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瀟
關鍵詞:立體構成;現代藝術設計;三維數字化技術;網絡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3)02-0178-03
1概述
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與互聯(lián)網平臺的綜合運用,為教育發(fā)展網絡化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藝術類課程網絡資源庫建設旨在探索如何進一步構建和優(yōu)化藝術設計課程,建立相關資源學習網絡,借助科技媒介重新整合,從更遠、更廣的角度,有效提高藝術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促進教育信息網絡時代藝術專業(yè)化的建設和發(fā)展。
2立體構成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立體構成這門設計啟蒙課程產生于20世紀初期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包豪斯構成理論及其教育體系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1]。20世紀80年代開始構成教育引進我國,成為我國藝術院校通用的設計基礎課程,應用范圍涉及以二維平面為代表的視覺傳達設計,以三維空間為代表的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工業(yè)產品設計、雕塑設計、新媒體設計、動畫設計等多種不同的專業(yè)方向。
2.1 基于三大構成理論的歷史沿革
立體構成和平面構成等其他幾種構成形式共同起源于造型藝術運動中的俄國構成主義運動。若要詳細追溯人類對立體世界的認知,必須先了解20世紀初至20世紀90年代末,這100年來幾何抽象藝術發(fā)展的歷史,也就是藝術史上的構成史。構成史的100年,分五個發(fā)展階段,無論構成史的哪個階段,樂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們都在為人類對立體世界的認知與表現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2 基于現代藝術設計美學特征的影響
現代設計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學科,其涉及各種領域,且用途廣泛。然而,立體構成則是一種設計基礎方法,也是一種探尋形態(tài)的基本途徑。在傳統(tǒng)的立體構成設計中,我們主要是研究運用物體點、線、面、塊等形態(tài)要素進行空間的組織和編排,并倡導構建物體之間的美學原則。其目的是揭開立體造型的基本規(guī)律,闡明立體設計的基本原理[2]。
以景觀設計專業(yè)方向為例,景觀空間有不同的空間屬性,并由此產生出各不相同的空間特質,這種空間屬性既來源于景觀材料、細部和尺度也取決于空間組合的整體感。空間形態(tài)可以為功能服務,同時功能也造就了空間形態(tài)。伴隨著現代繪畫、現代雕塑、現代材料的產生和發(fā)展,中西方現代景觀設計風格也是百花齊放地自由發(fā)展。例如,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設了九大工程,拉維萊特公園就是其中的一項。用立體構成的思維方式解讀拉維萊特公園,有助于景觀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在低年級階段主動探索設計理論對設計實踐的影響,并通過經典案例的產生、設計、施工、落成、使用、維護等過程鏈中,找到設計思路、設計目標和設計成果的對比與因果。
以當前比較熱門的公共藝術裝置設計為例,公共藝術裝置設計不再是一門單純的藝術形式,它與建筑設計和環(huán)境藝術設計密不可分,同時,立體構成與裝置藝術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裝置藝術按塑造手法分為抽象裝置、意向裝置和具象裝置。抽象裝置是藝術家通過形態(tài)表達其自身的主觀意念,作品的抽象構成和視覺效果影響著觀者的心理,從而產生美感。立體構成作為抽象裝置的造型手段,利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手法,盡可能地以造型、材料和工藝的美感來體現環(huán)境的魅力,再結合動態(tài)和聲光電的表現充實體驗者的感官。在立體構成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到立體造型的本身,更要結合動態(tài)及裝置等載體去表現。不能把大量的動手和實踐操作僅停留在靜態(tài)的設計范疇,但隨著流媒體時代的發(fā)展,立體造型往往會與材料、空間、運動等因素綜合在一起,運用動態(tài)的語境之下的表達方式去詮釋它真正的表達價值。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的靜態(tài)造型拓展到動態(tài)實踐中去,進而更好地適應現今的多維度的表達趨勢。
3立體構成在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改革教學內容
1)以基本材料結構塑造立體造型的運動變化
學習立體構成與學習平面構成是一脈相承的,在基礎理論部分可以說是互通有無的。同時,在立體形態(tài)構建中,需要遵循美學的設計原則,將立體形態(tài)有規(guī)律地組織起來,通過排列、分割、整合等手段將材料表現在三維空間中進行構建,以達到視覺上的愉悅,這種要遵循的美學原則,即形式美法則。同時,立體構成的塑造離不開對材料的加工,材料的特點決定了立體構成的形、色、肌理等外在的表達,其材料的質地也會對結構的牢固及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所以對材料的研究在立體構成的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對材料進行詳細的了解才能選擇適當合理的加工方式,才有益于立體造型的表達。
2)以動態(tài)視錯覺拓展三維空間的視覺體驗化
立體構成的實訓練習,可以從最基礎的“半立體構成”開始著手,通過卷曲、折疊、切割、挖孔等手法從平面的形態(tài)向三維空間過渡,這是從平面到立體的最基礎的過渡練習。“線材”在立體造型里往往以群化的形式出現,在長短、粗細、疏密等的變化下產生豐富的視覺沖擊力,體現形式美感;“面材”是視覺上最有效的載體,面有曲面和平面之分,在三維空間概念下的面是有厚度的,其構成的位置、方向、角度的變化因素都非常重要;“塊材”是線與面的結合體,具有長度、寬度和厚度,具有體積感和重量感。塊材的構成講究造型的剛柔、曲直、大小等因素的變化以及空間的對比等。所有前期構思、頭腦風暴、材料選擇、設計制作、反思修正的過程化表達是整個立體構成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會在真實與虛擬的視覺空間轉換下表現更為復雜的立體和空間。在動手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嘗試改變視覺空間的路徑,這種訓練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3.2 改進教學方法
立足于21世紀的時代背景,面對當前設計領域分工越加專業(yè)化,立體構成課程安排的教學目標也從僅局限于輔助平面設計類專業(yè)學生的設計基礎技能,發(fā)展成為著重提高各個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在三維空間中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造型能力及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當今數字媒體融合的語境下,立體構成課程的學習和展示已然延伸到綜合媒體的運用,如何突破傳統(tǒng),利用當前新技術,多元化立體構成的成果展示方式,也成為本教材的特色創(chuàng)新點。學生課程作品不僅可以通過課堂實地展示,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等線上平臺進行展開,還可以通過后期視頻輸出的方式完整演繹了學生從設計前期構思到虛擬成像實現的全過程,以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3]。
1)三維數字化技術在立體構成中的優(yōu)越性
三維數字化是當前科技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下的產物,立體構成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視角、造型塑造能力、三維思考能力以及設計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傳統(tǒng)的立體構成是配合材料、光影、制作手法等,使用理論講解結合手工模型制作展開,而在當今新媒體融合的語境下,立體構成的學習和展示以綜合媒體的運用為媒介,可以更好地完成學生三維空間思維轉換和三維創(chuàng)作能力培養(yǎng)。立體構成的成果展示不僅可以通過實地展覽,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等線上平臺進行展開,還可以通過后期視頻輸出的方式完整演繹了學生從設計前期構思到虛擬成像實現的全過程。這種三維數字化表現形式的導入,可以全方位地觀察事物細節(jié)及時調整形態(tài),以增加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這既節(jié)約材料和場地,又讓傳播范圍更廣,表現方式更新,展示手段更便捷。
三維數字化技術下的立體構成課程重點是三維空間的造型塑造和創(chuàng)意,難點是實現思維的過程。在傳統(tǒng)課堂中,立體構成主要利用實體材料去展現,而在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的新課堂中,是將形態(tài)借以三維數字化技術,通過三維軟件為媒介呈現。利用“新技術”結合各個藝術類專業(yè)的特點,可形成良好的課程銜接,讓學生更快融入專業(yè)方向的學習和適應數字化表達。
2)3D打印技術在立體構成中的優(yōu)越性
3D打印技術和傳統(tǒng)立體構成課程都是通過對三維物體進行有目的的改造達到一定審美和功能的實現,兩者在追求的結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D打印技術不僅能彌補傳統(tǒng)立體構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不足,而且能將抽象的設計思維轉化成為具象的三維實體,方便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概念、復雜的結構以及繁雜的制作程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立體構成以視覺為基礎、力學為依據、造型為核心,強調形態(tài)的抽象表達和空間塑造。傳統(tǒng)教學的實際造物活動常受限于材料獲取、材料加工及人工拼接等問題,針對新媒體動畫專業(yè)的學生,可不畏難于材料的獲取、加工等一系列問題,可利用三維軟件取代大部分的創(chuàng)作過程,解決創(chuàng)作過程中隨時修改等問題,為后續(xù)實物模型制作提前作出規(guī)劃[4]。立體構成自身具體較高復雜特性,在3D打印技術誕生前,立體構成作品相對比較單一,設計者主要憑設計圖紙想象產品,即便利用電腦也不能呈現出3D 打印成品效果。3D技術誕生讓藝術設計變得更加直觀和便利,只要將設計信息輸進電腦,想法即可直接轉變成成果。
4結合網絡資源庫建設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新局面
4.1 網絡教學資源的現狀
近年來,教育部著力打造教育“三位一體”平臺,即寬帶互聯(lián)網學校、優(yōu)質資源教室、全民教育網絡空間、公共教育服務和公共教育管理服務。隨著“三位一體”的普及,網絡教育資源已經進入學生的課內外生活,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和思考[4]。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風暴的爆發(fā),師生跨越空間,搭建網絡橋梁,進行教學交流,更新課內外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知識共享。然而,此類資源大多需要付費,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此外,此類教育資源的服務對象多為考級、競賽、專項輔導,資源的內涵還不夠大眾化、全民化,這種資源的使用效率和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fā)掘。
網絡教學資源是利用多媒體在網絡上展示教學內容,實現綜合教學系統(tǒng)的一種新型媒體,它具有資源豐富、動態(tài)互動的優(yōu)勢。根據《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說明》的分類方式,將網絡教學資源分為媒體材料、示例材料、試點基礎材料、學習材料和網絡材料、在線課程材料、資源目錄材料、問答材料和文檔材料。它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教育信息,可以充分實施,并以數字形式在互聯(lián)網上傳輸資源。例如: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師開發(fā)制作、市場購買、免費下載的數字資料、各類文字、聲音、動畫及視頻資料等。網絡設計類基礎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到高校相關課程教學的特點和對網絡教學資源的需求,并充分發(fā)揮網絡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從而提高網絡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
4.2 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庫的方法
設立網絡教學學科建設部,主要利用高校公共網絡平臺,設立相關的學科之間教學互助,綜合專業(yè)建設的整體優(yōu)勢,探索出適宜的專業(yè)建設框架與思路,畢竟學習是一種綜合實踐能力。網絡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資源的構建要與網絡藝術教學、網絡教學等方面相結合,充分利用數字媒介技術,使網絡教學資源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實用性,網絡環(huán)境、數字媒介等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5]。高校教學系統(tǒng)服務平臺建設是高校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革新的有利條件。安裝和配置操作服務器由高校和企業(yè)網絡中心技術人員合作完成。配置和文件傳輸環(huán)境、視頻會議平臺、培訓資源管理平臺、網絡培訓平臺、網絡教材、數字圖書管理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
5 結束語
現代設計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優(yōu)秀的主題資源。它可以通過動態(tài)和靜態(tài)媒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性的展示。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通過靜態(tài)媒體學習現代設計知識,通過動態(tài)媒體更加方便快捷地提高學習效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深學生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理解和吸收知識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解決,大大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