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
對于當(dāng)代人而言,穿貼身短袖是炎炎夏日里的常見裝扮。但在古時,短衣短袖卻是一種可用于保暖的“流行”單品,穿著時并非貼身,而是套在另一件衣服的外面,搭配下裳。這種服飾經(jīng)歷了一系列演變,在人們生活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干寶《晉紀(jì)》記載:“秦始初,衣服上儉下豐?!蔽簳x以來,婦女的常服上衣日漸短小,衣袖變窄,形如便于脫卸的上襦,下面搭配長裙。之后,上襦演變成了一種“半臂”,袖子更短至肘部,其上無領(lǐng),再往下兩襟相對,長至腰部。歷史上,這種上短下寬的服飾特色跨越許多朝代,也衍生出不同的類型,比甲便是其中一種。
宏觀地審視比甲,它形似現(xiàn)在無袖無領(lǐng)的背心,而從細(xì)節(jié)處探討,從元到明、清,每個朝代的比甲又各有特色。
比甲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由元世祖的皇后所制,最初是皇帝的常服?!对贰ず箦鷤鳌酚涊d:“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lǐng)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笨梢娖錁邮椒譃榍昂髢善?,前短后長,用帶子或紐扣系結(jié)于胸前,非常簡便利落,穿著時便于騎射。
元以后,比甲在明代真正成為婦女不可或缺的便衣,它繼承了元代比甲的很多特點,比如也用紐扣系結(jié),但在此基礎(chǔ)上,明代比甲又增設(shè)了一種方領(lǐng),顏色更為豐富,因此更受婦女喜愛。從明代的文學(xué)作品中可見一斑,比如《西游記》第二十三回:“只見那婦人出廳迎接?!┮患椊鸸倬G纻紅襖,上罩著淺紅比甲。”《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中描繪的比甲更加“多彩”,潘金蓮穿“大紅遍地金比甲兒”,李嬌兒穿“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兒”,孟玉樓穿“綠遍地金比甲兒”……
但是到了清朝,比甲經(jīng)過了變革,另一種上衣應(yīng)運而生。清朝衣冠多受游牧民族服飾影響,比甲也不例外。比甲經(jīng)過多重加工后,不僅顏色、樣式、花紋數(shù)不勝數(shù),還運用了拼布工藝,胸前和后背兩處由兩片布塊拼合而成,是為“馬甲”,后又稱“坎肩兒”。從清代《圍獵圖》《燕寢怡情圖》等畫作可見,這種馬甲無論男女都可以穿。男式多穿在長袍外面,花紋素雅;女式多穿在旗袍外面,顏色明快,其上多有繡花。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衣襟相當(dāng)多變,比如琵琶襟、人字襟等,其中有一種一字襟坎肩,因胸前紐扣呈“一”字形而得名,另外,因其常為武將騎射所穿,又有滿語名稱“巴圖魯”,意為“勇士”。
服飾能夠直觀地反映社會歷史的變遷,從上襦到半臂,再到比甲、馬甲,最后走到今天,這種短袖上衣,代表著簡約利落、素雅精致的風(fēng)格,在漢服文化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