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
高爾基的作品有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兩種類型,都能夠描繪人性中的美好、人類的高尚品德,其中不乏對英雄的塑造與贊美。代表作有《伊則吉爾老婆子》?!兜た隆肥恰兑羷t吉爾老婆子》中的第三部分,塑造了丹柯這個勇于追求自由、敢于戰(zhàn)斗的英雄形象。
浪漫主義作品更側重于抒發(fā)內(nèi)心對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追求,常常運用美丑對照、奇麗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和其他多種修辭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兜た隆返睦寺髁x色彩非常明顯。再具體到人物形象層面,丹柯這樣的人,我們通常會稱他為“英雄”?!坝⑿邸鳖}材非常常見,同“愛情”“生死”一樣,是文學作品永恒的重大母題。
古往今來,英雄題材重復出現(xiàn)在各種小說里,但是并不會讓我們覺得厭倦。因為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它們表現(xiàn)為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人對同一母題的不同理解。當作家的個人“理解”在小說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xiàn)出來,被讀者體會、理解并再解讀的時候,小說的主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說是通過締造形象來表現(xiàn)主題的,《丹柯》是以寫人物為主的小說。所以,從理解丹柯的英雄形象入手來探尋這篇小說的主題是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
一、環(huán)境
理解人物,首先要理解環(huán)境。丹柯和他的族人們面臨著雙重困境:強悍兇惡的外族的侵擾,陰森恐怖的林子的阻攔?!皶r勢造英雄”,小說中英雄形象的塑造離不開環(huán)境的烘托,丹柯的出場即是如此。他的英雄形象,首先依托于他和族人們共同遭遇的外部環(huán)境。這是進退兩難的局面:往后退,一定會失去自由;往前走,可能會喪失生命。作者著重突出了林子這個困境:茂密、陰暗、惡臭,會奪人生命。“緊緊地抱,牢牢地生,不響也不動地立,更緊地擠”帶給人無可撼動感和壓迫感,這是力量上的威脅。風好像在唱葬歌,影子的舞蹈是樹林和泥沼的惡鬼在慶祝勝利,這是林子的恐怖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心理威脅。
在如此強烈的死亡威脅前,族人們被悲哀壓倒了,產(chǎn)生了恐怖:“他們已經(jīng)準備到敵人那兒去,把他們的自由獻給敵人;大家都給死嚇壞了,已經(jīng)沒有一個人害怕奴隸的生活了?!弊迦藗円驗榭謶?,竟然要把自由和夢想獻給敵人!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是一些快樂的,強壯的,勇敢的人”,他們不是身體孱弱,天生膽怯的人,可是他們在這個林子面前退縮了。一方面,這說明林子確實極其恐怖;另一方面,說明了族人不是真正強壯的、勇敢的人。
在真正的困境面前,族人們?nèi)狈μ魬?zhàn)困難、拯救自己和族群的勇氣。只有丹柯,他說:“你們不能夠用思想移開路上的石頭。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會得到什么結果的。為什么我們要把我們的氣力浪費在思想上、悲傷上呢?”這說明他有實踐精神,他說“林子是有盡頭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這說明他積極樂觀,頭腦清醒,目光長遠。“他的眼睛里閃亮著很多的力量同烈火”,這和族人的哭泣與恐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此揚彼的手法烘托出丹柯的堅強、勇敢,富有力量?!坝谑撬皖I導他們”說明他敢于擔當,愿意在絕境中挺身而出,為種族謀求生存的權利和機會?!皽婧M流,方顯英雄本色。”困難越強大,英雄的形象越鮮明。
對于丹柯來說,他還面臨著第三重困境:族人的懷疑與威脅。這群所謂的快樂的、強壯的、勇敢的人當初的相信與跟隨,不是出于對現(xiàn)實清醒的認識,不是出于堅定的理想,而是在極度恐懼的時候,抓住一根稻草想擺脫現(xiàn)狀。所以,他們不能理解穿越林子對族群的深遠意義,他們只感受得到眼前的恐怖、疲憊和性命之憂,快樂和勇敢是暫時的,他們已經(jīng)想要放棄,強壯的身體里住的是懦弱的靈魂。不僅如此,他們還冷酷自私,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懦弱,于是質(zhì)疑、審問、遷怒、怨恨領頭人丹柯,這是逃避責任的最佳方式。恐怖的環(huán)境、精疲力竭的狀態(tài)和丹柯有理有據(jù)的辯駁讓他們惱羞成怒,最后演變成對丹柯的審判和差點就實施的行刑。
在這三重困境之下,丹柯的內(nèi)心情緒翻涌,最終“用手抓開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燃燒的心,把它高高地舉在頭上”。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他是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的掙扎之后,才做出這樣的選擇。如果他不再領導族人,是有能力獨善其身的,因為“路很難走,但是丹柯依然快樂而安詳”。面對族人的懦弱無能,他也會鄙視;面對族人的抱怨審問,他也會憤怒;面對族人野獸一樣的不寬恕,他也曾有過動搖,這是很真實的內(nèi)心掙扎??墒菦_突之后,他悲憫的情懷、拯救族群的使命感、不計個人利益的無私精神終究還是占了上風。所以他才能夠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掙扎,做出犧牲自己的抉擇,堅定要拯救族群的信念。
看得透的是智者,不拋棄的才是英雄。在丹柯出場和丹柯受審的場景中,作者兩次寫到他眼中的火焰,如果之前的火焰燃燒的是力量與希望,那么,現(xiàn)在火焰燃燒的是愛,是悲憫,是寬恕,是更堅定的信念。面對族人的不理解和步步緊逼,他呼喊:“我還能夠為這些人做什么呢?”這是不計較個人的安危,超越了個體的自私,從族群的角度,飽含悲憫之心的大我之問。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心靈從這對矛盾中掙扎出來,才使得自己回到統(tǒng)一;環(huán)境的相互沖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然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示出主體性格的深厚與堅強?!睆乃倪x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悲憫的、有使命感的、不計個人利益的、無私犧牲的丹柯,更看到一個能夠戰(zhàn)勝自我內(nèi)心的丹柯,這是一個層次更為豐富的英雄形象。內(nèi)心的掙扎越難超越,英雄形象就越鮮明。
二、對照
理解英雄,還要理解美與丑的對照。丹柯內(nèi)心的強大驅動力讓他的心燃燒得比太陽還亮,帶來了愛與光明、希望和力量。他高舉著自己燃燒的心,帶領著族人穿過林子,到達了自由的土地,“驕傲地笑起來。隨后他倒下來——死了”。英雄的付出往往與回報是不成正比的,丹柯犧牲了生命,可是他沒有享受到勝利果實。但是他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得到了享受,是否獲得了名利與關注,拯救種族是他內(nèi)心的滿足與榮耀。這更豐富了丹柯的英雄形象,那就是不計名利,真正的無我無私。伏契克曾說:“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事?!笨墒墙Y局是什么呢?歡呼中的族人,沒有人在意關心丹柯的生死?!爸挥幸粋€仔細的人注意到了,有點害怕,拿腳踏在那顆驕傲的心上……”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這顆心是勇敢高貴的,正照見了自己在苦難面前的懦弱、渺小和卑怯。所以,他害怕了。毀滅了這顆心,就毀滅了證據(jù),不需要再審視自己,不需要背負道德的十字架。
沒有了偉大作為對照,自私也就不是自私,卑劣也就不是卑劣了。在文中,這種對照無處不在,貫穿了整篇小說。作者強烈的愛憎之情就通過這樣的美丑對照傳遞給讀者并感染了讀者,從而使丹柯的英雄形象更加鮮明。面對族人的逼迫與不理解,丹柯只能剜出燃燒的心來證明自己,最后他的心還被族人踩碎了,這樣的情節(jié)增添了英雄的悲劇色彩,給人以無限的嘆息。浪漫主義中的美丑對照越明顯,英雄的形象就越高大。
三、想象
無論是丹柯高舉燃燒的心讓樹林在他們前面分開,穿越林子的情節(jié),還是他的心化為藍色火星這樣的結局,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美好想象”,作者在情節(jié)上極盡想象的浪漫主義手法讓丹柯這個“來吾道夫先路”的英雄先驅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斯拉夫民俗中,藍色代表信任、忠誠、高貴和友誼,丹柯化成了藍色的火星,象征著人們對英雄的贊美和尊敬。在某種程度上,它象征著人性中的悲憫,希望的生生不息,“死后仍能以微弱之光照亮陰暗”的執(zhí)著精神、犧牲精神,將會永遠存在于人心之中。即使火星終究會熄滅,即使微火可能被踩滅,也要無怨無悔地燃燒。如丹柯這樣的英雄,也會是永恒的存在。
讀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很清楚地感受到了丹柯的英雄形象,小說是以締造形象來表現(xiàn)主題的。作者塑造出的英雄丹柯積極樂觀、勇敢堅強、頭腦清醒、目光長遠,能夠戰(zhàn)勝自我、有悲憫情懷、敢于實踐、敢于擔當,為了人民的利益不計個人得失,有無私無我的精神,在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中,小說的主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那就是作者贊頌這樣的英雄,謳歌這樣的精神?!暗た隆边@個人民英雄的形象,與《伊則吉爾老婆子》中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者形象再次形成鮮明對比,再次說明了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把自己放在一切人之上,而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幸福而甘愿赴湯蹈火的勇敢行為。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在俄國大革命前夕的黑暗中,不正需要丹柯這樣的英雄指引道路,帶領群眾追求光明,走向自由嗎?
從主題角度來講,這篇小說是否只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呢?當然不是。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代?森林是哪里的?草原是哪里的?族人是什么族?這在小說中采取了一種模糊處理的方式,使小說更具形象性,小說主題形成后更具隱喻的效果。所以,無論什么時代,讀者都不會有疏離感。無論是在森林里,還是在草原上;無論是在俄國,還是其他國家;無論是在俄國大革命前夕,還是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在人類的文明歷史進程中,不正是有無數(shù)如丹柯一樣的英雄,引導著族人們走向自由嗎?其實,經(jīng)典小說的主題都是如此,它們所歌頌的精神不會隨著時過境遷而消亡,而是永恒地存在于人類的心靈之中,引起人們廣泛的、持久的興趣,具有普遍意義,能夠超越地域和歷史。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