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鎖》作為張愛玲早期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敘述了在封閉暫停的電車中發(fā)生的一小段夢幻般的邂逅以及電車開動后男女主人公的如夢初醒。在這篇小說中,張愛玲聚焦上海的日常生活與女性的身份困境,通過特定的靜止時空將一對年輕男女對婚姻愛情中的自由的渴望含蓄委婉地表現(xiàn)出來。
【關(guān)鍵詞】《封鎖》;張愛玲;電車;女性身份;時空敘事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8-00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04
《封鎖》是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初載于1943年11月上海《天地》第二期,后被收入《傳奇》。小說講述了在這個短暫封閉的時空條件下,男女主人公暫時得以擺脫現(xiàn)代都市生活對人的異化,回歸真實自我的過程。作品中20世紀40年代戰(zhàn)爭中孤島時期重重封鎖下的上海中的人性和社會的探討作為歷史參照,對人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上海、電車、女人:張愛玲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
三個元素
在現(xiàn)代上海的都市空間中,張愛玲的小說創(chuàng)作無疑是獨樹一幟的。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并且在上海生活了25年,祖輩的庇蔭使她少時的生活衣食無憂,而她在描繪上海時,往往將目光投向小人物,注重描寫上海日常的街頭巷尾、聚焦普通人的“傳奇”故事,張愛玲筆下的上海不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大都市,而是老弄堂中的男男女女、老洋房里的日常起居;她所認為的“傳奇”也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從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中發(fā)掘出的男女之間的情愫。
張愛玲曾在1943年底在《雜志》上發(fā)表的短文《到底是上海人》的末尾闡述自己這部《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的創(chuàng)作緣起:“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沉香屑,包括一爐香、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jīng)、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為我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看懂我文不達意的地方?!盵1]
張愛玲的小說取材自她最熟稔的上海,而反觀張愛玲的上海書寫,上海的城市文化也得以豐富起來。張愛玲寫上海往往不是專門來刻畫上海,而是將她的愛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置身于上海這座獨特的城市之中,這個開放的城市無時無刻不處在新舊范式的交替之下,這座沿海的城市總是最先接收到外來思潮和器物的影響,但又不失傳統(tǒng)的根底,由此產(chǎn)生的一系列沖突反映在個體身上帶來的撕裂感和矛盾感恰恰構(gòu)成了小說的張力。在戰(zhàn)亂和新舊交替之中,可以看見普通人在這座城市中對雪月風花的追尋和在柴米油鹽中平衡的智慧。
上海的城市風物和上海人的性格互為表里,共同構(gòu)成了這座城市的精神風貌。20世紀初的上海,電車就是上海街頭一處獨特的風景。在國內(nèi),上海是最早引進有軌電車的城市,1905年,一條西起靜安寺,向東一直延伸至外灘、全長6.04公里的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營業(yè),這是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是由英商上海電車公司投資修建的,由此,上海正式步入“電車時代”,電車叮叮當當?shù)能団徛暢蔀?0世紀老上海記憶中的回響。隨著工業(yè)化進程和城市商業(yè)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電車、機動車的引入上海迅速淘汰了西式馬車,成為新一代交通工具,它不僅速度更快,同時車身載客量更大、車資低廉,適合經(jīng)常乘坐,電車在上海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葉,上海的電車生意已經(jīng)大量投入使用,據(jù)統(tǒng)計,當時上海所有電車每天行駛的總路程高達3.2萬公里,每天的乘客達到六七十萬人次以上,這個規(guī)??梢哉f是相當壯觀的。電車作為當時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行駛于人口集中、商業(yè)繁盛的鬧市區(qū)域,營運線路長、覆蓋范圍廣、營運的車輛班次多,電車中發(fā)生的一切所反映的正是上海人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在張愛玲早期文字中,隨處可見電車的影子,例如,在寫到上海人的“通”時,張愛玲列舉生活中的兩個例子,其中一個就是在電車上看見的指甲在車窗的黑漆上刮出的“公婆有理,男女平等”,認為“這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種滿臉的油汗的微笑,是標準的中國幽默的象征?!盵2]
同樣地,在《有女同車》中,張愛玲記述同時搭乘電車的兩個女人,一個在訴說自己丈夫如何無理,自己又是如何倔強地與其冷戰(zhàn),另一個跟自己的內(nèi)侄訴說自己的兒子是如何荒唐。最后張愛玲感慨:“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永遠永遠?!盵3]在創(chuàng)作的早期,張愛玲非常關(guān)注女性,關(guān)注她們在學(xué)業(yè)、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境遇,體現(xiàn)了她對女性獨立自主權(quán)利的重視。
二、《封鎖》中的女性身份困境
張愛玲在《封鎖》中塑造的吳翠遠是開明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新式女子的代表,她從小是好女兒、好學(xué)生,畢業(yè)后留在本校擔任英文助教,用功讀書、獨立自主又格調(diào)高雅,但卻沒有真正在家庭和工作中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家里總想讓她嫁給一個有錢人,學(xué)校里的學(xué)生和同事因為她既不是洋人也沒有留洋經(jīng)歷卻教英文而看不起她,從而壓抑了真實的內(nèi)在自我“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翠遠不快樂?!盵4]她渴望獲得尊重與婚姻愛情的自主而不得,只有在封閉靜止的電車這種亦真亦幻的情境下才能“叛逆”一次,短暫地體驗一下自己所向往的愛情的自由和甜蜜。
張愛玲在這篇小說中采用了第三人稱上帝視角,將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描寫并置,打破了現(xiàn)代小說中女性往往處于從屬地位的局面。在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中,女性不再作為“第二性”單方面承受男性審視的目光,在男性端詳女性的同時,女性也在平等地審視男性。在故事的開頭,呂宗楨對吳翠遠的第一印象是:“他不怎么喜歡身邊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擠出來的牙膏。她的整個人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款式。”[5]而吳翠遠對呂宗楨的外表評判則暗含在被搭訕后的心理活動中:“看不出這人倒也會花言巧語——以為他是一個靠得住的生意人模樣!”[6]這種性別身份上的平視自然過渡到下文男人傾訴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順而女人雖然始終只是傾聽的一方,但是心理上則卻處于評判男人的至高地位。呂宗楨為了躲開三等車廂里總是覬覦自己大女兒的親戚董培芝而匆匆收拾好公事皮包和包子,換到對面的座位,假意跟第一眼看上去并沒有太多好感的吳翠遠搭訕,聊自己仔細觀察到的她上車時的種種細節(jié),吳翠遠明知道他是“花言巧語”,但還是將他評價為“一個真的人!不很誠實,也不很聰明,但是一個真的人!”[7]“不誠實”而又“真”,這個看似矛盾的評價恰恰也是二人這段電車上邂逅的特征。吳翠遠是聰明的,她能迅速識別出男人的謊話,但又很有禮貌地不戳穿,正如后面男人繼續(xù)訴苦時,吳翠遠暗暗嘲諷:“來了!他太太一點都不同情他!世上有了太太的男人,似乎都是急切需要別的女人的‘同情?!盵8]
在張愛玲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女性在婚姻愛情之中的地位是絕對高于男性的,如《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琉璃瓦》中的曲曲。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在婚姻愛情生活中是絕對理性與真情投入的,她們能輕易看穿男性自作聰明的逢場作戲,但是又會在真愛來臨時堅定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追求與表達,哪怕這個“真愛”的感覺僅僅是她們自以為的、虛幻的。在《封鎖》之中,吳翠遠雖然在沒有意識到呂宗楨接近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她顯然并不介意電車上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男子的示好,這也是她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女性的平等、開放的愛情觀念的體現(xiàn)。
“其實,女子受教育也不過是那么一回事!”[9]她不知道為什么說出這句話來,傷了她自己的心。呂宗楨與吳翠遠都是生活中無力疲憊的普通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吳翠遠彷徨糾結(jié)給呂宗楨電話號前的內(nèi)心活動,“如果一個女人必須倚仗她的言語來打動一個男人,她就太可憐了”[10],以及短篇開頭和結(jié)尾的山東乞丐與他開電車的老鄉(xiāng)唱的歌“可憐啊可憐!一個人啊沒錢”[11]形成呼應(yīng),其間又夾雜著電車上的中年夫婦買熏魚又生怕弄臟西褲要花錢干洗或者重做;呂宗楨雖然很反感但又不得不為了夫人去穿過彎彎扭扭的小胡同買菠菜包子的瑣碎情節(jié)?!斗怄i》中電車上的人由于時空的停滯得以短暫地超脫出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情感和被異化的自我,脫離了物質(zhì)條件的重壓和道德倫理的束縛,自然純粹人性得以返歸。然而封鎖解除之后,一切又恢復(fù)如常,男性和女性都要返回現(xiàn)實,普通人的日常就是會回到被“同情”的“可憐”境地。
三、《封鎖》中的時空敘事結(jié)構(gòu)
張愛玲的小說敘事注重將愛情故事置于特定的時間。正如在短文《愛》中,寫身著白衫的女孩十五六歲時在后門口扶著桃樹見到對門的年輕人,“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地說了一聲:‘噢,原來你也在這里嗎?然后各自走開” [12],經(jīng)歷滄桑后仍然難忘的情節(jié)?!坝谇f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13]這段話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被作為愛情的宣言,但是結(jié)合《封鎖》等作品來看,它又有著別樣的深意。張愛玲在這里并不是簡單地想歌頌愛情的可貴,而是在表達其愛情書寫中獨特的宇宙時空理念,正如中國自古以來的愛情傳統(tǒng)常常將個人情感上升到天地宇宙宏大的概念中去,當提及愛情的海誓山盟時會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在《封鎖》中,張愛玲使男女主人公處在一個相對靜止的時間和相對封閉的空間中,讓這樣兩個毫不相干的人突然相遇并互生情愫。她通過細膩揣摩男性和女性的語言行為動作和心理上的差異,來幫助筆下的人物展現(xiàn)出在這個短暫的愛慕過程中一套完整的心理變化。呂宗楨與吳翠遠在時間上的“停車前——停車時——電車重新開動”的時間伴隨著“遠——近——遠”的空間變化產(chǎn)生了“互相嫌棄——互生愛意——互相遠離”的情感變化。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境遇中產(chǎn)生的愛情,也隨著時空的開合顯得亦真亦幻。
張愛玲的小說既注重愛情當中男女的內(nèi)心刻畫和情感糾葛,也注重日常生活的摹寫。小說開篇兩條電車軌道——不相交,沒有完”張愛玲善用隱喻,這樣兩條沒有盡頭的鐵軌正仿佛單調(diào)乏味也漫長的看不到盡頭的生活——“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同樣地,如果不碰到封鎖,生活也會像電車一樣“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地往前移,人們也像開電車的人一樣,在日復(fù)一日的生活常態(tài)下漸漸麻木,“也不發(fā)瘋”。鐵軌因為電車才有了聯(lián)結(jié),正如吳翠遠和呂宗楨,如果沒有電車,生活在兩個平行軌道上的他們也不會相遇。
小說的開頭和結(jié)尾兩次“丁零零”的電車鈴聲是將時間與空間定格的標志,而在《封鎖》中的兩次“轉(zhuǎn)場”則都是以聲音和文字作為符號:“每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個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盵14]在這里,作者不再隱匿于故事背后,而是顯現(xiàn)出來——表明時空的切斷和接續(xù)是自己刻意為之的。這種刻意是在強調(diào)故事的虛幻性——真實的日常若要脫離現(xiàn)實而被稱為小說所不可或缺的條件。而這種虛幻性正是由作家之筆將時間與空間凍結(jié)才得以形成?!岸×懔恪钡拟徛暸c虛線的圖像結(jié)合,如同將不在同一空間內(nèi)的聲音與二維平面的圖像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個錯雜的時空間隙,將故事中的人物迅速卷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封鎖放開時,也是同樣的一段內(nèi)容,交錯的時空被打碎、被解體,一切又恢復(fù)成平常的樣子,仿佛什么都不曾發(fā)生過,生活還是像電車一樣向前行駛,萍水相逢的男女主人公也像平行線一樣恢復(fù)到?jīng)]有交叉、毫不相關(guān)的狀態(tài),而這種平行——交錯——平行的兩次變化,由電車的鈴聲來實現(xiàn)轉(zhuǎn)換,使得文學(xué)文本產(chǎn)生了近似于電影藝術(shù)中常用的蒙太奇效果。
《封鎖》中的電車營造了一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困境,但正是在這樣一個仿佛被“定格”的時空中,男女主人公才得以暫時地從人生的困境中脫離出來,感受真實、感受內(nèi)心、感受愛意?!八粗t了臉。她一臉紅,讓他看見了,他顯然很是愉快。她的臉就越發(fā)紅了?!薄霸谶@里,他是一個男子。平時,他是一個會計師,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家長,他是車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顧,他是市民??墒菍τ谶@個不知道他底細的女人,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男子?!盵15]《封鎖》中的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情景決定了他們可以暫時地拋開自己的社會身份,只看眼前的作為最基本的“自我”的人,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一個男人無法擺脫自己作為兒子、丈夫、父親、職員的責任;一個女人也不能逃避自己作為一個女兒、教師的責任。短暫的相遇既看不到對方的過去,亦無從猜測對方的未來,那么這段感情從一開始便注定了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
隨著電車向前開,路邊的人在電車上的人的生命中只存在了一瞬:“翠遠的眼睛看到了他們,他們就活了,只活了那么一剎那。車往前當當?shù)呐埽麄円粋€個的死去了?!盵16]呂宗楨也是一樣,封鎖開放后“走了”,但這里的“走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離,而僅僅是關(guān)系的分離——呂宗楨又坐回了自己原來的位置。但是這場因封鎖而生發(fā)出的短暫的愛情消失了,生活又恢復(fù)常態(tài),兩個人的生活軌跡又像是兩條平行的電車軌道一樣永遠不相交地延伸開去。
四、結(jié)語
短篇小說《封鎖》不同于張愛玲中長篇小說中“華美蒼涼”的格調(diào),以鋪直的語言敘寫作者最熟悉的上海街市日常和普通人的心理。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電影蒙太奇的聲音畫面轉(zhuǎn)換的挪用,讀者可以看到張愛玲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和短篇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技法,這大概就是張愛玲作品歷經(jīng)近百年卻熱度不減、始終保有魅力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J].雜志,1943,11(5):101.
[2]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J].雜志,1943,11(5):101.
[3]張愛玲.有女同車[J].雜志,1944,13(1):133.
[4]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1.
[5]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3.
[6]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4.
[7]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4.
[8]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5.
[9]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6.
[10]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8.
[11]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49.
[12]張愛玲.愛[J].雜志,1944,13(1):129-130.
[13]張愛玲.愛[J].雜志,1944,13(1):129-130.
[14]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48.
[15]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6.
[16]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59.
作者簡介:
佟姍珊,女,滿族,遼寧撫順人,上海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國家重點學(xué)科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xué)、西方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