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
批注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把自己的思考、體會、疑惑等以批語的形式在文中的空白處表達出來,用來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一種讀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從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批注式閱讀的有效路徑。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批注這個概念,在閱讀實踐中加以運用。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進行圈畫,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標記,往往都會用到一些符號。教師可以通過課件示范,提示學生對不同的內(nèi)容可以使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標記,像難讀的字音可以用“D”(“讀”字開頭的大寫字母)圈畫,難寫的字則用“X”(“寫”字開頭的大寫字母)進行標記;重點詞語可以用著重號標記,重點句子可以用雙橫線標記等。除了圈畫、標記外,低年級學生也可以用簡單的文字在課文中呈現(xiàn)一些內(nèi)容,如多音字組詞、重點詞語的解釋等。
進入中年級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圈畫、標記的基礎(chǔ)上,以文字進行批注,也就是寫批語。教師可以用課件呈現(xiàn)金圣嘆評《水滸傳》的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認識到批注是一種很古老的閱讀方式,古代一般稱為評注、評點,這種方式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成了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接下來,教師再呈現(xiàn)毛澤東的讀書批注,讓學生認識到批注就是寫自己讀書的感受,可以圈圈畫畫,可以寫幾個詞,也可以寫幾句話。
批注式閱讀是一種多角度、多層次的自主閱讀方式,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教師要通過示范引路,讓學生在閱讀中從以下方面逐漸學習并掌握批注的要領(lǐng)。
首先是批注點的選擇,也就是解決在哪兒進行批注的問題。在嘗試批注階段,批注點的選擇集中在問題和感受兩個方面。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在不懂的地方,或在有獨到感受的地方,提出具體問題,寫出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是批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選擇批注點可以更具體一些,如修辭手法運用的突出效果,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等。在批注點的選擇上,學生還要注意選擇值得批注的內(nèi)容進行批注,避免隨意批注。
其次是批注位置選擇,也就是批注的文字寫在什么地方。課文中可以用來寫批注的空白處有每頁的上方、下方和兩邊。相對來說,每頁的上下方適合寫內(nèi)容稍多一些的批注,如賞析式、感受式批注以及搜集的資料等,每頁的兩邊適合簡短注釋及質(zhì)疑式批注等。
再次是批注角度選擇,也就是寫出哪些類型的批注。這往往需要以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為重點,學生在針對這一內(nèi)容的自主閱讀中,獲得的感受與存在的問題都可以用批注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對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質(zhì)疑式批注;對獲得的感受,學生可以用聯(lián)想、賞析、評價等批注方式。
批注式閱讀是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閱讀,理解文本內(nèi)容。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需要觸摸文本語言,感悟作者表達上的獨特之處,把對話中值得記錄的內(nèi)容以批注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如教學《鳥的天堂》,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兩次寫到鳥的天堂的情形,但兩次都是“把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對此,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鳥的天堂作為一處優(yōu)美的風景名勝,前往游覽的人流連忘返,難道作者不會欣賞鳥的天堂嗎?當學生將此疑問批注出來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行為:一是從文本中找出相關(guān)表述,二是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學生從文本中找出作者強調(diào)“農(nóng)民不許人去捉它們”這一句話,說作者明白了鳥的天堂的存在是當?shù)厝吮Wo的結(jié)果,也需要每個人的保護;而作者用“鳥的天堂”作為文章的題目,說明作者從心底里一直想鳥兒在大榕樹上能夠像生活在天堂中一樣,不被打擾。學生把這樣的感受批注出來,就解決了前面的疑問,體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深層對話的效果。
總之,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示范指導學生勤加訓練,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