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舒淋
殼牌集團CEO魏斯旺在參加“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23”期間接受《財經》專訪。攝影/魏媛
“我們必須意識到油價在沖突前就比現(xiàn)在還高,問題在沖突發(fā)生前就出現(xiàn)了?!痹诮邮堋敦斀洝藩毤覍TL時,國際油氣巨頭殼牌(Shell)新任CEO魏斯旺(Wael Sawan)對能源危機的觀點鮮明。
魏斯旺是殼牌130多年歷史上首位來自中東的CEO(首席執(zhí)行官),也是殼牌首位來自歐洲之外的CEO。他出生于黎巴嫩,在阿聯(lián)酋和加拿大接受教育,于1997年加入殼牌。2023年1月1日,他成為殼牌的新任CEO,繼續(xù)前任范伯登(Ben van Beurden)開啟的公司轉型。
對于這一特殊的“禮遇”,魏斯旺在專訪中表示這表明殼牌將變得更加國際化、多樣化,能源系統(tǒng)是一個全球系統(tǒng),他在多個國家生活的經驗將幫助殼牌度過復雜的能源轉型。
在魏斯旺看來,在沖突之前,多重因素導致上游投資不足,而能源需求仍在增長,供需失衡早已出現(xiàn),沖突只是放大了能源系統(tǒng)中早就存在的問題。
魏斯旺接手的殼牌,剛剛在2022年獲得了創(chuàng)歷史紀錄的399億美元凈利潤,遠超2008年創(chuàng)下的前紀錄284億美元。危機之下,油氣價格上漲,包括殼牌在內的東西方油氣巨頭成了最大贏家,在“雙碳”成為全球趨勢的這兩年里,老牌化石能源巨頭卻用破紀錄的經營業(yè)績提醒著世界,誰在真正悶聲發(fā)大財。
長期來看,化石能源終究會淡出舞臺中心?,F(xiàn)在,殼牌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投資投向了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產品,它不僅在投資新能源,還在做電力交易,在北京四元橋的宜家背后建起了充電站,與比亞迪成立了合資公司。
大型石油公司如何把握轉型速度,平衡傳統(tǒng)油氣和新能源的投資結構,魏斯旺稱這是讓他夜不能寐的難題。他在訪談中強調“平衡”“韌性”和能源轉型的“復雜”,不能把問題簡化為非此即彼。他說,只有利潤但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不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沒有利潤支撐也行不通。
3月底,剛剛履新的魏斯旺出訪中國,期間接受了《財經》獨家專訪。以下為專訪全文。
我想強調幾個重要原因:第一是由于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能源需求繼續(xù)增長,但能效提高不夠,能源供應的壓力越來越大。價格正在上升,我們同時面臨生活成本、通貨膨脹等多重挑戰(zhàn)。
第二是對能源供給的投資不足,多重因素導致了這一局面,包括社會輿論對石油、天然氣未來角色的悲觀預期,2020年低油價的市場環(huán)境里難以獲得資本支持等。需求增長、供應萎縮,這讓能源系統(tǒng)的平衡變得緊張,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波動和不確定性。
積極的部分是這幾年在低碳能源方面有很多創(chuàng)新和投資,但這是間歇性的能源。如果沒有太陽或者不刮風就發(fā)不出電,但我們的儲能技術還不足以應對這些波動性。
因此,這個復雜能源系統(tǒng)在平衡供求上非常緊張,給依靠平價能源生活或經營企業(yè)的人帶來了很多挑戰(zhàn)。
我沒有提到它,因為我們必須認識到油價在戰(zhàn)沖突前比現(xiàn)在還要高,這意味著問題在沖突之前就已經發(fā)生了。自從危機發(fā)生后,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實際上增長了,人們以為它產量下降了,但其實并沒有。
全球天然氣產量下降了2.5%左右,這2.5%造成了能源價格的大幅飆升。但如果我們在能源供應上投資足夠,包括新能源和儲能的投資,我們就可以應對的更好,但不幸的是并沒有。
所以我認為,俄烏危機引起了一些波動,但這種波動是此前就有的問題。
具體到歐洲,沖突的確造成了危機。當然這也有多重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歐洲對外依存度過高,這是過去選擇的結果。上個冬季拯救歐洲的是中國沒有采購以往那么多的LNG(液化天然氣),其中大部分都流向了歐洲。
的確。所以歐洲仍然面臨挑戰(zhàn),我們還沒有其他辦法來應對俄羅斯(斷供)的問題。根本上是能源政策問題,我們需要讓能源供應多元化,管理好我們所在國家的能源需求。
我們度過了一個冬天,但絕對沒有度過能源危機。在歐洲,能源危機是必須長期應對的問題。
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地區(qū)的經濟增長,會使得(能源)需求上升。歐洲將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爭奪LNG,供應鏈無法迅速轉為運送歐洲所需的所有替代可再生能源。歐洲還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基礎設施,比如電網的質量,許多是老舊的電網,效率不高。因此,歐洲必須有端到端的政策,而不是指望繼續(xù)有好天氣,這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這可能是危機程度有多嚴重的問題。與俄羅斯有關的問題是大量供應很快消失了,如果俄羅斯的供應不出問題,誰也不知道世界會怎樣。但歐洲的核電的確在沖突前一年就出力不足了,此外,巴西水電出力不足也導致許多LNG去了巴西。
現(xiàn)實就是會發(fā)生各種意外,不管是水電、石油、天然氣還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能源系統(tǒng)的韌性非常重要,它允許意外發(fā)生,系統(tǒng)中總會出現(xiàn)波動,但至少可以管理波動,而不是像去年那樣波動到了極端水平。
從石油的供應和流向來看,到目前供應沒有實質性減少,但流向出現(xiàn)了重大變化,過去是從俄羅斯到歐洲,現(xiàn)在轉向俄羅斯到中國和印度,同時其他地區(qū)的石油轉向歐洲來滿足歐洲需求。這意味著船舶要比過去運輸更遠的距離。以后供應是否會受影響還要看沖突的走向,供應能否維持住始終要打個問號。
天然氣受影響就要大得多。在近期,歐洲都不太可能再去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歐洲必須制定自己的政策來保障未來長期的供應,不管是LNG——歐洲在新建很多LNG進口設施,還是更快地向新能源轉型。沖突讓歐洲反思了其整體能源政策,這一反思還在持續(xù)。
我們的投資組合是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上游我們有石油、天然氣產能,下游我們有加油站零售業(yè)務,也賣給航空和海運客戶,我們也在開發(fā)新能源業(yè)務,例如綠氫,電力、風電和太陽能。因此,我們更像是一個多元化的能源公司。
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改善公司的基本面,我們已經出售了許多投資組合中較弱的資產,降低了成本。2014年的油價與2022年類似,與2014年相比,我們提高了生產力和效率,我們的自由現(xiàn)金流上升了約80%,收益上升了70%。
此外,有一些宏觀趨勢的影響,例如天然氣價格,這主要是由于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局勢,但很多改善都來自自我提升。我希望能在未來幾年保持這種提升,這是公司能夠在能源轉型中保持強大的根本。自身強大了,才能有機會在我們開展業(yè)務的國家?guī)椭數(shù)剡^渡到低碳解決方案。
至少在這十年,最大的影響因素仍是石油和天然氣價格。
雖然我們正在享受來自于此的利潤,但我們正在將大量的利潤再投資于更低碳、更有韌性的領域:我們的下游業(yè)務、化學品業(yè)務和可再生能源業(yè)務。我們正努力建立低碳業(yè)務板塊,期望未來從中獲利,但這將需要時間,因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地方繼續(xù)依賴化石燃料,化石能源仍占整體能源的80%以上。在世界更快轉型前,化石能源仍將是我們銷售的大頭。
這是最讓我夜不能寐的問題。我認為現(xiàn)實是,只有利潤但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不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沒有利潤支撐也是行不通的(profits without sustainability will not work, and sustainability without profits will not work),兩者都需要。我們要繼續(xù)供應石油和天然氣,讓人們獲得現(xiàn)在需要的能源。我們也要從這些利潤中拿出一部分,投資未來的低碳能源系統(tǒng)。
要么只關注油氣,要么只關注新能源,我認為這就是問題所在,世界需要我們同時關注兩者,需要平衡的能源轉型,需要確保人們不會在當下面臨能源短缺,因此同時投資低碳技術和油氣新項目是未來的答案。
以2022年為例,我們整個公司投資了250億美元。其中42億美元投向可再生能源,38億美元投向所謂的非能源產品,如化學品、加油站等,這兩者超過80億美元。因此,我們整體投資的三分之一投向了零碳或非能源產品。另外三分之二主要投向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預計今年的情況大致相同。
我們油氣的生產需要大的投資,否則產量很快就會降下來。我們必須每年投資150億到160億美元,以保持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持平或略有增長。
很難預測,這取決于市場如何變化。比如政府政策變化,客戶更愿意為綠氫付費,那我們就會更快進入綠氫市場。
殼牌在中國開展業(yè)務已經有129年,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我們在當?shù)赜幸粋€主要由中國人領導的中國團隊,這樣的歷史和關系使我們有信心繼續(xù)投資。
我們在中國投資了許多不同的領域,比如和中石油合作的長北天然氣項目、和中海油合作的惠州石化項目,我們也投資了充電樁、氫能、化工等等。
我們對中國能源轉型的機會感到特別興奮。幾年前我們在中國還沒有充電樁設施,如今有1.8萬個。中國是我們電動汽車業(yè)務最大的市場,超過10%的充電站都在中國,其中一部分來自去年底與比亞迪新成立的合資公司。氫能也是我們投資的領域,我們還與合作伙伴在大亞灣探索碳捕集與封存(CCS)項目機會。
我們將繼續(xù)在中國,特別是在能源轉型領域繼續(xù)投資,并繼續(xù)學習,也將海外經驗帶進來,幫助中國確保能源安全。
有幾點考慮:我們的上游業(yè)務(upstream)和一體化天然氣業(yè)務(integrated gas)的文化是很相似的,也有很多聯(lián)系,為了簡化銜接,我將它們合并。從大資產角度,我們希望減少范圍一和范圍二的碳排放,而它們面臨相似的困難,最好是一起來應對解決。
在下游(downstream)和可再生能源(renewable)方面,我們的可再生能源戰(zhàn)略是幫助客戶減碳,而不是與客戶分開發(fā)展。所以要把這些業(yè)務放在一起,一同面向客戶。并且這部分業(yè)務也有自己的文化,它不像上游資產那么龐大,更多是與客戶對接,更靈活、敏捷,有新的商業(yè)模式,最好是把它們放在一起來面向客戶。
所以我們把公司重組為兩部分,這一戰(zhàn)略基于我們的能力和業(yè)務特點,這是注重簡化的努力,將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效益和紀律。
我一直強調的是,效益是我們現(xiàn)有業(yè)務發(fā)展和吸引低碳投資的關鍵,效益將為我們贏得增長的權利。當前世界地緣政治和大宗商品價格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必須負責任的花錢,專注于我們擅長的領域,而不是試圖包攬一切。
我想換個概念,我認為這是通向低碳未來的競賽。
為什么這么說?我想歐洲對IRA并不高興,這其實是好事。我們要建立一個低碳能源系統(tǒng),美國觸發(fā)了歐洲采取更大的行動,這很好,意味著我們將有機會在歐洲和美國投資,發(fā)展低碳能源。如果不這樣,低碳能源的投資就不夠快,所以我認為這對雙方來說是一場競賽。
但我認為光有激勵措施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關注審批問題,因為即使有人告訴我們將支持投資,但如果投資需要審批十年,我們就不會投資。不管在歐洲還是美國,審批都至關重要,建設基礎設施都需要審批核準,而這個問題現(xiàn)在依然進展非常慢。
上左:中海殼牌石化由中海油和殼牌合資成立,目前有兩期項目運行,并在今年3月簽署了三期乙烯項目初步投資協(xié)議;上右:長北天然氣項目,由中國石油和殼牌集團合作開發(fā);下左:2022年3月,殼牌與比亞迪簽署全球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在中國和歐洲開展電動汽車充電領域合作;下右:殼牌在河北張家口投資的2萬千瓦電解水制氫項目,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為賽區(qū)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綠氫。供圖/殼牌
都很慢。美國的問題是在國家層面,有動力加快審批核準,但很多項目都是在州這一層面推動的,仍然面臨審批的挑戰(zhàn)。
而歐洲的問題有所不同,也很復雜。比如一個項目要穿越兩個國家,就會變的更加復雜,所有國家都有審批問題。當然審批是必須的,但得確保過程不會太長,否則會限制投資。
我認為歐洲的政策在考慮整個價值鏈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他們考慮了需求、基礎設施和供應,試圖激勵所有這些領域,而美國IRA更多關注的只是供應。這一點歐洲更好,因為它著眼于整體,你不可能只管供應,不管需求。
而IRA做得好的地方是它有長達十年的窗口期,從投資的角度,意味著有十年的穩(wěn)定預期來考慮問題,這是相當長的確定周期。
并且在美國,激勵措施是前置的,如果我今天想去投資,預期是確定的。而在歐洲,必須申請看是否能得到補貼,有可能拿不到。而在美國,在實際做事情之前,就確定可以拿到補貼。對公司來說,知道能得到什么比等等看能得到什么要好得多。
我認為,這兩個地區(qū)都向清潔技術投入了大量資金,這是好事。但隨后的問題是,你如何創(chuàng)造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吸引更多投資。
它們肯定鼓勵我們進行更多的投資,我們正在尋找投資的機會。我們在荷蘭投資綠氫項目的原因之一,就是歐洲的《可再生能源指令II》提供了許多支持,也有補貼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些支持,我們永遠無法證明投資的合理性,這些政策正在幫助我們做出投資決定。
我很不擅長預測。不過如果往前展望,我們曾預期歐美會面臨經濟衰退的壓力,但目前并未出現(xiàn),美國看起來避免了衰退,歐洲似乎也避免了。我們還看到印度、印尼等國家的強勁增長,現(xiàn)在中國正在恢復,所以需求看起來今年會更加強勁,特別是在下半年。
供應方面則繼續(xù)受到挑戰(zhàn)。石油生產沒有大幅提升,之前人們認為也許美國頁巖生產會增長,但沒有看到這一點。天然氣方面,也沒有很多新的LNG進入市場,在未來兩年內,只有大約2000萬噸新增LNG進入市場。
如果需求繼續(xù)強勁,而供應受限,那么商品價格就會有上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