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jié),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jié),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表實有余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辨寒熱》
百病俱有身熱,又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慎不可于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根據(jù)此說,病患自覺發(fā)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為準則矣。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辨寒熱》
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yī)者反不能辨之乎?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辨氣少氣盛》
卒中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若中人發(fā)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氣喘遺尿,皆不可治。諸中或未蘇,或巳蘇,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者死。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諸中門·卒中暴厥》
外無六經(jīng)之形癥,內無便溺之阻隔,知為血弱不能養(yǎng)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也。宜大秦艽湯養(yǎng)血而筋自榮。若內外癥俱有之,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內邪已除,外邪已去,當服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盡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諸中門·中風》
概其外傷風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當瀉不當補;飲食失節(jié),中氣不足之病,當補不當瀉。舉世醫(yī)者,皆以飲食失節(jié),勞役所傷,中氣不足,當補之證,認作外感風寒,有余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衛(wèi)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可不詳辨乎?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辨陰證陽證》
計受病之人,飲食失節(jié),勞役所傷,因而飽食內傷者極多,外傷者間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將元氣不足之證,便作外傷風寒表實之證,而反瀉心肺,是重絕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謂實實虛虛,醫(yī)殺之耳!若曰不然,請以眾人之耳聞目見者證之。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辨陰證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