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星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前山小學,廣東 珠海 519000)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歷史文化,本土文化是每個地區(qū)文明的產物,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的財富總和。順應素質教育要求,提高道德教育的質量與效率,保障青少年道德健康,是如今小學教師應當承擔的教育責任。針對這個問題,廣大教師應打開思路,突破固有教育觀念,充分把握本土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采取多樣化道德教育模式,保證青少年道德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高質量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終身的道德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F(xiàn)階段我國小學教學存在最大的問題便是重視知識的灌輸與講解,但對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關注較少,輕視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這就極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小學教學主要面向7~12 歲的青少年開展,教學對象具有學習專注度低、自律意識弱、對學習趣味性要求高、人格塑造不完全等特點。小學時期是學生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對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甚至是終身發(fā)展都有深刻影響。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也在于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保證青少年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達到性格人格啟蒙的首要目標,而降低對考試分數(shù)的要求。
小學以“立德樹人”為首要教學目標,在很大程度上為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祖國立場、過硬的道德素質奠定基礎?,F(xiàn)階段,我國小學的教學普遍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依然存在,實踐教學當中依然側重于知識點的背誦,教學方法上多是由教師進行知識的灌輸,而輕視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極不利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在如今素質教育廣泛推行的大背景下,廣大教師應突破固有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育人理念,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
針對上述青少年的特性與固有特點,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廣大教師應打開思路,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愛好,突破固有教育觀念,采取多樣化道德教育模式,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道德、有思想、有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
本土文化是區(qū)域得以繁衍發(fā)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其濃厚的地方性、鄉(xiāng)土性是本土文化的傳承精髓。本土文化資源一般富含各區(qū)域的文化特色,把握這一優(yōu)勢能夠創(chuàng)造富有趣味性與歷史厚度的學習環(huán)境,這既滿足了學生對學習的趣味性要求,也對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延續(xù)與自然保護有極大益處。這就要求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這一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就此,小學可以和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保護協(xié)會合作,帶領學生走近當?shù)靥厣珎鹘y(tǒng)文化,感悟鄉(xiāng)土之美、文化之美。這既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也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自信,強化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
小學教師應積極拓展教育資源,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開展適合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活動,這也會對學生個體的終身道德發(fā)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幫助。由此,各個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明確道德教育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多元化、個性化的道德教育活動。那么,如何開展適合學生的道德教育活動,促進青少年道德發(fā)展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我國各個地方都擁有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將課堂教學與本土文化教育相融合,不僅可以為小學課程注入新鮮血液,還可以彰顯小學課程的育人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自覺性,弘揚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思想,更在不斷的挑戰(zhàn)中推動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都更加強調各個小學基層思政教育工作的時效性,要求提高思政教育活動質量,實現(xiàn)各個小學政工工作減負增效。這就要求各個小學在日常課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政教學時杜絕形式主義,真正落實思政教育與政治引領工作。在基層思政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過程中,各個小學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黨中央對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引領和各個小學自身的實際需求,采取多元化、個性化的思政教育活動形式,豐富政治思想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工作的認可度,增強基層思政教育工作活力,形成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教師要為學生呈現(xiàn)真正的、正確的、有價值的思政教學,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以對抗日戰(zhàn)爭的時間認識為例,要讓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樹立起正確的認識——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zhàn)!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認識黨的歷史,感悟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從多方面深入思考問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價值判斷。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帶領學生去紅色文化博物館、歷史館等文化場所開展實地考察,直接感受各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的魅力,這既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自信,強化學生對當?shù)乇就廖幕臍w屬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關心愛護學生,不但要做良師更要做學生的益友。在德育工作實施過程中,要尊重并且理解學生,耐心聆聽學生的心聲。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組成學習生活互助小組,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道德教育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思想灌輸,要努力實現(xiàn)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在高水平、高質量的道德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可以取得較多的正向反饋,逐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我們當?shù)赜胸S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搜集地方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習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精心設計地方本土文化教學方案。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當?shù)赜⑿哿沂炕蛘吒锩闰尩牡湫褪论E。在此之后,教師還可以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會或者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班會,讓每位同學分享自己近期的學習生活收獲,傳播健康積極思想。這個分享大會不應該局限在某個方面,而應該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分享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學校要充分認識本土文化融入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這項工作始終擺在重要位置。隨著黨的二十大召開,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站位也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這就要求全國各個學校在推進德育教學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過程中,發(fā)揮黨對教學工作和教學方向的政治引領作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政治責任意識和道德教育。就此,全國各個學校嘗試開展多樣化的思政教育宣傳活動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將對本土文化的弘揚落實在日常教學當中,從而實現(xiàn)思政教學日?;?,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豐富政治思想教育內容,培養(yǎng)德技并修的高素質人才。
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高效開展道德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拓展道德教育資源。例如,教師可以在備課過程中準備部分有關道德養(yǎng)成的小動畫或者視頻,提高活動的趣味性,開闊學生的視野。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建設,進行道德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輔導水平。
道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在每次上課前可以為學生講述一個當?shù)氐拿斯适禄蛘吆萌撕檬拢蝗缓?,讓學生組成交流小組,分享如何學習這些好人好事,如何在生活學習過程中踐行傳統(tǒng)美德。
此外,德育教學強調潛移默化的滲透。由此,在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理論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教學重點向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強化學生政治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傾斜,引導廣大學生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調動自身的教學積極性,拓展教學資源。
道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其學習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體小學教師不斷堅持,連續(xù)學習。各個小學基層道德教育工作極具政治性,是一個包括政治宣傳、思想引領和組織管理的系統(tǒng)工程。而能否將這三個道德教育目標有機結合,對于開展高效的道德教學具有直接決定作用。
在如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廣大小學道德教師應打開教學思路,突破固有教育觀念,利用高效教學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學育人理念,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同時,當代小學道德教學的教學重點應該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高效地利用好多樣化的教學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學育人理念,有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在開展道德高效化教學的同時,教師可以采取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的改革。例如,教師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手段相結合,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嚴謹性和趣味性,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到道德學習中來。
例如,在學校開展植樹節(jié)植樹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借此契機展開有關“環(huán)保、勞動、合作、敬畏生命、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植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同學齊心協(xié)力,各司其職,才能保證小樹苗的茁壯成長。教師在學生搬水、刨坑、種苗、覆蓋、澆水的勞動中,及時給予學生鼓勵與幫助,進而讓學生培養(yǎng)持之以恒的好習慣。
小學教師不僅要承擔教授學生專業(yè)知識的任務,更要承擔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使命。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素質培養(yǎng)類學科,其學習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學生堅持、連續(xù)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的教學積極性,以生為本,優(yōu)化教學模式。
立足于學生需求的教學活動才更富有活力與效率。這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積極聽取學生對本土文化資源融入教學課堂的意見和建議。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單方面教授行為,要努力實現(xiàn)師生雙向互動。在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可以取得較多的正向反饋,逐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長此以往,教師自然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啟蒙學生的學科思維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知識能夠真正內化于心,達到學生沉浸式學習知識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可以在進行一周的課堂教學后給學生布置一個小小的調查問卷,匯總學生對當前運用本土文化資源展開課堂教學的態(tài)度和改進意見。班主任也可以根據對學生的日常觀察、同學生家長的交流了解學生的道德狀況,進而針對性地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此外,班主任還要注意采取平等交談的交流方式,根據情況以師長朋友的姿態(tài)就行交流,開展道德疏導,保證青少年道德健康。
無論學習什么學科,引導學生將本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多角度認識與探索世界,培養(yǎng)學科思維,才是現(xiàn)代教學的終極目標,小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發(fā)展,社會對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大小學德育教師若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思維,關鍵之處在于實現(xiàn)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師是鑄魂育人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文化素養(yǎng)提升,對學生用本土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時啟智潤心。加強高師德、高素質德育教師隊伍建設,這就要求各小學在今后的教學實際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一線教師培訓工作,培養(yǎng)具備高思政素養(yǎng)、開闊眼界和扎實知識儲備的德育教師,打造出一支德育理論過硬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知識儲備深厚的教師隊伍。一方面要加強對德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培訓力度,提高德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教師道德和政治立場的重視,加大教師政治思想的培訓力度。
加強教學培訓,提高教師素養(yǎng),加強德育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提升整體德育教師隊伍的質量與水平。依托優(yōu)秀的教育團隊,才能將傳統(tǒng)教學工作中的各個陋習“逐一擊破”,重新打造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活動,實現(xiàn)德育教師創(chuàng)新性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打造高效課堂。
此外,還可以定期對教師隊伍進行考核,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迸發(fā)課程教學活力。開展教學質量過程性考核,構建多元一體的綜合評估體系。注重發(fā)揮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教學職業(yè)道德與教學能力并重的“過程化考核”的激勵作用,構建教學課程評價考核方法,貫串教師教學全過程,構建立體多元的教學質量考核體系。
打造富有鄉(xiāng)土特色的小學德育課堂對小學德育工作的提升影響深遠。在此背景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視起來,從鄉(xiāng)土實際出發(f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打造富有地域特色與文化氣息的小學德育課堂。充分挖掘地方本土文化資源,利用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道德教育,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豐富道德教育資源,擴展教育廣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健康,是如今小學教師應當承擔的教育責任。期待廣大一線小學教師能順應素質教育要求,開展高質量的道德教育活動,呵護青少年道德健康,讓本土優(yōu)秀文化資源真正走進的課堂,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自信,強化學生對當?shù)乇就廖幕臍w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