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慧
在紫砂藝術的器型之中,石瓢被稱為“跌不破的形”,其中的意思是說,石瓢壺具有傳統(tǒng)的三角形骨架,無論紫砂藝人們如何演繹,最終都要保持經典的形態(tài),然后在其他的元素上面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演繹,所以石瓢壺,被我們廣大的壺友所熟悉和喜愛,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器型之一。我們對于石瓢的熱愛,一方面是紫砂壺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器型姿態(tài)和爽利的出水功能,另一方面則是清瘦矍鑠的形態(tài)和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風格特征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引起了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石瓢壺》在延續(xù)了傳統(tǒng)器型的基礎之上,加入了鋪砂的工藝,使其看起來更加的生動和鮮活,同時,這樣的處理,特別是在后期的泡養(yǎng)轉化過程之中,不同泥料的搭配能夠產生出乎意料的驚喜,砂感突出,色澤喜人,令人愛不釋手。此壺壺身相較于子冶石瓢來說,身筒更加的低矮一些,這樣壺口的開口就更大,適合于不同茶葉的投放和清理,更加的實用一些。壺身的線條從硬朗到柔和過渡自然,底部的處理輕輕托舉,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壺嘴直流鋼管形態(tài),出水一如既往的干脆爽利,和它相呼應的壺把也是三角形形態(tài),端握有力、舒適,從壺嘴、壺把和壺身的結構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具有穩(wěn)定性,帶給視覺的藝術審美也是獨一無二的,壺蓋則是比較薄地壓合在壺口之上,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則是一如既往的橋型設計,在利于拿捏的同時,把江南水鄉(xiāng)的小橋流水人家展示得淋漓盡致。壺身的鋪砂工藝更是巧妙絕倫,在巧克力色紫泥的打底之下,更加的燦若星云,熠熠生輝。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石瓢壺》,我們能夠看到經典的紫砂器型在經過百年的傳承之后,依然具有很好的實用功能和藝術效果,特別是在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元素裝飾之后,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更加的具有濃郁的現代氣息,令人在把玩摩挲的過程之中能夠感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石瓢壺在其演變的過程之中,能夠深刻地反映出我們國人飲茶方式的變遷和審美的延續(xù),也是我們紫砂藝人和文人雅士在藝術領域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石瓢壺的原型,是來自煮水燒茶的石銚,后來茶葉從煮茶逐漸成為了沖泡之后,端把的設計更加利于我們生活使用的情境,于是紫砂藝人們把提梁改為端把,從曼生石瓢到子冶石瓢,都保留了三角形態(tài)的經典架子,到布衣壺宗、紫砂泰斗顧景舟的時候,他根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典故,命名為“石瓢”,既不失去原來的味道,同時人文氣息也更加的濃郁,一直沿用到今天。石瓢壺,之所以成為我們茶座之上重要的雅器,首先是它的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形態(tài),傳遞出一種錚錚鐵骨、傲然屹立的風度,受到了許多紫砂陶刻藝人的青睞,總喜歡在上面陶刻裝飾點什么元素,于是才有了曼生、子冶的傳世之作,而后來的紫砂藝人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這件紫砂藝術作品《石瓢壺》就是在顧老的基礎之上,更好地利用了寬口的形態(tài)特征,所有的元素都隨著形態(tài)的改變而等比例縮放,使其看起來還是那么的和諧融洽,眾所周知,一把紫砂壺泥、形、工雖然重要,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最終的韻味,這才能夠擊中人心。這把小壺就具有這樣的藝術特征,在鋪砂點點的裝飾之下,讓我體會到紫砂文化魅力的前世今生。
在紫砂藝術的發(fā)展之中,許多的經典器型在經過后來的演繹之后,重新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石瓢作為其中的代表,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和飲茶方式的改變,在保持傳統(tǒng)的同時加入了許多新的元素,成為更多茶友的心頭所好,也是紫砂文化傳播的有力載體,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之中蘊藏著日月天地和大千世界,也藏著我們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