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清華大學未央書院 范晨睿 趙康
對于一件事情的解決,我個人傾向于將其歸為三步:問題的提出或發(fā)現(xiàn),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語文學習也不例外。我對詩歌鑒賞略有所得,欣然于心,在這里就這一套學習詩歌鑒賞方面的方法論一吐為快,諸君認同之處不妨學習分享,若有紕漏也請批評斧正。我想要說清楚的問題是,面對意象、意象群乃至詩歌整體鑒賞類試題,該如何拿到高分?
首先,要認識詩歌題目。這類題目雖近年愈發(fā)靈活多變,但根據(jù)我高三刷題的心得,多變的終究是形式,不變的是其考查實質(zhì)。無論是選擇唐詩、宋詞、元曲,還是考查內(nèi)容、情感、手法,抑或兩首詩詞對比辨析,都離不開對詩歌的認識能力:講了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了什么情感?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法?為什么要這樣表達?對詩歌的考查,用傳統(tǒng)的設問方式有時難免落入俗套,于是換了所謂新題型,增加了一些情境,我們仔細辨別便會發(fā)現(xiàn):換湯不換藥而已。某些輔導書會將每一類題型的答案分門別類地列舉好,歸納所謂模板的答題套路,而偏離了命題人的初衷。于是,命題人為了提高篩選質(zhì)量,不僅加強了對學生認識思考思維深度的考查,也加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對考查內(nèi)容有了以上發(fā)現(xiàn)后,接下來我們來一同分析這個問題:如何準確理解一首詩歌?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詩歌寫出來是要抒發(fā)感情或表達思想的。快速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不妨從詩歌的意象著手。首先將詩歌中的意象提取并思考:這句話里有多少意象?借意象表達什么意思?把這些梳理清楚,再從整體上理解把握詩歌。接下來舉幾個例子:
“我見魏征殊媚嫵,約束兒童勿多取。”(陸游《苦筍》2020年全國Ⅲ卷)詩人為什么由苦筍聯(lián)想到魏征呢?苦筍味苦有節(jié),魏征犯顏直諫耿介正直,理解這兩個意象(形象)后,就不難理解詩句的意思:苦筍就像魏征一般,約束兒童不要取用太多?!包S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黃庭堅《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黃花” “白發(fā)” “時人” “冷眼”組成詩歌的一個意象群:頭頂黃花,斑駁白發(fā),交與世人冷眼看待去吧!一個自娛自樂的形象就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再者,“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唐珙《題龍陽縣青草湖》)“天” “水” “清夢” “星河”,將這些意象都理解清楚后再串聯(lián)起來:喝醉后不知道天空倒映在了水面,在船中做著清爽的夢,感覺自己正在星河上航行。由此可見,詩句是在意象的孤島上畫出航道,理解古詩的最小單位是意象,意象組合起來構成意象群,進而塑造出詩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咀嚼、玩味,總有一種收獲和享受。
理解古詩,洞察思想情感,不妨從意象著手,那么在平時學習中如何增強理解感知意象的能力呢?
上策是多閱讀古詩詞,多了解詩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在高中時,我十分中意一本名為《唐詩宋詞鑒賞辭典》的冊子,里面有不少優(yōu)秀的鑒賞評論和新穎獨到的觀點,所以學習之余會從中選取兩三首詩歌學習。有一位同班同學十分喜歡納蘭性德,時常捧著一本納蘭性德的傳記看,有時我們會熱烈的討論。一種看來生疏的意象,譬如“破帽”,在廣泛閱讀中就會產(chǎn)生一些新鮮的體會。蘇軾寫過“破帽多情卻戀頭”,劉克莊寫“把破帽,年年拈出”,李白寫“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文人的不拘小節(jié)、風度瀟灑可見一斑。對一個不熟悉的意象慢慢走向熟悉,名家的鑒賞與觀點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語文修養(yǎng)也在這種日積月累的沉淀中不斷提高,自然就能讀通、讀懂詩歌,有時也能寫出與專家觀點接近的賞析。
倘若是臨近考試,沒有時間含英咀華,略微功利化一些也未為不可,可以適當刷一些詩歌鑒賞類題目。不過不應純粹機械化地做題,應善于總結與思考。一方面,就是將詩詞中一些比較生疏的意象記錄下來,專門記錄在一個積累本上,時常翻閱。如果有條件,就要把握意象背后的典故內(nèi)涵。另一方面,是善于從答案中學習,參考而不盲從。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語文詩歌練習題的答案并不全面,需要再度深入思考或找老師、同學討論,不要讓自己的思維被答案固化,讓自己的思路變得狹隘。利用答案又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自己理解的沒錯,即使答案中沒有涉及,也不輕易否定自己。
我寫這篇文章并非僅僅為了同學們能夠在這類題中得分,而是為了幫助同學們得到高分。高考之中,三兩分之差真的影響頗多。我寫下這一段,也算是“物不平則鳴”,若有不足之處,請老師、同學們不吝賜教。
(推薦及指導教師:趙康,山西省臨汾一中)
學子新風采
自我診斷室
腳,走過后是一條路,站立時是一座碑。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時常會停下腳步,對過往進行盤點和總結,這是一個人所獨有的生命儀式。而作為一個學習者,更需要在重要或關鍵的時間點停下來,時常反思、查缺補漏、錯題整理、專題小結,在自我揭短的反思中給未來加上些許情懷與重量。愿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在長期的堅持中自我反思,自我沉淀,自我蛻變!
本期診斷者推薦袁 鵬
袁鵬,甘肅省蘭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2020級(2)班學生。熱愛語文學習,樂于深度思考。閱讀時,喜歡在詳批細注中與作者交流思想;寫作時,習慣在反復打磨中對文字推敲斟酌。讀書作文,崇尚慢而不息;內(nèi)省自勵,注重復盤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