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瑩 陳小松
東華理工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內(nèi)容提要:宗炳的《畫山水序》全面地闡述了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表現(xiàn)語言、觀察方法以及審美功能等問題,確立了創(chuàng)作與思想的理論體系,成為山水畫理論的基礎與坐標,不僅為實踐創(chuàng)作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也為后世山水畫理論研究增添了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與美學價值。本文對《畫山水序》中的“澄懷味象”“山水以形媚道”等觀點進行解讀,從而探究“臥游”“暢神”的審美意境。
宗炳(375 — 443)身處戰(zhàn)爭頻繁的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獨尊儒術的局面被打破,玄學、佛學思想相互滲透、融合,導致這一時期的繪畫思想也變得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朝產(chǎn)生了大量優(yōu)秀的繪畫理論著作,《畫山水序》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
宗炳非常有才學,守禮法。他無意于仕途。無論是東晉末年朝廷的征召,還是入宋以來統(tǒng)治者屢次召他為官,他皆不應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喜拘束。他隱居山林,投入大自然懷抱,寄情于山水間。他癡愛山水,對山水愛得癡,愛得真。后來,他因病不能跋山涉水,而將山水圖畫于室內(nèi),臥以游之。其晚年所作《畫山水序》在我國繪畫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畫山水序》開篇提到“含道映物”,認為自然山水有靈氣。綜觀整篇,宗炳對山水畫的欣賞以及審美觀照,都是圍繞“道”展開的。因此,要讀懂宗炳的山水畫審美精神,首先需了解“道”的意義。在我國古代哲學體系中,儒、釋、道蘊含不同意義的“道”,而此篇論著中的“道”受到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影響。宗炳認為“圣人含道”,即“道”蘊含于圣人的生命中,圣人以他的思想來感悟“道”,圣賢之人在感悟生命的同時將“道”融入萬物,由此“道”映于物。也就是說,圣人在體味山川時,通過萬物的變化而領悟到世間真諦,以此來應對世間萬物?!暗馈笔巧剿嬛乇磉_的美學思想。老子提出的“道”是自然中的規(guī)律,有“不爭”“無為”的特征。但不是人人都能領悟“道”,而圣人能夠從自然中提煉出“道”。如宗炳所言,只有“圣人”方能“含道”,“圣人之道”蘊含在山水之中。
宗炳還繼承了道家“山水即道”的哲學思想,因此他文中的“道”又多了一層含義,即以美的形式載道—“山水以形媚道”。宗炳強調山水以美的形式來展現(xiàn),山水就是承載美的工具。山水以它獨特的形來表現(xiàn)圣人之道,像人一樣有靈性和生命,在山水意境中蘊含著美與道。山水以特有的形質來詮釋道的真諦,呈現(xiàn)出“道”,即“以形媚道”。
從藝術家創(chuàng)作層面來理解“圣人含道映物”,其包含了創(chuàng)作思維,“道”融入了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因此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會反映藝術家的藝術觀點。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從藝術欣賞層面來理解“圣人含道映物”,可以理解為對客觀物象的觀照和把握,“映”就是把握、觀照,“物”是客觀物象。
所謂“澄”,是指沉淀、清心的意思。只有“澄”才能“清”,“清”指清虛、潔凈。在宗炳看來,“澄懷”是指去除心中污垢,掙脫世俗的羈絆,使自己心中空無一物,進入脫離功利之心的境界。這就是一種“含道”的狀態(tài)。
“澄懷”要求人們以純粹、虛靜的心境感受自然山水之美,領悟其蘊含的圣人之道。 “澄懷”是為審美而營造的一種“虛靜”狀態(tài),“虛靜”是心靈的最高境界?!疤撿o”是一種不受外界干擾的虛空心境,形容圣人心靈清明,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打亂他的心。想要做到“澄懷”,首先要具備極高的修養(yǎng),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世間萬物的感悟,以及廣博的學識,以一種虛靜的心境來感受山水,領悟山水之道、圣人之道。
“澄懷”是審美觀照的前提,宗炳認為只有達到心靈空明的境界,才能體味出物象的意蘊,這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精神境界?!俺螒选笔菍徝佬木?,而“味象”則是審美體驗?!俺螒盐断蟆本褪菍徝乐黧w與審美客體間的滲透、融合。宗炳將“澄懷”作為山水審美的前提條件,同時他將老子哲學思想中的“味”“象”“道”發(fā)展成新的美學命題,通過“味象”來掌握自然之道?!俺螒选本辰缡琴t者才能擁有的精神境界,不是賢者自然不能“澄懷味象”,也只有圣賢之人方能感悟到“澄懷”之心境。
所謂“味象”,也就是體會客觀物象的外在形象。在《畫山水序》中,“味”包含了對“道”的觀照和體會,是對山水自然美和內(nèi)在美的體味。老子認為“道”是虛無縹緲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只能心領神會?!拔丁笔侵竿ㄟ^對客觀事物的領悟和品味,對“道”進行感受和把握。“味”復雜微妙,無法用言語來闡述。宗炳是佛教徒,他認為山水是有靈的,所謂“山水以形媚道”。宗炳體味的不單單是山水的形和色,還有山水之形與色所蘊含的道。
宗炳認為“味”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理解和把握。他所說的“味象”是指對山水的體味、感悟?!跋蟆敝浮吧剿?,是藝術家在對其審美觀照時以一種無限自由的心境去映照萬物,用澄懷的超越姿態(tài)去觀照“物”、體味“物”之后在心中生成的意象,融入了藝術家的感悟,具有更深刻的意蘊。
山水之美是不能一眼看盡的,畫家需要持久地感受它,才能準確地把握自然山水的美與其蘊含的道。不同的畫家在面對山川時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領悟到不同的意境,落到畫紙中便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貌。究其原因,是個人的知識構成和審美思想不同,以至所體味的“象”也就各不相同。(圖1、圖2)
圖1 元 趙孟鵲華秋色圖 28.4cm×9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2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宗炳在文中提出了一個美學觀點“暢神”,山水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借助繪畫讓自己的精神舒暢?!皶成瘛笔且环N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給了宗炳精神上的快樂,也提高了其修養(yǎng)。
“暢神”指人的精神與自然合一時所達到的自由舒暢的一種審美狀態(tài),是人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和心靈體驗。“暢神”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畫家從山水中體味美,感悟“道”,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它不可詮釋,是人與山水的一種對話方式。它讓人真正認識到了自己是審美的主體,意識到自己能夠在自然山川的游玩中體味到生命的真諦,能用真正的審美眼光來看待山水、欣賞山水、感悟山水?!皶成瘛笔浅焦褪浪椎膶徝烙^念,無關功名利祿,無關得失有無。人作為審美的主體,在體驗山水中獲得無限的遐想空間?!皶成瘛钡臈l件是“應目會心”“應會感神”,通過眼睛來看,通過心來感受,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宗炳將繪畫看作是性靈的形式,也就是說,繪畫既能給人帶來關于“道”的體驗,又能撫慰人的精神和靈魂。
宗炳對山水愛得如癡如醉,一生漫游世間無數(shù)名山勝川?!端螘ぷ诒鳌罚骸坝屑策€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盵1]由于年事漸高和精力衰退,畢生盤桓在山川的宗炳不得不回到江陵的老家。晚年,他將一生之中走過的所有山川描繪在畫卷中,將其掛在居室的墻壁上,每日觀賞,即“臥游”。宗炳用虛靜的心境體味自己曾經(jīng)游歷過的、曾給他清貧生活帶來極大快樂的山川,實現(xiàn)了終老林泉的夙愿。在這里,筆者可以感受到宗炳對山水的迷戀,他對山水執(zhí)著的愛已然超越了生死。
要實現(xiàn)“臥游”,須具備幾個條件。首先,觀者要對山水進行欣賞,宗炳是在游歷名山大川之后進行創(chuàng)作的,畫作中的內(nèi)容就是他憑借對山水的記憶加工出來的。由此,他在看到畫的時候,能對山水中蘊含的美有所感悟,從而達到“暢神”的狀態(tài)。其次,畫家要具備卓越的繪畫技法,才能將自然山水中的天趣呈現(xiàn)出來,讓觀者仿佛走進畫中。最后,觀者必須具有極高的審美感知能力,才能達到“臥游”山水的境界。觀者僅僅瀏覽山水是不能達到“臥游”境界的,必須從中體會到自己的審美感受,就是對“山水即道”的感悟。宗炳認為,山水畫不單單是對自然山水外在形式的模仿,而且要有“趣靈”的表達。也就是說,不能只關注山水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內(nèi)在的韻味。否則,便不能在“含道”的山水中得到關于自然山水的審美體驗。
《畫山水序》是宗炳傾其一生完成的具有美學思想和藝術理念的山水畫論,他在其中提出了“含道”“味象”“暢神”“臥游”等審美概念。這部著作涵蓋了他對中國山水畫的畫理、畫法、鑒賞等方面的思考,其中蘊含了極其復雜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山水畫論的基石,在我國美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后世山水畫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