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在共和國的組織機構設置的歷史上,曾有一個職務——內務部長,于今天很多讀者而言,是陌生的。當時的內務部全稱為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1954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1969年撤銷。它負責全國范圍內的民政、戶籍、救濟、社會等方面工作。從它的工作范圍來看,它是民政部的前身。其首任部長是長沙寧鄉(xiāng)人謝覺哉。
謝覺哉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屆秀才,他曾有過商業(yè)救國的理想。1913年,他從湖南高等商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回到老家的云山學校任教,和姜夢周、王凌波推行教育改革,帶領學生們積極學習新思想,同時走出校園進行社會實踐,體會民眾疾苦。他還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創(chuàng)辦《寧鄉(xiāng)旬刊》,宣傳進步思想。
1920年,應何叔衡之邀,謝覺哉擔任《湖南通俗報》主編。該報被查封后,他來到湖南省立第一師范附屬小學任教,協(xié)助毛澤東、何叔衡創(chuàng)辦平民夜校、工人夜校。1921年元旦,他經周世釗、何叔衡、毛澤東介紹,參加了新民學會。他說:“欲改造地方,須先造輿論;欲輿論正確,須先養(yǎng)成學者;當糾紛之際,現(xiàn)狀復雜,厲害混淆,尤非學者莫為力?!?/p>
人到中年的謝覺哉,和毛澤東這些“激揚文字”的年輕人一同討論改造社會的方法,為積弱積貧又陷于軍閥混戰(zhàn)的中國尋找出路。很快,他們將新民學會的宗旨由民主主義轉向了馬克思主義。謝覺哉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參與推動馬克思主義在長沙傳播。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師范同學會開常年大會,并歡送赴俄的夏曦……潤之說:‘從前學校是沒主義的,所標的主義又不正確,結果是盲撞瞎說,鬧不出什么名堂。我們總要為有主義的進行?!?/p>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年屆五十的謝覺哉參加艱苦卓絕的長征,謝覺哉當時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秘書長兼內務部長。他被編在中央紅軍干部休養(yǎng)連,但他處處以身作則,給年輕戰(zhàn)士做榜樣。萬里長征途中,他曾身患瘧疾,高燒不退,但只要部隊一聲出發(fā)令下,他毫不猶豫地爬起,咬著牙跟著隊伍出發(fā)。他把隨身攜帶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務部”印章,視作紅色政權的一個象征。不管前途多么艱難,他總認為將來還用得著。過草地時,他不顧身體虛弱,就是把唯一御寒的毯子扔掉,也始終將印章帶在身上。在他心里,這是責任,是使命,也是信念和希望,他把這一方小小的印章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當他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被任命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司法部長并代理最高法院院長和審計委員會主席、中央黨校副校長等職,還在1940年主持邊區(qū)政府的日常工作。他主持發(fā)起“堅決反對侵犯群眾利益”的教育運動,號召延安的黨政機關把加強群眾工作、尊重群眾利益列入黨的工作日程,與任何侵犯群眾利益的人和事作堅決斗爭。
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老家的兒女給他寫信,希望得到他的照顧,沒想到卻等來了他的一首詩:“你們說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他把自己作為高級干部的職務,通俗地比喻為過去同村的一位老雇農周老倌,必須起早貪黑,勤懇勞作,不會因為革命的成功,而蔭護家人。謝覺哉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不論是主持內務部十年,還是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或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和中央委員,謝覺哉始終不圖私利,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他把全心全意為黨、為國家和人民干實事、做好事,當做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