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言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比绻⒌倪\化功能失調,就會影響到肝氣的疏泄,使氣機運行不暢從而招致各種疾病。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脾胃病多在此季節(jié)發(fā)生。同時,現代人壓力過大、情緒緊張等精神因素也會影響脾胃健康。本期內容就帶大家一起了解初春養(yǎng)護脾胃的重要性,幫助您在初春時節(jié)呵護健康,百病不生。
脾胃在中醫(yī)養(yǎng)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醫(yī)將脾胃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為脾胃運化水谷,將食物轉化為營養(yǎng)物質(氣血),再運輸傳化到身體的四肢百骸。中醫(yī)認為,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wèi)、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才可促進和調節(jié)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元代著名醫(yī)家李東垣曾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可以看出,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yī)家、養(yǎng)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養(yǎng)護?,F代醫(yī)學實驗也表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立春之后,萬物復蘇、萬象更新,人體胃腸也到了最活躍的時候。但值得注意的是,立春以后也是百病易發(fā)的時候,各種病菌悄然滋生,故中醫(yī)有“百草回生,百病易發(fā)”的說法,人的脾胃在這時也會變得更加脆弱。同時,現代社會人們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熬夜、暴飲暴食、久坐少動、焦慮緊張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會給脾胃帶來更重的負擔,導致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可以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癥狀主要是食欲不振,腹脹,食入即飽或食后脘腹脹滿,大便溏瀉,氣短乏力,舌淡,脈弱無力;脾陽虛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食欲減退,脘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大便清稀,倦怠神疲,口淡,喜熱飲,舌淡胖,脈沉細遲弱;脾陰虛的主要表現有干嘔呃逆,嘈雜胃痛,口干而渴,大便干結,肌肉消瘦,舌紅少津,脈細數。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脘隱痛,按之痛減,不思飲食,或食后不易消化,或食入即吐,少氣懶言,舌質淡,苔白,脈虛弱;胃陰虛主要表現在饑而不食,口咽干燥,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脾胃作為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不在此時注重保養(yǎng),就會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
中醫(yī)常說,脾胃不好百病生。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身體各個臟器組織沒有扎實的基礎,自然就會搖搖欲墜。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自己脾胃到底有沒有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5 個方面來觀察。
看胃口:脾胃虛弱的人往往胃口不好,沒什么食欲。飯后容易感到腹脹不適,或者飯后會立刻想要上廁所。胃強脾弱的人則食欲好,但消化吸收力較差。如果突然想吃重口味的東西,也可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看面色:“黃”是我們五臟中脾所對應的顏色,一旦臉色暗淡發(fā)黃,如果再出現食欲不振,進食后腹部脹滿不適,大便溏或腹瀉,那多半是脾胃受傷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接下來臉就會逐漸變成沒有光澤的“萎黃”或者伴有水腫的“黃胖”。如果脾胃不好,除了面色黃,還可能會出現嘴唇發(fā)白、無光澤、易起皮等表現。
看體型:脾胃不好的人要么越來越胖,要么越來越瘦。有些脾胃虛弱的人,由于津液代謝失常,痰濕堆積在體內排泄無門,就變成“喝涼水都長肉”,或者肥而四肢不舉、肌肉無力,身上的肉捏起來松松軟軟。
看濕氣:脾主運化,人體中的水分運化需要通過脾來完成。脾胃虛弱的人水液運化代謝失常,游離在身體中的濕氣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加重脾胃的虛弱,形成惡性循環(huán),濕氣越來越重,脾胃越來越虛弱。主要表現為身體困重、大便黏膩不爽等。
看舌頭:一個人的脾胃是否健康,我們也可以通過舌頭來判斷。當脾胃出現問題,體內的濕氣就會凝聚在舌頭上,舌頭上的舌苔會有厚重的感覺。若舌頭上布滿白苔,就說明脾胃運化功能出現了問題。
脾胃虛弱是現代人經常遇到的問題。由于生活壓力大,工作節(jié)奏也比以往快了很多,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出現了胃腸道問題,甚至不少學生因為學業(yè)繁重,也會被脾胃問題所困擾。專家告訴我們,脾胃病的發(fā)生,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心理因素、壓力因素等諸多因素有著密切聯系。
飲食不當會直接造成脾胃失調。我們的脾胃很嬌氣,喜歡有規(guī)律的生活,平時的飲食饑飽失常是脾胃受損的導火索。如果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會導致消化功能出現問題,時間久了,脾胃就會大受損傷。饑飽失常,在兒童中尤為多見,因其脾胃較成人為弱,食滯日久,可以聚濕、生痰,出現手足心熱、心煩易哭、脘腹脹滿、面黃肌瘦等癥狀。成人如果久食過量,可能阻滯胃腸的傳導功能,導致腹脹、便秘、腹瀉,嚴重時還會出現便血。另外,過度吃冷食、喝冷飲,也會刺激臟腑,造成脾胃虛弱,給健康帶來很大的隱患。
同時,飲酒無度會導致脾胃受到酒精刺激,出現不適,甚至引起嚴重疾病。大家都知道,酒是五谷所釀,本是五味精華,適量飲酒,可以祛風散寒、醒脾開胃,有益身體健康。但過度飲酒則會為身體帶來沉重的負擔。因為大量飲酒后,超出人體承受能力的酒精會刺激胃黏膜,導致黏膜變薄,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微血管內皮損傷、栓塞,從而引起胃黏膜糜爛或潰瘍的形成。當我們過量飲酒后,胃黏膜還會出現充血性片狀紅斑、糜爛和炎性滲出,對脾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
新春佳節(jié)剛剛過去,肯定有不少人在假期里因暴飲暴食而飽受脾胃問題的折磨。不過,“飲食”和“酗酒”屬于生活習慣因素,也是人們較為熟知的能夠影響脾胃健康的兩大原因,而下面要介紹的“情志因素”,則很少受到人們重視。專家表示,愉快的假期總是短暫的,春節(jié)假期轉瞬即逝,辛勤的“打工人”又迎來了早出晚歸的生活,這種情況下,總會有些人因為心理上的不適應而出現脾胃病的表現。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薄饵S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中曰:“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中醫(yī)認為,情志活動依賴臟腑精氣的充盛及氣血運行的暢達,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情志失調則脾胃氣機升降失常,運化失職出現相應的臨床病證。我們長時間思考,或者思慮過重,氣機就會瘀滯不動,從而影響脾氣的升降,然后就會導致各種脾胃的不適。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容易思慮過多,對計劃做的事情思前想后、猶猶豫豫,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憂心忡忡,每日讓自己陷于糾結、苦惱的困境中。這種情況會增加心理壓力,讓人倍感焦慮、壓抑和不安,常常會引起失眠、煩躁、焦慮、抑郁,久之,胃腸道功能也深受影響。相關脾胃病癥狀可表現為胃腸功能亢進但不協調,疼痛等腹部不適的體驗特別強烈,具體包括口干口苦,喉中堵塞感,吞咽困難,食管內異物感、反酸、燒灼感,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腹瀉等。臨床也有長期表現為莫名其妙的腹痛、燒心、貪食、腹瀉等證型,治療頗難應手。
如果情緒郁怒不舒,不僅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悅,還會影響脾胃。同時,快節(jié)奏的緊張生活和壓抑的生存環(huán)境也一樣會導致脾胃不適。因為中醫(yī)認為肝主氣的疏泄,當肝氣不疏時,人就會易怒、抑郁、壓抑。而肝能克脾,當一個人長期處于肝郁狀態(tài)時,脾胃就會受到影響。專家告訴我們,情緒低落、抑郁的患者,多數表現為胃腸功能下降,早飽、飽脹、食欲不振、噯氣、燒心、便秘或腹瀉等;其他還有頭痛、頭暈、慢性疼痛無固定部位、疲勞感、睡眠障礙、性功能障礙、月經紊亂等。臨床也有長期表現為與進食無關的腹脹、厭食、嘔吐、便秘等證型,而常規(guī)的中西醫(yī)藥物往往難以見效。
早在《黃帝內經》中,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就對“七情致病”和“七情治病”有了記載,解釋了情緒和人體疾病之間的關系。中醫(yī)認為,情志對人體的健康有較大影響,過度憂思則傷脾,過怒則傷肝?,F代研究也證實,精神心理因素與胃腸生理功能可以通過腦—腸軸互相影響,神經中樞通過腸神經將信息傳達到消化道,影響胃腸功能,內臟效應也會通過中樞神經進而影響情緒。精神心理因素還能通過影響胃腸激素的分泌從而調節(jié)胃腸功能。一般來說,激動、嫉妒怨恨、辦事細心、神經過敏、壓力過度、情緒緊張的人容易患脾胃病。因此,有人把胃病稱為“心因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情緒相關性脾胃病的病因始終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故想要脾胃好,就要更有意識地主動管理自己的情緒,舒暢情志。初春季節(jié),天氣多變,使得肝氣欲升而不暢,容易讓人心情憂郁,情緒低落,所以此時要注意精神養(yǎng)生。根據中醫(yī)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倡導以情制性,以情制情,以怒勝思,以喜解憂。然而,患者在具體運用時,還需要注意情緒刺激的強度和條件。因此,脾胃病一定要重視情志因素,治療須調節(jié)情志,舒暢氣機,從而使脾胃升降有序,氣血生化運行如常,則病自祛矣。具體來說,就是要戒暴怒,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朗,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tài)。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避免過喜或過悲,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放下思慮,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面對生活,做到這些,我們的脾胃就會越來越好。
了解脾胃失和的癥狀之后,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有所防范,無論有無癥狀,都要及時關注脾胃健康。初春之際,我們也要學會觀察氣候特征,及時保暖,不讓倒春寒傷及脾胃。同時,也要合理調整飲食、舒暢情志。
俗話說“春捂秋凍”,講的就是早春養(yǎng)生仍要以保暖為主,注意防風御寒。到了春天,天氣乍暖還寒,人容易感冒著涼。此時,也是各種病毒、細菌、真菌等繁殖的高發(fā)期,一旦人體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受到疾病侵擾,所以做好保暖工作非常重要。保暖尤其要注意保護脾胃,這是因為人體的胃腸道對于外界氣溫的變化比較敏感,寒冷可使胃腸道處于應激狀態(tài),易引發(fā)胃腸疾病,或致舊病復發(fā)等。春季天氣多變,如果保健不當,就很容易發(fā)生各種胃腸道疾病,引起不適。因此,初春季節(jié)一定要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別著急減衣服,尤其要注意保護腹部不著涼,同時也少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此外,也可以適當進行一些運動,增強自己對溫差的適應能力,提升陽氣,保護脾胃不受寒氣侵襲。
調養(yǎng)脾胃,吃對食物很重要。飲食方面,首先要做到規(guī)律飲食、有所節(jié)制,少食辛辣肥甘。有規(guī)律的飲食可幫助我們身體形成條件反射,更好地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其次,在食物的選擇方面,可以挑選一些養(yǎng)胃健脾的食物,如山藥、小米、南瓜、卷心菜等。山藥入脾、肺、腎三經,能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對于消化不良、易出虛汗、脾胃虛弱者都有較好的效果。小米也是補胃健脾的好手,其含有較多的營養(yǎng)元素和礦物質,能強健脾胃、滋陰養(yǎng)血、防止消化不良。南瓜性溫、味甘,內含多種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黏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果膠還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使之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進潰瘍面愈合,適宜于胃病患者。卷心菜有健脾養(yǎng)胃、緩急止痛、解毒消腫、清熱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內熱引起的胸悶、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聰、睡眠不佳、關節(jié)不利和腹腔隱痛等癥,其含有的豐富維生素也具有止痛及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以上列舉的食物只是補益脾胃的一部分,在選擇食物的同時也要結合自身情況,不宜多食。最后,養(yǎng)成充分咀嚼食物的習慣也很重要。充分咀嚼能更好地刺激唾液的分泌,對胃黏膜形成更好的保護;食物充分咀嚼后,也更容易消化。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是水谷之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賴其營和養(yǎng),所以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系著生命機體的盛衰。脾胃調養(yǎng)也是養(yǎng)生的關鍵,初春時節(jié),如果我們能保持心情愉悅,養(yǎng)好脾胃,則能正氣充足,不易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擁有更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