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一些人做事前總要反復(fù)考慮,同時也有一些人不思考就行動。這兩種做法有利有弊。我認為,應(yīng)思之有度,行之有效。
過度思考,延誤時機。行動前的考慮無疑是必要的,可若是思考過多,很可能會錯過行動的最佳時機。正如一場考試,若是在思考上花費過多時間,而不去動筆嘗試,其結(jié)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道:“與其終日在家中思來想去,我寧愿扛一把锨、牽一頭牛,在天亮前便出發(fā)。”人生這篇文章,若是一直停留在構(gòu)思中,而不去奮力書寫,到最后留下的只能是一張白紙。
瞻前顧后,動搖決心。因為在行動前作了太多的考慮,延誤了太多的時間,所以行動剛開始便會懷疑:“我是否真心想做此事?”這么一懷疑,原本熱烈的想要做好此事的決心開始動搖了,而快樂也就如咖啡沫一般,一點點地癟了下來,這樣的思考對于行動來說是起反作用的。就好比現(xiàn)在一些立志要減肥的人,在行動前會花上好幾天時間精心制訂一套減肥計劃,同時減肥的熱情與決心也隨著這份計劃的制訂而逐漸消耗殆盡,最后以“提不起勁來”為借口,草草了事。蔣勛在《孤獨六講》說:“熱情與決心不應(yīng)被事先的再三考慮所荒廢?!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
猶豫不決,降低效率。我們做一件事,若沒有干勁,還會花費多大的努力將其完成呢?行動的效率便在此時斷崖式下跌。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時間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不夠用的,如果事事都反復(fù)思量、猶豫不決,勢必導(dǎo)致辦事效率低下。有很多細節(jié)是我們無法預(yù)料的,只有在行動中摸索和完善。
那么事先考慮真的就一無是處嗎?非也。季文子向來做事謹慎,考慮問題十分周到,因此孔子教導(dǎo)他不必考慮過多。而對于子路,孔子則要求他三思而后行,因為他太過沖動。由此觀之,思與行本就不是對立的關(guān)系,為了能夠行之有效,我們應(yīng)做到思之有度。
考慮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我們的生活,我們唯有把握好思與行之間的尺度,行動前謹慎、冷靜地思考,行動中大膽地去追逐,才能夠在人生的篇章中寫下一個又一個華麗的字符。
◆點評
本文在錘煉語言方面較為成功。開篇列舉現(xiàn)實中的兩類人,辯證地指出這兩類人的做法“有利有弊”,繼而亮出自己的觀點。中間部分圍繞“為什么”展開,從邏輯上屬于并列關(guān)系,從三個角度分析,頭頭是道。分論點語言整齊,構(gòu)成排比,氣勢充沛。論證過程語言凝練,不拖泥帶水,舉例論證言簡意賅,引用論證巧轉(zhuǎn)妙合,一氣呵成。比喻論證,如“快樂也就如咖啡沫一般,一點點地癟了下來”,恰到好處,形象生動,淺顯地闡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