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鑫
【摘要】 《西游補》成書于明末清初,是董說創(chuàng)作的神魔小說。該作品以行者之“夢”為敘事主線,敘述行者在夢中的離奇經(jīng)歷。作為《西游記》續(xù)作中成就最高的一篇,《西游補》情節(jié)離奇怪誕、出人意料,具有意識流特點,但各情節(jié)銜接流暢,合乎邏輯,敘事手法高超。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分析作品敘事特色,并根據(jù)董說的個人經(jīng)歷與歷史背景揭示《西游補》的思想主題。
【關(guān)鍵詞】 神魔小說;《西游補》;董說;敘事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3-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05
一、《西游補》作者及生平
《西游補》成書于崇禎十三年,該書接《西游記》“三借芭蕉扇”情節(jié),寫行者化緣途中被鯖魚精所惑,誤入鯖魚精夢境,在小月王國、青青世界、古人世界等的離奇經(jīng)歷。章學(xué)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盵1]作于明末清初的《西游補》,飽含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審視和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注。
董說(1620—1686),明末清初小說家,出生于湖州南潯豪門望族。其曾祖董份歷任禮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要職,當(dāng)時董家在江南風(fēng)光無兩。然而,由于董家過分圈土等,萬歷二十二年,百姓們圍攻并狀告董氏,引發(fā)了震驚朝廷的民變。董家從此一蹶不振、身槁產(chǎn)落,家財“不數(shù)月存者十僅二三”。[2]
董說自幼愛學(xué),七歲時師從南潯趙長文學(xué)習(xí)。他喜歡早起,“星燦燦,且櫛且沐”。[3]董說九歲那年,其父董斯張下世,年幼的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在《楝花磯隨筆》中記載:“余九歲,借庵先生捐館舍,從此書堂中如盲無杖,此小時厄也?!盵4]十四歲時,董說成為秀才,不久成為廩膳生員。二十歲時,董說參加鄉(xiāng)試落榜,他看清了科舉考試的丑惡面目,悲憤不已,棄所作應(yīng)制之文。崇禎十四年正月,董說拜復(fù)社領(lǐng)袖張溥為師。明亡后,董說屏跡豐草庵,不與世人相見。他大量創(chuàng)作詩歌,抒發(fā)故國之思。三十四歲時,董說拜故國派和尚領(lǐng)袖弘儲為師,之后的董說為東南沿海的反清復(fù)明活動出謀劃策,幫助抗清失敗的志士。晚年的董說隱居在豐草庵潛心著述。故國已亡,復(fù)國無望,董說的內(nèi)心壓抑痛苦,為了擺脫心靈上的苦悶,他把精力寄托于奇行怪癖上,如嗜夢癖、取名癖、香煙癖、聽雨癖等。這些癖好是董說慰藉心靈的方式。
二、《西游補》敘事特色
(一)嵌套性的夢境主線
“夢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生理現(xiàn)象與精神現(xiàn)象,自從有人類以來,它就作為人的一種生理功能與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著?!?[5]從宋玉的《高唐賦》開始,文學(xué)中出現(xiàn)了許多以夢境為主線的作品?!墩碇杏洝?《南柯太守傳》《牡丹亭》等都通過夢境展開故事主線。而《西游補》更進一步,營造了重疊嵌套的多重夢境空間。
全書由行者一個接一個的夢境構(gòu)成。行者在夢境中首先進入新唐境界,聽一宮人在綠玉殿提起“驅(qū)山鐸”,欲借之用以西天路上降妖,后得知師父被新唐天子任命為西天殺青掛印大將軍,又欲尋師;尋師途中進入青青世界的萬境樓,看放榜之日儒生百態(tài),與綠珠、西施等飲酒吟詩;入古人世界化身為虞美人與項羽談情說愛,聽項羽講平話;通過玉門脫身后滾入未來世界,被青衣童子邀請作半日閻羅天子,審秦檜拜穆王;被新古人推入水中重回青青世界,隨唐僧出征西戎,與自己的兒子波羅蜜王在戰(zhàn)場廝殺,最后被虛空主人喚醒?!段饔窝a》中的夢境空間是具有嵌套性的:青青世界的萬境樓通往古人世界、未來世界和曚瞳世界。作者用嵌套性的夢境主線,使全書情節(jié)跳躍扭曲、無跡可尋,行者如同進入現(xiàn)代穿越小說中的時空隧道,與不同人物發(fā)生際遇,這在古代小說中是獨樹一幟的。
(二) 雙重時空敘事
1.現(xiàn)實時間和心理時間
第一回中,作者提到了客觀時間?!霸捳f唐僧師徒四人自從離了火焰山,日往月來,又遇綠春時候……忽見前面一條山路,都是些新落花、舊落花鋪成錦地,竹枝斜處漏出一樹牡丹?!盵6]1此處點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春季。中國小說常常通過不同季節(jié)渲染人物心境,或者隱喻人際關(guān)系、人物命運。[7]萬物至春,漸次復(fù)蘇,在落英滿地、牡丹盛放的環(huán)境下,人也容易春情勃發(fā)。這為之后行者與唐僧關(guān)于“牡丹紅否”的辯論以及行者打殺春男女,陷入鯖魚精的夢境做了鋪墊,點明“破情立道,情之磨人”的主題,推動了劇情發(fā)展。在十六回又提到客觀時間?!罢f罷,狂風(fēng)大作,把行者吹入舊時山路,忽然望見牡丹樹上日色還未動哩?!盵6]73這是行者夢醒的時間,“牡丹樹上日色還未動”說明時間極短,不過須臾,且照應(yīng)了第一回的時間描寫。
小說第二回中首次出現(xiàn)心理時間的描寫?!皡s說行者跳在空中,東張西望,尋個化飯去處,兩個時辰,更不見一家人,心中煩躁?!盵6]6行者在此時已陷入鯖魚精夢境而不自知?;墐蓚€時辰無果致使行者焦慮煩躁,為下文行者闖入新唐王國作奠基,使劇情推進流暢自然。從此,作品中的夢境時間開始混亂無序,如第四回行者從“天字第一號”鏡中看儒生百態(tài);第五回行者通過“天字第二號”鏡進入古人世界,化身為虞姬與西晉石崇的寵妾綠珠、春秋時期的西施等飲酒對令,教唆項羽斬殺真虞姬,聽項羽講平話。再如第九回中本屬唐朝的行者進入未來世界審判南宋初期的秦檜,拜岳飛為師。這些都體現(xiàn)了夢境時間的混亂。
2.客觀空間和夢境空間
《西游補》客觀空間是行者化飯途中。第一回寫道:“行者讀罷,早已到了牡丹樹下……行者見他不醒,大笑道:‘徒弟,我先去也!竟往西邊化飯去了。”[6]5此時行者回到牡丹樹下,戲弄八戒無果后,便獨自化緣去了。十六回中行者被虛空主人點醒,回到現(xiàn)實,文中再次提到客觀空間:“說罷,狂風(fēng)大作,把行者吹入舊時山路,忽然望見牡丹樹上日色還未動哩?!盵6]73此處點明行者醒來的地點是牡丹樹旁,與第一回遙相照應(yīng),小說的現(xiàn)實空間始終在這條山路上,不涉及現(xiàn)實空間的轉(zhuǎn)換。
《西游補》的心理空間跨度極大。如第二回行者奔上凌霄,但天門緊閉。之后行者化為粉蝶兒,飛進新唐王宮。第四回行者闖入青青世界的萬境樓,與鏡中人物對話。作者又以青青世界中的萬境樓為基礎(chǔ),構(gòu)建了古人世界、未來世界和曚瞳世界。如行者通過“天字第二號”鏡跌入古人世界的握香臺,與各美人吟詩作對、互訴情怨,之后又通過魚霧村的雙面玉門滾入未來世界,在地府中審問秦檜。再如第十三回行者被新古人推入池水又回到青青世界,在綠竹洞與一老翁游仿古晚郊園。心理空間在空間維度上不是平行的,青青世界萬境樓中的“天字第二號”鏡只能通往古人世界,古人世界的魚霧村中有條伏路通往未來世界,未來世界中又有一條伏路通往曚瞳世界。
總之,作者采用雙重時空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使作品情節(jié)不受現(xiàn)實世界的束縛,通過一個個荒誕離奇的夢境,揭示作者的意識流動。
(三)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
《西游補》篇幅雖短,卻包含大量的心理描寫。孫悟空是此部作品中絕對的主角,整部小說以行者的夢境經(jīng)歷為主線,有眾多行者內(nèi)心獨白的文字。
如第一回行者打死團團圍住的“男女城”后怕師父怪罪,有大段心理獨白:“老孫只想后邊地獄,早忘記了現(xiàn)前地獄……今日師父見了這一干尸首,心中惱怒,把那話兒咒子萬一念了一百遍,堂堂孫大圣就弄做個剝皮猢猻了!你道象什么體面?”[6]3行者忌憚唐僧念緊箍咒,這關(guān)照了原著情節(jié),喚起了讀者對《西游記》的某些回憶,體現(xiàn)了師徒關(guān)系的緊張;第五回中,行者落入握香臺化身為虞美人而不自知,見到綠娘面對自己潸然淚下,不禁心生疑惑:“奇怪!老孫自從石匣生來,到如今不曾受過男女輪回,不曾入煙花隊里,我?guī)讜r認得甚么綠娘?我?guī)讜r做過泥美人、銅美人、鐵美人、草美人來?既然他這等說,也不要管我是虞美人不是虞美人,耍子一回倒有趣?!盵6]20 這段心理描寫詼諧幽默,讓人又看到了原著中靈活機動、聰明伶俐的孫悟空。第六回中,行者假扮虞美人,與項羽并坐榻上。行者心想:“若是便去了,又不曾問得秦始皇消息;若是與他同入帳中,倘或動手動腳,那時依他好,不依他好?不如尋個脫身之法。” [6]27次日清晨,贈嫁進屋請虞美人梳洗,行者又念道:“若是禿禿光光,失美人的風(fēng)韻?!盵6]32為了不引起項羽和侍娘的懷疑,行者學(xué)起嬌弱女子的模樣,推開紗窗,輕捻花葉,在手里擺弄。這些心理描寫都表現(xiàn)了行者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
三、《西游補》的主題
《西游補》成書于崇禎十三年(1640),當(dāng)時的明王朝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中。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全書實于譏彈明季世風(fēng)之意多,于宗社之痛少,因疑成書之日,尚在明亡以前,故但有邊事之憂,亦未入釋家之奧?!盵8]董說通過虛幻的夢境,利用天馬行空的想象揭露明王朝后期的世間百態(tài),譏彈明季世風(fēng)。
(一)對科舉制和儒生的批判
董說二十歲時參加鄉(xiāng)試落榜。在《閭書序》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憤懣:“己卯之役,貴人牛馬滿天下。落落諸子,有懿不錄,無罪被放,竟使明天子甲乙之科,為驅(qū)除吾黨之策?!盵9]董說深感現(xiàn)實不公,他認為科舉考試是朝廷黨派培植勢力、排除異己、相互攻訐的工具。在次年所作的《西游補》中,董說揭露了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戕害。第四回中,行者通過“天字第一號”鏡看放榜時儒生的丑態(tài):“頃刻間,便有千萬人擠擠擁擁,叫叫呼呼,齊來看榜。初時但有喧鬧之聲,繼之以哭泣之聲,繼之以怒罵之聲……獨有一班榜上有名之人:或換新衣新履;或強作不笑之面;或壁上寫字;或看自家試文,讀一千遍,袖之而出;或替人悼嘆;或故意說試官不濟……”[6]16-17
在明朝,由于明太祖“非科舉勿得于官”的諭令,科舉考試成為士子唯一的進身途徑,再加之明中后期社會風(fēng)氣日趨功利化,士子已改變讀書為了“經(jīng)世致用”的初衷,只為升官謀利。八股文以《四書》《五經(jīng)》為命題范圍,考生要以朱熹《集注》為基礎(chǔ)根據(jù)嚴格的形式作文。學(xué)子為了進入仕途,只研讀四書五經(jīng),其他一概不涉獵,思想日益僵化腐朽。顧炎武曾痛心道:“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貴,此之謂學(xué)問,此之謂士人,而他書一切不觀。”[10] 儒生作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應(yīng)擔(dān)任起安邦定國之責(zé)任,而他們只顧求取功名富貴,滿足一己私欲,全無兼濟天下的責(zé)任感。作者借太上老君之口諷刺這些自私自利的腐朽書生道:“一班無耳無目,無舌無鼻、無手無腳、無心無肺、無骨無筋、無血無氣之人,名曰秀士,百年只用一張紙,蓋棺卻無兩句書!”[6]17
(二) 對統(tǒng)治階級昏聵無能的揭露
明后期的幾位皇帝,大多貪圖享樂,昏庸好色。董說在《西游補》中,借行者經(jīng)歷影射了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階級。第二話中行者路過新唐城池,見城旗上寫著“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孫中興皇帝”,他起初不信,后又轉(zhuǎn)念一想:“也未可知,若是一月一個皇帝,不消四年,三十八個都換到了。或者是真的?”[6]7明光宗沉迷女色,縱欲過度,精損過重。病急亂投醫(yī)的明光宗在服用李可灼進獻的紅丸后猝然死去,在位僅二十九天。董說極有可能借《西游補》諷刺此事。第三回中,小月王為了送唐僧直達西天,遍尋鑿天之人,正遇見一干人在空中捉雁,便強迫他們鑿天,鑿天的長官道:“我們別樣事倒做過,鑿天的斧頭卻不曾用慣。今日承小月王這等相待,只得磨快刀斧,強學(xué)鑿天。仰面多時頸痛,踏空多時腳酸。午時光景,我們大家用力一鑿,鑿得天縫開。那里曉得又鑿差了,剛剛鑿開靈霄殿底,把一個靈霄殿光油油兒從天縫中滾下來?!盵6]14明熹宗醉心于制造木器,他重用宦官魏忠賢,任由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殘害忠良、禍亂朝政、胡作非為。這里諷刺了統(tǒng)治者偏聽讒言、用人不當(dāng)。第五回中行者欲求女媧補天,女媧卻外出閑話去了。這影射了朝中無可用之材,身居要職的官員不務(wù)正業(yè)、尸位素餐、備位充數(shù),飽含了作者對明王朝前途命運的擔(dān)憂。
(三)對現(xiàn)實世界的迷茫困惑
董說在《西游補》中著重刻畫了孫悟空“人性”的一面,使其形象向普通人靠攏。與原著中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不同,《西游補》中的行者在夢境中處處碰壁:欲尋師父,卻在未來世界、古人世界間歷經(jīng)波折;欲求女媧補天,卻遇女媧外出閑話;欲向秦始皇借“驅(qū)山鐸”,經(jīng)歷千辛萬苦卻得知“驅(qū)山鐸”剛借與他人;困身于葛藟宮無法脫身時,行者更是急得淚如泉涌,叫道:“師父,你在那里,怎知你徒弟遭這等苦楚?”[5]47
《西游補》成書于大明王朝日薄西山之際,后金對大明虎視眈眈,欲取而代之。帝國內(nèi)部土地兼并日益劇烈,催生了大量流民,軍費的大量開支又迫使政府加大搜刮人民的力度,百姓苦不堪言。江南地區(qū)率先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由此帶來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人的道德感降低,色欲享樂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董說無法袖手旁觀,他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他無可奈何地看著明帝國走向末路,一切都令人失望痛苦、無所適從。作者將自己的精神層面的困惑投影到行者身上,行者在夢境中“求天不應(yīng),求地不靈”的焦慮惶恐正是董說在現(xiàn)實中的寫照,這反映出來明末文人精神層面的困惑。
《西游補》對于受困心理結(jié)構(gòu)的細膩刻畫,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文本本身所傳承的原著的敘事慣性,轉(zhuǎn)而延展出一片豐富的時代心靈風(fēng)景,以及晚明知識分子的感知模式。[11]
四、結(jié)語
《西游補》作為明末清初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品,取得了高度成就:以夢境為敘事主線既繼承前代小說又有所發(fā)展;雙重時空設(shè)定使作品思想不受拘束、嬉笑怒罵、酣暢淋漓;細致的心理描寫刻畫出與原著同而不同的行者形象,使讀者耳目一新。董說借行者之夢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戕害、批判了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無能和反映了明末文人的精神困惑。當(dāng)然,《西游補》的魅力不僅限于此,但因筆者才疏學(xué)淺,論述仍有不足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章學(xué)誠撰,李春伶校點.文史通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56.
[2]茅國縉.董伯念傳[A]//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3](明)董說.董若雨詩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12.
[4]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1.
[5]傅正谷.中國夢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3:1.
[6]董說.西游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李桂奎.傳統(tǒng)時間文化與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特征[J].中國文學(xué)研究,2009,(1):44.
[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7:103.
[9]董說.豐草庵前集[A]//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2.
[10]顧炎武著,張京華注解.日知錄校釋[M].長沙:岳麓書社,2011:679.
[11]張怡微.虛無與情難——讀《西游記》《西游補》[J].
名作欣賞,2014,(13):96.
作者簡介:
李嘉鑫,河南平頂山人,河南理工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古代文學(xué)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