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掌柜和洋掌柜是同一個(gè)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這因?yàn)樗袃蓚€(gè)古董店,開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邊他叫楊掌柜,店名叫楊記古董鋪,專賣中國的老東西。在老城這邊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記洋貨店,只賣洋人的洋東西。
洋人喜歡中國人的老東西,中國人喜歡洋人的洋東西。頭一個(gè)看明白這些事的是他,頭一個(gè)干這種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國的東西賣給洋人,再弄來洋人的東西賣給中國人。這事他干得相當(dāng)成功,不少賺錢。關(guān)鍵是他還有許多訣竅。
要想把東西賣得好,首先要把店鋪、車馬、行頭都做得像模像樣。租界那邊的楊記古董鋪看上去無奇不有,老城這邊的洋記洋貨店看上去古怪離奇。楊記古董鋪在戈登堂西邊街對(duì)面,戈登堂東邊是利順德大飯店,來天津辦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順德大飯店里,走出飯店便能瞧見古色古香的楊記古董鋪了。洋記洋貨店在海河邊娘娘宮前廣場(chǎng)旁的一條橫街上,到娘娘宮來上香的人很容易逛到洋貨店。兩邊店鋪的選址都好,風(fēng)水寶地,人氣旺足,買賣好做。
他更著意在自己的行頭上做文章。
在租界那邊,他把自己扮成一個(gè)地道的中國人。一身袍子馬褂,緞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關(guān)鍵是樣子一定要古里古氣,大拇指套著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這邊,他胸前總垂著一根懷表的金鏈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紅色細(xì)繩領(lǐng)帶,洋里洋氣;洋人看不倫不類,中國人看洋氣十足。還有,他身上總冒一股子只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兒。這一來,他就成了店鋪里最招人的肉幌子。
他剛剛干這買賣時(shí),不缺中國古董,就缺洋貨。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歡上哪一樣中國的老東西,不用錢買,拿件洋東西來交換即可。然后他把這些從租界那邊換來的洋貨,再拿回到老城這邊的洋貨店來賣。兩邊的貨源都不缺,買賣都好做。尤其是,洋人不懂中國東西的價(jià)錢,中國人也不懂洋東西的價(jià)錢。中間的差價(jià)全由他隨機(jī)應(yīng)變,怎么合適怎么來,這種無本買賣干起來就太容易了。
沒有幾年,他就在糧店前街買了一塊挺寬敞的空地,六七畝,蓋一座兩進(jìn)的大瓦房,磨磚對(duì)縫的高墻,石雕門樓,比得上東門里的徐家大院。他還買了一輛新式轎車,去到宮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車上。有多少錢享多大的福。在海河兩岸上干古董這行的,沒人不羨慕他。有人罵他吃里扒外,吃洋飯,賣祖宗,可是你有他這種本事——一手托兩家,兩頭賺,來回賺,華洋通吃嗎?人家楊老板還下功夫?qū)W了幾句洋話呢,誰行?再說,在租界里開古董店,人家是第一家,在老城這邊開洋貨店,人家也是頭一號(hào)。過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貨店嗎?都是人家楊老板開的頭兒。別聽人罵他,這幫人一邊罵他,一邊學(xué)他,也開洋貨店。如今在他周邊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貨店來。這條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稱作“小洋貿(mào)街”了。
洋貨店多了,爭嘴的人多了。做買賣的人都是各顯其能,各出招數(shù),漸漸使他的洋記洋貨店變得平平常常。同時(shí),租界里的洋人們更喜歡跑到南門外的破爛市上淘老東西,那邊的楊記古董鋪也不新鮮了。
這事難了他,卻難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兩邊古董店各花一筆錢,各使出了一招,這招別人同樣想不到。
他從租界花錢請(qǐng)來一個(gè)法國人,叫馬爾樂。人高腿長,金色鬈發(fā)和胡須,尖鼻子可以扎人,八哥賽的藍(lán)眼睛,胳膊上長了許多金毛,個(gè)頭至少比中國人高兩頭。這種人若是發(fā)起瘋來,會(huì)不會(huì)咬人?但是馬爾樂分外和藹可親,總是迷人地笑著,身上散出一種特殊的既不好聞也不難聞的氣味。他用磕磕巴巴的中國話,耐心向買家解釋每一件洋貨。他還挺會(huì)開玩笑,這很適合天津人的口味。
洋人才能把洋貨說明白。馬爾樂的出現(xiàn),表明只有洋記洋貨店里的洋貨才是地道的洋貨。別的店里的洋貨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楊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這邊飄揚(yáng)。
他租界這邊也用了一個(gè)奇招。
他花錢把楊記古董鋪后邊一個(gè)空倉庫買下來,打通了隔墻。這倉庫鐵頂木墻,高大寬闊,縱深很深。他從老城那邊找了三四十個(gè)倒騰古玩的小商販在這里擺攤。待小商販們把中國人的老東西五彩繽紛、五花八門地一鋪開,這倉庫就像一個(gè)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場(chǎng)。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邊去找古玩市場(chǎng)了。它開在了洋人身邊,一扭身就進(jìn)去了。半年之后,這里便成了洋人們來天津必來逛一逛、十分好玩和必有收獲的“黃金去處”。楊掌柜一句話切中其中的奧秘:“洋人最喜歡自己來發(fā)現(xiàn)?!?/p>
他目光如炬,能夠看中買家的心理,買賣必然是戰(zhàn)無不勝了。他還不時(shí)把馬爾樂調(diào)到租界這邊來,幫著洋人尋寶淘寶。洋人信洋人,買賣真叫他玩活了。
北京那邊干古董的,都羨慕他;但那邊沒有楊掌柜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