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英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無論是字詞教學、寫作教學還是口語交際教學,都要以閱讀為基礎。在以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較強,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開展閱讀教學,學生為了完成課后題、提高成績而閱讀,教學方法存在諸多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彰顯閱讀教學的“本色”,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社會、體驗人生,通過閱讀啟發(fā)智慧、提升思維,充分發(fā)揮閱讀的價值。
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彰顯閱讀“本色”,讓學生真正從閱讀文本中學到知識,獲得思想和情感的提升,就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對閱讀文本擁有全面的感知,實現(xiàn)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接觸的閱讀資料僅限于課本,閱讀形式單一,閱讀內容匱乏,難以提高學習興趣。為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收集更多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拓展閱讀資料,讓學生突破課本教材的束縛,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例如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課本中介紹了梅蘭芳堅決不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故事,從蓄胡須到逃亡香港,從賣房子到注射傷寒預防針,他用盡各種方法,堅決不為日本侵略者演戲,他是一個藝術家,更是一位民族英雄。然而,由于篇幅較短,學生很難了解梅蘭芳當時的處境,無法對梅蘭芳蓄須的事跡產(chǎn)生深刻共鳴。為此,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為學生收集課外閱讀資料,讓學生了解梅蘭芳的學藝經(jīng)歷,掌握1937年上海淪陷后的真實情況,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下載梅蘭芳的真實影像資料、紀錄片等,豐富閱讀形式。通過豐富的資料,學生可以基于閱讀文本窺探真實的歷史,感受那段崢嶸的歲月,體會梅蘭芳的艱難境遇,從而認識到這份愛國情感的可貴。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文本中,無論是自然中的雄奇景象,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人事跡,抑或是現(xiàn)代科技的騰飛,都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展現(xiàn)生活化的情境,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感受,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塑造現(xiàn)實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父親對孩子的關心和關愛,感受父愛的深沉。課文描繪了一個靠養(yǎng)蠶為生的家庭,通過夜宿小漁船、住便宜房間被蟲子咬、廟會中吃涼粽子等事件,刻畫了一個節(jié)儉、勤勞的“父親”形象。在文章中,“父親”用小漁船送“我”上學,背著“我”上學,一直支持著“我”,讓“我”最終考取了大學。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幾個事件,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的父親,讓學生從生活的視角出發(fā),感受父愛的深沉。在學習“廟會喝豆腐腦”時,教師可以提問:“父親為什么一定要帶作者喝一碗豆腐腦?那他又為什么自己不喝?”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深刻體會父親的所感所想,他覺得孩子在廟會上吃一個涼粽子很委屈,看著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最終決定給孩子買一碗豆腐腦,他自己是無論如何也舍不得吃的。此時此刻,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生活中的照片,例如肯德基餐廳里看著孩子吃飯的家長,用三輪車帶著行李送孩子上學的家長,他們和文章中的父親如出一轍。通過聯(lián)系生活,學生可以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看到底層人民的艱難困苦,感受父愛的深沉。
多樣化的任務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使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通過閱讀獲得成就感。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只需要聽老師講,不需要完成課堂實踐,在課前也無須進行準備,這種閱讀教學是單方面的知識輸入,學生的參與較少,記憶效果不佳。為此,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任務式教學法,通過任務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田忌賽馬反敗為勝的核心因素,為學生提出引導問題:“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一共賽了幾場?分別是怎么賽的,兩場比賽的結果怎樣?”為幫助學生梳理賽馬的過程,教師可以呈現(xiàn)出兩場比賽的表格,要求學生填表,增強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除了設計預習任務、填表任務以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各小組學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的性格特點,將文章中表示情緒、情感、心理活動的詞語找出來,通過這些詞語分析人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角色演繹、資料調查、講故事、填寫表格等不同類型的實踐任務,用任務輔助學生閱讀,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閱讀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為全面掌握學生的閱讀效果,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不足,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展表達和交流,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獲得全方位提高。在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提出自己的質疑,還能傾聽他人的觀點,深刻掌握文章主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從“聽眾”轉變?yōu)椤爸鹘恰保瑴p少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的思想獲得騰飛。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窮人》塑造了一對善良、辛勤的夫妻,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物質上非常貧乏,但精神上卻十分富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閱讀,然后在課堂中提出相關的討論話題,讓學生深入研讀文章的細節(jié),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文章中,桑娜的鄰居西蒙去世,只留下了孤苦無依的兩個小孩,桑娜把這兩個孩子抱回家中,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在這里,教師可以提問:“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她對鄰居的孩子有照顧義務嗎?在這種情況下,她必須收養(yǎng)這兩個孩子嗎?為什么她覺得非這樣不可?把孩子抱回家之后,桑娜又會面臨怎樣的問題?”學生可以借助教師的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桑娜自己家已經(jīng)很困難,再收養(yǎng)兩個孩子必然會更加貧困,所以她可以選擇不收養(yǎng)。還有些學生認為,桑娜至少有丈夫,他們如果不收養(yǎng),這兩個孩子就會死去,桑娜的善良不允許她見死不救。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掌握桑娜的心理活動,認識到桑娜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她寧可自己去過更苦的日子,也不能看著西蒙的孩子受苦。通過表達和交流,學生不但能夠深入理解作文思想,還能體會社會底層民眾艱難的生活,獲得更高的共情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彰顯閱讀的“本色”,讓學生深入感受閱讀文本中的內容,體驗文本中傳遞出的思想和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拓展閱讀資源,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閱讀教學方式,引出討論話題,鼓勵學生進行表達和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學生不但要掌握閱讀方法,理解文章內容,還要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入剖析,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鍛煉閱讀思維。
作者簡介: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蘆陽鎮(zhèn)學區(qū)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