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殿卿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軍部隊開展的大生產運動是中華民族軍事史上的奇跡,是人民軍隊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這一運動,是從駐守延安的八路軍留守兵團開始的。
1937年8月底洛川會議結束后,中共中央軍委按照與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xié)議,將會師陜北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中旬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仍沿用八路軍番號)開赴抗日前線。同時,從各部隊抽調部分兵力與地方武裝編在一起,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方總留守處”,駐延安,肩負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保衛(wèi)黨中央的任務。
按照國共兩黨達成的協(xié)議,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軍餉由國民政府統(tǒng)一撥發(fā)。當然,供給標準非常低:伙食費,每個指戰(zhàn)員每天五分菜錢,一斤半毛糧;津貼費,戰(zhàn)士每月一元,最高級的長官,如南京政府任命的八路軍總司令員朱德、副總司令員彭德懷等,每月五元。至于辦公費用,一個連隊每個月只幾塊錢。按當時的物價,官兵的伙食費,“每天要買到蔬菜就買不到油、鹽、柴火,要買到柴火、油、鹽,就買不到蔬菜”。戰(zhàn)士的津貼,連必需的日用品如牙刷、手巾、襪子等,也難以購備。但就這樣的標準,由于日軍把持交通要道,運輸困難,更主要的是國民黨頑固派從中作梗,故意克扣、拖欠,從開始就沒有按期、如數發(fā)給過。留守兵團從成立那天起,就面臨著嚴峻的供給困難。
在這方面,給留守兵團司令蕭勁光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38年春節(jié)前到部隊檢查工作的一次見聞。
那一天,他到隴東地區(qū)部隊視察,住在由王維舟、甘渭漢、耿飚領導的三八五旅七七〇團。時至隆冬,這里不僅缺少御寒的柴、炭,被子破爛,每天兩餐還吃不飽。清晨起來他循著哨聲來到一個連隊的操場,眼前的情景更令人心酸:披著雪花出操的隊伍里,官兵們有的只穿一件棉上衣,有的只穿了一條開了花的棉褲。另有十幾個人,有戰(zhàn)士也有干部,則全身都是夾衣。還有五六個戰(zhàn)士幾乎是赤著腳站在雪地里。部隊糧食緊張、被裝不足,蕭勁光是清楚的,但他沒有料到竟至這種地步。他問起團里領導,團長張才千說,服裝缺口很大。不少連隊幾個戰(zhàn)士共用一條毛毯。有些戰(zhàn)士的子彈帶破了,子彈就放在挎包里。綁腿、挎包爛了,沒法補。這個月都過去三天了,糧食還沒到。這些天,后勤部門的同志天天在外邊跑,我們在想辦法。
回到機關當天,蕭勁光連夜召集參謀長曹里懷、后方政治部主任莫文驊等兵團領導開會,研究解決辦法。他心情沉重地介紹了親眼所見的情況后說,天這樣冷,被裝是首先要解決的大問題。如實在沒其他辦法,就從機關抽、從干部中抽,有棉衣又有棉大衣的先拿出一件。寧缺機關,不能缺戰(zhàn)斗部隊。大家一致贊成蕭勁光的意見。莫文驊提出,這種情況不是一個連、一個團,也不是僅此一次。這次解決了,下一次怎么辦?要有個長期打算。蕭勁光說:這個問題提得好。等不行,我們自己必須想辦法。上一次匯報工作時,毛主席就講過,要多想想困難,往后經濟上的問題、供給上的問題,會越來越多。毛主席考慮得遠,我們要跟上。
毛澤東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1938年春節(jié)后,兵團機關組織人對部隊裝備和生活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通過這次調查,進一步發(fā)現了軍需、軍備供應方面存在的問題—七七〇團的情況不是個別現象,有的營團甚至比這還要嚴重。但同時也發(fā)現,官兵們沒有坐等,有些單位已開始自行想辦法克服困難。有的團、營開了磨坊,自己加工毛糧,既多出了面粉又不浪費麩皮;有的單位自己做豆腐、生豆芽,不但改善了生活,還節(jié)約了伙食費;有的連隊還利用駐地的條件,自己養(yǎng)豬、種菜。一天晚飯后,蕭勁光陪同毛澤東在延河邊散步時匯報了這些情況,毛澤東高興地說:對部隊的這些做法,要給予鼓勵,要注意幫助他們總結經驗。部隊供給困難會越來越大。我們部隊必須學會搞生產,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把生產、學習與戰(zhàn)斗結合起來,自己動手克服經濟困難,減輕人民負擔。
7月初,留守兵團黨委遵照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召開黨委擴大會,組織各部隊軍政首長集中研究了開展農副業(yè)生產問題。會后,留守兵團和后方政治部聯(lián)合發(fā)出電報指示。
電報提出,留守兵團各部隊在完成戰(zhàn)斗、警備任務的同時,必須執(zhí)行下列工作:
(一)立即創(chuàng)辦各種合作社,以盈余紅利來改善部隊生活;(二)大量種植各種蔬菜,不但要能立即自給自足,且能儲藏一部分過冬;(三)開設磨坊,喂豬、養(yǎng)羊、做豆腐、生豆芽;(四)9月底之前,做到全部戰(zhàn)士能打草鞋。除現用之外,每人要存一雙以上,并盡量發(fā)動做布鞋。各班分工合作,11月底做到全部自給,并存一雙以上;(五)在節(jié)省之伙食內,抽出存洋一部,收買羊毛、駝毛,分給各班戰(zhàn)士,織成毛襪手套、毛鞋等,保證10月底每人各樣完成一雙。如能自打毛背心、毛衣褲則更好;(六)提倡戰(zhàn)士自己縫補破衣、自上襪底;(七)對事務人員,加緊節(jié)約教育,防止浪費。
電報指示發(fā)出后,受到了官兵的熱烈歡迎。許多團、旅接到電報當天,就召開黨委會,討論貫徹執(zhí)行辦法。各單位普遍召開軍人大會,進行動員教育。有的團在貫徹電報指示過程中,班與班、排與排、連與連之間還互相提出條件,展開競賽。原本有基礎的單位,進一步擴大了規(guī)模,原先尚未開始的,迅疾部署上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花樣繁多的生產活動便在留守兵團各部隊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轉眼半年過去,留守兵團部隊多數單位都超額完成了計劃指標。一些單位不僅糧、菜問題,御寒的鞋襪、衣物基本解決,有的方面還有盈余。慶陽地區(qū)的部隊,由于自己養(yǎng)了羊、豬,每周可以吃到兩餐肉食。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軍備方面,如皮帶、挎包、裹腿、子彈帶等,也得到了補充。
留守兵團部隊供給問題的改善,使毛澤東感到欣慰。但由于邊區(qū)地瘠民貧征糧困難,又沒有足夠的財力購糧,中央機關、學校,邊區(qū)政府各部門的糧食供應也日趨困難。根據這種情況,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提出開展“屯田軍墾”建議,毛澤東非常贊成。1938年12月的一天,毛澤東把蕭勁光和邊區(qū)政府主席林伯渠、邊區(qū)參議會議長高崗等人找去,商談機關、學校開展生產的問題。
待大家坐定,毛澤東開門見山地說,我們到陜北是來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F在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頑固派要困死、餓死我們,怎么辦?我看有三個辦法。第一個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意解散,又無辦法,大家等著餓死;第三個是靠我們自己的兩只手,自力更生,發(fā)展生產,大家共同克服困難。聽了毛澤東一席話,大家不約而同地回答,我們只能按照第三種辦法干。毛澤東笑笑說,現在看來也只有這個辦法。接下來,他強調說:我們現在錢雖少但還有,飯不好但有小米飯,要想到有一天沒有錢、沒有飯吃,那該怎么辦?現在看來,也只有這個辦法。我們來一個動員,幾萬人下一個決心,發(fā)展生產,自己弄飯吃,自己搞衣穿,衣、食、住、行統(tǒng)統(tǒng)由自己解決。今年留守兵團抓了一下,現在看完全有可能。接著,讓蕭勁光介紹了留守兵團部隊開展農副業(yè)生產的情況。
1939年1月,《八路軍軍政雜志》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上集中講了“自己動手,生產自給”問題。毛澤東在親自撰寫的發(fā)刊詞中嚴肅地指出:“長期抗戰(zhàn)中最困難問題之一,將是財政經濟問題,這是全國抗戰(zhàn)的困難問題,也是八路軍的困難,應該提高到認識的高度。”遵照毛澤東的指示,雜志全文刊載了蕭勁光的署名文章《留守兵團的生產運動》。文章分四個大問題:一、生產運動的提出;二、半年來的生產運動;三、開展今后生產運動的意見;四、結論。文章有事例、有統(tǒng)計數字,有心得感受,洋洋萬言?!督Y論》中這樣寫道:
八路軍留守兵團的生產運動,在今天還是一個嘗試。雖然它在工作的過程中收獲了一些成績,但這只可說是初步基礎的建立。我們希望其能夠迅速地、更大地發(fā)展起來。這對于我們在長期的抗戰(zhàn)中,將有著極大的作用。同時我們希望全國各友軍加以考慮或嘗試,使生產運動能在全國各抗日部隊中廣泛地開展起來,使它能成為發(fā)展國防生產事業(yè)上的一支有力的洪流,以保證戰(zhàn)時軍隊中有源源不絕的物質供應。
敵人占領武漢、廣州后,兵力的不足與兵力的分散,和國內矛盾日深,物力財力的困難等等的弱點,將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但另一方面,目前敵人是還有力量向我們進攻,企圖再奪取我們某些城市??谷諔?zhàn)爭還需要有長期的苦斗,新的困難還待我們去克服。我們要發(fā)揚十七個月來堅忍不拔、英勇抗戰(zhàn)的精神,同時并應開展抗日部隊中的生產運動,使每一個國防戰(zhàn)線上的抗日戰(zhàn)士,成為集體勞動中的英雄,增上一批新的生產力量。毛澤東同志說:“把生產與戰(zhàn)斗結合起來”,“把抗日的部隊造成為工農商學兵大集合的部隊,我們一定能夠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出版發(fā)行,毛主席的發(fā)刊詞、蕭勁光的文章、開展生產運動,成了1939年春節(jié)前后延安黨政軍各界議論的中心話題。
同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一個空前的大舉措:召開邊區(qū)黨政軍生產動員大會。延安城內的軍民與來自邊區(qū)各縣的各界代表數千人,齊聚延安城北門外廣場。毛澤東親自出席大會并在會上作了動員。
毛澤東說,今天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意義是很大的。要繼續(xù)抗戰(zhàn),就需要動員全中國的人力物力。要發(fā)動人力,就要實行民權主義;要動員物力,就要實行民生主義。今天的生產動員大會,也就是實行民生主義的大會。陜甘寧邊區(qū)有200萬居民,還有4萬脫離生產的工作人員。要解決這204萬人的穿衣吃飯問題,就要進行生產運動。生產運動還包含一個新的工農商學兵團結起來的意義。這204萬人中,有學生、軍人、老百姓等等,今年都要種田、種菜、喂豬,這是農;要辦工廠,織襪做鞋等,這是工;要辦合作社,這是商;全體都要學習,老百姓要開展識字運動,這是學;最后是軍,八路軍自然是軍,學生要受軍訓,老百姓要組織自衛(wèi)軍。這樣,工農商學兵都有了,聚集在每一個人身上,叫作工農商學兵團結起來,也叫作知識與勞動團結起來,消滅了過去勞心與勞力分裂的現象。
此次大會影響極大。會后,冰雪尚未完全消盡,大生產運動便在陜甘寧邊區(qū)黨政軍各界熱火朝天地展開了。墾荒種地的、舉辦手工作坊的、開展各種經營的,都行動起來。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邊區(qū)十唱》《兄妹開荒》等歌舞節(jié)目,是當時生活現實的真實反映。
生產動員大會后,隨著機關和學校大生產運動的迅疾興起,留守兵團各部隊通過總結經驗、互相學習,生產運動也更加活躍。通過半年多的努力,部隊和機關都有不小收益。為了發(fā)展這一大好形勢,1940年2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吨甘尽分赋?,抗日戰(zhàn)爭已進入更艱苦的階段,財政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提到政治的高度。要求軍政首長、各級政治機關努力領導部隊的生產運動,各部隊依不同環(huán)境和條件開展生產運動,做到一面戰(zhàn)斗(非戰(zhàn)斗機關是一面工作),一面生產,一面學習。此后,部隊生產經營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不僅限于農副業(yè)生產,不少營、團還集中人力物力開辦紡線織布、食品加工等手工工廠和作坊,搞運輸業(yè)、商業(yè)等。在朱德的親自勘查、建議下,留守兵團還統(tǒng)一組織力量在定邊開發(fā)鹽田曬鹽,通過食鹽貿易解決經費困難。在部隊帶動影響下,邊區(qū)政府辦了自給工業(yè),機關學校乃至群眾生產活動也更活躍、規(guī)模更大。由是,邊區(qū)部隊以改善生活為目的的局部性農副業(yè)生產,發(fā)展成為整個邊區(qū)的以逐步實現經濟自給為目的的大生產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成績最突出的是王震任旅長的第三五九旅。
三五九旅原屬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建制,戰(zhàn)斗在晉西北抗日前線。隨著頑固派對陜甘寧邊區(qū)的侵擾日趨加重,為加強邊區(qū)防務,保障中共中央的安全,于1939年秋奉命調回邊區(qū)綏德一帶。這時,國民黨政府已開始停止發(fā)餉,原來時有的海外華僑、國內抗日團體的捐助,也被頑固派封鎖斷絕,部隊的供給完全靠自己生產,邊區(qū)的經濟生活更加困難。三五九旅調回邊區(qū)不久,就在綏德一帶開展了生產運動,著手解決自身經濟困難。在經過一年多的工作,趕走了頑固派、反共“磨擦專家”何紹南,并鞏固了河防之后,三五九旅即于1941年3月至翌年8月,分三批開赴南泥灣,開始了“背槍上戰(zhàn)場,荷鋤到田莊”的戰(zhàn)斗生活。
南泥灣,位于延安東南黃龍山區(qū),是延安縣的一個鄉(xiāng)。這里有縱橫100多里的荒山野嶺,土質肥沃,適于開墾。同時,南泥灣又是延安的南大門,距離延安不足百里。其東南方向的茶坊鎮(zhèn)與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占領的洛川連接,頑軍在那里駐扎著一個軍部和一個師的部隊。南泥灣是頑軍進犯延安的必經之路。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既可以開荒種地,又有利于履行保衛(wèi)延安、保衛(wèi)黨中央的使命,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后,在朱德總司令的親自指導下,從解決交通、食宿入手,在這里扎下來。部隊沒住處,便在村邊、河邊露營;進入冬季,衣被單薄、天氣寒冷,圍著篝火過夜;沒有糧食,自己去百里外背,沒有菜吃,挖野菜;沒有農具,又無錢買,自己千方百計制造。官兵們憑著滿腔的革命熱情,克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當年就開荒種地1.12萬畝,收糧1200余石,糧食自給79.5%,經費自給78.5%。此后,他們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廣開經營渠道,收入不斷增加,成為生產戰(zhàn)線上的一面紅旗。1941年底,蕭勁光在軍政干部會上發(fā)出號召,要求留守兵團各部隊以三五九旅為榜樣,在完成戰(zhàn)斗守備、學習訓練任務的基礎上,擴大生產,為保衛(wèi)、建設邊區(qū),支援前線作貢獻?!督夥湃請蟆芬灿?942年9月9日發(fā)表題為《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的社論,向各抗日根據地推廣了三五九旅的經驗。
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指戰(zhàn)員在延安南泥灣開荒
響應兵團黨委、黨中央的號召,留守兵團部隊很快形成學習三五九旅的熱潮。駐守隴東的第三八五旅七七〇團,是學習活動中涌現的一個先進典型。第七七〇團地處反磨擦斗爭的第一線,斗爭形勢復雜,加之駐地附近土地少,最初的生產自給活動只是在小范圍內開展,開騾馬店、擺雜貨攤、辦小作坊等。留守兵團發(fā)出學習三五九旅的指示后,三八五旅黨委當即決定:開發(fā)大風川,墾荒屯田。
大風川位于隴東華池縣境內。這里草深林密,人煙稀少,常有虎狼出沒,十分荒涼。初到之時,部隊沒有房住、沒有糧吃,缺少開荒的工具。沒地方住,官兵們就在荒山野嶺上搭臨時住棚、修補廢棄的破舊窯洞;沒有開荒的工具,就利用撿來的廢鐵和敵人的炮彈片打造鋤頭、鐮刀;沒有飯吃,就吃野菜、草根。經過官兵們一年多披星戴月的奮斗,荒地上種了糧、菜,植了樹,大風川變成了“米糧川”,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軍需供給問題。
大生產運動全面展開后,中央、軍委首長也都在百忙中參加開荒生產。毛澤東在楊家?guī)X窯洞對面的山溝里開了一塊地,利用工作間隙種菜。朱德與警衛(wèi)人員一起組成生產小組,在王家坪開墾了三畝多地,種了白菜、蘿卜、西紅柿、南瓜、冬瓜等十多種蔬菜。周恩來、任弼時、蕭勁光等人,每人有一架部隊自制的手搖紡車。一有空閑,他們就像家庭婦女一樣盤腿打坐紡線紡紗。一次,部隊機關組織的紡線比賽,身高體壯、粗手大腳的蕭勁光取得了第一名。周恩來高興地跑到比賽現場,看了蕭勁光紡的線果然不錯,笑道:“看不出,咱蕭司令還真有功夫!”蕭勁光故作正經地說:“不知道吧,祖?zhèn)魇炙嚹?!?p>
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站立者左四)等參觀延安機關干部紡線
黨中央和軍委領導始終都高度重視大生產運動的開展。1942年底,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高級干部會議上及時分析總結了延安大生產運動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和經驗。翌年初,中共中央又發(fā)文按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對各抗日根據地開展生產運動提出具體要求。在黨中央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延安大生產運動的規(guī)模日趨宏大,成果豐碩:到1943年,留守兵團開荒達20萬畝,收獲細糧465萬公斤,蔬菜1650萬公斤,織布1.3萬多匹,養(yǎng)豬1萬多頭。初步建立起較穩(wěn)固的公營經濟基礎,糧食可基本自給。突出的單位,如三五九旅則全部自給。到1944年,三五九旅不僅實現糧食和日用品全部自給,而且達到“耕一余一”開始向邊區(qū)政府上交糧食。最令人鼓舞的是,土地瘠薄、雨水稀少的陜北高原還生產出了只有江南才出產的稻米。部隊和邊區(qū)機關許多單位不僅完全能夠生活自給,而且有盈余、積累,支援前線。與此同時,三五九旅官兵在開發(fā)南泥灣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被人們贊為“南泥灣精神”,成為教育鼓舞邊區(qū)乃至全軍指戰(zhàn)員戰(zhàn)勝困難、奪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詩人賀敬之和作曲家馬可有感而發(fā),共同創(chuàng)作了民歌《南泥灣》:“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歌曲一經發(fā)表,數日之間唱紅了邊區(qū),很快傳遍各抗日根據地。
在黨中央統(tǒng)一領導和延安大生產運動的帶動鼓舞下,1943年、1944年,大生產運動逐步發(fā)展為各根據地的普遍運動。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等各根據地大多數部隊做到糧食自給一個半月到三個月,蔬菜基本自給。山東、華中根據地軍民,通過自己動手,“勞力與武力結合”,不僅保障了部隊供給,“豐衣足食”,還有了部分貯備,官兵衣食、裝備有了切實保障。
1942年,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圖為毛澤東在延安給干部作報告
1943年秋天,毛澤東視察了南泥灣。他在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的陪同下,先是看了山川里茁壯旺盛的莊稼、蔬菜,滿山遍野成群的牛羊,又到旅部駐地金盆灣參觀了新蓋的房子、新開的窯洞和自己制作的桌椅,及一應俱全的辦公用具,接下來又聽取了旅副政委王恩茂的匯報。毛澤東很高興,他說:“困難,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薄白粤Ω鸀橹鳌?,這一大生產運動的寶貴精神成果,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方針。
(責任編輯?崔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