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崇升
過敏,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打噴嚏、流眼淚、眼睛癢、皮膚起疹,這是常見的過敏反應。實際上,還有人會出現“心理過敏”。
我接診過一名叫小玉(化名)的女大學生,她和父母的關系緊張,特別不愿意看到他們。每次放假回家,小玉身上就會莫名其妙地起皮疹,一片一片的紅疙瘩,又癢又難治。一旦返回學校,她的皮疹就會好轉。漸漸地,小玉發(fā)現這身皮疹不簡單,于是到精神科就診。經過了解,我發(fā)現小玉幼年受過心理創(chuàng)傷,于是在寒假前為她做了幾次心理治療。之后女孩每次回家,皮疹再也沒有出現,“心理過敏”宣告消失。
所謂“心理過敏”,其實是通俗說法,不是一個專業(yè)術語,其內容也有各種不同的解讀。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心理過敏”,其實是一種心身疾病的表現,即在心理因素的誘發(fā)下,出現了身體癥狀。只不過因為疾病突然出現,又表現為類似皮膚過敏的癥狀,所以稱為“心理過敏”。就像有的人一著急就會頭痛或者胃痛一樣,只是表現的部位有所不同而已。
生活中,“心理過敏”更為常見的另一說法是“神經過敏”,就是個人對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刺激,出現過度反應。比如,別人不經意地說了一句話,聽者就會浮想聯(lián)翩,甚至認為對方有意為難自己。
生活中,受“心理過敏”困擾更多的是高敏感人群。他們對事物的感知更敏銳、更細微,對聲音、氣味的刺激尤其敏感,比如對噪音難以忍受,空氣污染會令他們反胃。所以,遇到這種不良刺激,他們要么會發(fā)牢騷,要么和別人發(fā)生沖突,還有的人會不自覺地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思慮過度。
其實,高敏感有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心理功能,甚至是天賦。對世界保持敏銳,就會捕捉更多的信息,洞悉細微之處。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靈感,最初就是源于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敏感。高敏感人群通常也具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措娪啊㈦娨晞?,更容易被帶入情節(jié),深受感動。這樣的人如果當心理醫(yī)生、演員或作家,通常容易成功。
是否可以做到既保持敏感,又不讓自己內心受傷呢?
首先,讓理性保護心理敏感。實際上,敏感是一種天然的能力,不要急著去否定它、壓制它,但也不能任由其牽引。在出現心理敏感時,注意讓理性來保護它。
比如有人覺得戀人有什么事瞞著自己,但又怕說出來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多心,故而壓抑自己的感受。實際上,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機,真誠地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根據對方的反應,來驗證自己內心是否過于敏感了。如果真的是自己想多了,那么正好可以修正一下自己的反應,這樣更有利于彼此相處。
其次,對于一些原因明確而自己又敏感的場景,可以有意識地訓練一下自己的鈍感力。比如,有的公司在開會時點名批評一些沒有完成任務的員工,更多是對事不對人。這個時候,被點名的員工內心不必太敏感,奮起直追才是第一要務。再如,有的導師在和學生開小組討論會的時候,批評某位學生的科研進度太慢。此時也不要過于敏感,應將心理不適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最后,對于身體已經出現癥狀的“心理過敏”,則需要處理了,可請專業(yè)的心理工作者進行心理干預甚至藥物治療。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治療機會,可以試著遠離刺激因素。職場人士定期休假,其實就是在降低對某一類刺激的敏感度,以避免職業(yè)倦怠。
總之,保持必要的敏感,是對自己的保護,可以讓自己覺察危險或發(fā)現機會,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趨利避害。但注意不要過于敏感又固執(zhí)己見,那樣就不只是“心理過敏”,而是性格偏執(zhí)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就真要看心理醫(y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