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熊朝華
在盲校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保障視力殘疾學生的體育權利,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已成為當前盲校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視力殘疾學生作為青少年的一部分,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盲校體育課程是增進視障學生健康的重要渠道,對于提高殘疾人的健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1]。嘗試突破視障學生中全盲學生體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xiàn)狀,以一實驗班教學實踐為基礎,以運動技能形成為突破要素,探索提高視障學生體育教學效果的實施策略。
1 研究對象
研究者選取柳州市特殊學校盲二年級和盲七年級復式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二年級人數(shù)為八人,一人低視力,兩人有光感,五人全盲,其中一人全盲并伴有自閉癥、智力低下,屬于多重殘疾類型的孩子,該班為課題實驗班;七年級人數(shù)為三人,均為全盲生,此為參照對比班。
按常理,七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的體育課程的學習,應該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從研究者的觀察,現(xiàn)狀并不理想,基于此問題的關注,研究者選取新進入學的全盲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從影響運動技能形成的因素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入手,探求突破問題的有效途徑,提高視障學生體育教學效果。
2 影響運動技能形成的原因
2.1 學生自身原因分析
(1)缺乏運動概念的支撐
在體育教育教學中時常會出現(xiàn)全盲學生運動概念與動作相脫離的現(xiàn)象,概念的形成存在殘缺或缺失的現(xiàn)象。例如跳繩,全盲學生在來學校接受教育之前,居家活動較少且學生視力殘缺,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影響,限制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全盲學生缺乏跳繩的體驗,造成運動概念缺失,導致起跳與搖繩動作不協(xié)調,難以完成跳繩這一連貫動作。概念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經驗廣泛運用,結合自己的過去已有的經驗,兩種經驗相結合,以達到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失去視覺的盲童,他們沒有具體事物的視覺經驗,也就無法形成事物的視覺表象,更不能像明眼兒童那樣借助事物的表象,通過比較,達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2]
(2)空間位置感覺能力差
由于視力障礙,全盲學生感知環(huán)境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降低,只能通過聲音辨別方向和通過觸摸辨別物體,無法確定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位置和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在體育教學中不乏有轉體和變向需要改變身體方位和空間方位的動作,但是在自主實踐過程中盡管教師輔助視障學生完成,由于缺少參照物進行對比,視障學生轉動的方位后與沒有轉動方位前的動作相比仍有較大的偏差。
(3)基本身體素質發(fā)展不足
全盲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表現(xiàn)為膽怯、害怕,他們的主動性被壓制,活動機會大大減少,從而導致視障學生身體肥胖,心肺功能差,運動系統(tǒng)不協(xié)調。[3]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反復練習,同時也需要多種身體素質的同時發(fā)展。例如練習俯臥撐發(fā)展上肢力量時,全盲學生在經過教師講解示范以及觸摸教師動作并參與輔助練習后的實踐過程中,在開始俯臥階段學生能夠依據(jù)教師提示做到兩臂屈肘,軀干與下肢挺直,但由于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不足導致無法支撐身體重量,不能還原和恢復成原姿勢。身體素質是運動技能形成的基礎,運動技能地形成伴隨著身體素質的發(fā)展,同時身體素質也影響運動技能形成的速度。[4]
(4)恐懼心理
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體育教學的上課地點不同于其他學科局限于教室,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給視障學生帶來了恐懼。這主要是因為視障學生以前參與體育活動有過摔倒、碰撞等經歷,當再次來到相同環(huán)境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導致在體育課堂中表現(xiàn)為膽小、動作幅度小且行動緩慢,很大程度上影響運動技能形成的速度及質量。
(5)練習時間、頻率不足
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體育鍛煉以及行為養(yǎng)成,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實踐能力?,F(xiàn)階段,盲班體育教學授課的模式與普通學校授課模式基本相同,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在課的講解示范、動作模仿、組織練習、錯誤動作糾正等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尤其是在動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階段,學生依據(jù)教師講解和觸摸教師動作形成初步的運動表現(xiàn)所構建的動作往往都與教師所表達的動作有較大差距,運動表象較為模糊,這時教師需要通過大量時間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單獨糾正,并再次組織練習。全盲學生在運動技能初步形成后就很難糾正,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動作錯誤后需要花時間再次糾正,導致有限的時間里糾正錯誤的時間比練習時間要更多。
2.2 教師原因分析
由于體育教師并不是特殊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容易采取對待正常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對特殊教育學生的特點估計不足,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不適于視障學生的特點,也會造成教育效果不理想。效果的不理想又會讓教師產生焦急心理,容易在教學語言上表現(xiàn)為更為嚴厲,體育教師嚴厲的教導學生,學生僅憑教師的語氣來判斷,認為體育教師很“兇”,在教學的溝通與交往中形成了阻礙,對體育課產生了抗拒心理。全盲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針對盲生體育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貼合學生年齡段的語氣進行溝通,盡量把語速放緩,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教師的語言運用一定要表達明確,切中要害,有的放矢,講解內容不可模糊不清,否則會影響學生理解內容。[5]
2.3 其他原因
(1)教材空缺
2016年國家教育部制定《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但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還未完善配套,全盲學生無法從書本中獲得體育與健康的理論知識和鍛煉方法,只能通過體育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言語傳達,從而一定程度影響到視障學生對運動概念的認知與運動技能的形成。再則《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只提供綱領性的指導,沒有相應的教材提供給教師作為教學內容參考,指導教師“具體教什么”“怎樣教”。體育教師只能依靠對以往開展視障學生體育教學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熟悉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采用分解練習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技術動作。
(2)家長對學生的體育鍛煉不重視
與班主任談論學生課后體育鍛煉情況時發(fā)現(xiàn),部分家長鼓勵學生學習以聲音為介質的多種樂器,以補償缺陷和豐富課后生活,課后時間多用于器樂的練習,導致學生課后沒有時間或只花少量的時間復習和鞏固體育知識與技能,達不到學生課后體育知識與技能練習的要求。
3 教學策略
3.1 早期干預,補償缺陷
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中感知運動階段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主要是通過感覺和動作的分化,通過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經驗,促使大腦的不斷發(fā)展。在運動感知階段(0-2歲),擴大感知范圍,積累更多的信息與感性經驗。較早開展聽覺定向、觸覺定向和嗅覺定向有助于全盲學生補償缺陷。[6]
在視障學生早期干預中應該加強對視障學生家長的指導,加強對學生運動感知的訓練與培養(yǎng);在視障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如果錯過視障學生運動感知敏感期的訓練,在入學初期,應該進行搶救性補償訓練,家長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此項活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激發(fā)學習興趣,發(fā)展身體素質
要掌握運動技能,前提是有良好的身體能力。體育教學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在課堂上通過以聲音為參照的游戲來調動視障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不同形式的體育游戲穿插教學內容以達到鍛煉學生的力量、靈敏、柔韌、協(xié)調等體育綜合素質。教學內容的選擇也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選擇以聲音為線索的內容和共同參與的團隊活動來培養(yǎng)視障學生的體育興趣。例如: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在空曠無障礙的場地上,一人站在場地中央,其他人間隔一定的距離隨機站立或人與人間隔一定的距離圍成圈,由一名學生發(fā)出聲音,其他同學依次依照聲音去觸碰發(fā)聲者,培養(yǎng)全盲學生獨立行走和辨別方向的能力。
3.3 校本教材的開發(fā)
特殊教育普遍落后于普通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發(fā)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學科。書本知識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主要途徑,全盲學生獲取信息主要是依靠觸覺和聽覺,且獲取的知識是不完整的,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有助于視障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有利于視障學生對運動技能的認識和學習體育鍛煉的方式和方法。
3.4 發(fā)展定向行走,克服恐懼心理
《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根據(jù)視力殘疾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培養(yǎng)學生理解時間、空間等概念,掌握定向行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在各種環(huán)境中定向行走的信心和勇氣,實現(xiàn)安全、有效地出行。熟悉學校各場所的環(huán)境,特別是教學場所,規(guī)避障礙,掌握方向、方位和距離以達到克服恐懼心理,進行潛能開發(fā)和補償缺陷。
3.5 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運用教輔,合理運用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提高課堂效率和時間效率,減少無效時間的出現(xiàn)。認真?zhèn)湔n,提前布置場地設施,盡量清除教學活動場地障礙物;固定集合與練習時的隊列隊形,減少因隊列隊形組織帶來的時間損耗;教輔人員協(xié)助,減少輔助練習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優(yōu)化課堂設計,保證練習時間與頻率。利用低視學生資源,做小幫手,協(xié)助老師進行一對一輔助全盲生進行練習。
3.6 “先分解再綜合”教學模式的運用
針對視障學生的認知特點,體育教學適宜采用“先分解在綜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之初,在設計教學之時,把所教授的內容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動作,依次對視障學生進行教學,在學生掌握基本動作之后,再把這些動作進行串聯(lián),完成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完成教學。
案例1:武術操教學:盲二年級學生剛入學,很多概念性的知識欠缺、空間感、方向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迎來挑戰(zhàn)。教師一方面分解教學內容,將一節(jié)內容分為四個八拍,每一個八拍分為八個動作,另一方面將內容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手把手輔助教學,待學生各動作已經初步掌握,再把動作連貫起來。學生在反復練習和積累中動作的熟練度越來越高,所以學習速度越來越快,最后能在音樂的節(jié)拍下流暢完整的完成武術操。
案例2:學跳繩:前期鋪墊大半學期,利用大課間時間,與班主任聯(lián)合,初步學習搖繩。其次,在體育課堂上分解動作,分別練習各環(huán)節(jié)。全盲學生與有殘余視力的學生相比,全盲學生不能模仿教師動作,只能通過觸摸教師手臂擺動的方向和幅度,導致?lián)u繩力度不夠,繩子不能繞過身體或繩子可以繞過身體,起跳時機不準確與搖繩動作不協(xié)調,無法完成跳繩的整個動作。根據(jù)上述情況,教師再次將跳繩分解:甩繩、起跳、起跳與過繩時機的把握、甩繩和起跳動作銜接配合、完成跳繩整體動作、能夠連續(xù)跳繩。搖繩階段采取的策略:學生拿住繩子甩繩柄和教師與學生甩同一根繩,感受手臂擺動的幅度和力量;起跳階段主要采用播放有節(jié)奏的音樂,跟隨音樂節(jié)奏起跳,同時擺動手臂;起跳時機把握階段主要運用繩子擊打地面發(fā)出聲響再起跳。待上述所有環(huán)節(jié)均能較好完成,將所有環(huán)節(jié)整合,第一階段嘗試跳一個,第二階段嘗試在跳完一個后迅速再次搖繩一次,第三階段完成兩次完整的跳繩動作。
3.7 家校聯(lián)系,互助強化教學效果
家長在全盲學生的不同發(fā)展節(jié)段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上文提及全盲學生在入校接受教育前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影響學生早期運動概念形成;入校接受教育后家長的不重視,達不到學生課后體育知識與技能復習與鞏固的要求。所以,學校有必要在學生各個發(fā)展階段開展家長經驗分享和培訓,幫助家長解決在學生不同發(fā)展階段中遇到的困難。另外,加強各任課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任課教師及時與家長告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家長也可以把學生在課后練習情況反饋給任課教師,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練習情況。
4 教育效果
視障學生的體育學習不同于正常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對于沒有運動概念的視障學生來說,掌握運動技能是很困難的一個過程,就學?,F(xiàn)有盲生班級的體育教學而言,實驗班的學生較上一屆視障學生有較明顯的提高。
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盲二年級的學生基本掌握武術操、跳繩和隊列隊形。全盲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有所提高,部分體育專業(yè)術語能夠聽懂并能夠執(zhí)行相應動作。而對比班級,相同時間里,盲七年級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上出現(xiàn)明顯的差異,只是初步掌握掌握武術操前三節(jié)內容,且動作不夠穩(wěn)定;盲七年級學生在生理、心理和認知上較盲二年級更有優(yōu)勢,但盲七年級學生在技能學習、協(xié)調能力和概念理解均處于弱勢。
5 結語
綜上所述,盲校體育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通過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當學生積累足夠的經驗和對所需掌握運動知識有足夠的認知,才能達到泛化遷移的程度。
影響視障學生運動技能形成是多因素的結果。本文在觀察、思考、總結前人教學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癥結,采取合理策略,有效開展教學,總結經驗,對新入學視障學生開展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起指導、借鑒作用。同時筆者也向社會呼吁,關注視障群體的身體健康,開展有利于視障群體的體育活動,幫助視障群體建立信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早日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6:455
[2]賀薈中,俊明.視障兒童的認知特點與教育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03(02):43-46.
[3]沈劍輝.談視障學生的體育課教學[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3(09):25-27.
[4]趙景臣,劉林.身體素質訓練與運動技能教學之關系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1999(03):28-29.
[5]邱羽.淺議如何在盲校進行體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58-63.
[6]孫躒星,焦靜波.盲生感官的缺陷補償訓練方法[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24):199.
課題: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2021年規(guī)劃基礎教育課題《視障學生初入學學校生活適應的實踐研究》(編號:2021C-283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柳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