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雪 劉 紅 張躍輝
妊娠惡阻是妊娠早期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以妊娠早期嚴重的惡心嘔吐、頭重眩暈、厭食、甚則食入即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一般見于孕4~6周期間,嚴重的患者可能持續(xù)到懷孕中期。相當于西醫(yī)學的妊娠劇吐。多數孕婦可在妊娠早期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僅有少數孕婦發(fā)展成為妊娠惡阻。若治療及時,護理得法,多數患者癥狀會迅速緩解,一般預后良好,個別嚴重患者因劇烈、頻繁的惡心嘔吐甚至不能進食,從而發(fā)生電解質紊亂、酸堿代謝失衡、韋尼克(Wernicke)腦病甚至死亡[1],嚴重影響到孕婦的健康及胎兒的成長,因此妊娠惡阻的治療越來越被重視。目前現代醫(yī)學認為妊娠劇吐可能與孕期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急劇上升有關[2],也有研究提示其可能與女性胚胎[3]、感染幽門螺旋桿菌[4]、母體血漿中含有的胎兒DNA水平增高、孕前體質量指數低[5]等因素有關。西醫(yī)主要通過補液、能量支持等方式調整身體電解質、酸堿平衡治療。相對而言,中醫(yī)藥在此病的診治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秀霞教授從事醫(yī)學臨床工作50余年,精研婦科,經驗豐富,療效顯著,對妊娠惡阻診治有獨到見解。現將王秀霞教授診治妊娠惡阻經驗介紹如下。
妊娠早期出現頻繁嘔吐、厭食,甚則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臨床癥狀;盆腔超聲檢查為正常妊娠排除葡萄胎;除外神經及消化系統(tǒng)疾??;尿酮體陽性[6]。
關于妊娠惡阻病因病機的論述各醫(yī)家有不同的見解, 其首次見于《諸病源候論》:“此由婦人本元虛羸, 血氣不足, 腎氣又弱, 兼當風飲冷太過, 心下有痰水, 夾之而有娠也”。朱丹溪寫道:“有妊二月,嘔吐眩暈,脈之,左弦而弱,此惡阻,因怒氣所激,肝氣傷,右挾胎氣上逆于胃所致”。他認為怒氣傷肝能夠引起胃失和降,從而導致妊娠惡阻。隋朝巢元方認為, 妊娠惡阻的病因病機可分為元本虛贏和風冷痰飲虛實2種。而《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提出:“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沖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也有《校注婦人良方·卷之十二》認為:“妊娠嘔逆者,乃水飲停積為痰,輕者妨食嘔逆,甚者腹痛傷胎”。歸納各醫(yī)家觀點可將妊娠惡阻的病因大致分為脾胃虛弱型、肝胃不和型、痰濕阻滯型。
王秀霞教授在吸取古今醫(yī)學精華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診療理念及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妊娠惡阻與肝胃不和的關系最密切,受孕后陰血下聚沖任以養(yǎng)胎元,肝失所養(yǎng),肝血益虛,肝火愈旺,沖脈挾肝火上沖犯胃,而致胃失和降,從而出現惡心嘔吐、厭食油膩等臨床表現;胃失和降導致脾不升清,脾胃運化失司,則水濕內停,痰濕壅盛,痰濕阻滯經脈,導致經脈不通,血絡阻塞,兼可出現四肢沉重、頭暈倦怠等表現。治療應當以清肝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要治療原則,同時兼以補腎安胎法治療?!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先天之精藏于腎,腎主生殖,為先天之本,腎精化腎氣,寓腎之陰陽,是女子生理活動的根本。腎氣旺盛,腎中真陰不斷得到充實,天癸逐漸成熟,從而對沖任、胞宮起到作用。妊娠期間腎氣虧虛,沖任功能失調,以致沖氣上逆,出現妊娠惡阻。而《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也指出:“夫婦人受妊,本于腎氣之旺也……而肝為腎之子,日食母之氣以舒,一日無津液之養(yǎng),則肝氣迫索,而腎水不能應,則肝益急,肝急則火動而逆也;肝氣既逆,是以嘔吐惡心之癥生焉”。故常用加味溫膽湯加壽胎丸加減口服治療。加味溫膽湯來自《三因極—病證方論》中的溫膽湯,主要包括陳皮、姜半夏、枳實、黃芩、黃連、竹茹、蘆根、麥冬、甘草、生姜、大棗,壽胎丸包括桑寄生、菟絲子、續(xù)斷、阿膠。
案1于某,女,25歲。2013年10月18日初診,主訴停經13周+3 d,嘔吐酸水2 d,不能進食,伴乏力,腰酸,偶有頭暈耳鳴,口苦,睡眠及二便尚可,舌紅,少苔,脈弦滑。尿常規(guī)示:白細胞95.6個/μl,管型0.62個/μl,酮體(+4),余均在正常范圍內。治療以清肝和胃、降逆止嘔為主,方用加味溫膽湯加減,藥用蒼術20 g,黃芩15 g,蘆根15 g,麥冬15 g,桑寄生 20 g,杜仲20 g,續(xù)斷20 g,竹茹15 g,菟絲子30 g,甘草10 g,黃連10 g,砂仁10 g。水煎200 ml,日1 劑,早晚2次分服。5劑后,患者嘔吐酸水癥狀緩解,可進食少量米粥類食物,腰酸、乏力、頭昏耳鳴癥狀減輕,舌淡紅,少苔,脈滑數。復查尿液分析:酮體(±),余均在正常范圍內。與前診相比,患者癥狀緩解,故上方加上陳皮 15 g,蓮子15 g,清半夏10 g。服法同前。又3劑后,患者嘔吐酸水癥狀明顯緩解,可以正常進食,腰酸、乏力、頭暈耳鳴癥狀消失,偶有胸悶氣短,汗出,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滑略數。復查尿液分析:酮體(-)。與二診相比癥狀明顯改善,但出現胸悶氣短等氣虛癥狀,治以益氣養(yǎng)陰,降逆止嘔,上方去蒼術20 g,菟絲子30 g,甘草10 g,砂仁10 g,蓮子15 g,加上黃芪30 g,西洋參15 g。服法同前。2013年10月30日復診:經上述方案治療后,患者嘔吐酸水、乏力、頭暈耳鳴、胸悶氣短、汗出癥狀消失,飲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滑。復查尿液分析:酮體(-)。
案2吳某,女,30歲。2013年12月8日初診。主訴:停經7周+4 d,惡心,嘔吐,厭食油膩,偶有腰酸,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紅少苔,脈細滑。輔助檢查:尿妊娠實驗陽性。尿常規(guī)酮體(+),余未見明顯異常。治以補腎安胎,降逆止嘔,方用保胎方加減,藥有蒼術20 g,川斷50 g,生杜仲20 g,菟絲子30 g,山萸肉15 g,黨參20 g,黃芪30 g,阿膠10 g,麥冬15 g,吳茱萸10 g,蘆根15 g。水煎200 ml,日1 劑,早晚2次分服。5劑后,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明顯緩解,可正常進食,無腰酸,復查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再次按原方開3劑,服法同前,2013年12月15日復診:患者妊娠惡阻癥狀消失,胎兒及孕婦健康。
臨床上孕早期劇吐相對常見,但病因尚不明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以致精神緊張,加上胚胎移植術導致雙胎或者多胎妊娠的發(fā)生率大大提高,使妊娠惡阻的發(fā)病率增加。目前中醫(yī)治療妊娠嘔吐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鄧高丕教授認為妊娠惡阻以脾胃虛弱、胃氣損傷為其根本,因脾胃虛弱,肝氣趁其虛而乘之,水濕不得運化而積為痰濕,故其認為此病之病機雖為脾胃虛弱,肝胃不和,痰濕阻滯,但其根本卻在脾胃虛弱,治以健脾和胃止嘔[7]。錢伯煊教授在治療妊娠惡阻,注意到患者胃逆不納的特點,在選方用藥時,藥味少,選藥取清、輕之品,厚膩之味則非所宜,常喜用橘皮竹茹湯、半夏秫米湯[8]。蔡小蓀教授認為[9]若用大量湯劑頓服,勢必飲入即吐,可先用醋點舌,“味酸抑肝”,或點生姜汁少許,繼之將濃湯藥頻服,可避免藥入即吐的現象,從而增強療效。而王秀霞教授則認為妊娠惡阻與肝胃不和兼腎虛關系最密切,治以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兼以補腎安胎。
王秀霞教授治病講究辨證求因,病癥結合,對癥用藥。案1中患者孕后陰血驟虛,沖氣夾肝火上逆犯胃,故嘔吐酸水,肝郁氣滯,氣機不利,是以胸悶,噯氣;肝火上逆,因而偶有頭暈,口苦;腰為腎之外府,腎虛則腰酸;舌紅,少苔,脈弦滑,均為肝熱之征。此醫(yī)案先以清肝和胃,降逆止嘔為主,方中菟絲子補腎助陽益精;續(xù)斷、杜仲補腎強腰安胎;麥冬、蘆根養(yǎng)陰清熱,除煩止嘔;黃芩、黃連、竹茹清肝熱,除煩止嘔;再加上蒼術燥濕健脾;砂仁化濕行氣安胎;陳皮寬胸和胃、調氣降逆;半夏除濕化痰、降逆止嘔;蓮子益腎固精;西洋參、黃芪補氣益衛(wèi)固表;甘草調和諸藥。案2中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但癥狀較輕,兼見腰酸等腎虛癥狀,故治療以補腎安胎、降逆止嘔為主要原則,方中以壽胎丸為基礎方補腎安胎;配伍吳茱萸降逆止嘔;黨參、黃芪益氣安胎;山萸肉、麥冬、蘆根滋陰補腎,固沖安胎。
王秀霞教授還認為對于妊娠惡阻的孕婦,藥物治療是一方面,同時,飲食中還應注意:不應食過冷、過熱、辛辣、油膩、油煎等刺激性食物, 宜食用高蛋白、高熱量、富有營養(yǎng)且易于消化的食物;飲食要適宜, 以少量多餐為宜;飲食要清淡、適口。同時還要配合心理治療,應給予患者心理及精神上的安慰,使患者能夠理解并配合治療[10]。經治療后隨訪患者療效顯著,患者依從性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