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友
記,是古代一種文章體裁,可以記人記事,也可以記山川名勝,還可以記器物建筑等。作者通過敘事、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懷抱負(fù),闡述某些觀點。課文《小石潭記》屬于山水游記類,《核舟記》屬于狀物類,《桃花源記》屬于記事類。下面,我們一起閱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節(jié)選),進一步加深對“記”這一文體的理解。
【經(jīng)典選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①。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②,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③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④洼然,若垤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⑥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⑦,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⑧為類。悠悠乎與顥氣⑨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節(jié)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注釋:①指異之:指著它覺得它奇特。②箕踞:像簸箕一樣地坐著。指坐時隨意地伸開兩腿,像個簸箕,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的坐法。遨:游賞。③衽席:坐墊、席子。④岈(yá)然:高山深邃的樣子。⑤垤(dié):螞蟻洞邊的小土堆。⑥攢蹙(cù):緊密聚集在一起。⑦縈青繚白:青山縈回,白水繚繞。⑧培? ? (lóu):小土堆。⑨顥氣:同“浩氣”,指天地間的大氣。
【素養(yǎng)提升】
1. 選出下面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
A.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B. 四望如一/而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
C. 不知日之入/縣官日有廩稍之供(《送東陽馬生序》)
D. 故為之文以志/非淡泊無以明志(《誡子書》)
2. 選出下面與“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之”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 )
A. 悵恨久之? ? ? ? ? ?B. 何陋之有 ? ? C.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 ? ?D. 小大之獄
3.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
(1)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2)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4.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限兩處)
然 后 知 吾 向 之 未 始 游
5. 同樣是被貶永州,作者在此游覽觸發(fā)的感受和心情與在小石潭有什么不同?
【經(jīng)典今譯】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于是讓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后)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座席之下了。這幾個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洼地,像蟻垤,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些景物)聚集、累積在眼下,沒有什么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才知道這座山很特別,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盡期。(于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tài),不知太陽下了山?;野档哪荷蛇h而至,直到什么都看不見了,我們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后才知道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記錄下來。
【參考答案】
1. A(A:兩個“向”都是“先前,從前”的意思。B:一樣/全部。C:太陽/每天。D:記載/志向)
2. C(A:音節(jié)助詞。B: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C: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之”用法和意義相同。D:結(jié)構(gòu)助詞“的”)
3. (1)于是讓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
(2)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盡期。
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5. 作者在這里感受到了內(nèi)心的自由快樂,感受到了天地的無窮無盡,仿佛自己與天地融合在一起,流連忘返。而在小石潭,先是感受到快樂,但后來因為環(huán)境的凄涼而感到悲傷,最后不得不離開。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提升版202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