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關鍵詞:許承堯 徽州文化 書畫文物 檀干書藏
一、“末代翰林”許承堯
許承堯(1874 ~ 1946,圖1),名芚,字際唐,亦作霽塘、霽堂,號疑庵,別號芚父、芚叟、滌玄叟、婆娑翰林、檀干村人等,徽州唐模人,近代著名詩人、方志學家、書法家(圖2)、文物鑒藏家。
許承堯自幼聰穎好學,在祖父許恭壽教導下熟讀四書五經,能文善詩。光緒二十年(1894)初次參加鄉(xiāng)試,即一舉中第,從江南大儒汪宗沂(1837 ~ 1906) 治學,與黃賓虹(1865 ~ 1955)、汪律本(1867 ~ 1931) 交善。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清廷廢止科舉,許承堯成為中國“末代翰林”。1905 年許承堯自請回鄉(xiāng)興辦新學,創(chuàng)辦新安中學堂和紫陽師范學堂,出任兩校監(jiān)督。通過辦學,許承堯為當時社會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對徽州現(xiàn)代教育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1906 年許承堯與黃賓虹、汪律本、陳去病等人密建“黃社”,以研究黃宗羲學術思想為名,宣傳革命思想,力圖救亡圖新。后被告發(fā),幾成大獄,“黃社”匆忙解散。1907 年冬許承堯辭去學堂監(jiān)督之職,赴京師,居宣武門外老墻根,任翰林院編修兼國史館協(xié)修、實錄館修編書處詳校。
1913 年應合肥人張廣建(1864 ~ 1938)之邀赴隴任職,此后十余年許承堯不畏路途險惡,環(huán)境艱苦,幾度赴隴,先后任甘肅省軍務廳軍務咨議、政府秘書長、甘涼道尹、權蘭州道尹、甘肅省政務廳長等職。其間有幸收集了大量的敦煌寫經,也拉開了他收藏生涯的序幕。1924年因不滿官場黑暗,辭職回京。1925 年其父雅初公病逝,許承堯即不再出仕,息隱家園,以收藏鄉(xiāng)邦文獻、治學吟詠為事。1946 年7 月因病終老故里。
隱居故里后,許承堯潛心致力于徽州文物、鄉(xiāng)邦文獻的搜求、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喜愛收藏書畫、碑帖及珍貴古籍,且精于鑒別,所藏文物在規(guī)模、質量、特色上都享有盛譽。他尤其關注明清易代之際的鄉(xiāng)賢文物,有的雖然是一箋一跋,但吉光片羽,也彌足珍貴,不忍丟棄。還在裱邊細細題跋考證,溯根求源,或抄錄相關記載,或考證作者生平,或評論其藝術價值,有詩有文,有的文字數(shù)量甚至遠超原作。許承堯書法俊逸妍雅,為其藏品增色不少。
二、五度赴隴,爭藏敦煌寫經
1913 年12 月許承堯受陜甘籌邊使、甘肅將軍兼督軍張廣建之聘赴隴任職。時值道士王圓箓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洞不久,石窟中的寶藏遭到英、法、日、俄等國洗劫,部分敦煌寫經流落民間。許承堯借職務之便并藉詩文交友之利,陸續(xù)收集一些唐人寫經。此后十余年,許承堯五次奔赴甘肅,盡己所能,收集、保護敦煌寫經,成為我國敦煌寫經的重要私人藏家之一。由于經常摩挲研究,許承堯辨別經書尤其在寫經斷代方面的能力已非常強,就連羅振玉(1866 ~ 1940)都自嘆弗如。
許承堯所藏敦煌寫經的數(shù)量,他在各種題跋中一直說是二百卷。安徽博物院所藏《北朝無款大般涅槃經殘卷》(圖3)有許承堯題跋云:“予游隴中八年,先后得古寫經近二百卷?!鄙虾2┪镳^藏《佛說佛名經》中許承堯題跋、傅斯年圖書館藏《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中許承堯弟子吳博全的題跋也都說許氏藏經二百卷,1 故二百卷之說應該較為可信?;剜l(xiāng)后許承堯整理從敦煌帶回的二百余卷敦煌文獻,從中挑選出有年代并且書法較好的精品四十卷,庋藏在住所大廳樓上,命名為“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他將這些經卷“精心裝裱,裹以黃綾緞套,儲入小型檀木匣中,妥慎珍藏”。
根據(jù)復旦大學余欣調查,許承堯舊藏敦煌文獻涉及14 個收藏機構,總計40 件。3國家圖書館陳紅彥、林世田調查敦煌遺書近現(xiàn)代鑒藏印章時,涉及許承堯及其子許伯龍所藏敦煌寫經,其中未提及安徽博物院藏品。4 而安徽大學李宸的調查認為,許承堯舊藏敦煌文獻涉及15 個收藏機構,總計58 件,其中安徽博物院藏15 件。
筆者調查整理發(fā)現(xiàn),安徽博物院現(xiàn)存許承堯舊藏寫經文獻23 件套,歙縣博物館2 件套,時代從晉唐至宋代,其中著名的有《晉隋無款敦煌石室古墨拾遺冊》《北朝無款大般涅槃經殘卷》《唐代二娘子家書》(圖4)《唐代無款唐人遺墨》《唐代無款妙法蓮華經卷第一至七》等。
《唐代二娘子家書》是唐代咸通七年(866)一位叫二娘子的女子寫給其母的家書,系許承堯從敦煌寫經的裱褙紙上揭出,乃曠世奇珍。許承堯珍愛異常,邀請當時名流雅士方兆鰲(1870 ~ 1960)、何振岱(1867 ~ 1952)、程炎震(1886 ~ 1938)、李景堃(?~ 1955)、吳承仕(1884 ~ 1939) 為其題跋吟詠,共同研究疏證,連同家書一起裝裱成冊。
《唐代無款妙法蓮華經卷第一至七》計七卷,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第一卷、第二卷、第四卷前段殘缺,近人補寫,七卷均鈐許玉田“許世球印”、許承堯“歙許芚父游隴所得”“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許芚”等印章。歙縣博物館藏許承堯民國十一年(1922)十一月長題一頁,言此套經卷經三十余卷割補而來,并請靳水陳蘇生( 約1870 ~ 1920) 補寫才完整,得來不易。并有壬戌年(1922)周肇祥(1880 ~ 1954)、程炎震,甲子年(1924)吳承仕,辛酉年(1921)何振岱,癸未年(1943)江(1880 ~ 1951)、程萬孚(1904 ~ 1968)、王允孝、高壽恒(1875 ~ 1951),丁巳年(1977)曹一塵(1902 ~ 1988)觀題。
許承堯對所藏敦煌寫經珍若拱璧,精研細證,時有題記,或介紹寫經來源,敘及敦煌文書流散情況;亦有考證藏品年代,探討其書法藝術,觀點精辟獨到,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詳細寶貴資料。《北朝無款大般涅槃經殘卷》后附許承堯乙酉年(1945)長跋:
敦煌鳴沙山古三界寺石室最精寫經七十九行,考其時代當在元魏中葉以后,隋以前,何以明之?以他滿卷之有年代題記者證知之。紙質、字體同則時代同,灼然無可疑也。予游隴中八年,先后得古寫經近二百卷。唐最多,初唐即較希,隋以上尤希,其中精書更難得。此卷乃予所藏中最精品,整潔妍雅,筆筆如斷金截玉,得漢分之遺而去元魏墓志造象記之獷,較世傳之小隋碑古樸過之。此一千數(shù)百年前墨跡,真所謂世間鴻寶,非敦煌有此發(fā)見,殆無從寓目者也。在予篋中近三十年,他物可捐,此不可去。今老矣,期破貪執(zhí),因備記之,俾見者知重也。乙酉芚叟許承堯,時年七十有二。
三、殫精竭慮,征集鄉(xiāng)賢書畫
隱居家園后,許承堯一心致力于鄉(xiāng)邦文物、鄉(xiāng)賢書畫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有時甚至片紙只字也不忍丟棄,精心裝裱,細細摩挲考證,終成為徽州近代著名文物鑒藏家。許承堯舊藏書畫文物600 余件套,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三類,新安籍畫家作品居多,幾乎涵蓋了新安畫派早、中、晚期代表性畫家的所有作品。早期的詹景鳳、楊明時、鄭重、江必名、鄭去疾、李流芳、程嘉燧(圖5)、李永昌,鼎盛期的漸江、查士標、汪之瑞、程邃、鄭旼、吳定、江注、汪家珍、黃呂以及晚期的江士湘、汪樸、汪梅鼎、僧雪莊、方士庶、程鳴、張紹齡、韓鑄、程義、黃瑚等作品皆有,有的畫家甚至有多幅作品,漸江名作《曉江風便圖》卷(圖6)便是許承堯的舊藏。在不遺余力搜集新安畫作的同時,他還大量收集新安書畫家資料,可以說許承堯是新安畫派研究的肇始。
許承堯對于所收藏書畫,愛若珍寶,時常展玩,還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時在裱邊題跋題記,記載藏品來源,詳細考證作者,判定真?zhèn)危吩u價值。特別是對于新安畫家的作品多有題記,或抄錄相關記載、詩文,或探討其畫技畫藝;或考證人物生平,補充現(xiàn)有記載之不足,甚至修正了縣志中的錯誤記載。
許承堯跋清馮照《山水圖》(圖7)6 云:
馮照,字菽塘,號臨川,又號華屏山樵,歙人,與黟縣詩人、畫家契。偕孫笠人、葉界逸、胡雪眉游黃山,為雪眉作《龍峰圖》。又客汪氏貽經堂,為湯伯玕作《叢桂讀書圖》。雪眉贈詩云:“吾郡畫家昔有派,筆墨簡淡師倪迂。流傳既久習氣重,韻致漸失存形模。歙浦馮君今作者,驅煙染翰格特殊。小李金碧眼花眩,大米游嬉云葉粗。拂拭絹素高一丈,寫出雁宕衡匡廬。國初以上元明下,每遇真跡精臨摹?!蓖圃S甚至,蓋嘉慶時人,歙中無知者。此幅乃黟王君叔平寄贈。昔纂《歙志》,愧未舉其名也。承堯。
因先前不知其名,許承堯未將其列入《歙志》而深感慚愧遺憾。
許承堯跋清曹恒占《山水圖》(圖8)7 云:
《歙志拾遺》言:曹守堂嘗集同人結詩社于澄潭山,名釣臺社。
按:《歙縣乾隆志》言曹恒占著《醫(yī)譜》,《道光志》改正之,言曹守堂著《醫(yī)補》,又誤為明人,皆列入《方技》中,而不知恒占、守堂即一人。不知其兼工繪事,得此足資訂正。癸酉芚翁。
考訂出曹恒占不僅著醫(yī)書,還兼擅繪事,改正縣志記載的錯誤。
許承堯舊藏人物畫可分為道釋畫、徽州容像、徽州名人畫像三類,道釋畫有明丁云鵬《羅漢渡海圖》、明陳有寓《鐘馗圖》、清呂煥成《八仙過海圖》(圖9)等。明清時期,祖容像在徽州十分盛行,作追思、祭祀之用,畫面簡潔,主要為端坐之像,面部表情細膩傳神。許承堯所藏明清徽州容像,多為徽州名賢畫像,有單人像,亦有夫婦合像或多人合像,如明無款《唐相畫像》、明無款《吳廷畫像》(圖10)、明無款《唐桂芳夫婦像》等,裱邊常有許承堯題跋?;罩菝水嬒衽c容像相比,畫面增加山石、花草作為襯托,更加豐富多彩,如《汪棣畫像》《汪宗沛聽秋圖》皆為此類,裱邊附諸多當時名流的題跋吟詠。
許承堯舊藏書法作品年代跨度較大,從明清到近現(xiàn)代名家書作均有涉及。皖籍書法家特別是徽州書家的作品占據(jù)主導地位,明代程嘉燧、李永昌等為新安畫派先驅,書畫兼擅,此外還有方元煥(?~ 1620)、畢懋康(1575 ~ 1644)、黃白山(1622 ~ 1696) 以及皖北書法家張鶴鳴(1551 ~ 1635) 的代表性書作。清代時期徽州書法更盛,以巴慰祖(1744 ~ 1793)、胡唐(1759 ~ 1826)、奚岡(1746 ~ 1803)、鄭來、黃士陵(1849 ~ 1908)等為代表的印人書法盛極一時;畫藝精妙,書法亦絕者如查士標(1615 ~ 1698)、汪洪度(1646 ~ 1722)、汪士慎(1686 ~ 1759)等,還出現(xiàn)了很多父子書法家,如金長溥、金榜(1735 ~ 1801)父子,程昌期(1753 ~ 1795)、程恩澤(1785 ~ 1837)父子,程祖洛(1776 ~ 1848) 及其子程枚功、程榮功、程梯功等皆為其中典型。還有很多徽州名人如査士標、汪畹腴、王茂蔭(1798 ~ 1865)、汪梅影等的信札,多為零散的片紙只字,許承堯敬其為鄉(xiāng)里名賢,物以人重,妥善裝幀收藏,在裱邊題跋疏證,有的甚至是長篇大論。
四、精研細證,搜求四方碑拓
許承堯擅書法,喜臨唐人寫經及六朝金石碑版,亦熱衷于金石碑拓的搜集和研究。目前發(fā)現(xiàn)許承堯舊藏碑拓60 余件套,部分來自鄉(xiāng)里汪梅影、汪宗沂等,如《清拓唐御史臺精舍碑》《清拓周散氏盤銘》《清拓唐北岳府君碑》《清拓明釋閣帖》《清拓晉任城太守孫夫人碑》《清拓唐韓仲良碑》等;部分是許承堯在甘肅為官時所得,如《清拓北魏中岳靈廟碑及碑陰》《清拓唐莫高窟造像》等;部分是好友所贈,如《民國拓張勛老藏秦敦》《民國拓張勛老藏商卣》(圖11)、《清拓周虢盤》是張廣建所贈,《清拓孔少軒藏青銅器四屏》為孔憲廷(1873 ~ 1928)所贈,《清拓漢大將軍竇武像》是羅長銘(1904 ~ 1971)所贈。
許承堯舊藏碑拓文物主要為清代及民國拓本,宋拓及明拓數(shù)量較少,有《宋拓樂毅論》《宋拓漢廬江太守范君碑》(圖12),《明拓唐興福寺半截碑》《明拓明停云館帖》等。多數(shù)拓本有許承堯題簽或鈐“疑盦”“疑盦所得金石”“歙許芚父游隴所得”等印章,或附其題跋題記,記錄碑拓來源,補全拓本殘缺文字,抄錄相關文獻,考訂版本,品評價值,亦有其臨碑時的心得體悟,有詩有文,是研究許承堯鑒藏、書法、交游的重要參考資料。
范君碑為三國時期的隸書名碑,黃易(1744 ~ 1802)藏有石佚失以前之宋拓本,共計約200 余字,現(xiàn)存于故宮博物院?!端瓮貪h廬江太守范君碑》為許承堯在上海購得,原裝,紙本,剪貼成冊,1 冊14 頁,封面有許承堯題簽:“漢廬江太守范君碑,海內孤本,疑盦藏?!眱院蟾皆S承堯癸未年(1943)題跋2 頁:
此碑傳世者只黃小松一本,模入《小蓬萊金石文字》中,同時名流題記俱極珍異。翁蘇齋篤信為中郎書,確否難定,而拓本甚希見,固無疑也。余此本得于滬上,徐丹叟、汪舊翁、黃賓虹、夏劍丞、李拔可俱嘆為得未曾有。曾攜入故都,鐘子年大驚異,力勸付裝,以無佳手,因循未果。今居窮山,更不敢輕付裝池矣。芚叟記。
此拓紙墨俱舊,以校小松模本毫發(fā)無異,殘損亦同。更校碑圖,完闕并合。經多人精研細審,定為舊拓無疑。黃本以有元印推為宋拓,此本或當略后。舊題端“明拓范式碑”五字不知何人書,亦姑存之。黃本題識甚繁,此本乃無一字。物之喧寂,亦有遇、不遇存焉。然非如此,則一字千金,又安得入吾手也?黃本已淪異域,此當為海內孤本矣。山齋坐對,想象中郎,為之神往。癸未芚叟書,時年七十。
許承堯舊藏《范君碑》與黃易摹本毫發(fā)無異,時代也應相同,故為宋拓。黃易摹本題跋甚繁,而許承堯藏本未被懂行者發(fā)現(xiàn),尚無題跋,因而才得以被許氏所藏。每思至此,他不禁竊喜。
許承堯不僅喜愛收藏金石碑拓,且反復考證臨摹,認知時有更新?!睹駠貪h華岳廟武都太守題名碑陰》(圖13)為許承堯游陜時命工所拓,附其題跋多處。其一曰:
西岳華山碑久毀,拓本希如麟鳳。端陶齋曾得其三,以為海內無弟(第)四本矣。此乃碑側原石,尚存岳廟中無人過問。予游陜,摩挲此石,命工拓出,神采未損,至可貴也。許芚識。
許承堯認為此是西岳華山碑側,乃請人拓片,帶回后悉心保存。其二曰:
《關中金石記》云此題名共七行,稽其官制、地名,是漢時碑陰無疑,然考《隸釋》及《金石》《集古》等錄皆不載。乾隆四十四年修理岳廟,五鳳樓下所出古碑殘石甚多,以此稱最。《涵真閣漢碑文字跋》云華岳廟殘碑陰七行兩列,凡十一人,《隸辨》以為劉寬碑陰。近日錢塘趙晉齋親至二華,搜求古刻,所搨此種僅存上列四十字,并曼節(jié)、郭晊等名,亦不可見矣。
左下角許承堯又補題:
此石在岳廟,然決非華山碑側也。劉寬碑陰說亦無據(jù),惟趙晉齋所拓已缺“曼節(jié)”等字,而此獨完,異哉。許芚再記。
并在其第一次題跋“此乃碑側原石”后補題“非也,不過同出岳廟耳”。經過多方考證,許承堯認識到此碑不是西岳華山碑,只是同出于岳廟。
金石碑帖專業(yè)性極強,多字少字,甚至字體多筆少筆,拓本年代都大不相同。許承堯對所藏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研究相當細致,涉及歷史考證、書風淵源、版別鑒賞、藝術價值等方面,文字間充滿真知灼見,是研究碑拓文物及中國書法史的珍貴參考資料。
五、設“檀干書藏”,保護鄉(xiāng)邦文物
晚年時期,許承堯所收藏文物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具一定規(guī)模,包括敦煌寫經、書畫和大量古籍善本等,書畫藏品形制多樣,冊頁、扇面、手卷、立軸、堂幅、對聯(lián)皆有。這批藏品的歸屬問題,一直是許承堯的心病。他曾籌劃在家鄉(xiāng)建立一座文博館或者圖書館,以收藏、展示這些藏品,使其不致散失,但由于時局動蕩,政府腐敗,未能實現(xiàn)。
許承堯最終決定建“檀干書藏”,將其畢生珍藏的書畫、碑帖、文獻古籍等集中保存,把此事交給長子許家栻專門負責,并留下遺囑,教諭子孫后代精心保管,不得分散。“檀干書藏”得名于唐模之檀干園,此園曾是唐模許氏文會館之所在,園內藏歷代名人書法碑刻,許承堯對此園情有獨鐘,亦常自署“檀干村人”。
根據(jù)許承堯孫子許克定的論述,“檀干書藏”的藏品大致可分為敦煌寫經、歷代名人字畫、圖書、碑拓、古董幾大類。許克定回憶,敦煌寫經約有二百多卷,其中精品四十卷;歷代名人字畫二三百件,新安畫派作家作品較全;圖書古籍大約上萬冊,有少量珍本,另有部分珍貴手稿;還有一批古董,其中不乏貴重品。8
1953 年歙縣人民政府接收了許承堯的“ 檀干書藏”,并交由皖南人民文物館(安徽博物院前身之一)收藏。歙縣檔案館有幸保存了1953 年《皖南人民文物館接收歙縣人民政府交來歙縣許承堯文物、古書清冊》,共三卷。據(jù)邵寶振統(tǒng)計,1953 年許承堯家的捐贈品共有3815種,其中古籍14571 冊,古玩字畫910 件。9 根據(jù)安徽大學李宸的統(tǒng)計,《文物字畫清冊》記有鄭村鄭渭占、潭渡黃舜南和唐模許承堯的古籍字畫古董,其中許承堯家的字畫清冊著錄有書畫245 種(325 件),另有冊頁80 張。10
許承堯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廣博的學識見聞,一生節(jié)衣縮食,竭盡全力收集保護敦煌寫經、金石碑拓等,尤其是對于徽州鄉(xiāng)邦文獻、鄉(xiāng)賢書畫,片紙只字皆妥善珍藏,并詳細考證研究。這完全出于文化人的自省自覺,目的在于使家鄉(xiāng)文脈得到永續(xù)傳承和弘揚,他不愧是近代徽州一位大文物鑒藏家。目前,許承堯舊藏文物主要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歙縣博物館和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均得到妥善保管,并且多次陳列展覽。可以說,許老生前遺愿在新時代終得實現(xiàn),實乃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