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宏
腳下的石板路,沿著依山傍河的小街蜿蜒。路面上的石板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風(fēng)雨,被無數(shù)代人的鞋底踩踏,雖斑駁不平,卻光滑如玉。走在鏤空的石板街上,不僅能聽見腳步聲,還能聽見隱約的流水聲。那是河水的韻律,是山泉的吟哦,是積水從屋檐滴落在街邊石條上的回聲。小街的兩邊都是古舊的磚木房屋。小街兩邊的房屋間不時出現(xiàn)一條條極窄的小巷。小巷雖不長,卻讓人感覺幽深。因為,兩邊小巷盡頭的風(fēng)景不一樣,一邊是綠意蓊郁的山景,是山腳下茂密葳蕤的蘭草灌木,另一邊是波光瀲滟的河景,河水在斑斕的天光下流淌。
小巷盡頭的山,是蜀山;小巷盡頭的河,是蠡河。
五十多年前,曾經(jīng)躑躅在蜀山腳下。那時,我還是18歲的少年,第一次遠(yuǎn)離家門,在這里學(xué)木匠謀生。我經(jīng)常來蜀山腳下干活,遇見蜀山古鎮(zhèn)時,心情郁悶,身體疲憊,沒有旅游者的心情,但是古鎮(zhèn)上的景象還是讓我驚奇。
對蜀山古鎮(zhèn)的第一印象是鎮(zhèn)頭那座蜀山大橋。這是蠡河上的一座古老的石頭拱橋。初春之晨,稀薄的晨霧還在河面飄浮,蜀山大橋卻是一番熱鬧的景象。高高的橋面上,行人熙熙攘攘,小販在橋上擺攤賣水果蔬菜日用百貨,人們在橋上大聲吆喝,討價還價,也有人站在橋頭聊天拉家常。橋下,暗綠色的蠡河水在流動,河上的船只來來往往,橋上的行人和橋下的船工高聲應(yīng)和,互相打著招呼。稍大的木船從拱橋的圓洞中穿過,艄公站在船頭上,揮動一根長長的竹篙,在河面和橋墩上撐擊點舞……這充滿詩意的景象很像是《清明上河圖》中那座大橋。
那時走過蜀山老街,總是腳步匆匆,沒有看風(fēng)景的閑情逸致。但是街上總有些獨特的景物吸引我。蜀山鎮(zhèn)附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紫砂茶壺,那是天下少有的情景。讓人驚嘆的是制壺人那些靈巧的手,紫泥猶如柔軟的糯米糕,被這些手敲打著,揉搓著,拿捏著,搓刮著,塑造成一把把形態(tài)各異的茶壺。這些未經(jīng)燒制的茶壺泥坯看上去就是完美的藝術(shù)品,雖然它們玲瓏溫潤,但不是成品,它們必須進山上的窯中經(jīng)烈火焚燒,才能脫胎成紫砂壺。由砂石泥土變成紫砂茶壺這個過程,就在蜀山周圍完成。我抬頭看蜀山,只見山上云氣飄旋,那是燒窯的柴火在冒煙。
古鎮(zhèn)上有好幾家茶館店,每天早晨,茶館里人滿為患。一天下午,提前完成了一天的活計,我走進一家坐落在山腳下的小茶館。下午的茶館,店堂里茶客寥寥。我找了一張臨窗的桌子坐下來,窗外,綠蔭閃爍,那是蜀山的影子。一把紫砂壺端上來,茶香撲鼻。我用笨拙的動作把熱茶斟入小小的茶盞時,從壺嘴里射出的茶水大半都濺在桌面上?;艁y中一位面目清癯,穿著樸素,舉止文雅的中年人走過來,微笑著端茶壺為我斟茶。這時,店里的一個伙計跑過來,驚訝地問我:“你認(rèn)識他嗎?顧景舟,他是名人,宜興最好的紫砂壺就是他做的!”
中年人見我一臉懵懂,笑著說:“別聽他瞎吹?!苯又鴨栁遥骸澳莻€上海來的小木匠?”我諾諾地點頭,又搖頭答道:“我剛來不久,還沒有學(xué)會做木匠。”說心里話,我并不喜歡做木匠,在這里拜師學(xué)藝,曾被人告知,要先磨刀三年。每天的活計,除了為師傅磨刀,就是拉大鋸,把粗大的樹段鋸成木板。一天下來,精疲力竭,渾身酸痛。我想,做茶壺,比干木匠活有趣得多。他見我愁眉苦臉的樣子,笑著說:“你還小,應(yīng)該讀書。學(xué)點手藝也沒錯?!?/p>
我看著窗外搖曳的綠蔭,突兀地問了一句:“這里不是四川,這座山為什么叫蜀山呢?”他臉上的微笑沒有消失:“這是因為蘇東坡上過這座山。這座山原來叫獨山,蘇東坡來這里,覺得這里的風(fēng)景和他的家鄉(xiāng)很像,他說:此山似蜀。蜀山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他喝了一口茶,看著窗外的綠蔭,仿佛是在自言自語:“蜀山腳下還有東坡書院呢,在山的另一邊,現(xiàn)在是學(xué)堂了。”他放下茶壺站起來,拍拍我的肩膀,轉(zhuǎn)身走出店堂,腳步悠然。我記住了他的名字,顧景舟。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顧景舟作為紫砂藝人的地位,他是承前啟后的紫砂工藝大師。我在蜀山遇見他時,正是紫砂藝術(shù)被忽略的時代,也是他失意的日子。
那天從茶館店里出來,我沿著山腳一路尋找,走到古鎮(zhèn)盡頭,繞過蜀山,在山的南麓,終于找到了當(dāng)年的東坡書院。那時,這里已成為一所小學(xué),但依然保留著東坡之名:東坡小學(xué)。我站在校門口,隔著門墻往里看,只見院落里古樹參天,天井里散落著一地斑駁的樹影。正是放學(xué)的時候,孩子們的歡笑聲從里面?zhèn)鞒鰜怼?/p>
我在東坡小學(xué)門口站了很久,心里想象著蘇東坡當(dāng)年如何在蜀山腳下流連忘返。東坡小學(xué)的古老前身,曾經(jīng)是蘇東坡住過的草堂,故被人們稱為東坡草堂,后來,在這里建起東坡書院,再后來,成為東坡小學(xué)。
那天離開東坡小學(xué),已近黃昏,但我還是不想急著回我寄居的村莊,我要登上蜀山頂看看。山不高,從南麓攀登,越過山峰,下山就可以回到蜀山大橋邊。登臨山頂時,正好看到日落,天邊的云霞如無邊無際的火焰,慢慢吞噬著一輪血紅的殘陽。從山頂俯瞰,蠡河是一條晶瑩的光帶,古鎮(zhèn)的黑色屋脊在山腳下蜿蜒,像潑灑在山河之間的一道濃墨。我也看見了依山而建的龍窯,那是一條盤臥在山坡的巨龍,被古樹掩隱著,被煙霧籠罩著。巨龍的腹中,蘊蓄著熊熊火焰,那些被靈巧的手捏制成的茶壺和陶器,正在烈火中涅槃重生……
半個多世紀(jì)過去,山河依舊,但人間的景象天翻地覆。近日重返蜀山,看到了新時代帶來的變化,陶都丁蜀,是富甲江南的名鎮(zhèn),紫砂工藝早已成為舉世矚目的中華國粹。東坡小學(xué)又成了東坡書院。龍窯進了博物館。蜀山古街上,石板路還在,老房子還在,當(dāng)年的氣韻還沒有消散……
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初中版202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