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圓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時,最難克服的,不是將會遇到的困難,而是想象中的困難。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本想去健身,但想著會很累,越想越累,干脆就不去了;本想去讀書,但覺得會犯困,越想越困,干脆就不讀了;本想去寫作,但害怕會很難,越想越難,干脆就不寫了。許多時候,令我們疲憊的,從來不是沒準備好,而是過多的焦慮和猶豫。
作家南川大叔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有一個表弟想去某大型企業(yè)應聘,卻始終猶豫不決,終究沒有去。因為他聽說該公司面試很嚴格。
南川大叔問他:“你先告訴我,投簡歷了嗎?”表弟回答道:“還沒有,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行?!蹦洗ù笫迓牶?,嘆氣道:“你根本沒去嘗試過,就已經被想象中的困難嚇住了?!?/p>
我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人就是這樣,想來想去,猶豫來猶豫去,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勇氣沒攢夠,其實只要邁出去那一步,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一切早就準備好了。”想太多,不僅會消耗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也會瓦解掉你做事的決心和意志力。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提出了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大意是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一種被忽視的勞動,就是情緒的勞動。當一個人陷入過度焦慮和糾結時,就會消耗自己大量的體力和精力。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做一件事時,怕自己做不成比真做不成更讓你感到疲憊,怕別人說你不行比真不行更讓你感到難堪。許多時候,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來自外壓和外力,而是來自自己情緒和精神的內耗。困惑也好,質疑也罷,想得越多越痛苦。當你摒棄雜念,拋開煩憂,便做得越多越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