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古詩文貫通式教學的思路是立足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總目標,著眼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全過程,從語文學科教學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出發(fā),遵循中小學古詩文教學學段貫通規(guī)律,將中小學部編教材中的古詩文實施系統(tǒng)性歸類,由淺入深地實施貫通式教學,同時將古詩文作品的思想價值與審美價值貫通,將歷史與現(xiàn)實貫通,將古詩文作家的藝術個性貫通,將整體與細節(jié)貫通,從而建構中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xié)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
關鍵詞:中小學 古詩文 貫通式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4.016
古詩文在中小學的學習過程中具有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從文化價值來看,古典文學具有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特點,可以體現(xiàn)我國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及創(chuàng)作精神;從教育價值來看,古詩文可以增加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塑造學生更好的價值取向;而審美價值則是指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生活美、自然美和情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古詩文在中小學的學習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貫通式教學的重點是將單點化、碎片化、孤島化的知識點進行科學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和改善,促使學生有效完成學習古詩文的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
一、以主題貫通重構課程體系
貫通式教學的基礎在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中小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古詩的知識點較為分散,從而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材的內在邏輯和聯(lián)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整理和總結。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依據(jù)整體性原則、語文化原則、校本化原則來展開相對應的體系構建。可以按照以下三類將課程體系進行重構。
1.按題材貫通
教師可根據(jù)古詩題材的主題貫通將體系進行重構,例如送別詩、懷古詩、山水詩等,首先需要教師明確古詩文的主題,依據(jù)思想情感、文化價值、主題意蘊等明確相關主題,進行課程體系的重組,通過引入思考、探究的活動,將零散的知識有機地進行整合,用以加深學生對此主題古詩文的理解。古詩詞教學主題貫通,能夠彌補單篇古詩詞教學的不足,在多首古詩詞的整合閱讀過程中達到教學目的。在新《課標》的政策下落實主題貫通,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整體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中小學的古詩文學習通常受限于課堂的學習時間有限,因此學生往往對古詩中蘊含的深意理解程度不高,且無法建立起古詩的知識框架,對古詩的流派、文本、韻律等相關內容了解較少。教師可以根據(jù)詩人的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嘗試展開人物探究活動,根據(jù)古詩流派展開某一流派的探究活動,根據(jù)文本格式展開詩歌探究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示兒》的課程時,這首古詩的背景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描寫了一位飽經(jīng)風霜、悲憤交加的詩人在風雪交加的情況下留的遺囑,表述了詩人的強烈愛國情懷。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教師可依據(jù)其愛國主題和《題臨安邸》《出塞(選一)》等古詩進行貫通式學習,從而加深學生對愛國古詩的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能夠依據(jù)作者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將古詩進行綜合分析。再如學習《田園四時雜興》時,圍繞田園詩展開具體分析,貫通同類型的蘇軾的《慧崇春江晚將》,思考田園詩的特點。教師利用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展開蘇軾等詩人的經(jīng)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田園詩的特點是詩人所寫內容大多是充滿情趣的田園生活,展現(xiàn)了淳樸的民風,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恬靜的自然生活的渴望之情。
2.與現(xiàn)代生活貫通
古詩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成為傳達理想價值、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文教學肩負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務。讓生活感受美、認知美,并不是古詩文教學的終點,古詩文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是要從當前的理念以及當前的社會發(fā)展情況出發(fā),既關注古詩文中豐富的文化知識信息,又關注其在構建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中的特殊意義。
我們的貫通教學研究就是從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維度,以經(jīng)典古詩文閱讀為范本,在相關專題的解讀中,尤其關注不同學段學生的心智狀態(tài),合理將時代精神、文化審美、哲學思索等內容融入其中,在探尋傳統(tǒng)文化情懷脈絡的同時,更多從現(xiàn)代人文精神關懷角度出發(fā),在如何讓古詩文更接地氣上下功夫。
比如,在學習《清明》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從當今清明節(jié)日的習俗進行引入。清明日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今天的清明節(jié),有祭祀掃墓、踏青、吃青團等習俗。由《清明》這首詩拓展相關二十四節(jié)氣的古詩文專題,找到傳統(tǒng)詩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關習俗的對應關系,還原古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元素,讓學生從古詩文中找到關于生活的智慧。再如充分挖掘蘇州當?shù)匚幕Y源,以蘇州人寫的古詩文、寫蘇州的古詩文為專題,從區(qū)域層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貫通教學,這樣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拉近了古詩文與現(xiàn)代生活的距離,拉近了古詩文與學生的距離,放大了古詩文的實際魅力與感染力,讓古詩文教學變得多元立體,不是簡單地記憶,而是讓學生找到和古人之間的諸多共鳴,在交流理解感悟古今生活方式、生活智慧的同時,回歸到個體的生活追求和價值升華上。
3.古詩與古文的貫通
貫通教學理念下的詩文貫通教學是指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古詩和古文可以按一定的體系結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二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在,教學中起到互參、互補、互證的作用。古詩文貫通教學時可以按照同一作者寫的相關主題組成任務群教學,也可以就同一主題不同作者和文體組成任務群教學。
如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對讀,由此再讀他的《飲酒》詩系列,就能加深對文本內涵和作者思想的把握。把蘇軾的《赤壁懷古》《赤壁賦》以及寫于黃州時期的詩詞組成專題研討,同樣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龔自珍《己亥雜詩》時,既可以拓展他的《病梅館記》,也可以按感嘆人才問題把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等進行主題貫通教學。再如,教學李清照的《絕句》時,既可以聯(lián)系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疊題烏江亭》等詠史詩,也可以把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放在一起作任務群教學,相信這些任務群教學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中小學古詩文主題貫通式教學要體現(xiàn)學段特征
傳統(tǒng)教學內容一般以學科知識為主,并輔以其他理論知識,在中小學的古詩文教學中仍是如此。一般情況下,教師以課上的古詩文教學為重點內容,對其進行翻譯和講解,促使學生能夠理解所學古詩文含義。但是貫通式教學思想要求教學內容要進行重組,尤其是在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具體的古詩文需求,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對其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和設計。
中小學貫通式教學的三項內容分別是:對古詩文進行體系性地分析,對古詩知識類型和學習水平進行雙維分析,以及對古詩文的要素進行分析。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學方法的轉變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打破傳統(tǒng)教學單篇教學模式,但要特別注意對學情的把握。在不同學段教學過程中,貫通式教學模式在中小學古詩文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小學低年段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更多的是注意其字的意思、思想感情的傳達,基于古詩文的基本要素展開學習。而對于五、六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古詩文的學習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從景色描寫、動作描寫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中學階段,學生已初步具備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能力,教學內容的重組要著眼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從課前引入到課后復習鞏固的環(huán)節(jié),形成完整的學習過程。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內容進行貫通,教學內容的精選要依據(jù)學生的古詩文學習能力,篩選出綜合性強、兼容性大的教學內容,應蘊含思想、情感、見地等多方面知識。其次,依據(jù)課本知識進行內容安排,但在此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對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黾?、刪除、改動,教師進行課堂內容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總體需求,古詩文的學習過程要求教師能夠將課本知識實踐化、趣味化,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資源及時獲取相關資料,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進行轉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完成資源探索的過程,學生自發(fā)地思考、總結,完成古詩文體系的建立。在當今科技時代,教師要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把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轉變?yōu)樨S富有趣的教學過程,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和利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性地參與到知識的實際利用過程中。
除此之外,枯燥的上課方式也是學生降低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教師除了講授理論知識外,也可以增加相應的實踐活動。教師可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自主利用多媒體設備尋找對應的注釋并進行分析,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度,還能讓學生在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展開古詩文的探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組織古詩文鑒賞活動,讓學生們對自己所喜歡的同類型詩歌進行分享和分析,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程度。
三、貫通式教學完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的合理利用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在中小學的古詩文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貫通式的教學要求將教學評價進行進一步完善,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開展開放性的、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通過打破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單一乏味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中小學古詩文的學習過程應符合新課改理念,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因此評價機制也要依據(jù)多元化的原則開展。貫通式教育的重點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這不僅要提升學生對于古詩文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還要在古詩文的學習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之間形成貫通式教育。為落實這一教學方式,需要有合適的評價機制進行評定和考核。貫通式教育的評價其實可以從主體評價、課堂隨機評價、全程化評價和層次化評價四方面進行落實。
例如學習《己亥雜詩》后,教師可以利用班會或者其他時間進行教學評價的完善。整體評價是指課程評價要包含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結果,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讓學生能夠在教學評價中尋找薄弱點。具體操作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還可以加入他人的評價,比如教師的評價和家長的評價。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可以促使評價更加客觀,更加合理。課堂學習評價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開展:在開課前,安排學生在講臺上演講,內容可以是針對本節(jié)課的設想,也可以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式和本節(jié)課的預習內容,讓學生作評委,對該同學的用詞、語言、思想等方面進行評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貫通式的學習方式。全程化評價是指教學評價不僅要在課堂中,也要體現(xiàn)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在主題單元學習活動中以及測試階段。評價的重點內容要依據(jù)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做出針對性評價。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等都有所不同,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評價過程中不僅應該強調答案的正確性,更應注重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的積極性。
四、實現(xiàn)古詩文教學與現(xiàn)代文教學之間的貫通
對于古詩文內容的學習,其核心問題便是語言。因此,課堂授課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疏通語言,串講課文。然而,這僅是古詩文教學的一部分,結束字詞講解以后,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文與現(xiàn)代文之間的差異性,還要能夠深入領會其中的思想內涵。
例如,《阿房宮賦》這篇文言文的寫作目的就是為了諷刺古代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的統(tǒng)治理念,繼而給我們揭示一個道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僅通過粗略的講解,學生往往無法深入理解,因此,可以試圖將其與現(xiàn)代文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理解。例如,將其與我們學過的一些經(jīng)典篇目結合起來,對比秦朝統(tǒng)治者與這些人物之間有何異同,如個人平民意識方面,是否都因為統(tǒng)治者欠缺一定的平民意識而導致統(tǒng)治失敗,或者出現(xiàn)生靈涂炭的局面呢?從我們學過的那些人物如馬蒂爾德、老王等,我們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淳厚的平民意識,但恰恰作為統(tǒng)治者卻缺少了這部分,由此也說明,君王統(tǒng)治天下的過程中,如果缺少民心所向,無論過程如何,結果注定是要失敗的,這里主要強調百姓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革,學生的學習重點從學科成績轉移到了學科素養(yǎng),打造貫通式教育的新模式需要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情景模擬和課程評價五個維度出發(fā),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融合和重組,依據(jù)古詩文的特點,實現(xiàn)其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在學習過程中依據(jù)行動學習理論,用實際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形成連貫的學習理念和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俞紅玉《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法探討》,《新課程》2021年第51期。
[2] 盧宣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貫通式教學構想》,《思想政治課研究》2022年第2期。
[3] 華芳《基于“貫通式學習”視域下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初探——以〈認識幾時幾分〉為例》,《文理導航》2021年第8期。
(尹環(huán),1972年生,女,漢族,江蘇東海人,大學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古詩文及作文教學)
(本文是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基于行動學習的中小學古詩文貫通式教學”階段研究成果之一,立項號:2021JY14-L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