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威
心臟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服用一些藥物,如抗凝藥、抗血小板藥、降壓藥等,然而出現(xiàn)發(fā)熱感冒后,患者難免會擔心藥物和感冒藥之間相互影響。那么,心臟病患者發(fā)熱感冒,該如何正確應對?
調整心態(tài)
遇到病毒性感冒,首先要調整好心態(tài),避免焦慮、恐慌導致抑郁、失眠及厭食等癥狀。只有保持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保證良好的免疫力,更好地對抗病毒。
注意飲水
對于心臟病患者是否應該多喝水的問題,可分情況考慮。如果患有心臟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同時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癥狀,不宜過量飲水;但如果發(fā)熱造成體液丟失,可適當增加飲水量。如果心臟病患者因飲水過多出現(xiàn)心慌、氣促或咳粉紅色泡沫痰等癥狀,要及時住院治療。
正確應用退熱藥物
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可先予以物理降溫,當體溫持續(xù)高熱,且超過38.5℃時才需要服用退熱藥物。常用的退熱藥物有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以及包含對乙酰氨基酚的復方制劑(如氨酚偽麻美芬片、酚麻美敏片、復方氨酚烷胺片、氨咖黃敏膠囊等)。服用退熱藥物時,上述藥物僅需服用1種,切勿聯(lián)合用藥,避免因藥物蓄積導致肝功能損害,尤其是年齡大于65歲的患者。每日用藥次數不宜超過3次,療程不宜超過3天。
不建議隨意使用抗生素
對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基本無效,服用抗生素反而會增加肝臟負擔,同時引起更多的藥物相互作用,因此不建議服用抗生素。如果患者伴發(fā)肺部炎癥、感染等情況,應及時就診,由醫(yī)生評估后調整治療方案。
注意感冒藥與心血管藥物的相互作用
感冒藥中的解熱鎮(zhèn)痛成分,如對乙酰氨基酚,可能會增強華法林的抗凝效果,對于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是可以服用退熱藥的,但使用藥物時,注意監(jiān)測凝血指標,由于藥物相互作用因人而異,所以凝血指標波動情況無法準確預測,建議3~5天復查INR(常規(guī)凝血功能化驗中的一項),根據復查結果調整藥物劑量。
有部分感冒藥含有麻黃堿/偽麻黃堿成分,該成分具有收縮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消除鼻咽部黏膜充血、減輕鼻塞癥狀的作用,但同時能使血壓升高,且作用持久,亦可使心跳加快,因此對于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建議服用單藥制劑,避免服用含有麻黃堿/偽麻黃堿的復方制劑,同時注意密切監(jiān)測血壓變化。
感冒藥中的常見成分非甾體抗炎藥,可能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不利影響,但短期服用影響較小,故所有的感冒藥均用于對癥處理,不宜長期使用。
謹慎使用中成藥
針對感冒的中成藥品種繁多,不要預防使用,也不要大量或聯(lián)合服用,如感冒清熱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金花清感顆粒等,僅需服用1種,不要疊加,也不要長期使用,建議不超過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