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洪濤
煎餅花是什么花?煎餅也能開花么?面前的這一束花朵如此逼真,花瓣、花蕊、花苞一應(yīng)俱全,紅的紅、黃的黃、綠的綠,一層包著一層,一疊裹著一疊,層層疊疊,搖曳生姿,如此嬌艷,如此雍容華貴,難道真是那些黑煎餅變來的?
我自小生活在魯西南平原,沒吃過煎餅;參加工作來到沂蒙山區(qū)腹地蒙陰縣,吃的第一頓飯,主食就是煎餅。只見一張粗糙的微黃顏色的薄餅,像是一張歷經(jīng)歲月時光浸染的宣紙,讓同桌人吃得滿口生香。我卻累得牙疼也撕不下來,同事告訴我煎餅要卷著吃——把煎餅對折,把在手心,把菜和小蔥置于煎餅之上,像卷煙一樣卷起來,斜面咬切——果然,簡單多了。一股糧食的香味夾雜著生蔥的原野味道直入肺腑……從那頓飯開始,我喜歡上了吃煎餅,我知道,那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口感。在沂蒙山,每次吃飯,家里的飯桌上擺上幾張煎餅,似乎有更多的含義,更多的味道。
煎餅,就是沂蒙山的一個符號。它和小推車、軍鞋一樣,是沂蒙人民奉獻(xiàn)給全國的文化名片,它也是“沂蒙精神”具體生動的載體。因為就是這樣一種食物,人們在那些風(fēng)雨如晦的年月里,卻也吃不上;無數(shù)先烈為了讓人們能吃上它,甚至獻(xiàn)出了自己的生命。曾幾何時,黑棉褲、黑棉襖、一臉菜色的老區(qū)群眾沒菜吃、沒飯吃,只能倚著門框“煎餅卷大蔥”的苦悲形象,讓全國人唏噓嗟嘆。那時候,填飽肚子就是最大的夢想。如今,沂蒙山區(qū)再也不是舊模樣,而是青山綠水、牛羊遍地、瓜果飄香,日子好過了,對美的追求自然成了更重要的事。煎餅,在能飽腹的屬性之外,慢慢發(fā)展成為一種期盼美好生活的表達(dá),甚至逐步走入了藝術(shù)的殿堂。
幾年前,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曾來蒙陰椿樹溝拍攤煎餅的情形,只見那一張張金黃色的煎餅從鏊子上揭下來,散發(fā)著糧食的香味,讓全國食客垂涎欲滴。椿樹溝也從此活了起來,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4A級景區(qū)。烙煎餅的糧食曾經(jīng)只有地瓜和高粱,如今做煎餅的糧食豐富多了——小麥、小米、高粱、地瓜……而煎餅上的多種顏色是怎么來的呢?那都是蔬菜或水果汁染成的,紅色用火龍果汁,黃色用水蜜桃汁,綠色用菠菜汁……這樣既有了五彩繽紛的顏色,又增加了營養(yǎng)成分。所以,現(xiàn)在煎餅成了比饅頭、米飯價格還要高的“高檔食品”了。
沒想到短短幾年的時間,煎餅竟然開花了。勤勞樸實的山里人,用拿過槍、開過荒的手,把一張張煎餅變成了一朵朵花,這是多么好的時代發(fā)展變遷的隱喻和象征啊。蒙陰縣常路鎮(zhèn)的農(nóng)家大嫂徐海霞用她的巧手創(chuàng)新了煎餅,讓糧食升華為工藝品。在“奮進(jìn)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徐海霞帶著她做的象征56個民族的56朵“盛世花開”的煎餅花代表山東參展,讓煎餅花開在了全國最耀眼的地方,也成了“沂蒙精神”又一種生動體現(xiàn)。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接連采訪報道,讓“煎餅卷大蔥”的說法有了嶄新的形象代言人。
其實,這次進(jìn)京參展之前,煎餅花就已經(jīng)多次在山東重要展覽會上亮相,獲得了無數(shù)人的點贊。而“常路煎餅大嫂”徐海霞,也在蒙陰當(dāng)?shù)厥恰懊恕绷恕P旌O嫉募屣灥昃嚯x我住的小區(qū)很近,我曾有機會目睹“煎餅開花”的全過程。看著五顏六色的煎餅經(jīng)她巧手折疊,慢慢“綻放”,由一種普通面食變成手造工藝品,仿佛目睹了沂蒙山人民百年歲月中從貧窮落后到美好幸福生活的全過程。
沂蒙六姐妹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老人曾見到過徐海霞做的煎餅花,她流下了熱淚,說:“俺一輩子也沒想到,煎餅還能這么好看,這么好吃。那時候能吃上一口地瓜干的黑煎餅,能給隊伍送上幾張粗煎餅可就是天大的事了。真好,新社會真好,今天這日子真好!”
記得山東作家蒲松齡曾經(jīng)寫過《煎餅賦》,里面記載了煎餅的制作流程,“溲合米豆,磨如膠餳。朳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jīng)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茲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頃,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p>
蒲松齡寫了煎餅的做法,他不會想到,有一天煎餅會做得像花兒一樣美?!皧^進(jìn)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我看著璀璨奪目的煎餅花,看著煎餅花后新紅嫂笑容,燦爛而溫暖,像極了冬日明媚的陽光。
選自《中國藝術(sh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