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自廣東在1889年(光緒十五年)發(fā)行以新式機器造幣獲利后,各地紛紛仿效,浙江也不例外。但有清一代浙江省的機造硬幣以銅元為主,龍銀非常有限,面值七錢二分者皆為中國龍圓的珍品,其中“二十三年”(1897年)版尤為罕見,這其中還有許多蜿蜒曲折的故事。
西方于18世紀開始工業(yè)化,進而迅速富裕起來。而中國的工業(yè)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才逐漸展開的,其中兵工業(yè)起步最早,所謂的機器局或制造局都是兵工廠。但他們在改造硬幣時由于知識、機具設備與技術(shù)水平的不足,導致質(zhì)量差、產(chǎn)能低。
“二十三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在1991年古德曼集藏拍賣中以總價4.62萬美元成交,與湖南七錢二分并駕齊驅(qū),名列該場中國龍銀榜眼。
杭州機器局建成于1884年(光緒十年),位于杭州報國寺后。清末錢荒時浙江省曾于1887年利用杭州機器局制造“光緒通寶”方孔制錢,與傳統(tǒng)鑄成的制錢并送軍機處審核,經(jīng)慈禧太后下旨按舊法鼓鑄,機器造幣之議因而暫罷。然而因通貨不足,1886年至1889年間浙江省也曾向粵鄂兩省購買一錢四分四及七分二兩種面額為主的小銀角以紓民困。委托他省代制之幣,面文仍鐫原來的地名。
浙江最早的機制銀幣是仿粵省小洋的“二十二年”(1896年)版光緒元寶銀毫,只有一錢四分四及七分二兩種面額,非常罕見,系杭州機器局所造,曾被誤認為委托他省代制。1897年1月(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浙江巡撫廖壽豐在奏準后向德國購置造幣專用機器成立浙江銀元局,正式以新法造幣。
紐約市美國集幣學會典藏的“二十三年浙江省造”光緒元寶銀幣,入藏時日不詳。
據(jù)浙江海關(guān)年度報告及《十年報告》,機器在1898年9月(光緒二十四年八月)運抵杭州,廠房適時完成,德國技師也配合抵達。唯此時幣面標示年份與實際不符,原模遭棄用。所以存世的“二十三年浙江省造”龍洋無論銀銅材質(zhì)者皆在德國制作。
機器安置后,1899年3月(光緒二十五年正月)開鑄。新模字面取消年份重刻,采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之“魏碑”字體,背面仍用德制原模;由于“寶”字從“爾”,也稱“爾寶”。由于幣模雕鏤及設備安裝費時,浙局在機器運到后近半年才開工。然而同年6月,清廷卻以各省設局過多,成色重量參差,不便商民使用徒糜經(jīng)費,下令除特許外均停鑄銀元。浙局于當年奉旨停工,同年10月設備拆運北京,作為籌辦“京局”之用,技師調(diào)南京造幣廠。魏碑系列銀幣僅短暫生產(chǎn)數(shù)月,產(chǎn)額有限。后銅元盛行,浙省再度籌設造幣廠于1903年2月(光緒二十九年正月)開制十文銅元,直到民國后才恢復生產(chǎn)銀幣。
德國制作之原模,披露于2 0 1 1 年出版、Gerhard E. Kümmel 撰寫“125 Jahre Gravier- undPr ? g ea ns ta l t O t to B eh,Esslingen”,直譯“埃斯林根市奧圖拜赫廠雕刻與造幣125年 ”。
《埃斯林根市奧圖拜赫廠雕刻與造幣125年》封面
鴻禧美術(shù)館收藏的“二十三年”一錢四分四厘銀樣與拜赫廠留存之制模沖頭。由此地名處空白可知,當時陸續(xù)接獲多筆訂單,雕刻師以此法僅需加制字模,可節(jié)省時間及成本。
“二十三年”浙江光緒元寶七分二厘銀幣
有關(guān)浙江二十三年版光緒元寶銀幣記載,泉譜首見蔣仲川1939年上海出版的《中國金銀鎳幣圖說》,僅面值貳角者一種,施嘉干1949年出版《中國近代鑄幣匯考》多了壹角,皆無詳細說明。即便是中國金銀幣大師耿愛德在1954年出版《中國金銀幣圖說匯考》(EduardKann:IllustratedCatalogofChineseCoins)時只搜集到上述兩種銀毫,也未能查明出處。張璜于1981年出版的《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首次披露了七錢二分大洋的存在,1988年香港MoneyCompany拍賣出現(xiàn)三分六厘;七錢二分初見公開拍賣則是1991年的古德曼集藏,加上同場還有三錢六分及一錢四分四厘,證實全套5枚不同面值均有銀樣,其中貳角及伍分另有黃銅材質(zhì)存世。至本世紀初,“二十三年浙江省造”龍洋的身世都在迷霧之中,有杭州機器局造、皖省代制等說法。
直到2009年,德國埃斯林根市奧圖·拜赫(OttoBeh,Esslingen)公司志成立125周年慶出版廠史,自該廠檔案內(nèi)披露安徽、奉天、浙江、黑龍江及新疆五省銀銅幣模的來源,庫房仍存各式模具42只,其中包括“二十三年浙江省造”原模及印模12只。據(jù)該廠所存文獻,浙省造幣機器由蘇勒廠(Schuler)承制,幣模則委托拜赫廠雕刻。七錢二分至三分六厘等五種面額的原模、二原模及印模60只,于1898年2月16日(光緒二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交付出口代理商甘拿秘(Knape)轉(zhuǎn)運中國。早期此清末五省機具出處不明眾說紛紜,如今撥云見日真相大白。
拜赫廠庫房中留存的制模工具
德制“二十三年浙江省造”系列樣幣極罕見,最珍貴的當數(shù)七錢二分主幣,目前所知僅三枚。其中一枚存美國集幣學會(ANS),即張璜《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披露者,入藏時日不詳。兩枚私人典藏者中之古德曼舊藏由鴻禧美術(shù)館珍藏,集藏散出后經(jīng)PCGS評級為SP62。二十三年版浙江省存世量低于英國伯明翰造幣廠原廠制樣幣中的大名譽品湖南(六枚)及陜西(八或九枚),也較同省的浙江楷書(銀三銅五合金二)更為罕見。
浙江巡撫廖壽豐在奏準設銀元局的同年,還有一件政績值得一提:支持杭州知府林啟利用蒲場巷(現(xiàn)大學路)普慈寺故址建立“求是書院”,是為浙省高等教育的先聲。求是書院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chuàng)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民國成立之初學院停辦,北伐后恢復改名浙江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后西遷貴州,被當時訪問該校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贊譽為“東方劍橋”?,F(xiàn)為國內(nèi)排名前列的高校并蜚聲國際,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即杰出校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