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學(xué)史上關(guān)于海洋的書寫,大抵經(jīng)歷了“不可能”和“可能”兩個階段。在造船技術(shù)落后的古典時代和中世紀(jì),海洋對于人類來說基本上是一個無法克服的存在,東西方的史詩中,海洋總是象征了無盡的困難、艱險,甚至是世界或人世的盡頭。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發(fā)現(xiàn)好望角之后,海洋在歐洲關(guān)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各種敘述中才逐漸變成“可能”。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歐洲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稍早(1405—1433),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雖然鄭和船隊一系列海上探險的目的、航行范圍以及相關(guān)評價仍存在諸多爭議,但國人的海洋認(rèn)知并沒有獲致根本的改變。而今天,對海洋的認(rèn)知已經(jīng)從科技開發(fā)領(lǐng)域延展到文化研究的層面。
一、新南方寫作與當(dāng)代華語詩壇的海洋書寫
楊慶祥教授在界定新南方寫作時,認(rèn)為“在中國的文學(xué)傳統(tǒng)中,海洋書寫——關(guān)于海洋的書寫和具有海洋性的書寫都是缺席的”,中國經(jīng)典的古代漢語書寫和現(xiàn)代漢語的書寫中,即使有關(guān)海洋的書寫,也基本是“海岸書寫”,即站在陸地上遠眺海洋,而從未真正進入海洋的腹地。人與海洋的關(guān)系,仍然是“人與土地”的關(guān)系的變種,因此他呼吁“新南方寫作”的海洋性,呼吁一種擺脫“陸地”限制的敘事,海洋不僅僅構(gòu)成對象、背景,同時也構(gòu)成一種美學(xué)風(fēng)格和想象空間①。王德威教授在肯定“新南方寫作引人矚目的地理特征首推海洋”的同時,更提出“潮汐、板塊、走廊、風(fēng)土”四個關(guān)鍵詞,拓展“新南方”的文化理論空間,希望這一論述能夠“放大地理視野,超越家國界限”②。張燕玲、東西、林白、林森、朱山坡、曾攀等學(xué)者和作家都對新南方寫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涉及“新南方”的野性氣質(zhì)、想象思維、地方記憶、地理區(qū)域、世界眼光、語言特色、文化心理等③,為后續(xù)的討論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借鑒。
從海洋書寫方面來考察,當(dāng)代華語詩壇較有建樹的前輩詩人有郭小川、蔡其矯和洛夫。其中郭小川出生于河北豐寧(原屬熱河?。?,1933年之后遷居北京。蔡其矯出生于福建晉江,青少年曾遷居印度尼西亞,晚年定居福建。洛夫出生于湖南衡陽,主要生活在臺灣(曾短暫移居加拿大,后重新遷居臺灣)。在地理區(qū)位上,除郭小川之外,另兩位詩人都可劃入“新南方”的地理范圍。若從“海洋性”來考察,郭小川的《致大?!放c他的《望星空》,在創(chuàng)作靈感和哲學(xué)思辨上非常相似,都是生命個體面對浩瀚的天空與大海時的感悟和冥想,這種感悟和冥想可以追溯到曹操的《觀滄?!泛完愖影旱摹兜怯闹菖_歌》,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是楊慶祥所定義的“海岸書寫”,并不是真正的海洋書寫。
相比而言,蔡其矯的長詩《徐福東渡》《海上絲路》《鄭和航?!芬约啊恫ɡ恕贰洞ń栕印返纫幌盗袑懘蠛?、江河的詩作,則具有真實的海洋視角和具體的海洋體驗,他寫出了水手與大海、纖夫與河流(河流在他的詩中可以視為大海的替身④)的對話和搏斗,以及人面對大海和不可違逆的巨大自然物象時的坦然及尊嚴(yán),因而有“海的子民”的稱號。洛夫因為遠離故鄉(xiāng)和祖國,并且經(jīng)歷了自我的二度流放(指詩人晚年短暫移居加拿大),他的創(chuàng)作一直被批評家用離散、漂泊等術(shù)語來標(biāo)識,尤其是移居加拿大期間創(chuàng)作的長詩《漂木》。今天看來,曾有過海軍生活經(jīng)歷的洛夫,他的長詩《漂木》已經(jīng)告別了自己駕輕就熟的戰(zhàn)爭題材、思鄉(xiāng)題材等可用“離心”“向心”⑤來歸納的單向度作品,而變得豐富和深邃。據(jù)洛夫自述,他一直在思考的“天涯美學(xué)”主要內(nèi)容有兩個,一是悲劇意識,一是宇宙境界,前者指“個人悲劇意識與民族悲劇經(jīng)驗的融合”,后者指“詩人應(yīng)具有超越時空的本能,方可成為一個宇宙的游客”。關(guān)于《漂木》的創(chuàng)作,詩人說“最初的構(gòu)想只想寫出海外華人漂泊心靈深處的孤寂和凄涼,但后來一面寫一面調(diào)整了方向,而逐漸轉(zhuǎn)為對生命全方位的探索”⑥。由此可見,洛夫的“天涯美學(xué)”,跟許多作家所說的世界視野(而非執(zhí)念于某一中心或南北對照)不謀而合。而他所說的“對生命全方位的探索”,或者可以理解為對存在的探索,與楊慶祥所說的“文化的雜糅性”有交叉之處。
進入21世紀(jì)以來,書寫海洋的華語詩人中,龐白是頗具特質(zhì)的佼佼者之一。一輩子離不開大海的龐白出生于廣西合浦,常年在海邊(北海)生活,就讀的院校和專業(yè)都與大海相關(guān)(海運學(xué)校和海事大學(xué),海船駕駛專業(yè)),并有過海洋航行的經(jīng)歷。對于這樣一位愛海、懂海的詩人,大海給他的生命體驗與普通讀者所熟知的“常識”很不一樣。有的詩人寫大海,總寫那些壯麗、華美、明亮的一面,而龐白關(guān)注的是另一面:沉默——他甚至用更直接的詞:“黑暗”。對大海,他有著某種敬畏,他非常迷戀自己的這種敬畏,為這一份敬畏他不間斷地與大海對話。從文學(xué)史的角度說,龐白筆下的大海,寫出了前人所沒有(或不愿意)特別注重的另一個層面:死亡、永恒、未知、可能……
二、來自水星街的聲音:
“空白,是大海的全部”
龐白的第一本詩集是《水星街24號》,這個書名帶有某種感恩和懷念的意味,因為水星街24號是詩人童年、少年居住的老屋。這本詩集記錄了詩人的成長,也預(yù)示了他面對大海思索“世間的事”(龐白的第二本詩集名為《天邊:世間的事》)的某種方式。
詩集開篇是一首《像木匠一樣愛我》,“不想做什么高貴的挺拔/不想做什么珍貴的流芳/只愿做一根木頭/做一根結(jié)實的木頭/做一根有些小蟲眼的木頭/做一根看起來不怎么樣/卻剛合你心意的木頭∥如果是這樣/我知道你就會/像木匠一樣砍我/像木匠一樣刨我/我知道你就會/像木匠一樣愛我”,這可以看作一首贈給父母、愛人或師友的詩,詩中的人生理想并不高遠,且容許小缺陷,期待并接受他人的打造塑形。但恰恰是這種平凡真實的自我期許和帶些施虐成分的愛,使我們共鳴和動容。在《祝福每一朵花》中,詩人希望每一朵花都擁有它們的愛情,即使它們的愛情只是一次野合或者在雨中瞬間被打殘,同時希望每一朵花都擁有它們的失戀,即使它們生長在山野或者開在骯臟的瓶子中,一生走在死亡和被嘲弄的邊緣。最后,詩人更希望每一朵花“擁有足夠的陽光、雨水/自由的空氣/希望它們開得更像一朵花/在漸漸昏黃的落霞中/搖晃”。平凡,包容,不講求完美,但強調(diào)生命的權(quán)利和尊嚴(yán),這是龐白觀察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他思考大海的方式。
龐白較早正面書寫大海和航海生活的組詩是《大海比沉默無聲》,在這組詩中,他一方面贊美燈塔帶給船員的溫暖,歌頌向大海深處駛?cè)サ暮酱?,一方面真實地刻寫在海面上折騰的水手們的困頓生活及心理狀態(tài),思索生命在宇宙間的重量。組詩開篇《從一聲笛鳴開始》寫出航船駛向深海的悲壯:
這里是南方以南,北部灣北部
這里是北海海域。船開始動了
船在水中滑行,以飛的姿態(tài)
推開水,推開風(fēng)
推開所有的目光。往南,往更南
進入太平洋
緊接著寫到人對于大海的拋棄和背叛,海面荒涼,星辰慘白,臺風(fēng)巨浪,以及在沒有晨昏的航程中船員的孤獨、迷茫、落寞、無望、疾病與死亡(包括《坐標(biāo)》中在海圖上用經(jīng)緯度所標(biāo)注的海上失蹤)。航行中,詩人“理解了這個世界的轉(zhuǎn)動/它把干凈、寬敞、明亮的部分/背對著我們。讓我們做個幸福的人/看到所有黑暗、蒼涼、無望/看到自己的重量比一片樹葉更輕/在大海深處游魂一樣自由飄蕩”(《自白書》),在絕望的甲板上,他開始了對死亡的注視:“現(xiàn)在,我更關(guān)心那些翻騰/以及翻騰下面的東西/沉船。白骨。魚類。海溝/海藻。塵埃。天外的或者遠古的/如果有一天,大海徹底翻騰/我們這些在海面上折騰的人/在海面或者海底/會不會比一根白骨存在更久?!保ā斗v下面有什么》)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海洋航行,見識了無限蔚藍的浩瀚和恐怖的人,才會有如此真實的生命體悟。而說出這樣的感悟,則需要作為一位詩人的藝術(shù)良知和勇氣。
龐白的第二本詩集《天邊:世間的事》(詩與散文詩合集)和第三本詩集《唯有山川可以告訴》(散文詩集),都延續(xù)和強調(diào)了對于大海的個我感受。如:“面對大海,除了用遼闊、壯麗、恐懼、神秘……來形容,我們還能想出些什么別的詞語?/蔚藍的海拔、無邊的從容、凹凸的不規(guī)則、無法回避的關(guān)注,不由自主地?fù)u晃,漫天的寂靜……”(《形容大?!罚┐嗽娤仁杖朐娂短爝叄菏篱g的事》,后又作為組詩《向南,觸摸大海》的《?!ぢ牎返谝还?jié)收入詩集《唯有山川可以告訴》,足見龐白對它的重視?!逗!ぢ牎肪o接著的第二節(jié)寫道:
沒有驛站。沒有古道。沒有人聲鼎沸,甚至沒有鳥的影子。
蜿蜒的船的痕跡,在身后迅速遠去,消失。
沒有記載功過的碑牌,沒有盛裝,沒有是非的牢籠,沒有人為的歷史,甚至感情的敘述。
白茫茫的、蔚藍的、灰的、紅的、黑的,無法訴說的顏色,反復(fù)演變、滋生和消逝。
以物事的本質(zhì)而不是升華再現(xiàn),用天底下最巨大的咸澀和苦難覆蓋生命,同時為生命守靈:
這里是大海!
“以物事的本質(zhì)而不是升華再現(xiàn)”,這就是龐白書寫大海的態(tài)度和方式。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中國詩壇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詩學(xué)革命,主張“從隱喻后退”⑦,回到常識,重返民間。卓有建樹的詩人是韓東和于堅。韓東的《你見過大?!贰队嘘P(guān)大雁塔》,把人為賦予在大海、大雁塔之上的文化想象掀掉,把它們還原為平常人所看到的真實景觀。于堅的《對一只烏鴉的命名》等詩作,則清除對天鵝、海燕、海鷗及烏鴉等建立在人類喜好愿景之上的文化想象,把它們還原為不同種類和習(xí)性的鳥。作為超自然力的大海、沙漠、星際等,更需要重新審視(近年來災(zāi)難題材影視作品獲得全世界的關(guān)注即是一個明證)。龐白的《水上人家》寫道:
臺風(fēng)、朝陽、晚霞、浪濤……
這些宏大的事物,一天偉大他們無數(shù)次。但他們只需要塵土。一絲塵土,幾株稻草,三兩聲牛哞,一串小兒啼哭,日子里無處不在的尋常,是他們的遙不可及。而遙遠給大地裝上了一架滑輪,把他們押送到大海里去。
所謂遼闊、壯美,對他們而言,只是觸手可及的死亡。
所以他們不說永久:瞬間即永久,即一去不復(fù)返,即所有的從未來臨。
在《所有的眺望都將陸續(xù)返回》一詩中,詩人也有類似的感觸:“眺望只能是感受,而非看見。/浩渺面前,所有飛揚的驕傲平靜下來時,大海依然無限,而人心只能有岸。/人類對海洋的胡思亂想,大海從來不置可否?!倍犊瞻准慈俊芬辉?,詩人對于人類所渴望的不朽、永恒,更是作出了自己的反思:
海是天,海是地,海是他們的全部。
除了極少數(shù)人(比如哥倫布、鄭和,還有誰呢?)在海里青史留名,絕大部分,都消失于茫茫海天——甚至不如一片貝殼。
誰能給他們的苦難、夢想和守望定義?
誰又能評判他們執(zhí)著、眷戀和生死的分量?
…………
那些把無邊蔚藍放飛上天的人,他們一出發(fā)就已經(jīng)完成使命,留給我們的,是無從設(shè)想的長久空白。
空白,是大海的全部,他們的全部。
當(dāng)然,作為水手,龐白不曾悲觀,而是對大海充滿了感激和禮贊:“彼岸終將在歲月流逝中成為此岸,水手必將老去,而歌謠依舊青春。/我告誡自己,生命的浪花,必將高高躍起。/只因為一滴海水的光澤,即使黑暗中殘燈如豆,咸澀也是滋潤;/只因為一聲笛鳴的呼喚,相信出發(fā)就能抵達——/愛所有黑暗,正如愛所有明亮!”(《?!わL(fēng)》)詩人感恩大海讓自己認(rèn)識黑暗,學(xué)會更加珍惜世間美好的一切,他依然相信帶給航海者溫暖的燈塔。在新出的第四本詩集《落進大海里的雨》里,有一首50多行的《燈塔》,龐白延續(xù)著早年《大海比沉默無聲》組詩中一首同名短詩的“溫暖”,歌唱燈塔讓身處黑暗的自己始終選擇相信——“相信世間萬物的存在、萌生、翻騰和力量/相信遠處有光亮,內(nèi)心便有溫暖/相信心懷溫暖,期待即彼岸”。
三、行走廣西:“故無所謂天地,
隨便一塊石頭都是家”
大海的無限、永恒、未知和死亡,浸染并形成了龐白觀察世界的方式。體驗了大海的無邊,更能感受生命的渺小,經(jīng)歷過嚴(yán)峻的死亡考驗,更能超越現(xiàn)實社會的功名利祿和恩怨情仇,而代之以一種平常心。他把這種對大海的感激,把自己對大海的情懷和態(tài)度,用來寫他所觀察到的日常事物和廣西的山川大地。
在龐白的幾部詩集及散文集《慈航》的非海洋題材作品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海洋情懷和海洋視角。詩人平靜地、仔細地打量世間的人和事、山川和城鎮(zhèn),靜靜地記錄并與它們進行對話。他有時說出自己的感悟,有時甚至什么也不說,選擇沉默,因為真實的物象把什么都訴說了,不需要添進自己的話語。所以他的很多詩作(包括散文詩)都很短,耐人咀嚼。比如散文詩《延綿數(shù)里的靜默之后》,只有兩句:“離世界漸遠,離我更近。/馱娘江的流動,黑暗中帶著濃濃的遺憾,朝陽里卻睜開歡喜的眼睛?!边@種遺憾和感恩,是每一個人都經(jīng)歷過而又有意無意忽略的。當(dāng)代詩人寫“睜眼”的詩句,顧城有著名的“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睜開了一只眼睛”(《楊樹》)。龐白沒有顧城的童話思維和受創(chuàng)噩夢,他超越了朦朧詩人的英雄色彩,又經(jīng)驗過第三代詩人把事物景觀化的還原實踐,他其實更像是一個含蓄的浪漫主義詩人,以平淡的敘述蘊含人世的悲喜。
雖然龐白早期的作品也有對于廣西地方風(fēng)物的描寫,但2018年出版的散文詩集《唯有山川可以告訴》是詩人有意為之的一次“收攏感受”之舉。在《后記》中,他說“寫一本行走廣西的散文詩”是自己多年前就有的想法,“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對后世的我們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我相信他們的委屈和恥辱,驕傲和歡樂,仍然留存山川、河流和土地深處,看不見,但能感覺到。我想尋找、聆聽,想看一看他們的生活,想感受一下他們的前生后世”⑧。作者雖自謙“走馬觀花”,但書中篇什與流行的“文化散文”全然不同。龐白并不試圖去整理廣西各地的地方名勝、名人游記、傳說歌謠等,甚至也不去描繪地方景觀,每一首散文詩寫的都是自己在廣西各地行走時的內(nèi)心感受。這種具有一定延續(xù)性的個人觀感,其實是作者由外及里、有感于地方風(fēng)物和歷史文化而進入體悟生命的過程,與他的海洋書寫異曲同工。如寫桂平西山的《西山晚鐘》,先交代古城的地理位置:“北回歸線,陪黔江、郁水來此,進潯江,見東塔回瀾,并見證了大成國國都秀京,如飛塵,落下來,成城——潯州古城?!苯又惆l(fā)自己的感悟:
“塵世路間,不覺忙忙終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刻?!?/p>
天地間的冷暖,在世間一角,相濡以沫。
那么多平靜,一點漣漪的愉悅,就可以把自己淹沒。
而歲月無言,在山坳,去留無意。
晚鐘聲起。
行筆簡約,無意在古城的文化歷史中逗留和停駐,可謂心無旁騖,直抒胸臆。散文詩的形式很適合龐白,他也是當(dāng)代廣西甚至中國大陸碩果僅存的少數(shù)幾位繼續(xù)進行散文詩文體創(chuàng)作的探索者之一。他常常仔細地摹寫眼前的風(fēng)景、石頭、沙粒、樹木等,還原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以及當(dāng)時的心境,不刻意去提煉或灌輸什么,該簡約的時候,有時他甚至選擇了沉默(留白)。散文詩特有的自由分行就提供了這樣的靈活度,一個句子可以寫得很長,幾十字、上百字,也可以非常短,三兩字,使你讀起來覺得張力很足。如他寫三江侗族自治縣合龍橋的《合龍橋下,蟲鳴喚我以溫順的呼吸》,第一節(jié)寫自己站在橋下,遠處鼓樓,月亮,云,群山。第二節(jié)是:
為紀(jì)念生活的破綻,我愛這陌生的三江,愛巖寨村,愛合龍橋,愛程陽橋。
愛走過橋的所有生靈。
江水蜿蜒,黑暗在我身后,我也愛它們。
愛黑暗中的流動和黑暗中的凝固。
更愛你。
初讀似有突兀之感,前一首詩的“相濡以沫”與古城、西山有何關(guān)聯(lián)?這一首的“生活的破綻”與這村這橋又有什么關(guān)系?想想或又會釋然,這是詩人“此時此地”的心境和感觸,誰都有對于相濡以沫的需求,誰都會有生活出現(xiàn)破綻的時候。
龐白的行走廣西之作,不去鋪寫歷史典故或文化傳說,而是把握人們所共有的生命體驗,時而“借景抒情”(借助特定地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直接抒發(fā)對生活的感悟);時而通過一橋一廟、一木一石溝通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獲得共鳴。譬如他寫南寧的南湖,只注目于湖邊的一株柳樹(《南湖邊,柳樹下》);他寫劉三姐的故鄉(xiāng),將無限感慨投注到一塊石頭上(《什么水面打跟斗》)。廣西植物茂盛,多山多樹多石頭,許多地方常有奇石。龐白對于石頭有著特殊的情感,或緣于他的家鄉(xiāng)合浦縣有一條南流江,盛產(chǎn)色彩繽紛的玉石(人稱南流江石)。在《隨便一塊石頭都是家》中,他寫自己的行走之旅:“經(jīng)過僅僅是經(jīng)過,沒經(jīng)過的,一切也都了結(jié)了。/故無所謂天地,隨便一塊石頭都是家。/用一塊石頭寄存流逝的腳步,用一塊石頭埋葬旅途上的青春,用一塊石頭壓縮無窮思念。/然后,以一道月色普照連綿群山的方式,給想象安置溫暖?!笔^可用于建筑,可坐在上邊歇息,可用來觀賞和收藏,還可以用來紀(jì)念青春、思念親友,睹石思親,有親人的地方、可以休息的地方,就是溫暖的家。
可以說,龐白的行走廣西,雖然沒有對廣西這片土地進行更深的挖掘,但通過自己的尋找和聆聽,還是完成了他在《后記》中所說“想看一看他們的生活,想感受一下他們的前生后世”的初衷。其實,詩人是在精神層面上把祖先們對此地的感知親歷了一遍。龐白的“行走”及其地方書寫所帶有的海洋視角,讓我想起“走遍全中國,追尋歷史文化的足跡,反照現(xiàn)實”⑨的蔡其矯。而他的一些感嘆山川蒼茫、人生有限的散文詩,又讓人聯(lián)想到洛夫的禪詩。筆者曾撰文討論蔡其矯的海洋詩歌和他特有的海洋視角,認(rèn)為即使在書寫地域性題材的詩作中(如《福建集》和寫大西北與西藏的一些詩章),仍常??梢娨环N化了裝的海洋思維⑩。蔡其矯是這樣把行走和海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向來崇拜李白和蘇東坡,他們的詩是行走的詩。郭沫若早期《女神》中在日本寫的短小精干的抒情詩也是行走的詩。艾青早期流浪中的詩和晚年訪問智利和歐洲的詩同樣是行走的詩?!薄按笞匀皇秦S富的,海只是其中之一……不關(guān)注海洋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11洛夫在經(jīng)歷二度流放后重新審視自己的天涯美學(xué),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尋求“純詩”“真我”。他認(rèn)為“純詩乃在發(fā)掘不可言說的隱秘,故純詩發(fā)展至最后階段即成為‘禪,真正達到不落言筌,不著纖塵的空靈境界其精神又恰與虛無境界合為一個面貌,不分彼此”;而“真我”,就是把自己“化為一切存在的我”12。蔡其矯的“行走”觀和洛夫轉(zhuǎn)向以老莊為代表的東方美學(xué)觀,或可給予龐白一些啟示,或也可以給討論中的“新南方寫作”帶來一些思考。
【注釋】
①楊慶祥:《新南方寫作:主體、版圖與漢語書寫的主權(quán)》,《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
②王德威:《寫在南方之南:潮汐、板塊、走廊、風(fēng)土》,《南方文壇》2023年第1期。王德威教授的文題呼應(yīng)周蕾的《寫在家國以外》,更顯其“超越家國界限”的建議。
③見《南方文壇》2021年第3期“批評論壇·新南方寫作”專欄。張燕玲最早關(guān)于“新南方寫作”的文章《近期廣西長篇小說:野氣橫生的南方寫作》發(fā)表于2016年3月18日的《文藝報》。
④據(jù)蔡其矯自述:“五十年代我懷著一貫的愛國熱情和出于天真的浪漫思想,曾兩度到海軍艦隊和東南沿海,一直走到西沙群島,妄想當(dāng)個海洋詩人?!痹谠獾健爸挥袗蹏髁x而沒有社會主義”的批評后,他響應(yīng)號召放棄大海選擇正在建設(shè)中的長江?!昂Q笫撬?,長江也是水啊,我還可以寫水。”他后來回憶說:“實際上當(dāng)時自己思想也左,海洋那時不可能建設(shè),怕寫不出社會主義,所以才選擇了長江?!币姴唐涑C《自敘》,載艾青、蔡其矯、流沙河等《七家詩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第48頁;王炳根:《少女萬歲:詩人蔡其矯》,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第80頁。
⑤簡政珍:《意向“離心”的向心力》,載洛夫《漂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第1頁。
⑥蔡素芬采訪:《漂泊的,天涯美學(xué)》,載洛夫《漂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第231-233頁。
⑦于堅:《棕皮手記·從隱喻后退》,載于堅《棕皮手記》,東方出版中心,1997,第239頁。
⑧龐白:《唯有山川可以告訴·后記》,漓江出版社,2018。
⑨蔡其矯:《自敘》,載艾青、蔡其矯、流沙河等《七家詩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第48頁。
⑩陳祖君:《人·自由·愛:蔡其矯論》,《香港文學(xué)》2005年7月號。
11李青松采訪:《詩國壯游的孤獨行者——詩人蔡其矯訪談》,載《新詩界》第四卷,新世界出版社,2003,第335、344頁。
12洛夫:《詩魔之歌——洛夫詩作分類精選》,花城出版社,1990,第142-143、152-153頁。
(陳祖君,南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本文系廣西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專項課題項目“新南方寫作視閾下的廣西文學(xué)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