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樂 呂葉輝
隨著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物質(zhì)水平不斷上升,不知你近些年能否感受到周圍人都在悄悄地“橫向發(fā)展”。許久不見的親戚身材又豐盈了一圈,小家伙們的小臉蛋愈加圓滾,連各家各戶的小寵物都在悄悄“囤肉”。基于中國艱苦的奮斗史,老一輩對吃好吃飽和富態(tài)圓潤的身材更有種執(zhí)著的追求。在社會大環(huán)境和人類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催生下,超重與肥胖漸漸成為人類健康的一大阻礙。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肥胖”這個詞的直觀感受也許是大腹便便、滿臉橫肉,或是體重秤上的數(shù)字超過了同等年齡的多數(shù)人。在《中國超重/肥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指南(2021)》中,肥胖定義為機體總脂肪含量過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異常,是一種由遺傳和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超重或肥胖呢?不是單純靠直觀感受或者體重秤上的單一數(shù)字,在不使用精密儀器的情況下,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來對成人的超重和肥胖程度進行評估,其定義為以千克為單位的體重÷以米為單位的身高的平方(千克/米2)。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成人超重和肥胖定義為:BMI≥25千克/米2時為超重;BMI≥30千克/米2時為肥胖。由于黃種人的體脂在同等情況下更高,所以BMI在應用于國人時做了相應調(diào)整。根據(jù)《中國超重/肥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超重和肥胖對應的標準如下表。
還有一些讀者也許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的BMI在正常范圍內(nèi),身材卻看上去不如同體重的其他人苗條,體檢報告還建議我減肥呢?這種“肥”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體積、大體重,而是脂肪與肌肉比例的失衡。眾所周知,同等重量的脂肪和肌肉,脂肪的體積要比肌肉大得多,人自然看上去就“膨脹”?!暗腕w重、高體脂”現(xiàn)象,大多發(fā)生于現(xiàn)代年輕人,由于不健康的飲食結(jié)構(gòu)、進食習慣、活動方式等造成的身體總脂肪含量過高,肌肉含量低。盡管外形和體重在正常范圍內(nèi),甚至偏瘦,但是身體并不健康,也就是我們口中“又瘦又胖”的“瘦胖子”。
在了解脂肪與肥胖的關系前,我們先簡單認識一下脂肪是什么。脂肪組織是由一個個脂肪細胞聚集而成,在不同區(qū)域儲存的脂肪,其結(jié)構(gòu)、功能皆有不同。脂肪細胞可以簡單分成兩種,一種為黃色脂肪細胞(或白色脂肪組織),另一種為棕色脂肪細胞。黃色脂肪細胞在人體分布最廣,也就是廣義上的“脂肪”,可以供能、維持體溫、緩沖和保護人體。棕色脂肪細胞雖然是脂肪細胞的一種,但它的作用是燃燒脂肪和產(chǎn)熱,只分布于身體很小一部分區(qū)域。有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組織的數(shù)量減少或功能減退和終身肥胖有一定關聯(lián)。
注:“標準體重”定義為同等身高、營養(yǎng)良好的兒童體重為標準體重(100%)。
脂肪含量檢測有許多種方法,參考WHO的標準,正常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占體重的10%~20%,女性為15%~25%。一般情況下,體脂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多以男性體脂≥25%、女性體脂≥30%作為肥胖的判定標準。
就超重/肥胖的評估來說,根據(jù)中國健康管理協(xié)會建議,可分為4期(表1)。
肥胖的流行趨勢
目前,肥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流行病”。根據(jù)WHO統(tǒng)計報道:全球人口的BMI正逐漸增加。2016年,全球超過19億的成人超重,近全球人口的1/4,其中超過6.5億人肥胖,超過3.4億5~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問題一度被認為主要存在于高收入國家,但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特別是在城市環(huán)境中,超重/肥胖率正在上升。2019年超重或肥胖的5歲以下兒童中,幾乎有一半生活在亞洲。
中國或許已成為世界“首胖”。根據(jù)《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超過一半成人超重/肥胖,6~17歲的青少年和6歲以下的兒童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0%和10.4%。如果按照WHO標準,中國已是兒童肥胖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成人僅次于美國。如果按照中國標準,中國可能已經(jīng)是世界上肥胖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
注:超重/肥胖相關疾病包括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脂代謝異常等
兒童和青少年中男性的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在成人中,近些年男性的超重/肥胖率也在不斷上升,大有逆轉(zhuǎn)此前成年女性超重/肥胖率大于男性的趨勢。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狀況較高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也較高。在男士中,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但女士情況相反。中國農(nóng)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所以超重/肥胖率的城鄉(xiāng)差距在不斷縮小。
超重/肥胖大流行的原因有較多的研究總結(jié)。在《基于臨床的肥胖癥多學科診療共識(2021年版)》中認為,飲食結(jié)構(gòu)、運動習慣等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模式轉(zhuǎn)變,是整體超重/肥胖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年齡、性別、民族、農(nóng)村/城市、地理位置、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吸煙、飲酒、心腦血管家族史等均與超重/肥胖發(fā)病概率相關。
肥胖的不同“形狀”
“你的肚子比較大但是四肢纖細,應該是蘋果型身材吧”;“你上身這么瘦,大腿上肉多,估計是梨形身材”;“你……”
以上對話或許作為女性在生活中更能常常聽到,這是人們對于身體脂肪分布做出的最直觀的分類,以此來方便自己在穿著打扮上揚長避短,在塑造更完美的形體上明確方向。手臂上的“拜拜肉”,肚子上的“游泳圈”,臉上的“雙下巴”,并非一定與超重/肥胖畫等號,而是要看脂肪的分布和數(shù)量是否在正常范圍內(nèi)。健身人士對健美身材的追求也要求適度,體脂并非越低越好。
最為常見的肥胖為周圍性肥胖,以脂肪沉積于皮下、四肢或下半身為特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梨形身材”,多見于女性和兒童青春期。
根據(jù)報道,與超重/肥胖及其引起的疾病相關的風險脂肪組織,最多的是白色脂肪細胞中的內(nèi)臟脂肪組織,它們分布于我們的腰腹部,包繞我們的內(nèi)臟器官;當內(nèi)臟脂肪組織過多,就會變成我們口中的“啤酒肚”“將軍肚”“蘋果型身材”。內(nèi)臟脂肪堆積超過正常指標,就是肥胖中的“中心性肥胖”,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腹型肥胖”。這種肥胖類型多見于男性。也叫作病態(tài)肥胖,和代謝紊亂及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比周圍性肥胖更高。內(nèi)臟脂肪蓄積造成器官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更大,如脂肪肝、脂肪腎等疾病。
如何判斷一個人為腹型肥胖,可以通過測量腰圍、臀圍,計算腰臀比來判斷。中國目前參考WHO的標準,成年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或腰圍/臀圍>1.0即稱為腹型肥胖。但腰圍與腹型肥胖的關系被證明也許具有種族特異性,所以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把中國人腹型肥胖的標準臨界值設為男性腰圍≥90厘米和女性腰圍≥80厘米。
肥胖的性質(zhì)
從肥胖的形成過程來看,所有能夠影響人體脂肪吸收與代謝的因素,都會成為肥胖的原因。從肥胖的發(fā)生原因上,我們可以將肥胖分為以下幾類。
先天基因遺傳因素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肥胖和遺傳已被證明具有一定的關系,雙親肥胖的子女肥胖發(fā)生率是雙親非肥胖者的數(shù)倍。
但導致肥胖的原因更多見于后天綜合因素。①不健康的飲食結(jié)構(gòu);②能量攝入大于支出;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規(guī)律作息、久坐不動等);④長期壓力與精神因素導致的代謝功能紊亂;⑤懷孕;⑥年齡;⑦吸煙;⑧飲酒。
肥胖的形成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內(nèi)容,這種由于遺傳、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導致的肥胖我們稱為單純性肥胖。
另外,肥胖作為一種清晰的身體體征,是許多疾病的繼發(fā)性表現(xiàn)。由診斷明確的疾病所導致的肥胖稱為繼發(fā)性肥胖,例如腫瘤、庫欣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性腺功能減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疾病。
此外,在治療與肥胖無關的疾病時,由于所選藥物和治療方法等醫(yī)療手段導致的肥胖稱為醫(yī)源性肥胖,比如使用胰島素、糖皮質(zhì)激素、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等。
探究肥胖的原因和性質(zhì),我們可以看到肥胖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生物學角度的發(fā)展結(jié)果,不僅是不健康飲食和體力活動的缺乏,而是致胖環(huán)境因素、個體層面遺傳易感性、社會一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形成的。近年來,社會一心理因素在致胖原因中的占比越來越大,有學者認為肥胖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成一種社會問題,甚至發(fā)展成一種社會與個體的心理問題。
小結(jié)
本文分析了肥胖與脂肪的關系,以及人們?yōu)槭裁磿逝?,使人們意識到肥胖癥對人類的威脅,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擁有健康的心理與體格。超重/肥胖與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間存在緊密的相關性。2019年超重和肥胖導致的死亡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中占比11.1%,歷史上呈顯著增加趨勢。同時,超重和肥胖也是2019年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
重慶醫(yī)科大學李啟富教授在研究脂肪含量和死亡的關系中發(fā)現(xiàn),在生活方式健康人群中,脂肪含量與全因死亡呈線性關系,即脂肪含量越多,死亡風險越高;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脂肪含量過多或過少均會增加死亡風險,這就是我們說的沒有“健康的胖”。我們對肥胖了解得越多,對肥胖的性質(zhì)進行定義,就是為了讓大家關注肥胖背后的潛在原因,改變大家“胖都是吃出來的”刻板印象,鼓勵肥胖癥患者尋求醫(yī)療幫助,塑造一個肥胖癥患者心理友好性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