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科技期刊的創(chuàng)辦與培育研究:基于登記—鑒定—傳播—存檔框架的討論

2023-05-23 11:00劉芳芳劉廣東
出版廣角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刊科技期刊學術

劉芳芳?劉廣東

【摘要】大力發(fā)展科技期刊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登記、鑒定、傳播和存檔是學術期刊的基本功能。新刊在發(fā)揮登記功能方面,應注重版權確權和擴大稿源;在發(fā)揮鑒定功能方面,應以學術工作團隊為核心,完善把關人機制,注重發(fā)揮編委會和同行評審專家的作用;在發(fā)揮傳播功能方面,應構建“線下+線上”立體傳播矩陣,變被動傳播為主動傳播;在發(fā)揮存檔功能方面,應依托數據庫重構知識單元,最大化發(fā)揮知識價值,并著力于加入核心數據庫,通過開放獲取推動開放科學發(fā)展。

【關? 鍵? 詞】科技期刊;期刊創(chuàng)辦;期刊培育;期刊功能

【作者單位】劉芳芳,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廣東,北京印刷學院出版學院。

【基金項目】北京印刷學院青年卓越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出版業(yè)平臺化轉型研究”(Eb202305)。

【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6.013

為建設科技強國,我國高度重視科技期刊的創(chuàng)辦與培育工作。2019年末,“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凸顯了期刊強國的價值追求。研究科技期刊創(chuàng)辦與培育過程中的一般性問題,可為我國科技期刊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借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世界上第一種現代學術期刊《哲學匯刊》的創(chuàng)辦者亨利·奧爾登伯格(Henry Oldenburg)認為,學術期刊的四大基本功能是:登記、鑒定、傳播和存檔。在當代語境下,這四大基本功能依然具有高度概括性,但其內涵已發(fā)生變化:登記的主要意義是版權確權,廣義上包括服務于登記功能的相關環(huán)節(jié);鑒定在普遍推行同行評議的機制下,反映了同人認證和學術加冕,當然也存在廣受詬病的以刊評文情況;傳播指向知識學科化背景下,面向特定人群的主動性專業(yè)成果發(fā)布與擴散;存檔在數字化時代突出表現為促進開放科學發(fā)展與重構知識呈現的單元。以下分別從這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登記:版權確權與擴大稿源

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署名權,且署名權作與人身權利不可分割,這是現代版權體制發(fā)展至今取得的基本共識。明確作者署名權是科技期刊發(fā)揮登記功能的主要價值所在。對于新創(chuàng)辦的科技期刊,由于稿件作為登記的前提而存在,還須對稿源問題給予特別關注。

1.版權確權

版權確權對研究者個體和整體的科技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學術期刊最初并非出于知識積累的目的,而是出于經濟動機,因為科研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參與經濟循環(huán)的社會人;另一方面,版權確權能夠盡可能避免“多重性發(fā)現”。要強化科技期刊的版權確權功能,新刊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細節(jié)。

一是DOI。DOI在國內的應用已有十多年歷史,但依然存在推薦引用格式不規(guī)范、解析不準確等問題。為此,科技新刊應做好DOI相關的規(guī)范,尤其要關注DOI的后期應用,提高解析的準確性,借助DOI更好地走出去。

二是優(yōu)先出版。國內有研究者對中國知網發(fā)布的2019 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中材料科學26種期刊優(yōu)先出版的整體情況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學科內實行優(yōu)先出版的14種期刊的影響因子都呈現逐年上升的態(tài)勢,可見優(yōu)先出版對文獻下載頻次的貢獻具有顯著效應,影響力高的期刊更注重優(yōu)先出版[1]。科技新刊尤其要強化優(yōu)先出版意識,更快地確認作者的首發(fā)權,通過快速響應提升研究者的認可度,加快科研正向循環(huán)。

三是參考文獻。由于“人們不能假定所有的作者在給他們所引證的資料做注解時都是準確的、一貫的和自覺的”[2],期刊在傳播環(huán)節(jié)中鼓勵同行引用,不僅體現了對作者的服務,而且對新刊的文獻計量評價有較強的現實價值。因此,科技新刊應該嚴格執(zhí)行參考文獻規(guī)范,并引導作者強化引注意識。

2.擴大稿源

明確細分領域是創(chuàng)辦科技期刊的前提,也是期刊擴大稿源的原點?;I備出版科技期刊應遵循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有意識地切入細分領域服務,引導學科發(fā)展,這也是現代知識學科化不斷走向深入的必然結果。

明確細分領域有兩層含義。一是對??菩缘目萍夹驴?,在做好期刊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應盡量切入新的細分學科領域。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評估學術市場空缺。出版單位應仔細調研新刊是否與現有期刊存在方向重合的情況,以及新刊的相對優(yōu)勢和特色,走差異化競爭路線。其次,評估政策導向。這里所說的政策導向,不僅指我國的相關規(guī)定,也包括該領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的相關政策。最后,評估學術熱點。適當借助學術熱點既可以相對容易地獲取稿源,也可以更快地提高知名度和引用率,但應仔細甄別是“真熱點”還是“概念炒作”。

二是對綜合性科技新刊而言,要在欄目設計、專題組織上實現差異化。綜合性的科技新刊可以考慮以具體欄目為單位,集中資源打造一兩個特色精品欄目,形成“名欄”效應。新刊在起步階段主要依賴于主編和編委會定向約稿,由于稿源相對定向,應重點提升審稿的速度和論文評價的專業(yè)性,逐步提高期刊的美譽度,吸引更多的自來稿。同時,編輯部可嘗試與大型科研團隊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積極參加線下學術活動,拓展優(yōu)質稿源。

此外,新刊還要努力做好宣傳工作,擴大知名度吸引自來稿,具體包括:①打造期刊公眾號,逐步形成活躍的自媒體,也可以探索與相關機構共建;②與學術社群大號合作,在專題組稿、約稿、引用推廣、新媒體宣傳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③組織專題研討會或參與本領域內的其他研討會,并將此與期刊的選題會有機結合起來;④做好產學研結合示范推廣,把科研和辦刊融為一體,使期刊同時具備科研基地和成果孵化平臺的屬性;⑤招募學術指導單位,擴大新刊在本領域內的“朋友圈”;⑥每年組織優(yōu)秀編委、優(yōu)秀審稿人和優(yōu)秀作者的評選活動,以學術榮譽激勵科研產出。

二、鑒定:以學術工作團隊為核心把關人

期刊的核心團隊包括統籌分管運營推廣的運營工作團隊、分管編輯流程質量的編輯工作團隊和分管學術內容的學術工作團隊,團隊之間協調推進開展期刊各項業(yè)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學術工作團隊,一般由編委會團隊和同行評審專家團隊組成,對新刊在本領域內快速建構品牌形象起到基礎性作用。

1.編委會團隊

主編是編委會團隊的主持者,其選擇極為關鍵。第一,候選人的學術背景要有較大影響力,特別是新刊尚缺乏影響力和認可度,很多情況下需要靠主編約稿;第二,候選人要活躍在研究一線,如果候選人近三年都沒有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fā)表過任何學術成果,那么這樣的候選人即使名氣再大也不適宜;第三,候選人最好要有多年從事期刊工作的經驗,至少當過編委;第四,要注重候選人的個人意愿和奉獻精神,但也不能忽視客觀條件是否允許其投入較多精力;第五,候選人的團隊合作意識、日常溝通能力等因素也要考量。

編委會成員應選擇愿意投入有效時間的業(yè)內學者。在數量上,編委會規(guī)模應主要考慮代表性,即在各主要研究方向上都應吸納權威專家加入,同時還應將期刊發(fā)表周期和文章發(fā)表數量作為考量因素。如果每年發(fā)文量很少,那么龐大的編委會規(guī)模可能會使?jié)撛诘耐陡逭哔|疑編委會的實質作用。在質量上,編委應有精力參與期刊建設和稿件審閱。在背景上,編委應盡量保持多元化,既要有中國學者也要有國外學者;既要有經驗豐富的權威學者,又要有年富力強的年輕學者。

編委會團隊搭建完成后,新刊還應注意維護團隊的持續(xù)有效投入,保持編委會的活躍。編輯團隊應定期評估編委會團隊的工作量,及時與編委溝通了解情況,對于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期刊建設或沒有意愿繼續(xù)合作的編委,要動態(tài)更換;對不同的編委,應根據其所長制定相應的考核與評價指標。對大多數編委而言,應以其組約稿件的數量和質量、評審稿件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經手稿件發(fā)表后的評價作為主要的考核與評價指標;對于在學科內有較多資源但精力有限的編委,可考慮將其學術影響力和號召力作為考核與評價指標。

2.同行評審專家團隊

在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同行評審模式的背景下,新刊尤其要關注圍繞同行評審建立完善的審稿制度。單盲評審、雙盲評審是當前較為通行的同行評審模式,其中,抹除作者和審稿人信息的雙盲評審有更強的現實意義,同時抹除編輯信息的三盲評審尚少應用。如條件允許,新刊應搭建自有的數字化投審稿平臺,并以平臺為基礎實現協作評審和開放評審。協作評審模式下,作者和審稿人可相互匿名通過平臺即時互動,極大簡化了反復審稿和多輪修改加工的過程。開放評審模式允許多人多重審稿,并且整個評審過程中各方都知道對方的身份,高透明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不必要的苛刻評價。

審稿人的友好程度對作者的直觀體驗和學術評價有直接影響。如果審稿人對該領域了解不夠,或對稿件要求過分嚴苛,甚至在沒有仔細閱讀稿件的情況下給出審稿意見,會極大影響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和對期刊的忠誠度。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除前文提到的制度性、技術性約束外,新刊還可考慮通過長期的期刊文化建設,形成同行評審專家團隊對內和對外的和諧氣氛。對于部分時效性較強的稿件,編輯部應適當提醒審稿人加快審稿速度,加快后續(xù)出版流程,避免出現拖延作者稿件,導致文章既無法在本刊刊登,又難以另投別處的情況。

三、傳播:“線下+線上”的主動擴散

在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促進科技期刊的知識傳播,以“線下+線上”的復合模式構建立體傳播網絡成為必由之路。具體而言,線下傳播以學術共同體內部傳播和期刊矩陣集群傳播為主,線上傳播以提升新媒體傳播力為主。

1.線下傳播

新刊應凝聚一批科研工作者,構建學術共同體,推動學者互動,引領學科發(fā)展;注重通過學術共同體反哺期刊發(fā)展,借助學術共同體盤活學科內資源,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例如,由重慶大學主辦、潘復生院士任主編的國際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國際鎂合金研究學會,由主編潘復生院士擔任學會主席。該學術共同體致力于國際鎂及鎂合金研究和應用的發(fā)展,2020年起成為國際鎂及鎂合金會議(ICM)的主辦機構,加強了期刊與國際鎂合金研究者的交流與合作。

集群化方式是加強新刊傳播的重要路徑,《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需要集群化發(fā)展。截至2020年底,我國4963種科技期刊歸屬于4267個出版單位,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16種,只出版1種的出版單位有4069個,占比95.49%[3]。當新刊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要爭取主動融入或整合本單位、本系統主辦的刊物,形成某個領域乃至多個領域的期刊矩陣。

構建集團化期刊矩陣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主辦單位同時出版多種相關學科的科技期刊。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出版有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iLIVER、Infectious Medicine、Health Care Science等多種生物醫(yī)學類科技期刊,通過資源整合在本領域內形成了明顯的國際比較優(yōu)勢。二是主辦單位在只出版一種或很少幾種科技期刊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加入學科內的公共平臺。例如,中國激光雜志社自主建設的公益性中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平臺——中國光學期刊網(http://www.opticsjournal.net)、Researching(http://www.researching.cn)聚集了專業(yè)學科同盟力量,數據庫體量龐大,覆蓋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光學類期刊。

2.線上傳播

區(qū)別于科研工作者為開展科研工作而自主、定向地查閱文獻資料,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傳播更多體現為科技期刊的主動傳播,拓展了科技期刊的創(chuàng)新傳播空間。為此,新刊可以開發(fā)自有數字化平臺,其優(yōu)點是自研自控,功能靈活,既可以作為傳播平臺,也可以整合投審稿功能。成熟期刊在采用新技術手段時往往將穩(wěn)妥作為首要因素,如Nature網站的每一次更新都要經過長期的驗證才能正式施行,而新刊在這方面的壓力較小,能夠快速應用新技術。

參照已有的“域出版”平臺實踐經驗,新刊智能化傳播平臺可通過智能算法構建信息數據基礎環(huán)境,進行動態(tài)信息精準推薦,保障傳播的動態(tài)化與精準化、個性化與定制化、交互化與共享化相統一,實現與讀者長期有效的傳受關系連接[4]。此外,新刊還可依托于第三方平臺進行傳播,優(yōu)勢在于成本低、影響大、見效快,但近年來這方面存在的版權問題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平臺的選擇上,微博、微信、抖音、B站、知乎較為常見,其中短視頻平臺成為近年來的重要傳播陣地,新刊應通過緊跟社會熱點、圍繞重要節(jié)點、開發(fā)特色欄目等方式提升傳播力[5]。

科普正在成為科研界履行社會責任、擴大學科影響和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路徑,亦是科技新刊可嘗試拓展的方向。除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平臺外,近年來,直播和播客也成為深受大眾關注的媒介渠道。新刊可以依托直播平臺開展在線講座,后期還可對講座的視頻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與傳播。播客平臺依托于移動電子媒介,具有更強的伴隨屬性,使用場景豐富[6],也可納入考量范圍。

四、存檔:知識單元重構與開放科學發(fā)展

存檔是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一切出版物的基本功能之一,代表著知識的積累。在當前的技術背景下,期刊由物理性存檔介質逐漸向數字化存檔介質轉變,知識之間通過超鏈接建立起新的勾連關系,直接或間接重構了知識單元。在發(fā)揮存檔的現代價值方面,新刊應著力于加入核心數據庫和推行開放獲取。

1.加入核心數據庫

數據庫最大的意義在于為知識建立了三階秩序,即知識不必受書刊等物理媒介的局限,原有的層次被打破,作為元數據的某一特定知識可以在不同的知識樹上復現。期刊通常只是知識的一級存檔單位,而數據庫除發(fā)揮期刊數字化存檔的基礎功能外,還可將期刊提供的數字內容重新結構化,以新的專題集合,或者以篇甚至更為碎片化的段落、語句為形式提供存儲與檢索服務。例如,中科院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其數據庫中整合了旗下7種期刊的全部電子資源,以及其主辦的學術會議、新聞報道、在線直播等數字內容。用戶點擊任意文獻或活動、作者,即可獲得與之相關的全部內容,這就是以重建知識結構提升科研績效的典型案例。此外,數據庫還能給知識檢索帶來便利,規(guī)訓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習慣,這也是新刊必須加入數據庫的底層邏輯,而且越是大型的數據庫,這種作用越是凸顯。

從當前國內的科研評價導向和提升期刊的可發(fā)現性來講,新刊積極推動自身進入主流核心數據庫十分必要——進入主流核心數據庫可獲取穩(wěn)定的優(yōu)質稿源。當前的期刊評價體系雖然多被人詬病,但在更為合理的評價體系被提出之前,仍是較為理想的一個選擇。從新刊的角度而言,要認清當下普遍推行的以刊評文現狀,理解作者和其所在研究機構的現實需求,著力提升以影響因子為代表的各項期刊評價數據指標。具體操作方面,可以考慮由易到難,如國外索引數據庫可爭取順次被DOAJ(全球開放獲取期刊目錄)數據庫、施普林格·自然Dimensions數據庫、EBSCO數據庫和愛思唯爾Scopus數據庫收錄,國內則考慮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收錄。

2.推行開放獲取

開放獲取是現代科學傳播的要求,也是開放科學的重要實踐路徑之一。隨著建設平等、公正、無障礙的開放科學出版文化的呼聲越發(fā)強烈,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聯盟制定了各類合作政策,以促進開放科學從原則到實踐的轉化[7],開放獲取已成為科研領域的基本共識和發(fā)展趨勢。以國際知名出版機構愛思唯爾為例,其創(chuàng)辦了500余種完全開放獲取的期刊,旗下2600余種期刊幾乎都支持開放獲取出版,所發(fā)表的文章都可以在ScienceDirect上公開獲取[3]。我國政府也在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科技文獻開放獲取基礎設置的建設?;赟copus數據庫的統計,2011—2020年間,我國開放獲取論文增長了20.40個百分點[3]。新刊加入開放獲取行列,既是提升自身可發(fā)現性的重要方式,也是順應國際發(fā)展趨勢和我國實際需要的必要之舉。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許多科技期刊轉型為開放獲取期刊,或者協助作者進行開放獲取。原本紙質期刊無法完全記載支持論文論點的證據問題,也可以在數據中心、數據知識庫和數據期刊的支持下逐步解決。從交換數據演變?yōu)殚_放數據,就像當初從少數科學家的書信往來變成印刷出版一樣,既需要科學社區(qū)的共識,也需要科技期刊的支持[3]。從實踐層面看,新刊有“金色開放獲取”和“綠色開放獲取”兩種主流選擇,前者指開放獲取期刊,后者指自存儲。國際上,金色開放獲取一般需要作者支付一定的費用,對讀者則是免費開放下載;綠色開放獲取雖然免費,但一般需在6—12個月的時滯期后才會開放。新刊可結合我國的科研體制,推行中國特色的開放獲取模式,即文獻正式發(fā)表后即上傳到自有平臺,并免費開放下載。此種模式下,新刊應提前與作者簽署開放許可協議,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法律糾紛。

五、結語

作為期刊的四大基本功能,登記、鑒定、傳播與存檔構建了理解科技期刊創(chuàng)辦與培育的基礎框架,在科學觀念、科研體制、媒介技術、傳播環(huán)境等發(fā)生巨大變革的當下,思考和總結新刊創(chuàng)辦與培育的一般性經驗更彰顯其特殊價值,這些經驗并非僅適用于新刊,同樣適用于科技期刊的全生命周期。創(chuàng)辦和培育科技期刊面臨許多客觀條件的制約,必須尊重出版規(guī)律,遵循“先生存、再發(fā)展、后做強”的路徑??萍计诳幕緝r值定位于服務作者和讀者、服務于科學研究發(fā)展,站在國家立場,還要將發(fā)展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技期刊納入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視野,在明確科技期刊學術科研定位的同時,思考以發(fā)展科技期刊來補齊短板,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翟曉玲,張玉霞,周穎. 材料科學期刊優(yōu)先數字出版現狀研究[J]. 出版科學,2022(1):51-58.

[2] 普賴斯. 小科學·大科學[M]. 宋劍耕,戴振飛,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藍皮書2021[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4] 黃谷香,楊玨,黃藝聰. 5G時代科技期刊的傳播機遇、挑戰(zhàn)與策略[J]. 學報編輯論叢,2022(00):470-473.

[5] 陳學文,孫勁楠,丁佐奇. 中國高校學報短視頻平臺運營現狀分析[J]. 數字出版研究,2023(1):72-79.

[6] 劉廣東,陳丹. 2022年數字出版領域創(chuàng)新研究主題述評[J]. 數字出版研究,2023(1):25-33.

[7] 黃瑩,張昕,李思閩. 邁入開放科學生態(tài)系統構建加速期:2022年海外學術期刊出版發(fā)展報告[J]. 數字出版研究,2023(1):42-58.

猜你喜歡
新刊科技期刊學術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釋——兼論敦煌文書P.3885中的唐蕃之戰(zhàn)
2021年新刊訂閱開始啦!
科技期刊的分類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學術
《新刊古列女傳》版本源流及陜圖藏本遞藏淵源
《當代外語研究》召開新刊發(fā)布暨第一屆編委會全體會議
岱山县| 双峰县| 和平县| 民县| 嘉定区| 盐池县| 桑植县| 农安县| 荔浦县| 南皮县| 绥宁县| 霍城县| 芜湖市| 仙游县| 汉寿县| 五指山市| 中阳县| 偏关县| 龙里县| 灵宝市| 衢州市| 双鸭山市| 太和县| 汪清县| 英吉沙县| 永寿县| 铁力市| 城固县| 惠东县| 溧阳市| 平塘县| 睢宁县| 衡南县| 兰州市| 昌江| 哈巴河县| 偏关县| 黄山市| 五常市| 甘南县|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