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士孝”的倫理意蘊及當代價值

2023-03-22 20:51:43
唐都學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士人教化知識分子

鐘 純

(貴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士孝”作為古代知識分子應盡的孝道,最早見于《孝經(jīng)》。在中國古代,階層劃分為士、農(nóng)、工、商,每個階層不僅對社會的貢獻和地位不一樣,其倫理道德要求亦不一樣?!笆俊弊鳛樘厥怆A層,他們在對父母盡孝敬之事上,既有其他階層對父母愛、敬、順的共性,又有區(qū)別于其他階層的個性。尤其在政治領域,士人將“移孝作忠”和“為教以孝”作為盡孝、盡忠的具體要求。在文化、價值多元的當下,有必要對傳統(tǒng)“士孝”倫理意蘊進行探討,這對當今社會主義新型家風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士孝”的倫理意蘊

“士”原指奴隸主貴族最低階層,進入封建社會后,“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士孝,也就是“士”這個階層所履行的孝道。在《孝經(jīng)》當中,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五個階層行孝方式都有其特別的要求和規(guī)定(1)天子之孝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諸侯之孝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庶人之孝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參見胡平生《孝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11頁。。東晉詩人陶淵明《五孝傳》更加具體展示這五個階層是如何行孝的(2)參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565-570頁。,他在作《士孝贊傳》中,就以高柴、樂正春子、孔奮、黃香等人為例來闡釋“士孝”。然而,與天子、諸侯、卿大夫、庶民相比較,“士”在行孝方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善事父母”“移孝作忠”“為教以孝”三個倫理維度上。

(一)“善事父母”

《爾雅》云:“善事父母為孝”[1]68,即服侍好、贍養(yǎng)好父母即是孝道?!缎⒔?jīng)·紀孝行》講得很具體:“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2]57顯然,“善事父母”是子女通過對父母居、養(yǎng)、病、喪、祭等方面的照顧來表達事親孝養(yǎng)之情。對于士人來說,“善事父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因為“善事父母”既是孝道的普遍性,又是“士孝”與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和庶民之孝的共性。但是,由于致仕求學,士人不得不遠離故土和父母,而天子、諸侯、庶民則能與父母朝夕相處,這使士的“善事父母”就有了特殊性?!笆啃ⅰ眲t是“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盵2]19因而士人行孝包括愛、敬、順三個方面的倫理要求。

與其他階層不同的是,士人之“善事父母”在倫理道德上對父母的愛、敬、順之情上尤為特殊。首先,“士孝”對愛的要求與其他階層大同小異,反對偽孝。我們知道,愛不是在外力的推動、支配下產(chǎn)生的,而是一種道德情感,是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自然親情。就生物學意義而言,由于子女與父母存在不可割舍的血緣親情關系,子女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恩情,使愛具有普遍性。相對其他階層來說,士人對父母的愛表現(xiàn)得更加真誠、自然、強烈。甚至,他們從內(nèi)心情感和外在行動上對父母的照顧都是出于愛之真切、無微不至,如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性至孝”,母死哀思而吐血數(shù)升;東漢官員、大孝子黃香小時候就十分孝順,替父“扇枕溫席”等。相反,天子、諸侯對父母的愛就沒有那么真誠。如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路諸侯問鼎中原,群雄逐鹿,爭權奪利,“弒君殺父”。對此,司馬遷曾指出此時期的“臣弒君,子弒父”亂綱常行為發(fā)生了36例,并評價這些亂行“皆失其本”(3)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參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98頁。。這個根本就是指儒家的孝悌之本。所以,在諸侯貴族中基本上沒有純粹的親人之愛,有的只是名利、權位之爭。

其次,士孝對“敬”的要求高于庶人之孝,且有嚴格的制度安排。相對以血緣為紐帶的愛而言,敬則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理性情感?!熬础弊鳛椤吧剖赂改浮钡膫惱硪?,其具體內(nèi)容可以歸結(jié)為:一是敬禮,對禮儀制度的敬畏。在《論語·為政》中“樊遲問孝”說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4]13士人對“父母之喪”之禮要恪守,并按嚴格的喪禮流程來操辦,如古代的丁憂,即古代官員在遭遇父母之喪時,不僅要遵守嚴格的葬禮,還要請辭回籍守孝。相比之下,庶人雖會按照習俗來操辦父母的喪事,但卻很難做到嚴格遵守儒家的禮制要求,原因是他們沒有此方面的要求。二是敬讓,對父母恭敬禮讓。在《論語·為政》“子夏問孝”中,子夏提出這樣的疑問:“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4]15顯然,盡孝并非表面形式,而是要內(nèi)心充滿對父母禮讓之情,即士人對父母的恭讓是禮制的要求。三是敬尊,即“尊親”的要求。《禮記·祭義》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盵5]693士人在“善事父母”的過程中,不僅要贍養(yǎng)父母,而且尊親意識要比庶人更加強烈,不能忤逆父母的意志,要做到入仕求取功名,以揚顯父母。與此不同的是,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庶人很難及第登科,入朝為官,所以他們大多只能贍養(yǎng)父母以盡其孝。

最后,士孝對“順”的要求是理性至上,反對愚孝。由于上過私塾、學過禮儀,所以士人孝順父母有理有節(jié),而不是無條件的盲從?!安豢蛇`而違,非孝也;可違而不違,亦非孝也。”[6]901當父母做的不對或出錯時,士人也應該糾正其錯誤,而不是阿意曲從。相反,由于愚昧無知,庶人盲目服從,不假思索,讓其父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陷父母于不義。自漢以降,“三綱五?!痹诜饨ㄉ鐣耐菩?,使得作為“三綱”之一的父子一倫(4)三綱是指君臣、父子、夫婦。父子,作為“五倫”之一,它有作為“人倫之首”的可能性。參見拙文《儒家“五倫”何者最為重要之考論》,刊載于《哲學評論》2020年第2輯。若父子一倫作為“人倫之首”、最為重要的話,那么很有可能導致這一倫形成絕對的、單項的義務。如此,“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便在邏輯上有了理論依據(jù)。演變?yōu)椤案敢油觯硬坏貌煌觥钡慕^對倫理。無論父母的要求是否曲直,絕對順從成了庶人應盡的孝道,由此而導致孝道走向了極端。如郭巨埋兒親死殉葬等愚孝的發(fā)生,再加上孝道被統(tǒng)治者過于推崇,“過猶不及”使孝趨于絕對化、愚昧化,使得愚孝愈演愈烈。據(jù)《舊唐書·王友貞傳》記載:“友貞弱冠時,母病篤,醫(yī)言唯有啖人肉乃差。友貞獨念無可求治,乃割股以飴親,母病尋差?!盵7]5118這種行孝方式曾被韓愈猛烈地批評,人盡孝固然沒錯,但以其毀傷肢體來達到盡孝之目的實屬愚孝,再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2]4。如果自毀其身體而致死,那么生命都不在了拿什么來孝敬父母!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曾頒布禁止刲股、割肝療親政令,使愚孝在明代鮮有發(fā)生。

(二)“移孝作忠”

《孝經(jīng)·廣揚名章》云:“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盵2]69唐玄宗對此章注曰:“此士章之文,義已見于上?!盵2]69這就是說,士人只有實踐了孝道之理,便把此理遷移至事君、敬長、為官上,都能功成名就,這即是士之孝義。從家國同構(gòu)的角度上言,“移孝忠君,忠孝合一”是“士孝”的首要之義。“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盵2]5即子女事親是孝的開始,自天子以至庶人,都是把事親作為孝的起點。但對于士人而言,他們的孝卻要轉(zhuǎn)變?yōu)橹?,要用以孝親的態(tài)度來事君,做到“忠順不失,以事其上”,才能“保其祿位,守其祭祀”,這就是士人的立身之道。其中,“事君以忠”有中間過程,即為人臣該如何盡忠?士人應“以文死諫”方式來盡忠職守?!缎⒔?jīng)·事君章》云:“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盵2]81士人入朝時,諫言應該以謀劃國事為忠;退朝時,應該委婉地諫言君主的過失,使君主成為賢君。如唐代魏征,他對唐太宗的諫言多達上百條。他去世后,唐太宗對他“逆耳忠言”評價極高,說只要有他在便“可以明得失”。由于士人食君之祿,所以他們?yōu)閲M忠就是理所當然,本分之事。而庶人則很少有忠君愛國的觀念。這與他們的身份地位相關,一般而言,在他們眼中的“忠”,應是忠于家族和祖先。但是作為庶人階層的娼妓,毫無家國觀念,如杜牧詩云“商女不知亡國恨”。然而,相比庶人而言,在亡國時,士人在忠君愛國觀念的驅(qū)動下很有可能會選擇為國殉難,如劉宗周在明朝帝都被攻陷時絕食而亡。所以,從儒家忠孝觀念來看,“在家為孝子,入朝為忠臣”,士人的孝是可以延伸和擴張的,即通過忠君來表達,因而儒家忠孝觀念也就合二為一了,即孝即是忠,忠即是孝。可見,士人的孝是由“事親”到“事君”再到“立身”的過程轉(zhuǎn)變,而“立身”以顯父母是通過致仕求取功名來實現(xiàn)的。由于士人在朝為官,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盡孝,所以他們最終完成了“移孝作忠”的道德實踐,即把為人子對父母孝敬的天然情感內(nèi)化為政治上的忠君之事。

士人完成孝親之事后,便將“孝親之事”移作“忠君之道”即“移孝作忠”。這不僅論述孝的道德規(guī)范,而且為“忠孝兩難全”的價值沖突提供了解決的致思路徑。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孝是父子關系天然道德的聯(lián)結(jié)者,它能夠使一個家庭變得更加穩(wěn)固;從國家層面來看,孝具有穩(wěn)定社會、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價值。由此“士孝”思想就由家庭倫理延伸到政治倫理,既具有維護君主權威的價值,又使得社會具有等級秩序。如此一來,“士孝”便可以建構(gòu)出國家的政教秩序。何謂國家政教秩序?一言以蔽之,它是指一個國家的教權和政權有序地運行。最早它是以“五倫”方式去呈現(xiàn)家庭、社會、國家的秩序,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8]263,朱熹注曰:“圣人設官而教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道耳?!盵8]263朱熹認為,父子、君臣、夫婦、長幼等固有的禮儀秩序,是需要通過教育手段才能凸顯與實現(xiàn)。所以,“教以人倫”能夠形成道德規(guī)范。如果將這種道德規(guī)范的方法落實到社會層面,國家不僅需要從思想、意識形態(tài)上去重視它,而且更需要以教育的方式向社會推廣,即從“士孝”的道德教化及其忠孝觀念等方面來建構(gòu)政教秩序。

由于孝、忠服務對象不同,在實踐中孝與忠可能會發(fā)生沖突,而使忠孝不能兩全。臨危受君命,則無法保全家人;舍忠盡孝,則會陷入不忠的境地。忠孝兩全的問題早在三國時期就討論過:“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9]351面對忠臣與孝子雙重角色的選擇,士人到底該何去何從?若是選擇救父,則無法盡忠;若是選擇救君,則無法盡孝。但在實踐中,一旦發(fā)生此問題,士人往往都是艱難地做出“舍孝盡忠”的抉擇。如東漢靈帝熹平六年(176),時任遼西太守的趙苞在與鮮卑交戰(zhàn)時,由于其母、妻被鮮卑人劫持,其母告訴他“人各有命”無須太過于顧及,否則就會錯過戰(zhàn)機,他忍痛奮勇進攻殺敵,終于打敗鮮卑軍隊。然而,其母、妻均被鮮卑人所害。戰(zhàn)后,他深深自譴道:“食祿而避難非忠也,殺母以全義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10]2692于是埋葬母、妻后,嘔血而死。由于,忠孝不能兩全還體現(xiàn)在公私不能兩全上,所以士人的“移孝作忠”中的“忠”的具體價值取向是“致公無私”,如《忠經(jīng)》言:“忠者,中也,致公無私。”[11]6然而,在公與私問題討論上,往往二者是相悖的,如孔子與葉公所討論的“親親相隱”。葉公曾對孔子言:“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吾黨之直躬者異于是,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盵4]147在孔子看來,維護孝道才是首要的,這也是符合禮制的,因為“不敬其親而敬人者,謂之悖禮”[2]51。盡管“親親相隱”是私先于公的表現(xiàn),但孔子認為里面的“直”卻是人倫秩序、禮法的要求。又如,對于舜因其父瞽叟殺人而陷入公私兩難全時,孟子說:“竊負而逃,遵海濱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12]353??梢?,儒家對于忠孝兩難背后的“公”“私”價值取向更偏向“私”,這由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所決定。但是,在實踐中,面對此難題時,士人卻是選擇舍身取義來成全親人。如楚昭王的國相石奢,他為人正值廉潔,無所阿避。在面對其父殺人問題上,他猶豫不決:因為抓父是為不孝;放父是為不忠。于是他為了親情孝道而放走了殺人的父親,然后向楚昭王負荊請罪。最后,盡管楚昭王寬恕了他,但他仍以自盡方式來成全“忠孝”。

(三)“為教以孝”

“為教以孝”是指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從而實現(xiàn)政治清平。最先涉及政治與教化相結(jié)合的是《孝經(jīng)》,其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矣?!盵2]62“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室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孝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盵2]67

首先,作為父母官,士應該以“孝”教化平民百姓?!盀楣僖蝗?,造福一方”是父母官最好的詮釋。如何造福百姓?就是教化。教化是指教以效化、民以風化。教化作為統(tǒng)治者治理社會的手段,需要靠父母官去推行。說到底,德孝(5)德孝是指以孝為核心內(nèi)容的道德教化,“德”是“孝”的體,“孝”是“德”的用,二者體用一源,故而構(gòu)成德孝文化。而古代君王統(tǒng)治者用德孝文化去教化百姓是他們治理社會常用的一種方式。參見拙文《論中華傳統(tǒng)之德孝文化》,刊載于《知與行》,2017年第8期。才是教化的根本內(nèi)容,如《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盵2]3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孝是教化的根基,教化必須以孝作為根本的內(nèi)容。在《說文解字》中也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凡教之屬皆從教。切古孝?!盵13]64“教”從偏旁“孝”會義,源于孝。由此看來,“教”意思是“使……孝”,它的具體的做法是教人們?nèi)绾螢樾ⅰMㄟ^“孝”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同時,又“為教以孝”,這就是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合一”(政治與教化相結(jié)合)。其實,在儒家看來,士人教化作用的最終目的是必須通過“孝”的實現(xiàn)來為政治服務。這說明“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會,無不是用孝的典范來教化百姓,如孔門七十二賢者之一的閔子騫。孔子評價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4]110元代郭居敬將此故事寫進了《二十四孝》,并在民間大力地宣揚和傳播,成為地方官以孝道典范、榜樣來教化百姓的重要教材。

其次,作為管理者,士應該以“孝”為庶人作出表率。孝作為道德的根本,其德教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行政令的時候,如《孝經(jīng)》云:“德教而行其政令?!盵2]52如果政令要通達百姓,使百姓遵守,那么管理者就要以“德”作責。只有管理者率先作出示范,這樣百姓才會愛戴、擁護,其政令也就能夠“不令而行”??鬃釉唬骸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盵4]12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盵4]134在致仕過程中,士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如北宋范仲淹,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他通過寒窗苦讀致仕來施展自己的志向。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yǎng)”[14]10276。當范母過世時,范仲淹主動請辭守孝。在丁憂制不是很嚴格的宋代,范仲淹都能以儒家“三年之喪”嚴格標準以事其母,足見其“孝至性”。后來舉薦他的晏殊評價說:“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人矯厲尚風節(jié),自仲淹倡之。”[14]10268古語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門”,范仲淹是也。由于范仲淹“事母,能竭其力”,所以在事君方面他也能“致其身”,例如他發(fā)起了“慶歷新政”以除時弊,又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報國之志。又如被世人稱為“包青天”的包拯,他“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15]4557。據(jù)《宋史·包拯傳》記載:“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后數(shù)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shù)來勸勉。久之,赴調(diào),知天長縣?!盵14]10315包拯認為,“行孝之日短而為國盡忠之日長”,便十年不入仕以奉老養(yǎng)親。由于他辭官、解官十年未真正入仕,全心全意侍奉雙親的孝行,后被統(tǒng)治者提拔為龍圖閣直學士,去世后被追謚為孝肅??梢?,歷史上的范仲淹、包拯皆為孝道典范,他們不僅是朝廷的忠臣,而且以身作則,為庶人作出表率,并在他們治理的地方以“孝”教百姓,使民以風化、教以效化。

二、“士孝”的當代價值

在價值多元的當今,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面臨西方“個體本位”“實用主義”的沖擊和挑戰(zhàn)。作為社會的精英群體,有些知識分子受到西方這種思潮的影響,其孝德意識趨于淡薄。有些長期在國外工作的知識分子,很少有時間陪伴雙親,致使親情變得冷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于強調(diào)應試性教育而忽視對人格的塑造所致?;蛘哒f,一些知識分子出國留學或工作,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西方“個體本位”文化,忽視了中國“家庭本位”的孝道,易于將孝親養(yǎng)老物質(zhì)化,因而使父母缺乏精神和情感的慰藉。鑒于此,筆者認為,應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原則,古為今用,借鑒“士孝”的積極基因來修正這些知識分子的孝道觀,同時發(fā)掘“士孝”的倫理意蘊來指導家風建設,對當代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如下幾點啟示:

第一,弘揚“士孝”,是新時代知識分子加強家風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于家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首位”(6)參見習近平2016年12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會上的講話。。家風是孝道的體現(xiàn),因為它是一個家族長期形成具有文化涵養(yǎng)的氣質(zhì),是一種倫理精神的存在(7)馮慶旭認為家風是家庭本身的倫理精神實體的存在,包括其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和可見的行為方式。參見馮慶旭《論家風倫理》,刊載于《唐都學刊》2022年第5期。。而榜樣、典型為當代知識分子提供示范,起道德模范作用,從而推進家風建設。在中國歷史上,“士孝”典范不勝枚舉,他們既是官場上的楷模,又是治家的典范。他們以“入則孝,出則悌”、忠君愛國為道德操守,并在實踐中力行忠孝之道,形成家規(guī)、家訓、家風。曾子一生以寡言多行、重義輕利、孝悌及時、力盡人事等來要求自己,曾氏家族據(jù)此制定出祖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司馬光以身作則,為官清廉,居處得法,舉止有禮,忠信仁孝,強調(diào)治家“莫如禮”,其“齊家”的規(guī)范是:為人祖者要“以義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為人父者要“愛子教之以義”,為人母者要“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為人子應以“百善孝為先”;晚清名臣曾國藩牢記祖訓“治家八字訣”,即讀書、種菜、養(yǎng)魚、喂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八件事。他不僅自己恪守“治家八字訣”,而且還身體力行地堅持農(nóng)民本色、半耕半讀、克勤克儉、戒驕戒躁,并總是告誡子孫后人必須勤儉持家、謙虛謹慎,以繼承祖先之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當今也有這樣的典范,如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國務繁忙的同時,牽起媽媽的手去散步,由此他感悟道:“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盵16]陳毅探母時執(zhí)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每逢假日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探望母親。無論古今,“士孝”典范都在告訴我們:家風好,才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終會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可見,通過借助廣為流傳的歷史典故,如曾子家訓、溫公家范來增強知識分子孝敬父母的意識,樹立“齊家”的榜樣,是推進家風建設的不二選擇。

第二,弘揚“士孝”,不斷增強知識分子的尊親孝老觀念。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對父母天然的敬愛之情,是人類最根本的道德規(guī)范。而“士孝”的價值就是在孝的愛敬之情基礎上,士人對父母的“敬”有嚴格的禮制安排,對父母的“愛”更多表現(xiàn)在理性的順從上面。從當代一些知識分子的孝敬問題來看,他們在對父母愛敬方面更多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如在養(yǎng)老方式上,由于他們比較崇尚“個體本位”價值觀,很有可能導致養(yǎng)老是父母自己的事,而父母所希望的是子女多陪在自己身邊。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年輕變老是人類社會的自然規(guī)律,因而“反哺式”的養(yǎng)老模式是“士孝”的體現(xiàn),也是回報父母的永恒價值。正如現(xiàn)代新儒家唐君毅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說:“對父母的自然之孝亦為我與一切生命相感通之開始點,或?qū)σ磺腥吮M責任之開始點,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源泉與根本?!盵18]202盡管當代一些知識分子可能由于求學、工作、為官的需要,遠離父母,但還是要恪守孝道,因為“孝”是子女與父母心靈相通的天然情感,也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應大力宣揚“士孝”價值,要求對父母做到愛、敬、順,即在表達對父母的愛敬之情的同時,又理性地順從父母,以達尊老孝親的目的,這是增強知識分子感恩意識、孝順雙親的最佳方式。

第三,弘揚“士孝”,促使知識分子更加關注父母道德情感的需求。宋代岳飛和文天祥在危難之際為國挺身而出,做出“忠重于孝”的價值選擇,這無疑符合時代的要求、國家的利益。在科技突飛猛進的當下,知識分子的“忠重于孝”的價值應該與時俱進:一是士人“忠重于孝”應轉(zhuǎn)變?yōu)椤爸刂液ⅰ?。在當代,“遠游”的知識分子離開家為自己的事業(yè)打拼,他們忠于事業(yè),這是“重忠”表現(xiàn),但并非不孝。從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來看,現(xiàn)代交通、通訊的發(fā)達程度遠超古代,所以對于所謂“父母在,不遠游”守在父母身邊盡孝道應該辯證地看,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改變。例如,古代官員若遇丁憂,回家守孝還需花幾個月的時間,而現(xiàn)代若遇父母生老病死回家?guī)滋炀妥銐蛄???梢?,當代知識分子“重忠”是重在自己的事業(yè)和工作上面,“忠重于孝”在當今科技和交通都如此發(fā)達的社會是可以理解成“重忠含孝”,因為當代知識分子盡孝問題不在于“不遠游”,而在于是否“?;丶铱纯础币允拘⑿模晕拷甯改笇ψ优囊笄邢M?。二是知識分子忠于事業(yè)的同時,不忘與父母分享生活的點滴。古代由于通信不發(fā)達,聯(lián)系基本上靠書信,千里書信加急尚需十天以上,更何況一般情況下官員很難能使用八百里加急,所以古代盡孝于父母的實效性是非常慢的。而在通訊發(fā)達的當下,我們隨時都可以很快地聯(lián)系到父母,所以當代知識分子盡孝方式可以通過電話或視頻的方式來滿足父母對子女的情感陪伴需求。因此,“忠重于孝”的當代價值在于:當代知識分子應注重對父母的孝心,時常聯(lián)系父母,在情感上盡可能地多與父母交流,這是解決他們用金錢、物質(zhì)代替父母精神寄托的有效途徑。

三、結(jié) 語

總的來看,士人行孝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士孝”之特殊性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在家“善事父母”之個性;在國“移孝作忠”之調(diào)和忠孝難以兩全的矛盾;在社會“為教以孝”之榜樣教化功效。就“善事父母”之個性而言,士人作為在庶人之上,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下的這類群體,他們在行孝過程中,不僅要完成“善事父母”最基本的義務,而且還要以自然之愛、內(nèi)心之敬、理性之順的情感對待父母,這種情感相對其他階層而言是難以做到的。如唐肅宗尊其父為太上皇,看似很孝敬,而實質(zhì)卻是趁亂奪取皇位,這顯然不是孝敬。又如庶人認為,孝順父母就是單向的、絕對的服從,在父母犯錯時不能及時、委婉地進諫,盲目地服從,就很可能陷父母于不義,甚至為了能孝順父母,他們會不顧一切而犧牲自己,致使孝道偏離正常人倫,從而走向愚昧化、絕對化,即愚孝。因此,“士孝”區(qū)別于其他階層的“孝”就有效地避免了“孝”之情感不真切和“孝”絕對化、愚昧化的產(chǎn)生。就“移孝作忠”而言,士人非常巧妙地處理了忠孝、公私兩難全的矛盾。盡管士人要通過致仕求取功名,而暫時遠離父母,不能守在其身邊盡孝。但他們將對父母的孝敬之情轉(zhuǎn)化為忠君之事上,這既可以“揚名以顯父母”,又能盡忠于國。就“為教以孝”而言,士人之孝道于社會而言就是道德榜樣,通過傳播關于士人盡孝的故事,可感化百姓,移風易俗。歷史上范仲淹、包拯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在歐風西雨的當今,士孝之特殊性對推進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新型家風建設、增強知識分子尊親孝老的觀念仍具重要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士人教化知識分子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知識分子精神內(nèi)涵的演變——基于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的分析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19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為例的分析
新沂市| 淅川县| 华宁县| 米易县| 光泽县| 新平| 石阡县| 宿州市| 靖远县| 临泉县| 江永县| 且末县| 天祝| 乌拉特中旗| 靖远县| 克东县| 闸北区| 定远县| 太仓市| 余姚市| 沭阳县| 泰和县| 常山县| 大名县| 城固县| 宣威市| 桐柏县| 新民市| 东方市| 杭州市| 保山市| 浦江县| 六盘水市| 闽侯县| 息烽县| 崇明县| 乐昌市| 丹江口市| 孝感市| 齐河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