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余心怡
引言
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一詞引爆全球,開始成為全社會熱議的新興概念,以元宇宙賦能產業(yè)創(chuàng)新成為各行各業(yè)積極探索的目標。其中,諸如Facebook、谷歌、蘋果、騰訊、阿里巴巴、字節(jié)跳動等互聯(lián)網巨頭率先進軍元宇宙及相關領域,不僅為元宇宙的發(fā)展注入巨額資本,引入大量應用場景和用戶群體,更重要的是直接成為元宇宙底層技術革新的強大推動力。
目前,包括圖情檔領域在內的學術界均展現出對于元宇宙的興趣,相關學科對于在未來如何與元宇宙融合發(fā)展展開一系列探討與研究。2022年5月,上海外國語大學數字學術中心承辦了一場名為“天堂的具象:圖書館元宇宙的理想”的元宇宙與虛實交互前沿系列論壇,探討元宇宙與圖書館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前景,并于2022年《圖書館論壇》第七期對此次論壇展開專題探討。2022年8月,由復旦大學的趙星領銜,聯(lián)合全球十余家元宇宙頭部企業(yè)、國內十所頂尖高校及事業(yè)單位共建的“元宇宙與虛實交互聯(lián)合創(chuàng)新中心”——全國首個以虛實交互作為核心方向的元宇宙機構即將迎來升級。同年12月,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元宇宙與智慧圖書館”高端學術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元宇宙下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路徑。種種跡象表明元宇宙將成為圖情檔學科領域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之一。對于目前而言,元宇宙還只是一種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技術愿景,將其應用于檔案館、圖書館等相關機構還為時過早,但是元宇宙技術賦能檔案虛擬服務的發(fā)展是毫無爭議的。在這一過程中,檔案界不僅要持續(xù)關注元宇宙的技術發(fā)展和政策態(tài)勢的最新動態(tài),還需要積極從實踐的角度探究虛擬服務的發(fā)展路徑。通過不斷探索和嘗試,才能深入了解元宇宙對于檔案虛擬服務的價值,對智慧檔案館建設現狀進行深刻反思,更加及時精確地感知用戶需求變化,從而構建元宇宙環(huán)境下必不可少的檔案館服務。
一、檔案虛擬服務的研究現狀與實踐現狀
檔案作為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記錄,內容涵蓋特定時空之下機構、個人、實物、事件等多個維度,這樣的信息集合屬性使作為資源集合地的檔案館必然要承擔起資源組織和提供的服務者角色。與圖書館和博物館不同的是,我國檔案館在對待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方面,長期存在“重藏輕用”的現象。雖然在近些年來有所改變也取得一定成果,但要想充分實現檔案信息價值的整體發(fā)揮,還是需要持續(xù)利用新興技術實現對于檔案館服務的技術賦能,避免因服務方式的單一化而影響檔案資源在社會信息結構中的重要價值發(fā)揮。本文所探討的檔案虛擬服務主要是指檔案館借助5G、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新興科學技術,利用構建虛擬場景、VR展覽、虛擬數字人等手段提供的極具交互性的沉浸式服務??梢哉f,虛擬服務一方面可以是與檔案館現實服務對應,對現有服務的全方位優(yōu)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虛擬空間中開展的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的全新服務。
雖然如今虛擬現實技術在檔案的服務領域還有待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檔案以其獨有的原始記錄性和社會記憶功能使其虛擬服務大有可為,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宅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檔案館勢必需要借助有關技術實現更加多元化的虛擬服務。
(一)檔案館開展虛擬服務的思考和研究
1999年,吳品才曾提出有關虛擬檔案館與傳統(tǒng)檔案館討論并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主張?zhí)摂M檔案館將極大助力檔案信息社會化的實現,為檔案創(chuàng)造傳統(tǒng)圖書館無法比擬的信息利用環(huán)境[1]。隨后有部分學者也開始以虛擬檔案館藏建設、虛擬現實技術與檔案服務、檔案館虛擬展覽為研究主題開展相關研究。經文獻調研發(fā)現,關于檔案館虛擬服務的研究主要從虛擬現實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兩個角度出發(fā)進行探究。
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集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仿真技術于一體的一種新興信息實用技術,具體包括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技術[2]。劉婷等研究網上檔案展覽中可運用Web3D技術、VRML (Virtual Reality Model Language,虛擬現實建模語言)、360 度全景技術、虛擬漫游技術,提出檔案部門可綜合展覽的主題、規(guī)模、檔案館經濟能力等因素選用合適的技術,加強網上展覽的真實性和交互性,拓展檔案部門的服務空間[3]。向澤紅主張將3D虛擬技術運用于虛擬展館的建造,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檔案館館藏資源的服務方式,提高檔案的利用效果[4]。劉鋆指出虛擬現實技術的人機交互等特征能夠推動檔案服務的社會化、共享化和人文化,提出檔案館要借此創(chuàng)新檔案館服務模式 [5]。黃霄羽等研究國外檔案服務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的創(chuàng)新案例,指出檔案服務可以通過用戶參與式服務理念的創(chuàng)新、與移動終端結合發(fā)展在場服務、促進多主體跨界合作共贏等實現服務創(chuàng)新 [6]。
2.數字孿生技術
美國NASA于2012年給出數字孿生的明確定義,即利用物理模型、運行歷史、傳感器等所產生的數據,同時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和多概率的仿真過程,于虛擬信息空間之中對物理實體實行鏡像映射,并且反映出該物理實體的行為、狀態(tài)或活動的全生命周期過程[7]。王靜認為數字孿生技術以其擬實化的智能融合與協(xié)作,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極大提升服務質量[8]。展倩慧等研究數字孿生技術運用于智慧檔案館的多維度場景,并結合四維模型要素構建了相關應用模型[9]。吳倩分析了數字孿生檔案館面向館舍、檔案和用戶的三維工作場景,以天文檔案創(chuàng)客空間利用3D打印技術生成天體模型和檔案歷史長廊等為例,指出孿生檔案館也可以模仿其創(chuàng)建虛擬創(chuàng)客空間,實現對實體空間的延伸和拓展[10]。孫向陽提出可以通過優(yōu)化數字孿生項目的頂層設計、以“模擬仿真-智能感知-決策分析”為路徑把握數字孿生檔案館的運行體系等方面,提升檔案館的服務質量和水平[11]。
(二)檔案虛擬服務的典型案例
國外的檔案虛擬服務實踐開始較早,主要表現為以歷史空間回溯為主題的數字化項目。在這之中,較具代表性的是威尼斯國家檔案館與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和意大利威尼斯學院等于2012年聯(lián)手共建的“威尼斯時光機”(Venice Time Machine)項目。該項目利用歷史檔案的數據挖掘和數字化手段,實現中世紀威尼斯亞里托地區(qū)的虛擬空間還原,并重建了當時人口社會關系網絡,為人們提供虛擬現實空間體驗。而后,阿姆斯特丹、巴黎、布達佩斯和耶路撒冷等城市相繼發(fā)起時光機項目,致力于聯(lián)結共創(chuàng)“歐洲時光機(Time Machine Europe)”[12]。 201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與阿波羅計劃檔案館利用照片檔案拼接形成月球全景,在USA Today 網站上推出一個名為“VRtually There”的每周系列視頻,借助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人們就可以通過進入這一板塊實現360度身處月球表面的直觀體驗 [13]。英國國家檔案館為學校進行免費教學服務,其中包括在虛擬教室進行交互式學習。在這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交互式虛擬環(huán)境參加國家檔案局的現場會議,利用計算機或平板電腦對原始文檔的高質量數字圖像進行檢查和注釋,還可以通過聊天框和麥克風提問和交流[14]。
國內檔案館也在積極開展虛擬服務,多表現為檔案虛擬展覽。青島檔案館利用Web3D技術打造了以“青島:1945 日軍投降儀式的臺前幕后”為主題的檔案線上展覽,瀏覽者通過拖動和點擊鼠標就能在照片、報紙資料、檔案資料、電影這四大展廳中從不同視角瀏覽展品,實現高度互動的3D虛擬現實展覽的觀展體驗[15]。蘇州園林檔案館借助360度全景技術推出“3D 展廳”服務,對館內包括正門、內庭院、展廳等進行全景呈現,展現了其作為我國唯一從事園林檔案管理的專業(yè)檔案館的獨有魅力。內蒙古自治區(qū)檔案館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在官網設立3D展區(qū)對館藏的珍貴檔案進行展出,各個展廳都撰有簡介,各個展品都可放大觀看,瀏覽者可查閱所需信息。上海市檔案局、檔案館運用5G+AR+VR智能閱讀,舉辦了“70年記憶見證上海傳奇檔案展”,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對相關檔案史料進行結構化解讀[16]。疫情期間蘇州市上線虛擬展廳進行“云展覽”,目前已上線吳門珍檔、長三角紅色檔案珍品展等4個虛擬展廳,集中珍貴展示館藏文化。山東省檔案館借助3D建模和虛擬全景展示的方式上線了“黃河記憶專題檔案文獻展”3D虛擬展廳,配備專業(yè)講解,展件可供放大欣賞局部細節(jié),對黃河檔案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利用。
綜上所述,在現有的相關研究和實踐中,檔案界對于虛擬服務尚未有確切的定義。在研究層面,大多局限于將虛擬現實等技術和檔案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探討,在實踐層面,大多局限于將用戶虛擬體驗直接等同于虛擬服務,更遑論元宇宙視角下的沉浸式體驗。總的來說,檔案虛擬服務的內容和模式都比較單一。因此尚未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普及,仍存在對3D資源重視程度不夠、受眾群體具有局限性、用戶體驗感有待提高等問題。因此,在檔案元宇宙視域下,加強3D資源建設,擴大受眾群體范圍,滿足各種虛擬服務需求,提供沉浸式體驗,促進虛擬服務在實踐中的快速進步,是檔案利用和服務工作與時俱化的必經之路。
二、元宇宙賦能檔案館虛擬服務體系構建
盡管元宇宙被有些學者詬病為資本家之間的概念炒作,但縱觀人類信息技術發(fā)展史,從PC(Personal Computer)平臺到互聯(lián)網平臺,再到移動互聯(lián)網平臺,每一步都具有跨時代意義,可以說未來元宇宙平臺有望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作為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平臺,元宇宙對于未來檔案館服務體系構建、服務質量提升、用戶粘性加強具有重要意義。在元宇宙技術賦能之下,檔案館將實現對傳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模式的超越,以參與式虛擬信息空間的方式來滿足用戶不同需求,為用戶提供相關虛擬服務。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多智慧檔案館的建設策略和方案,在數據、流程和標準等方面均表現出對于虛擬化和場景化考量的忽視,未來虛擬服務的構建有望成為智慧檔案館建設的重點方向之一。結合現有研究發(fā)現,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檔案館可以將虛擬導覽、虛擬展廳、虛擬數字人等作為檔案館虛擬服務體系構建的切入點。
(一)虛擬導覽
檔案館的虛擬服務體系首先需要搭建的就是虛擬導覽,并且應從空間虛擬導覽和服務虛擬導覽兩方面展開。國家圖書館、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等都曾推出有關虛擬導覽的服務系統(tǒng),中山市檔案館也曾推出名為“展廳導覽”的微信小程序,但受限于技術和資金等因素,以往的虛擬導覽系統(tǒng)所構建的虛擬場景僅僅局限于對實體場館的簡單復制,其建模也較為粗糙。實際上,實體檔案館相較于博物館和圖書館來說,尚未形成廣泛的受眾群體,人們依舊主觀地將其定義為單純的館藏機構而非綜合性的文化機構,這和我國檔案“重藏輕用”的傳統(tǒng)是分不開的。相較于對檔案實體的保存和管理,對檔案內容的開發(fā)利用同樣不可忽視,這樣才能有效規(guī)避因服務方式單一而造成的檔案信息價值的整體發(fā)揮問題。一般而言,濃厚的文化氛圍、高質量的體驗感等都會成為影響人們參觀實體檔案館的因素,然而導覽中的虛擬場景如果只是對于現實場景的簡單重復,則易導致缺乏新鮮感、吸引力不夠。元宇宙檔案館的虛擬導覽應該更加重視沉浸式體驗的真實感和交互性。可以采用兩條路徑來對虛擬場景進行設計:一是對真實場景進行復制,目的是加強實體檔案館的宣傳,主要受眾為從未訪問或較少訪問實體檔案館的群體。二是開放用戶對真實場景進行重構、美化的通道,目的是增強用戶行為的交互性和體驗感,主要受眾為經常訪問實體檔案館或對檔案館主題展覽等有不滿意的群體?;诖耍瑱n案館可以結合空間跟蹤技術和AI空間數據計算技術,將原有的3D建模和空間實景拍攝相結合[17]。在進行虛擬導覽場景設計時,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服務體驗的直達
在虛擬場景中,如果用戶到達目標位置只能通過逐步轉移和逐步換景,則會顯得參觀步驟煩瑣乏味,嚴重費時費力,無法體現虛擬服務的便捷性,導致用戶體驗感不佳。所以虛擬導覽一定要致力于從空間和功能兩方面實現虛擬服務的瞬間直達。
2.服務功能的疊加
檔案館未來的虛擬導覽應重視對服務功能進行充分疊加,改進以往虛擬導航系統(tǒng)只注重瀏覽功能的問題,使其功能更具全面性和趣味性,根據館藏特色等實際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文獻檢索與下載、語音交互、虛擬閱讀、文創(chuàng)產品展示與購買、積分和小游戲等各種功能。
3.主動服務
檔案館應根據已有服務數據對用戶進行分析運算,刻畫用戶畫像,明晰用戶訴求。在用戶提出具體需求之前,根據其實際信息需求,適時為用戶主動推送相關服務和文獻資源,在主動服務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精準服務。
4.用戶的個人空間
元宇宙視域下,用戶可以在個人專屬空間內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根據喜好和心情選擇不同的人物狀態(tài)、閱讀場景或文獻、館藏展品等,通過參觀展覽和查閱資料對個人空間進行布置,用戶查閱過的文獻資料和參觀過的展覽也會自動歸在個人空間的“檔案柜”中,以便用戶重復查閱和利用,倘若需要清除時用戶也可自行操作。此舉可以使用戶的體驗感得到提升,同時也能提升用戶對于檔案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
(二)虛擬展廳
檔案館作為文化機構,因地制宜利用好館藏檔案開展檔案展覽,是檔案部門充分挖掘館藏資源、傳播社會文化、提升人們檔案意識的重要途徑和任務。檔案展覽的形式是決定其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元宇宙的發(fā)展給檔案展覽形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元宇宙視域下的檔案展覽應全方位由實體向虛擬轉型,虛擬展廳的搭建可以打造更加精細化和個性化的功能拓展,使檔案的資源利用和知識服務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同時,在建設虛擬展廳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搭建孿生映射空間
借助高精度數據傳感器對實體展廳進行環(huán)境數據采集,在虛擬展廳中通過數據集成、3D可視化和實時交互等技術對空間進行實時映射。同時,傳感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與現實世界相連,進而驅動虛擬展廳不斷更新和優(yōu)化[18]。
2.保證觀展環(huán)境可切換
如同上文的用戶個人空間一樣,在虛擬展廳中用戶可以選擇在已有場景或是個人定制場景下開展觀展行為。
3.提供兩條參觀路徑
一是佩戴VR眼鏡對檔案主題展覽內容逐一進行參觀和體驗,二是直接通過故事板快速觀看展覽。用戶可以按需選擇自己的觀展路徑。
4.確保展覽回溯功能
虛擬展廳相較于實體展覽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能夠實現長期保存的優(yōu)勢。因此檔案館虛擬展廳一定要注意將每期展覽進行保存,開發(fā)展覽回溯的功能,允許用戶回顧往期的展覽內容,此舉既能實現展覽內容的沉積,同時又能延長展覽的“壽命”。
5.用戶參與模式
虛擬展廳必須重視實現用戶交互體驗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允許用戶進行點評和建議,以及相互交流之外,還可以嘗試將一種交互式的設計方法運用于虛擬展廳的檔案展覽敘事中,用戶可以利用多點觸控界面作為共同作者或共同策展人參加展覽。
(三)虛擬數字人
網絡時代,為了提升檔案文化的傳播效益,更加通俗化和趣味性地傳播檔案的文化價值,搭建與人民友好溝通的橋梁,不少檔案館引入虛擬形象講述檔案故事,如三峽局檔案室在三峽通航記憶公眾號中打造的項目檔案員“小航”,臺州市檔案館的“蘭臺翁”和“臺小安”,福建檔案館的卡通形象“小檔”。元宇宙概念爆火,虛擬數字人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虛擬數字人”一詞最早源于1986年美國醫(yī)學圖書館發(fā)起的“可視人計劃(Visible Human Project)”。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和交互技術的發(fā)展,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虛擬數字人的制作過程大為簡化,市場成本逐步降低,如今已在金融、游戲、廣電、醫(yī)療、教育行業(yè)初現頭角??梢灶A見,在未來虛擬數字人將成為各行業(yè)的必不可少的助力。正如吳倩所說,檔案館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孿生館員以虛擬化身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在線服務和多場景交流互動,根據用戶無法進行查閱的檔案需求,孿生館員也可以進行相應的需求識別,為其推薦相關檔案資源,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戶粘度[19]。在元宇宙視域下,檔案館有必要對普通虛擬形象進行全面升級,利用虛擬數字人開展相關虛擬服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構建數字孿生人
通過3D建模、實體仿真、智能驅動、排版引擎和數字孿生等綜合技術,對現實人物實體進行數字孿生,創(chuàng)造其虛擬化身,形成虛擬數字人的完整形態(tài)[20]。對數字人進行AI訓練,利用深度學習模型驅動其語言表達、面部表情以及動作的高度擬人化,并預設問答庫和知識圖譜來實現與現實世界的交互。
2.借鑒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
可以利用神經網絡算法和文字語音轉換技術,對用戶的語音進行語言識別和意圖理解,進行具有高度擬人化的對話交流,進而完成相關業(yè)務問題解答。同時注意借助克隆仿真技術在語音合成過程中調節(jié)音調、音量和語速,使語音效果最大化貼近真人,確保人機交互的真實化和沉浸化。通過與數字人進行自然語言交互,用戶可以直接獲取與其需求高度匹配的精準檔案數據庫,而后通過手勢控制等方式在虛擬空間內完成相關檔案文獻的調閱、點選、批閱等加工操作。
3.多平臺聯(lián)動,多場景應用
數字人應該在智慧屏、網頁、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多個平臺投入使用,多場景開展虛擬服務。除了提供講解和咨詢等業(yè)務之外,還可以爭取實現多平臺的數據聯(lián)動,方便用戶跨平臺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強用戶黏性。
三、研究展望
基于理想化的元宇宙視域之下,檔案館虛擬服務具備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和無限的可能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檔案界對于元宇宙這一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有待深入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在此舉例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檔案領域的學術探討。
(一)數字孿生體檔案管理
傳統(tǒng)檔案管理是以“件”或“卷”為單位,對于同一實體對象的相關檔案信息,根據分類類別分散在多個來源的檔案文件中。然而,由于領域本體建模和數字孿生體的構建,上述信息將實現集成化。若可以將數字孿生體看作是檔案資源基于載體不同所呈現的特殊表現形式,那么虛擬空間中檔案工作的重點將從檔案文獻管理轉向社會實體與孿生體屬性關系的一致性維護。只有確保兩者保持一致,才能保證用戶在通過數字孿生體互動所獲取的某一特定實體相關信息的準確性,進而無需再對作為其來源的各類檔案資料進行重復查閱。
(二)虛擬實體標識解析體系
元宇宙視域下,檔案虛擬服務中各類實體的數字分身需要與現實實體相對應的身份。參考工業(yè)互聯(lián)網標識解析體系,可以在元宇宙虛擬空間中構建虛擬實體標識解析體系。依托本體模型的資源同一標識符URI的管理機制,通過標識碼(條形碼、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標簽等)為地區(qū)、機構、個人等各類實體賦予唯一的身份碼,這個身份碼記錄和追溯該實體對象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借此完成虛擬空間內的身份認證和管理,同時便于在虛擬場景中相互區(qū)分,實現虛擬空間各項業(yè)務的精準對接、各類實體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服務。
(三)元宇宙檔案館
檔案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記憶留存和利用的學科,承擔著“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重要使命??梢悦鞔_的是,在元宇宙數據基礎建設過程中,檔案是元宇宙搭建社會系統(tǒng)本體模型的重要基礎材料,脫離檔案資源的支持只會割裂元宇宙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關聯(lián)與映射關系。但倘若人類社會活動的邊界從現實空間延伸至元宇宙,如何對虛擬空間中個人或機構產生的社會記憶進行記錄、保存和管理,就會變成未來“元宇宙檔案館”相關研究需要深入探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未來,所構建的元宇宙檔案館并非整個實體檔案館在元宇宙中的數字孿生體,而是要承擔記錄與描述人類在元宇宙虛擬空間中各項社會活動的重任,包括數字資源和相關軟件數據資源[21]。
(四)合作共贏機制
檔案館的信息化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的,它的發(fā)展需要檔案館之間、檔案館與政府、企業(yè)的通力合作。檔案館應該積極開展多方協(xié)作,推動檔案館與新興科技公司的聯(lián)合,促進檔案館網絡資源共享。當然,元宇宙虛擬空間作為與現實空間相互關聯(lián)和互動的數字孿生世界,實質上也就是現實世界的“平行宇宙”,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同樣需要依靠檔案部門與各種社會機構協(xié)作配合才能得以實現。本研究所探究的虛擬服務僅是檔案館邁向元宇宙的初步探索,未來會呈現更具豐富性和多樣化的虛擬服務,建立完整的檔案館虛擬服務體系,構建出真正的元宇宙檔案館。
參考文獻:
[1] 吳品才.試論虛擬檔案館與傳統(tǒng)檔案館[J].檔案學通訊,1999(03):17-19.
[2] 游開鏗.虛擬現實技術下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與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09):52-57.
[3] 劉婷,高研,程熙.虛擬現實技術在網上檔案展覽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2(05):47-49.
[4] 向澤紅.基于云計算和3D虛擬技術的智能化檔案信息服務研究[J].山西檔案,2014(03):59-61.
[5] 劉鋆.虛擬現實技術與檔案服務結合構想[J].蘭臺內外,2019(15):4-7.
[6][13] 黃霄羽,展曉鳴.國外檔案服務創(chuàng)新的亮點——應用VR(虛擬現實)技術[J].北京檔案,2018(03):40-43.
[7] 秦曉珠,張興旺.數字孿生技術在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中的應用[J].情報資料工作,2018(02):103-111.
[8] 王靜.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數字檔案館建設探析[J].浙江檔案,2021(07):47-49.
[9] 展倩慧,楊智勇,楊鵬.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智慧檔案館模型建構研究[J].浙江檔案,2021(02):50-52.
[10][19] 吳倩.孿生檔案館:基于數字孿生的新型檔案服務模式[J].北京檔案,2022(04):24-27.
[11] 孫向陽.數字孿生環(huán)境下檔案館智慧服務場景應用研究[J].浙江檔案,2022(02):33-37.
[12] 翟姍姍,張純,許鑫.文化遺產數字化長期保存策略研究——以“威尼斯時光機”項目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11):140-148.
[14] 包若冰.虛擬現實技術在檔案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檔案,2019(02):105.
[15] 高思宇.虛擬現實技術在檔案在線展覽中的應用[J].檔案天地,2018(09):53-55.
[16] 龍家慶.敘事表達在檔案宣傳中的運用與優(yōu)化策略[J].浙江檔案,2020(01):30-32.
[17][20] 楊新涯,涂佳琪.元宇宙視域下的圖書館虛擬服務[J].圖書館論壇,2022,42(07):18-24.
[18] 支鳳穩(wěn),孫若陽,云仲倫.元宇宙:檔案展覽模式與路徑的新探索[J].檔案與建設,2022(09):32-36.
[21] 趙生輝,胡瑩,廖月妮.檔案領域元宇宙基礎研究[J].浙江檔案,2022(04):21-24.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