據能夠全面提供量化人群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軌跡的分析素材,并依托其強大的非線性相關分析,實現對教育群體對象的“多角度畫像”,這為客觀把握教育對象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提供了便利。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定性分析呈現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即使采取量化分析方法,也是基于“小數據”的抽樣調查,而抽樣調查最主要的特點是隨機性,其“只能從采用數據中得出事先設計好的問題的結果”[1]。因受制于數據來源的有限性與教育對象思想活動的復雜性,傳統數據計量分析方法難以客觀、精準地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特征和外在行為表現以及變化發(fā)展趨勢。大數據“一切皆可量化”技術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契機。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思想行為都會在網絡空間留下“數據足跡”,依托大數據聚類分析模型以及其監(jiān)測與跟蹤技術,對這些“數據足跡”進行多領域、全覆蓋式的客觀呈現,就能勾勒出教育對象多維一體、鮮活生動的“數據畫像”,精準把握群體對象的思想動機與心理發(fā)展,從而實現從“扁平且片面”了解人到“立體且全面”描繪人的轉變。

其次,大數據同樣易于凸顯單個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素材,能勾勒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個體肖像”,實現以數據驅動因材施教的目標向度。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現實的人”[4]67。有鑒于此,有針對性地推送個性化更強、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內容,關鍵在于精準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與實際需求。大數據技術帶來了這種便利,它不僅提供了洞察學生的“望遠鏡”,而且提供了分析學生的“顯微鏡”。利用大數據的覺察、捕捉、聚類、存儲等功能,能夠更加高效、全面、精準地對學生群體進行劃分、對學生個體進行剖析。同時,精準的數據分析能及時捕捉到教育對象的“思想漏洞”“知識空隙”和“價值缺口”,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結合教育客體實現“量體裁衣”和找準問題“對癥下藥”提供依據,從而使因材施教有了用數據“說話”的能力。

(二)大數據技術使即時數據與穩(wěn)態(tài)信息結合,能增強思政課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性和及時預警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雙方通過自我反思、角色領會并實時糾偏進而獲得道德境界提升的過程”[5]。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育人效果,就要動態(tài)把握教學過程的實時變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對過程的把握與反饋被阿吉瑞斯(ChrisArgyris)稱為“單回路”(single-loop learning),即“犯了錯,將其抓住,并在下一個教育周期內及時糾偏,爾后繼續(xù)前行”[6]。這種“單回路”的教學監(jiān)管、反思方式,雖然有助于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規(guī)劃,但也存在弊端。這種弊端突出表現在單向的針對教育結果的反饋與糾偏具有較為明顯的延時錯位性,難以在教育過程中實現教育雙方之間即時性的信息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環(huán)境下,教育者也就無法在獲取即時數據基礎上進行實時反饋,并動態(tài)調整與優(yōu)化教育策略和教學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是“雙回路”的,需要隨時用數據糾偏,并預測受教育者的成長趨勢,這就離不開即時數據和穩(wěn)態(tài)信息的結合。而大數據不僅能反映“狀態(tài)”,而且能呈現“變化”。這些“變化”通常是由學生某些思想或者基本情況變化而導致,它對于刻畫個體思想行為特征具有較好的歷時性和精準性,從而有助于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互動。

從學習行為上看,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各不相同,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習狀態(tài)也會呈現出差異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敏銳洞察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性與不確定性。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實時交互的特點,動態(tài)地把握教育對象的理性或非理性行為,實現對學生思想狀況、情感走向和行為特征的動態(tài)監(jiān)控。教育者通過整合動態(tài)數據鏈,能夠快速直觀地觀察到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理念變化和關注熱點,便于及時與學生進行信息交互反饋,而不是等一個教學周期完成后再進行反饋。另外,動態(tài)數據還能增添教育過程的及時預警功能。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教育對象行為和思想動態(tài)的變化關系,掌控其思想行為異常點和風險點,可以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關懷性教育,避免受教育者走進思想誤區(qū)。

二、正確處理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過程中的三對辯證關系

大數據作為信息時代的重要資源,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絕非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革新,更是一種新的理念、價值觀和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式,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式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論構建已產生重大的影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探討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正確處理下列幾對關系。

(一)“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的關系,表現為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所“不變”,也要有所“變”。所謂“不變”,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原則、方針等內核的堅守;而所謂“變”,則是指利用大數據時代的新際遇,通過踐行新理念、拓寬新思路、增添新內容、創(chuàng)新新方式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

首先,“變”是“不變”的升華發(fā)展。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求新”“求變”“求進”是一種必然趨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變”。大數據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工具,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fā)生著革命性變革,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由模式教育向個性教育、由糾偏教育向預測教育、由線性關系向系統關系、由局部抽樣向整體思維”[7]的轉換趨勢。借助大數據平臺與技術,能夠從整體上以圖形、圖像等可視化形式將教育問題進行立體和細致呈現,讓受教育者在可感知、可計量、可對比的語境下更好地認識事物和把握規(guī)律,從而實現教育效果的入腦入心。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之“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研究的兩種主要范式。前者注重理論概括和質性界定,后者注重實證調查和數據分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受技術方法的限制,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大數據開啟了量化研究的新起點,量化意味著對事物的可描述性、可預測性、可操作性的增強。大數據時代“‘全樣本’數據分析和整體性‘精準描述’,有助于克服基于經驗或直覺的推斷缺陷,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有科學性、實證性支撐”[8]。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模式之“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體上呈現單向度灌輸特征,過分推崇和強調教育主體的權威性,主客體交互性不強。大數據所具有的即時、開放和共享等優(yōu)勢,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交互性開啟了新境界,它不僅能解構與弱化教育者的主導性與權威性,而且能不斷賦能受教育者,使其在教育中更好地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法之“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多依循抽樣調查和典型分析的方法來尋求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其更多地關注因果關系。大數據技術顛覆了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將思維從慣常的尋求因果關系轉向關注相關關系(數據的關聯性關系),引導人們立足于系統論視角,從整體上考察評價對象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

其次,“不變”是“變”的基本依據。這種“不變”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不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貫穿其中的靈魂。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讓馬克思主義牢牢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才能筑牢信仰之基、扭住精神之核,才能以思想自覺引領人們行動自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不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根本遵循。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促進了教育者對人的思想行為發(fā)展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以及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認識。但是,深層變革背后無論何時都離不開規(guī)律的指引和對規(guī)律的遵循,更不會改變內含于其中并貫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變。任何教育都有明確的目的性?!八枷胝谓逃母灸康氖遣粩嗵岣呷藗兊乃枷氲赖滤刭|,提高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和改造能力”[9]127。大數據技術的產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和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但大數據終究只是一種工具性存在,其所具有的數據挖掘力、數據分析力和數據呈現力,并沒有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是增強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不變。原則就是人們觀察、分析、處理問題時所要遵循的準則。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容和形式的一般體現,主要包括方向原則、激勵原則、示范原則、滲透原則和民主原則等。這些原則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外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依據。因此,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決不能偏離這些基本原則。

(二)“利”與“弊”

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已彰顯出巨大的應用潛能之利,但也存在著很多隱憂??刂普撝妇S納曾指出:“技術的發(fā)展,對善與惡都帶來了無限的可能?!盵10]56所以,直面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理應了解它的利弊,做到揚長避短。

首先,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轉型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帶來了諸多便利,有利于提升和鞏固教育效果。第一,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精準灌輸提供便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灌輸貴在精準,也難在精準。大數據技術面向過程的動態(tài)挖掘和實時分析能力,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精準灌輸提供了技術支撐。在“萬物皆數”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能通過其掌握的數據肖像實現對每一個體行為軌跡的精準描繪,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細流滴灌,達到對教育對象實施精準的內容供給,實現教育的個性化,又能通過實時在線的數據信息對教育對象精準追蹤、精準感知、精準分析、精準定位,實現對大學生群體的聚合分類,進而向他們精準推送“越來越懂你”的思想文化信息。第二,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評估提供便利。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評估不再僅僅通過主觀經驗來實現,而是可以通過全數據分析模型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收集數據,并通過該技術模型將數據加以科學“歸納”、深度整合與高度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方式更加公正與客觀。第三,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決策提供便利??茖W決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前提。傳統的教育決策是一種基于經驗和直覺的非常規(guī)決策,具有局部性、線性化、靜態(tài)性等特征。而大數據時代的決策是基于數據分析的,它“是一個非線性的、自下而上的、發(fā)現群體智慧的決策模式”[11],能夠極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的科學性。

其次,雖然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注入了新動能,但新技術的應用也潛藏著一定的風險。第一,潛能遮蔽:大數據的預測功能壓制了受教育者的自由發(fā)展?!按髷祿暮诵木褪穷A測”[1]75。大數據預測與傳統的基于抽樣的預測區(qū)別在于,其基于海量歷史數據和實時動態(tài)數據,能實現對教育對象未來發(fā)展前景的前瞻性預判,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動應對式”轉為“主動介入式”。但對教育對象發(fā)展前景的預測卻會帶來諸多問題,如利用大數據留下的“歷史印痕”去把脈學生思想行為動態(tài),預判其發(fā)展?jié)撃?容易給學生成長貼上“標簽”。當大數據指引著教育主體向“標簽”所預示的方向發(fā)展時,極易導致數據遮蔽人自身發(fā)展?jié)撃艿娘L險,使受教育者獨立性、自主性和自由性被數據所統攝。第二,倫理危機:無差別的信息獲取侵犯了受教育者的隱私安全。開放和共享是大數據的特征,也是大數據產生價值的必要條件。從信息需求者角度看,為了獲取更多數據資源,必然希望實現對教育對象個人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共享?!白尪刹糠蛛[私越來越成為換取服務便利、安全或者效率的必要代價”[12]。也正是“大數據持續(xù)的數據監(jiān)測、跨平臺的數據聚合以及無差別的最大化共享等特征”[13],使得教育對象身處如同米歇爾·???Michel Foucault)所闡釋的“全景敞視監(jiān)獄”(panopticon)中。在大數據的全方位監(jiān)控之下,受教育者的個人隱私更容易遭遇泄露風險。第三,話語消解:信息偏差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在互聯網上,數據的生成既是海量的,又是隨機和無序的,這便決定了互聯網中必然充斥著重復性的冗余數據,甚至虛假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崇高事業(yè),以理性精神塑造和諧人格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大數據信息偏差必然會誤導教育者的理性判斷,消解教育者的價值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如果長期被冗雜的“數據噪音”所淹沒,勢必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甚至可能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隱患。

(三)“冷”與“暖”

大數據以數據為生命線,但數據本身是“冰冷”的,屬于無意識、無情感的客觀存在。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14]337,這項工作以改造人的思想、塑造人的靈魂、引領人的發(fā)展為使命,蘊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和情感傾注,它是暖人心的。所以,推進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fā)展,必須拿捏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暖”與大數據“冷”的關系。

第一,要同時關注“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所謂“主觀數據”,是指“與個人情感、性格、意識等因素相關聯,能夠很好地反映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能體現人的生存發(fā)展主觀選擇與呈現的數據”[15]。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其思想行為是有溫度的,過分強調數據本身的功能性,僅僅關注冰冷的“客觀數據”而忽略教育對象背后的認知、情感與意識,很難實現對其思想意識的全面把握。綜合考慮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的精神需求平衡起來”[16]39,在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性指導下理性地使用工具,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更含“溫度”、更具“深度”、更有“效度”。第二,要注意“靜態(tài)數據”與“動態(tài)數據”的融合運用。靜態(tài)數據和動態(tài)數據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能呈現個體思想行為傾向的數據,其區(qū)別在于二者一個可變化一個不可變化。從社會學角度看,所有數據說到底都是有關“人”的符號。靜態(tài)數據與動態(tài)數據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但都圍繞“人的發(fā)展”和“人的提升”這一邏輯展開,其共同旨趣皆指向人的現代化及全面發(fā)展。因此,必須將“靜態(tài)數據”與“動態(tài)數據”進行充分融合,形成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相統一、“動”與“靜”相宜的數據鏈,從“動”和“靜”兩個方面重視人文關懷,使二者在“視域融合”范疇內共同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作用。第三,要避免將 “個別數據” 用作“一般數據”。大數據為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運用大數據過程中,也出現了指向不明問題,其突出表現就是把局部數據當成整體數據、把個別數據用作一般數據,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數據上的以偏概全,從而導致研究數據失真。因此,在將大數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環(huán)節(jié)時,不能片面地認為抓住了“某些”數據就等于抓住了一切,必須注重對數據進行整體全面地把握,切勿從個體表象去推演出群體表象,防止研究結論偏離客觀事實。

三、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路徑探討

“教育總是與技術和媒介緊密關聯”[17]。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一種科學、高效的工具。然而,快速推進的技術變遷與漸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體制、機制等層面的變革尚未形成最佳匹配。既往的管理思維、文化傳統、理論體系對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現代化轉型顯示出較強的慣性制約作用。為加快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步伐,筆者特從觀念、技術、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變革入手,探討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實踐路徑。

(一)觀念變革: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數據意識與數據素養(yǎng),明晰數據是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生變量

在大數據與教育深度融合帶來“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18]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進行觀念變革,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數據意識與數據素養(yǎng)。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經驗型思維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視了自身素養(yǎng)結構中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缺乏“數據意識”和“技術素養(yǎng)”,不善于將信息技術整合于現代教育思想和實踐中,因而極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數據意識與數據素養(yǎng),就是要打破對傳統工作習慣的路徑依賴,改變過去主要依靠主觀直覺進行情感教化的固化思維,逐步建立“用數據說話”的大數據量化思維與精準研判理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對大數據本質屬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理解并準確把握大數據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中所具有的支持性、服務性、變革性作用,將數據視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

其次,教育者要全面提升對大數據的辨識度、敏感度,從教學方式轉變、思維提升、科學評價等方面增強對數據挖掘與分析過程的認知升華與行動自覺,提升自身運用數據知識、數據技能、數據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積極推動數據驅動下的“因材施教”,倡導契合教育對象價值觀塑造需求的個性化教育,培養(yǎng)教育者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思政育人的聚類意識,從而通過“一類一策、一事一策、一人一策”為不同層次教育對象制定差異性思想引導方案,進而通過提升個性服務的準確性和針對性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養(yǎng)。

(二)技術變革: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數據技術的融通,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及數據分析模型

大數據的首要特點是來源廣泛、內容龐雜、信息量大。雖然,海量數據資源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數據信息、多樣分析素材和準確預判結果,但是從海量龐雜的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通過關聯性思維透析出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tài)、個性特征及行為模式卻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這就需要吸納大數據技術人員進入思政教育領域,實現思政教育專業(yè)素質與數據信息收集分析技術的融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動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并以其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協同信息技術人員分析數據信息?!皵底旨夹g時代,價值網絡中各行為主體之間基于共同利益和價值認同開展互動合作,形成跨域協同價值網,是實現共生共贏和創(chuàng)建新生態(tài)的主要途徑”[19]。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單兵作戰(zhàn)”,還必須協同包括信息技術人員在內的各方面教育資源。這就需要拓展信息技術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引導他們從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宏觀設計,使信息技術人員不僅能夠實現海量數據的語義識別、分類處理、可視性探究等,而且具有能將數字所包含的情感性、思想性、政治性要素等挖掘出來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術人員要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突破數據分析技術局限,通過“提高教師對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賦能的能力,以及規(guī)避和消除由大數據異化引起的安全、倫理和道德風險的意識”[20],建構更為科學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模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向“精準思政”“智慧思政”方向轉型升級。信息技術人員應通過大數據思維和技術,使教育者擺脫傳統模式下傾向于以“線性化”思維方式,研究和探討非線性復雜的教育對象和教育問題的做法,幫助他們利用動態(tài)的、非線性的、多元化的、開放的等復雜思維方式,從整體上、因素與因素的關聯上勾畫出受教育者全面、立體的知、情、信、意、行數據圖譜。進而通過深度剖析數據的關聯性,全面把握所有受教育者思想特征與行為模式的行為數據,通過采集和分析各種行為產生的數據痕跡,對不同時空場域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全樣本、全過程、跟蹤式的“畫像”,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精準性和針對性。

(三)管理變革:切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管理機制,在保障數據生產、采集、擁有與使用于法有據前提下,有效、合法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

“大數據的價值不再單純來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更多源于其二次利用”[1]197。大數據能不斷被二次甚至交叉復用的特點,既是大數據發(fā)揮其功效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誘發(fā)隱私泄露的重要根源,因為“數據在進行二次利用乃至多次利用時,很難讓數據生產者徹底做到知情同意,數據挖掘機構或個人也無法保證數據應用中語境的完整性”[1]145。還存在數據被惡意和非法使用的風險,“許多組織并沒有明確說明他們將如何使用數據、做何種目的使用”[21]。針對這些現象,除了要完善數據倫理規(guī)范、強化社會監(jiān)督與道德評價功能外,還要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和技術保護機制。

首先,完善個人數據信息保護制度。教育者通過大數據技術采集到教育對象的數據信息,并加以使用,很多時候教育對象既不知曉個人“數據腳印”是在何時、何地被整合的,也不明白自身“生活軌跡”數據是如何被泄露或濫用的。為規(guī)范流程促進大數據輔助思想政治教育,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全流程數據安全保護制度,通過明確各主體在數據搜集、發(fā)布、共享以及二次利用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權責關系,確保運用大數據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的合法合規(guī),防范個人數據信息遭受侵害風險。

其次,完善數據采集與應用的標準化管理流程。要嚴格實施資格準入制度,從知識結構、專業(yè)技能、操作規(guī)范、職業(yè)操守等方面嚴格把關信息技術人員資質,切實加強對訪問者的權限控制和訪問后的行為追溯。除此之外,還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大數據利用效果評價制度和負面清單制度,以規(guī)范化管理更好地發(fā)揮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的價值與潛能。

再次,建立數據安全應急處置機制。針對數據在采集、儲存、傳輸、共享、使用等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的風險,建立受教育者信息泄露應急預案。一旦出現侵犯隱私問題,學校應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并承擔起法律救濟的責任。同時,要建立事后追責機制,加大對信息泄露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

(四)文化變革:積極培育以“實事求數,實數求是”為核心要義的數據文化,把數據文化的生成和社會作用作為規(guī)避數據倫理風險的重要抓手

“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22]。正如“科學是一種文化過程”,大數據同樣也是一種文化過程,“大數據的生成、創(chuàng)造過程體現著文化模式的特征”[23]。在大數據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互影響、協同發(fā)展過程中,積極培育以“實事求數,實數求是”(尊重事實、強調精確、推崇理性和邏輯)為核心要義的大數據文化,使人們的價值理念更契合大數據技術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能有效規(guī)避數據在采集、共享與使用過程中的倫理風險,實現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理性和技術思維模式工具理性的和諧統一。

首先,建立價值共識與認同。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嵌相生、深度融合的產物,它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與大數據應用之間高水平的融合創(chuàng)新,蘊含大數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特質。因此,要樹立“和諧共生”的觀念。不僅要妥善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而且要正確把握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變”與“不變”的關系,不能把“變”與“不變”簡單分割為“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統一于“變”與“不變”的發(fā)展邏輯與穩(wěn)定邏輯關系中。數據保護不僅關乎教育者的個體安全與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的總體安全和共同福祉,其抓取、分析、預測、共享等各環(huán)節(jié)均須我們慎重對待,做到“于法有據”和“于理有度”,引導大數據使用者共同促進教育數據價值一致性的構建和道德信念的樹立。

其次,構建利益協調機制。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倫理涉及的要素復雜,影響的利益主體多元,這些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在特定時空約束下呈現出系統性與矛盾性、人本性與價值性相互交織的復雜圖景,其實很多時候直面的就是各參與主體間的利益沖突,需要合理協調各方利益。在利益協調機制建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育知價值”與“育人價值”的遵從,對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適切性的領悟,以及對受教育者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把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應堅持的原則。

再次,重視時間性和場景化。在技術裹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動態(tài)復雜系統,其涉及的數據類型紛繁復雜,不同類型的數據具有不同的規(guī)則,必須考慮教育數據生命循環(huán)過程的時間和情境特征。時間和情境會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數據采集、分析與應用的合理性、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例如,是否能夠根據現在預測未來,如何增進教育雙方對大數據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特定時間和場景下數據利益相關者的責、權、利界定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理性審慎地面對。

猜你喜歡
教育者政治思想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工會博覽(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遂宁市| 大悟县| 巴南区| 泰顺县| 玉门市| 芜湖县| 手机| 林州市| 玛纳斯县| 保靖县| 泽库县| 洞头县| 铜鼓县| 东安县| 邳州市| 敖汉旗| 津南区| 嘉义市| 顺平县| 海原县| 大化| 开远市| 青州市| 龙岩市| 五台县| 清新县| 山西省| 天柱县| 云霄县| 永胜县| 昔阳县| 赤壁市| 塘沽区| 吉安市| 图片| 鹤岗市| 舟山市| 芜湖市| 农安县| 友谊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