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半島電視臺3月13日文章,原題:網紅籠罩下的旅行在我為2005年穿越土耳其的搭便車之旅留下的些許照片中,有一張是我躺在一輛土耳其卡車駕駛室的后座上,當時的我身著已經穿了好幾個月的粉色燈芯絨褲子和藍色毛衣。我的雙手交叉放在肚子上,眉毛揚起,背景是灰色的。這張照片模糊不清,是由我的搭便車旅行同伴艾米莉亞在卡牽行駛時拍攝的,當時她正坐在副駕駛座位上。
在當今的社交媒體時代,這不是一張會引發(fā)任何興趣的照片,畢竟照片墻和,臉書等社交媒體已經將內容轉化為一場營銷競賽,以比試誰在屏幕上看起來更勝一籌。
旅行網紅和其他數(shù)字名人利用五花八門的資源、照片編輯工具,制作據(jù)稱是不加修飾的原汁原味的迷人圖片,通常這些圖片帶有合適的字幕和主題標簽。然而,盡管在土耳其卡車上拍攝的那張照片平淡無奇且缺乏美感,但對我個人來說,它的作用遠超當代千篇一律的擺拍旅行照。首先,它讓我重回人們專注于體驗的時代,而非沉溺于策劃適合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的一瞬間。2005年的那個瞬間的價值并不取決于在臉書上獲得的點贊量,因為那時的我既無臉書賬號也沒有手機,我的體驗和對那趟搭便車旅行的回憶也沒有被社交媒體干擾所籠罩。
現(xiàn)在仔細看這張照片,它對我的意義絕不止于其畫面組成部分,它還讓我一下子想起和艾米莉亞在搭便車旅行歲月中乘坐過的所有土耳其卡車,以及我們與司機圍坐在路邊便攜式爐子旁享用的早餐。我記得我們在搭便車進入敘利亞時的場景,我還記得我們在土耳其黑海地區(qū)和卡帕多西亞到處搭便車旅行時的場景。
如今,只要瀏覽一下互聯(lián)網就會發(fā)現(xiàn),卡帕多西亞以“最適合拍攝照片墻照片的地方”而著稱,這讓人難免會質疑旅行的真正意義。畢竟,前往另一個國家拍攝與他人相同的自拍照沒有太多神奇之處或教育意義,但資本主義擅長將空洞的同質性塑造為幸福感。
在用數(shù)字消遣冒充生活的時代,一種行業(yè)已經興起,容納了從小網紅到超級大網紅在內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后者以旅游“社交媒體企業(yè)家”的形象示人,他們擁有眾多粉絲、自己的品牌及話題標簽,他們會告訴你在希臘圣托里尼島該購買什么樣的服裝以拍攝完美的自拍照。
不幸的是,陳詞濫調很暢銷,一名頗有人氣的旅行網紅說著鼓舞人心的口號:“不要浪費你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其實,沒有什么比沉迷于千篇一律的旅行照片更浪費你的生命。
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看來,旅行是"自命不凡”的解藥,能夠治愈“偏見、固執(zhí)和思想狹隘”。但在當今時代,網紅影響下的旅行似乎只不過是在練習自負,追求.一樸越來越狹隘'孤立和以自拍為導向的景象。
如今,美輪美奐的景象正被日益商品化和貨幣化,但這并非人類最理想的模式,該是人們從網紅的影響下走出來的時候了。(作者貝倫?費爾南德斯,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