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婷,陸 瑩,馮艷玲,羅月娥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yī)醫(yī)院1. 泌尿肝膽外科2. 婦科,廣西 南寧 530000)
粘連性腸梗阻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腸道在腹腔內粘連,使腸腔內的腸內容物無法順利通過和運行。此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腹痛、腹脹、嘔吐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發(fā)生電解質和體液流失,出現(xiàn)脫水、休克、腎功能衰竭等情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2]。有研究指出,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改善術后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減少其痛苦[3]。雷火灸作為一種獨特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可引起神經(jīng)興奮,并將興奮傳遞到病灶,具有溫經(jīng)、通絡、益氣養(yǎng)血的作用[4]。本研究以接受腹部手術后發(fā)生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探討分析對術后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采用穴位雷火灸進行護理干預對其胃腸功能恢復及炎癥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yī)醫(yī)院接受腹部手術,并出現(xiàn)術后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2 ~56 歲,平均年齡(40.28±3.53)歲;病程3 ~10 天,平均病程(7.25±1.04)天;致病原因:接受闌尾炎切除術者5例,接受膽道手術者3 例,接受腸部分切除術者20例,接受肝部分切除術者1 例,接受婦科手術者1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3 ~58 歲,平均年齡(41.26±3.13)歲;病程3 ~9 天,平均病程(6.97±1.65)天;致病原因:接受闌尾炎切除術者4例,接受膽道手術者4 例,接受腸部分切除術者19 例,接受肝部分切除術者2 例,接受婦科手術者1 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腹部手術,且術后發(fā)生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5]。2)患者均經(jīng)過腹腔手術治療。3)患者存在腹脹、陣發(fā)性腹痛,且伴有嘔吐、肛門停止排便和排氣癥狀。排除標準:1)有惡性疾病腹部手術史及完全性腸梗阻者。2)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合并精神疾病、依從性較差者。4)臨床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予患者胃腸減壓、解痙補液、腹部按摩等處理;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指導其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從而促進其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穴位雷火灸進行護理干預。方法是:患者取仰臥位,取雙側足三里、天樞、氣海穴,將雷火灸灸條的一端點燃,插入單孔灸器內固定,對準穴位,施灸20 分鐘,1 次/d,3 d為一個療程。
1)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記錄經(jīng)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2)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護理干預前、護理干預后次日采集兩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2 mL),采用電阻抗法測定WBC,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CRP、hs-CRP。3)血清肌酸激酶、D- 二聚體、血乳酸水平。肌酸激酶采用速率法檢測,D- 二聚體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丹麥 Radiometer 公司生產)檢測乳酸水平[6]。4)預后情況。對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氣液平面消失時間、腹脹及腹痛消失時間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 間〔(17.12±3.37)h〕、 首 次 肛 門 排 氣 時 間〔(19.20±5.47)h〕及首次排便時間〔(20.15±5.47)h〕均短于對照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23.05±4.21)h〕、首次肛門排氣時間〔(25.15±7.32)h〕及首次排便時間〔(26.45±5.55)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h,±s)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h,±s)
組別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觀察組(n=30) 17.12±3.37 20.15±5.47 19.20±5.47對照組(n=30) 23.05±4.21 26.45±5.55 25.15±7.32 t 值 6.291 7.831 7.124 P 值 0.023 0.013 0.010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WBC、CRP、hs-CRP 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WBC、CRP、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s)
組別 WBC(×109/L) CRP(mg/L) hs-CRP(mg/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30) 6.25±0.24 3.47±0.85 7.75±1.56 4.41±1.72 16.52±7.33 8.53±1.24對照組(n=30) 6.18±0.67 4.76±2.17 7.26±1.14 5.78±1.27 16.47±7.35 11.37±1.47 t 值 1.264 8.342 1.292 8.641 1.671 8.461 P 值 >0.05 0.000 >0.05 0.000 >0.05 0.000
干預前,觀察組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分別為(642.25±3.21)U/L、(679.75±9.53)μg/L、(5.52±1.33)mmol/L,對照組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分別為(613.18±3.23)U/L、(681.26±8.25)μg/L、(5.47±1.35)mmol/L;兩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分別為(121.47±2.25)U/L、(113.41±3.72)μg/L、(2.03±0.24)mmol/L,對照組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分別 為(229.36±2.11)U/L、(266.38±4.27)μg/L、(3.37±0.47)mmol/L;觀察組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的比較(±s)
表3 兩組血清肌酸激酶、D-二聚體、血乳酸水平的比較(±s)
組別 血清肌酸激酶(U/L) 血清D-二聚體(μg/L) 血乳酸(mmol/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30) 642.25±3.21 121.47±2.25 679.75±9.53 113.41±3.72 5.52±1.33 2.03±0.24對照組(n=30) 613.18±3.23 229.36±2.11 681.26±8.25 266.38±4.27 5.47±1.35 3.37±0.47 t 值 1.213 6.303 1.203 8.075 1.605 6.532 P 值 >0.05 0.000 >0.05 0.000 >0.05 0.000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氣液平面消失時間、腹脹及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預后情況的比較(h,±s)
表4 兩組預后情況的比較(h,±s)
組別 例數(shù) 氣液平面消失時間 腹脹及腹痛消失時間觀察組 30 11.12±1.34 12.15±2.44對照組 30 18.05±1.26 19.45±2.53 t 值 6.291 7.833 P 值 0.024 0.013
腸梗阻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此病復雜多變,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導致死亡[7]。大多數(shù)粘連性腸梗阻為獲得性腸梗阻,腹部手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臨床資料顯示,80% 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接受過下腹部手術或盆腔手術[8]。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發(fā)生率高,腸粘連引起的不完全性腸梗阻癥狀易反復出現(xiàn),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發(fā)生電解質和體液流失,出現(xiàn)脫水、休克、腎功能衰竭等情況,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中醫(yī)認為,腸梗阻的主要病機是飲食不節(jié)、作息失調、情志不暢,使腸道氣血痞結,通降失調。有研究指出,腸梗阻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因手術、長期臥床、感染等誘因,臟腑脈絡受損,血脈凝滯,腸道通降傳化異常,導致腑氣不通,濁氣不降。雷火灸是一種以經(jīng)絡理論和古代“雷火神針”壓灸為基礎的創(chuàng)新治療方法?!鹅`樞·官能》中說: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9],雷火灸用明火懸灸代替實灸,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在經(jīng)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具有療效強、滲透性強、治療范圍廣、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雷火灸作為一種獨特的中醫(yī)療法,是用中藥粉末和艾絨制成艾條,利用藥物燃燒的熱量刺激相關穴位(其熱效應刺激經(jīng)絡),使局部皮膚機理開放,藥效到達相應穴位,從而起到疏經(jīng)活絡、改善氣血的作用[10]。本研究中,經(jīng)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穴位雷火灸可有效促進術后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hs-CRP 是肝臟合成的全身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志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WBC、CRP、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穴位雷火灸可有效減輕術后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的炎癥反應,促進其機體恢復。
針灸天樞、氣海、足三里穴具有通腑行氣、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通過雷火灸刺激脾胃系統(tǒng)的相應穴位, 可開放局部皮膚機理,使藥效得以滲透體內,發(fā)揮驅散寒邪、舒經(jīng)活絡、活血益氣、改善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血清肌酸激酶、D- 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在腸梗阻早期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血清肌酸激酶、D- 二聚體、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穴位雷火灸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腸梗阻相關損傷情況。本研究中,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氣液平面消失時間、腹脹及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雷火灸可有效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術后粘連性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采用穴位雷火灸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較好,可有效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血清肌酸激酶、D- 二聚體、血乳酸水平,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改善預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