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如何使學生更好地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一、感知1立方厘米
1.看一看。
讓學生先觀察1cm3的正方體模型,然后嘗試用手比畫一下它的大小。
2.做一做。
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做出一個體積是1cm3的正方體。(提供材料:一塊橡皮泥、一張紙、塑料小刀、剪刀、雙面膠等)
3.找一找。
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cm3?哪些物體的體積比1cm3大?哪些物體的體積比1cm3?。?/p>
二、感知幾立方厘米
1.想象估測。
(1)想一想,擺一擺。教師出示第一塊長方體橡皮與1cm3正方體的對比圖(如圖1),并引導學生思考:剛才認識了1cm3有多大,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用1cm3的小正方體測量出這塊橡皮的體積?
學生用小正方體擺出一個和橡皮同樣大小的長方體,數出6×3=18個1cm3的小正方體,得到第一塊橡皮的體積大約是18cm3。
(2)估一估,測一測。教師出示第二塊長方體橡皮與1cm3正方體的對比圖(如圖2),并引導學生思考:先估計,再測量第二塊橡皮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通過觀察、估計、測量,發(fā)現一層可以擺5×2=10個,擺了2層,共(5×2)×2=20個1cm3,得到第二塊橡皮的體積大約是20cm3。
(3)捏一捏,辨一辨。教師指著圖2中的第二塊橡皮,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是一塊橡皮泥,如果把它捏成一個圓柱形,它的體積是多少?引導學生發(fā)現:雖然形狀變了,但是橡皮泥的體積還是20cm3。
2.逆向感知。
教師提問:通過大家的測量,知道了第二塊橡皮的體積比第一塊橡皮的體積大2cm3,你知道2cm3有多大嗎?這2cm3還可能是哪個物體的體積呢?
3.豐富標準。
教師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大小能用1cm3做單位測量?讓學生舉例。
三、關聯度量單位
1.填空辨析。
教師出示題目。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一支鉛筆長20(? ? )。
(2)一塊橡皮的體積約10(? ? )。
(3)一個文具盒表面的大小約是200(? ? )。
(4)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約600(? ? )。
讓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并說一說為什么這么填。師生共同歸納:測量物體的長度用長度單位,測量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時用面積單位,而體積單位是用來測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的。
2.尋找聯系。
教師提問: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之間有什么聯系?學生自由表達后,教師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如圖3)。
3.類比想象。
教師提問:根據你的經驗,你能想象一下《新華字典》的體積是怎么得到的嗎?預設:①用1cm3的小正方體一個一個擺,擺滿后數一數小正方體的個數;②直接數一數長、寬、高分別擺了幾個1cm3的小正方體,就可以用15×10×4=600cm3算出來。
師生共同猜想:《新華字典》的體積可以用“長×寬×高”計算出來,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物體都可以這樣算出體積呢?引導學生課后去探索這個猜想。
通過活動體驗、估測驗證和對比辨析,不僅能豐富學生對1立方厘米的認知,幫助他們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更能讓他們進一步感知體積的意義,提升量感。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實驗小學集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