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本版圖:電影《劉三姐》海報及劇照。
很多人并不了解黃婉秋,卻對她的銀幕形象十分熟悉。青山綠水間的小舟上,有一位劃著船的少女,她有著一雙靈動的大眼睛,臉龐上泛著健康的紅光。一開口,她就能唱出嘹亮的山歌,用自己的智慧頭腦為貧苦人發(fā)聲。這就是黃婉秋奠定的“廣西歌仙”劉三姐的形象。隨著電影的走紅,她的形象傳遍全國,成了人們心中劉三姐的代言人,甚至在東南亞地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3月4日凌晨3時16分,黃婉秋在桂林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因搶救治療無效逝世,享年80歲。不久前的2月21日,一條關(guān)于“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病重”的新聞就曾登上微博熱搜,引發(fā)了人們對她健康狀況的關(guān)注。當天,黃婉秋的好友、劇作家魏明倫發(fā)布了黃婉秋在朋友圈發(fā)布的“最后一條微信”。文中稱,她即將告別影迷,希望家人代替她繼續(xù)工作,傳承民族文化。而據(jù)媒體報道,黃婉秋在2月中旬由于肺癌病情惡化住進加護病房,情況不容樂觀。
銀幕上、舞臺上,黃婉秋是伶牙俐齒的劉三姐,但脫去戲服,好友和親人們都覺得,她一直是一個老實、淳樸的人。因為時代的原因,從不到17歲就開始扮演劉三姐的她,在短短幾年內(nèi)就經(jīng)歷了角色帶給她的高光和痛苦。而這一切的經(jīng)歷塑造著她,讓她從一個稚嫩的少女,逐漸向勇敢、不服輸?shù)膭⑷憧繑n。晚年,她把精力都花在了劉三姐文化的傳播之中,始終沒有離開她所熱愛的舞臺。
劇作家魏明倫和黃婉秋從1988年起相識,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35年。談到黃婉秋的身體,他感到十分惋惜?!拔乙呀?jīng)82歲了,比她還大幾歲?!彼锌貙Α吨袊侣勚芸氛f道。在他眼里,仿佛黃婉秋還是一個小妹妹。
這個稚嫩的小妹妹,在十六七歲的年紀就成了眾人矚目的“劉三姐”,也是一次機緣巧合。1960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蘇里接到任務(wù),要到桂林去籌拍電影版《劉三姐》。此前一年,為了向建國十周年獻禮,廣西組織各個劇團,集中創(chuàng)作、排演關(guān)于劉三姐的歌舞劇。后來,這部集體創(chuàng)作完成的歌舞劇《劉三姐》來到北京公演,引起強烈反響,很快,歌舞劇《劉三姐》成了一個文化現(xiàn)象,連馬季的相聲里,都會出現(xiàn)去劇場看《劉三姐》的情節(jié)?!秳⑷恪返碾娪皠?chuàng)作也趁熱提上了日程。
多年來,劉三姐作為“歌仙”帶領(lǐng)窮人反抗命運的傳說在民間流傳。但即使有歌舞劇在前,受限于舞臺劇的有限傳播,劉三姐的形象在人們心中依然是各種各樣,甚至對于她的年紀,民間創(chuàng)作中都有劉三妹、劉三媽、劉三姑等各種說法。黃婉秋也曾回憶,組織排演歌舞劇時,當?shù)夭煌簣F根據(jù)自己的采風和理解,創(chuàng)作出了100多個版本的“劉三姐”。這為電影創(chuàng)作增加了難度,但也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演繹空間。
此前,黃婉秋已經(jīng)是歌舞劇《劉三姐》的演員之一。在演出過程中,黃婉秋收到了一個試鏡邀請。原來,蘇里在桂林采風時,在桂林市桂劇團看中了這個有著一雙靈動大眼睛的小姑娘,但他了解到她年紀太小,還沒到17歲,就想在《劉三姐》中給她安排一個少女“舟妹”的角色。后來,長春電影制片廠把電影版《劉三姐》備選演員的試鏡鏡頭送去審查,上級的意見是希望換一個劉三姐的演員。這時,蘇里大力舉薦了他所欣賞的黃婉秋,并獲得同意。于是,黃婉秋開始跟隨劇組,輾轉(zhuǎn)桂林、長春等地拍攝電影。
懵懂中,女主角的機會從天而降。但在黃婉秋眼里,這件事可能更是一個挑戰(zhàn)。她是戲曲演員出身,原本在舞臺上的表演動作比較程式化,但到了大銀幕上,這些經(jīng)驗都要推翻重來。她必須通過神態(tài)、動作將主角的情緒表達出來,還得傳達更深邃的意味。在電影中,劉三姐制作繡球時的單純、羞怯的眼神,她可以憑借自己的天性表現(xiàn)得很好,但是到了結(jié)尾,劉三姐與阿牛哥要定終身時,戀愛中人的心理活動,當時的她是不理解,也表達不出來的。
拍攝過《平原游擊隊》等知名作品的蘇里,給了黃婉秋最職業(yè)的指導。他要求她,在表現(xiàn)劉三姐與戀人阿牛哥定情的情節(jié)時,要在保持以前的淳樸狀態(tài)之下,慢慢加入多情的眼神,不能過分,否則劉三姐的神態(tài)就成了媚態(tài)。蘇里告訴黃婉秋,她就是那個被迫害而離鄉(xiāng)背井,一直漂流的劉三姐。于是,在唱到“不是生來就命苦”的唱詞時,她就會潸然淚下。但蘇里又告訴她,這個表演不對,多愁善感不是劉三姐的性格。后來,她終于能做到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卻不流出來,蘇里覺得,這樣含蓄的表演,才是“對了”。
拍戲中的折磨,終于換為了銀幕上動人的演出。1961年,電影版《劉三姐》上映之后火爆全國,讓已經(jīng)蔓延開來的“劉三姐風潮”熱度再起。當時,幾乎人人都在哼著劉三姐在電影中唱的民歌,黃婉秋也成為當時年輕人心中的夢中情人。1963年,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音樂、最佳美術(shù)獎。從此,無論是劉三妹、劉三奶、劉三姑的形象,都在大眾心目中逐漸退卻,黃婉秋奠定的形象留在了人們的腦海里。
2003年4月15日,貴州臺江縣,黃婉秋和丈夫何有才出席“2003貴州苗族姊妹節(jié)”。圖/中新
2018年2月25,黃婉秋在北京出席“薪火相傳迎新春——2018年老藝術(shù)家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圖/視覺中國
在好友魏明倫眼中,黃婉秋由于成功扮演過劉三姐獲得了不少榮譽,但他覺得,黃婉秋始終保持著那種質(zhì)樸的狀態(tài),這是相當難得的。黃婉秋的丈夫、演員何有才也曾提到,黃婉秋的樸實讓人印象深刻,20世紀60年代,他和黃婉秋初相識時就是在劇團,接觸下來,他覺得黃婉秋平日很“老實”,完全沒有名人的感覺。
這個質(zhì)樸的姑娘,其實心里也有一股莫名的倔強勁兒。1956年,13歲的黃婉秋迷上了歌舞表演,恰逢桂林市桂劇團正在招生,她想去報名。父母受到舊思想的影響,覺得舞臺表演是“下九流”行當,并不同意心愛的女兒去報考。黃婉秋不想放棄,她給在長春讀書的哥哥寫信,讓哥哥說服了父母,放她去學戲。
為了自己爭取來的機會,黃婉秋迅速長大,變得勇敢起來。她可以承受每天高強度的壓腿、壓手,為了讓自己的手更軟一些,更適應(yīng)戲劇表演,她每天用熱水泡手,還用毛巾把手綁起來,讓手指朝后靠,一綁就是一兩個小時。逐漸能夠上臺演出了,她總是極端認真,害怕準備不足會影響演戲,總在天不亮就要化好妝,貼好頭飾,因為頭飾太緊,拉扯到頭疼,她還要堅持著。在歌舞劇《劉三姐》中,年紀尚小的她本來是C組演員,演出排序靠后,因為足夠努力,很快升到了A組,也無意間為自己制造了被蘇里導演看見的機會。
這種質(zhì)樸和倔強,以及因此傳承下來的敬業(yè)精神,在她從戲曲演員變成電影演員之后,也絲毫沒有變化。當年,黃婉秋和長影廠的工作人員在漓江拍攝時,服裝師在大熱天里為她撐陽傘,扇扇子,她于心不忍,執(zhí)意要對方放下。對方則說:你不要客氣,這是我的工作。服裝師的敬業(yè)讓黃婉秋印象深刻,以至于到晚年,她還不斷提到,因為初出茅廬就遇到專業(yè)團隊,這些幕后人士的敬業(yè),也讓她一輩子受益。
老實本分,不肯投機的心態(tài),讓黃婉秋放棄了一些機會。憑借《劉三姐》大火后,黃婉秋和其中一些演員大受歡迎,很多人以為她是長春電影制片廠的演員,表達喜愛的信件像雪片一樣飛到制片廠。蘇里等人也希望黃婉秋這樣的演員能夠留在北方,學習表演。但與此同時,廣西方面也希望她能回到家鄉(xiāng),幫助推廣劉三姐文化。思考之后,年輕的黃婉秋還是回到故鄉(xiāng)劇團繼續(xù)做一名演員。
雖能抵御誘惑,但還是無法抵抗時代的浪潮。幾年后,“文革”爆發(fā),文藝界遭受重創(chuàng),電影《劉三姐》被定性為“大毒草”。曾經(jīng)成為“名人”的黃婉秋飛速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嚴酷。她回憶,自己曾經(jīng)戴著鳳冠游街,雖然有人保護,免于挨到人群里的鐵棍,但是一不小心又挨了鞭子,被打得全身發(fā)紫。
在生活的高峰和低谷中游蕩,激起了老實、本分的黃婉秋身上的反抗精神。在受批判時,黃婉秋的同事何有才開始照顧、追求她。兩人戀愛的事傳出去后,批評她的聲音又不斷襲來。因為這一番折騰,黃婉秋反而想開了,開始反抗外界的聲音,偏要談這段不被看好的戀愛。數(shù)年后,二人頂著社會壓力結(jié)婚,在新婚之夜還要防止有人來鬧事,全家人拿著武器“備戰(zhàn)”。這段故事,像極了劉三姐和阿牛哥相互傾慕,定下終身的情節(jié)。無意間,她好像離自己曾經(jīng)扮演的那個角色越來越近了。
對于后半生的黃婉秋而言,劉三姐這個形象已經(jīng)融入到了她的生命之中。她此前的輝煌和挫折都與劉三姐息息相關(guān),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開。而時過境遷之后,劉三姐這個名字,逐漸變成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和傳承。在人生的后半段,黃婉秋開始自覺地書寫著這個傳奇故事,主動承擔了向世界各地傳播劉三姐文化的義務(wù)。
1978年,《劉三姐》劇目解禁的消息傳來。那時,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傳播,電影版《劉三姐》的熱度已悄悄蔓延至東南亞和歐美,成了海外華人思鄉(xiāng)之情的延續(xù)。1978年,《劉三姐》在香港舉辦十幾年后的第三次重映,十幾年后,它還能成為當年第一季度最賣座的影片,很多年輕人看完,都能不自覺地哼起劉三姐口中的山歌。香港媒體曾評論,《劉三姐》與那些說教氣濃重的電影差別很大,作為一部音樂風光片,它本身就非常好看、有趣。在新馬地區(qū),《劉三姐》曾在新加坡連續(xù)放映186天,也在馬來西亞被評為“世界十大影片”。
1983年,黃婉秋被調(diào)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歌舞團擔任副團長,有更多的機會出海,為海外華人演出歌舞劇。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黃婉秋才意識到,這個角色身上有超越時代的、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她每到一地,那些華人都不喊她的名字,而喊她“三姐”。20世紀80年代,她去新加坡演出,結(jié)束后發(fā)現(xiàn),劇場內(nèi)外全是等著要她簽名的人。
重獲舞臺的黃婉秋不想辜負這些觀眾?;謴桶缪輨⑷愫螅驗槟昙o漸長,身材不如從前苗條,為了能夠表演,她就靠吃蘋果代替正餐減肥,希望迅速瘦回去,讓人們看到原來的那個“劉三姐”。此后多年,她對待演出、訪問,還是一樣認真敬業(yè),往往是提前一個小時就收拾停當,端坐在那里等待開始。
劇目解禁后的數(shù)十年間,黃婉秋一直忙于工作,她到各地演出,組織經(jīng)營劇團,傳播劉三姐的故事,還把女兒和外孫女都培養(yǎng)成了扮演劉三姐的演員,一家三代經(jīng)常一起出現(xiàn)在舞臺上。電影《劉三姐》的作曲者,已故作曲家雷振邦的女兒雷蕾曾發(fā)出感嘆:從來沒有見到一個角色有這種祖孫式的傳承,可見黃婉秋把一生都獻給了“劉三姐”。
晚年的她站在舞臺上依舊容光煥發(fā),仿佛輝煌和痛苦早就已經(jīng)隨風而逝。有了后輩們的傳承,她已經(jīng)不再需要親自扮演劉三姐,但她還是不忘要在每次演出結(jié)束時,站出來唱起那首著名的電影插曲《多謝了》:“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xiāng)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被蛟S比起語言,歌聲更能將她的心聲傳遞出來。當歌聲響起,她也會清楚地知道,某種程度上,她也活出了另一種“劉三姐”的一生。
參考資料來源:
央視《中國文藝》:《向經(jīng)典致敬:表演藝術(shù)家黃婉秋》;央視《電影人物》:《黃婉秋的故事》;《論電影〈劉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及其影響》,作者張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