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蕊
(1.河北大學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2.沈陽市第一二六中學初一歷史組,遼寧 沈陽 110000)
北遼是遼南京(又稱燕京,今北京市)留守秦晉國王耶律淳于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蕃漢大臣擁立下建立的政權。同年六月,耶律淳病死,德妃蕭普賢女被尊為皇太后,“主軍國事”[1]387。同年十一月,蕭德妃等出逃燕京,于次年二月至夾山,即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井爾溝[2],天祚帝殺蕭德妃,北遼滅亡。學術界對耶律淳與北遼已有一定的研究,如關樹東在《耶律和魯斡、耶律淳父子與遼末政治》[3]617-628一文中認為比起塞外逐水草而居的皇帝,南京(燕京)地區(qū)的漢族人更認同這位南京(燕京)留守,而耶律和魯斡被天祚帝授予天下兵馬大元帥和皇太叔祖封號,具有皇儲身份,故耶律淳被擁戴為帝也符合契丹族的政治傳統(tǒng)。張功遠在《遼末貴族政治斗爭管窺——以耶律淳三次被擁立事件為中心考察》[4]一文中分析了耶律淳三次被擁立的過程、原因與結局,認為耶律淳被擁立既與其皇族背景以及官宦仕履有關,又為遼末貴族政治集團權力斗爭使然。邱永嘉在《遼末耶律淳政權建立原因探析》[5]一文中分3個層次分析了耶律淳政權建立的原因:其一,遼廷內(nèi)部的不和;其二,天祚帝的昏庸;其三,耶律淳家族與其個人威望??梢?學術界聚焦于對耶律淳的研究,而對于擁立其即位的漢人李處溫及其家族對北遼政局的影響涉及較少。下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關于耶律淳稱帝建立北遼的過程,《遼史》中有如下兩條記載:
保大二年,天祚入夾山,奚王回離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靈武故事,議欲立淳。淳不從,官署勸進曰:“主上蒙塵,中原擾攘,若不立王,百姓何歸?宜熟計之?!彼旒次籟1]398-399。
初,詔留守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淳守燕。處溫聞上入夾山,數(shù)日命令不通,即與弟處能、子奭,外假怨軍,內(nèi)結都統(tǒng)蕭幹,謀立淳。遂與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集蕃漢百官、諸軍及父老數(shù)萬人詣淳府……處溫等請淳受禮,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山呼。淳驚駭,再三辭,不獲已而從之[1]385-386。
《契丹國志》中也有記載:
天祚自奔夾山,命令不通。燕王守燕,深得人心。李處溫與族弟處能及其子奭、都統(tǒng)蕭幹,協(xié)怨軍謀立燕王,告報在府百官、諸軍、僧道、父老數(shù)萬人,于三月十七日詣燕王府……既而王出,李奭以赭袍被之,百官軍民拜舞山呼。王驚泣,辭不獲免而即位,僭號天錫皇帝,改元建福[6]136-137。
綜合上述記載,女真自天慶四年(1114)起兵至保大二年(1122)已陸續(xù)攻陷了遼的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上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古城)及中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zhèn)),天祚帝耶律延禧驚慌失措,于同年三月狼狽逃往夾山,龜縮不出,致使遼朝政令不通,陷入一片混亂。在這種群龍無首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漢人李處溫、奚人蕭幹以及契丹人耶律大石等蕃漢大臣援引唐肅宗在靈武登基的故事,在燕京擁立耶律淳即位,稱“天錫皇帝”,降天祚帝為湘陰王,改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由此,北遼建立①。
由上述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北遼建立的背景較為復雜。其一,北遼建立時,女真已掠境過半。女真本屬遼朝蕃部,長期受朝貢之苦,天慶四年(1114),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阿骨打起兵后與遼軍戰(zhàn)于寧江州,攻克寧江城;與遼軍戰(zhàn)于出河店,擊潰遼兵,又領兵至斡論濼,“殺獲首虜及車馬甲兵珍玩不可勝計”[7]28,致遼人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7]28。天慶五年(1115),完顏阿骨打即皇帝位,建國號大金,改元收國。金朝建立后加緊了對遼的戰(zhàn)事,北遼建立時,遼朝郡縣所失幾半,三京亦被金軍收入囊中,天慶六年(1116)金軍攻克東京;天慶十年(1120)金軍攻克上京;保大二年(1122)正月,金軍攻克中京,此時僅有南京(燕京)與西京未被金軍攻克,然北遼建立不足1月后,西京淪陷。其二,北宋發(fā)兵欲收復燕云漢地。北宋自建國伊始便致力于收復燕云地區(qū),但經(jīng)過高粱河之戰(zhàn)和雍熙北伐兩次戰(zhàn)役的失敗后,北宋發(fā)兵的步伐逐漸放緩,澶淵之盟簽訂后便更沒有理由出兵。但隨著此前宋徽宗開邊政策的成功,政和年間北宋再次預備伐遼。此次北伐雖由于宋朝臣的反對而最終流產(chǎn),但在此期間馬植與高藥師的到來為北宋帶來了遼朝的最新戰(zhàn)報,更促成了宋金“海上之盟”的簽訂。盟約相約雙方夾攻契丹“使女真取中京,本朝(宋)取燕京一帶”[8]25。遂于宣和四年(1122),北宋“遣閤門宣贊舍人馬擴入燕招諭,又遣都統(tǒng)制保靜軍節(jié)度使種師道將兵十余萬隨之,耶律淳大懼,欲稱藩”[9]6。其三,天祚帝雖已奔往夾山,但實力仍強。北遼建立時,雖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但也不過是為了證明其正統(tǒng)的手段,天祚帝在夾山仍有勢力足以威脅北遼。耶律淳聞天祚帝率5萬精兵入燕“甚驚,命南、北面大臣議”[1]386。另據(jù)《遼史》載,北遼建立后“以燕、云、平、上京、中京、遼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等,仍隸天祚”[1]399。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云州即遼朝西京,保大二年(1122)四月為金軍所克;遼西路即遼西錢帛司,其管轄范圍大多在天慶七年(1117)為金軍控制[10],其余4地中,上京和中京亦被金軍攻陷,《遼史》所載6地中僅燕京和平州為耶律淳掌控。
北遼政權得以在燕京建立,除耶律淳父子長期任燕京留守積攢的勢力外,燕京地區(qū)漢人的支持亦是重要因素。燕京地區(qū)的漢人經(jīng)過世代發(fā)展已形成許多顯赫的世家大族,這些家族長期盤踞于此,掌控著燕京地區(qū),李處溫及其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李處溫,析津人,即遼燕京人,屬于名門望族。此漢人家族自李仲禧開始興起。李仲禧于興宗重熙年間始仕,道宗咸雍七年(1071),他與北院宣徽使劉霂、樞密副使王觀以及都承旨楊興工同賜國姓[1]307,咸雍九年(1073),他任南院樞密使。李仲禧子李儼即耶律儼,李處溫之伯父,道宗朝始仕,大康初為將作少監(jiān),深受道宗器重,壽昌六年(1100)因調(diào)停宋夏之爭成功,累官參知政事,賜國姓,封漆水郡王,執(zhí)政10余年。道宗臨終,任命其為顧命大臣。由于其“善逢迎取媚”[1]1587,天祚帝命其總道宗山陵事。李儼死后,“(蕭)奉先薦處溫為相”[1]1587??梢?至北遼建立時,李處溫家族至少3代皆已任遼朝重要官職,對遼朝晚期政局有著重要影響。
此外,李處溫家族還通過聯(lián)姻的方式使其勢力更加穩(wěn)固。以李處溫家族為中心,分別與漢人劉氏家族、邢氏家族與杜氏家族結為姻親。
劉氏家族即劉六符家族,劉六符的第四任妻子燕國太夫人與李處溫同出一門,皆來自隴西李氏家族[11]38。劉六符家族世代顯貴,其六世祖劉怦為唐右仆射和盧龍軍節(jié)度使;曾祖劉守敬隨趙延壽一同降遼[12],任遼南京(燕京)副留守;祖父劉景歷仕穆宗和景宗兩朝,統(tǒng)和六年(988)加兼侍中;父劉慎行官至北府宰相。劉六符于重熙初年入仕,重熙十一年(1042),趁宋夏戰(zhàn)爭之際,與蕭特末和耶律仁先等人代表遼向宋索要關南十縣之地。最終,宋同意增加歲幣20萬并向遼稱“貢”交換10縣之地,此舉實際提升了遼朝的地位,回遼后劉六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任三司使。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積累,劉六符家族在燕京的勢力已根深蒂固,其家族更被譽為遼朝四大家族之一,十分顯赫。
邢氏家族分別與劉氏和李氏皆有姻親關系,劉六符四子劉雨的夫人出自河間邢氏,二姐許配給邢熙年,長女又復嫁邢氏[11]38,而耶律儼之妻也出自邢氏②。河間邢氏即邢抱樸家族。邢抱樸父邢簡,遼刑部郎中;母陳氏,其父五代時累官司徒[1]1620;弟邢抱質累任至南府宰相和知南院樞密使事;邢抱樸于統(tǒng)和十二年(994)拜參知政事③,官至南院樞密使,與室昉同修《實錄》。邢氏家族的實力亦不容小覷,而劉雨二姐所嫁的邢熙年可能也出自河間邢氏。邢熙年是道宗朝臣,大康九年(1083)閏六月任漢人行宮都部署;同年九月,任南院樞密使事;大安元年(1085)任中京留守。
杜氏家族即杜防家族,杜悆乃杜防侄孫[13]?!抖艕兡怪尽份d杜悆女“適故守太傅、兼侍中、隴西郡王、贈尚父耶律儼孫、故大理卿處貞男育,弱冠業(yè)進士”[14]306。杜防是興宗朝宰臣,拜參知政事,重熙十三年(1044)任南府宰相,清寧年間拜右丞相,加尚父;子公謂,官至南府宰相[1]1460。杜悆歷道宗和天祚兩朝,天慶元年拜參知政事和簽樞密院事,7年后加太子太傅[14]305。
綜上,李處溫家族與三大家族之間的通婚不但鞏固了其在燕京的地位,更增強了漢人世家大族在遼朝社會的勢力,而劉氏、邢氏和杜氏又與其他漢人家族通婚,這令漢人世家大族的勢力更為盤根錯節(jié)。因此,耶律淳想要統(tǒng)治燕京地區(qū)就不得不倚靠李處溫等漢人家族的支持。
李處溫家族的興盛亦可反映出遼朝后期用人政策的變化。重元之亂后,道宗開始啟用中下階層的契丹人與漢人,而李仲禧就在此時躋身于遼朝統(tǒng)治階級。咸雍九年(1073),李仲禧官至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倒臺后,道宗重用漢人,通過科舉入仕的漢人不斷增加,李儼便是其中之一,李儼入仕后官至宰相,更是擔任顧命大臣輔佐天祚帝,身份顯赫,而李處溫也身居要職,任天祚一朝宰相。李氏家族作為遼朝晚期新興的世家大族,其家族3代均對遼晚期政局有著重要影響,加之與劉六符、邢抱樸和杜防家族的通婚使其在燕京的勢力更加強大,李處溫及其家族成員也作為耶律淳建立北遼的重要支持者,掌控著北遼政權。
李處溫及其家族主要成員對于北遼的建立以及覆亡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耶律淳稱帝的主要支持者有三,分別是耶律大石、蕭幹與李處溫。耶律大石,契丹人,太祖八代孫,西遼的建立者。蕭幹,奚人,因常統(tǒng)契丹、渤海、奚和漢四軍,故號四軍大王。耶律大石與蕭幹引唐靈武故事勸諫耶律淳,加之耶律大石契丹貴族的身份與蕭幹兵力的加持對推動北遼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燕京地區(qū)的特殊性,兩人的根基皆不在此。燕京是遼朝漢人的聚集地,生活著大量漢人,故耶律淳在燕京稱帝離不開李處溫的支持。
南京(燕京)府李氏家族是遼朝后期最有權勢的漢人家族[15],在北遼建立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李處溫)與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集蕃漢百官、諸軍及父老數(shù)萬人詣淳府。處溫邀張琳至,白其事。琳曰:‘攝政則可。’處溫曰:‘天意人心已定,請立班耳。’處溫等請淳受禮,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山呼。淳驚駭,再三辭,不獲已而從之?!盵1]385-386可見,李處溫是北遼建立的重要推動者,面對宰相張琳的反對,李處溫堅持讓耶律淳稱帝,并與子李奭披赭袍將耶律淳推向帝位。最終,保大二年(1122)三月,北遼成功建立。除李處溫外,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和康公弼等漢官也是耶律淳的重要支持者,他們在北遼建立后擔任重要官職,“企弓守司徒,封燕國公。虞仲文參知政事,領西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內(nèi)外諸軍都統(tǒng)。曹勇義中書侍郞平章事、樞密使、燕國公??倒鰠⒅隆⒑灅忻茉菏?賜號‘忠烈翊圣功臣’”[7]1831。
北遼建立后,耶律淳命李處溫擔任太尉。遼朝太尉是從一品官[16]。太尉一職雖官階較高但并無實職,屬于加官,《遼史》中也未有李處溫任北遼其他官職的相關記載,但從宋文獻描述中可知,李處溫在北遼政權占據(jù)重要地位。《三朝北盟會編》載:“馬擴既歸,童貫問‘契丹家誰為首臺?’馬曰‘李處溫?!盵8]57從馬擴的描述中可見,李處溫掌握著北遼政權,故李處溫除太尉外應還擔任北遼的重要官職。因北遼建立后,宰相張琳雖任太師,但“陽以元老尊之,實則不使與政”[1]1588。而李處溫在北遼必有實權,其所任官職應與蕭幹等人相差無幾,耶律淳以“蕭幹為北樞密使”[1]386。據(jù)此,李處溫作為漢人應任北遼南院樞密使。此外,李氏家族其他成員李處能與李奭也在北遼政權中任職,李處能任職于樞密院,李奭為少府少監(jiān)和提舉翰林醫(yī)官[1]386,其中,李處能在北遼滅亡后入金,在金朝初年繼續(xù)推進李氏家族的發(fā)展。
北遼建立3個月后,耶律淳病重,逝世前“授李處溫蕃漢馬步軍都元帥,欲以后事托之”[17]1079。耶律淳之父耶律和魯斡為興宗之子、道宗之弟,耶律淳亦為天祚帝叔父,身為契丹皇族,耶律淳于彌留之際卻將新興的北遼政權托付于漢人,可見耶律淳本人也知曉,李處溫的家族勢力是影響其統(tǒng)治燕京地區(qū)的重要力量。
耶律淳逝世前曾詔李處溫等人商議,欲向北宋稱藩,北遼政權面對宋、金和天祚帝3方的壓力已危在旦夕。因此,李處溫為維護自身利益不得不尋找新的政治依靠,遂北通金國,南結童貫,應馬植和童貫之約作燕京內(nèi)應,開門迎降。耶律淳死后,李處溫曾南通宋軍,欲圖謀反?!按炯藏?乃授李處溫蕃漢馬步軍都元帥,欲以后事托之。蕭干、達實、林牙等言‘處溫恃翊戴之功,輕侮僚屬,若令授此職,吾輩得以安乎?’乃矯詔召宰相左企弓、曹勇義、虞仲文、康公弼等以侍病為名共議此事,獨處溫不至,而處溫陰聚武勇二千人,從間道乞王師為援。是夕,淳卒,祕不發(fā)喪。”[17]1079-1080耶律淳死后,其妻蕭德妃稱制,因政局混亂故未將處溫父子立即處死。其后,永清人傅遵說隨郭藥師入燕將李處溫南通童貫之事告知蕭德妃,蕭德妃誅殺父子二人并籍沒家產(chǎn)。關于李處溫之死,《北征紀實》另載“李處溫者,遼國故相李儼之子也④,嘗諫天祚以國危,使奉中國,不納。及九大王立,以推立功而相之,與四軍大王者對主國柄,后又輔蕭后,說蕭后歸朝,乃宻遣人通好二帥,約日以燕山降,及蕭后歸,而二帥失信不能周旋于其間,事泄,處溫為四軍所殺,而抗王師矣”[8]60。李處溫謀反后,李處能恐禍及自身,遂“落發(fā)為僧,蕭后送海島龍云寺”[6]142,李氏家族成員遭遇打擊。耶律淳死后李氏遭受滅頂之災,北遼也因此失去了主要漢人大家族的支持,地位不穩(wěn),所以在女真打擊下很快覆亡。
李處溫及其家族成員是北遼建立的重要推動者,北遼建立后其家族成員也擔任重要官職。然蕭德妃稱制后,李處溫父子因通北宋被誅殺,李處能亦落發(fā)為僧,李氏家族遭遇打擊,但李氏家族在燕京的勢力并未因此消逝。北遼滅亡后,李氏家族成員與宋金兩朝均有往來。
經(jīng)過世代的積累,李處溫等漢人世家大族在燕京的勢力已十分穩(wěn)固,因此,北遼滅亡后,宋金雙方想要有效地統(tǒng)治燕京地區(qū)則必須拉攏這些世家大族,而李處溫家族作為遼朝后期最有權勢的漢人家族自然就成為了宋金雙方的爭奪對象。此外,宋金之所以通過籠絡漢人家族的方式統(tǒng)治燕京地區(qū)也與燕京地區(qū)的特殊性有關。燕京地區(qū)本屬中原漢地,后晉石敬瑭獻燕云十六州于遼后,遼太宗將此地升為南京,又稱燕京。故燕京自遼開國初期便聚集著大量漢人,隨著漢人逐漸躋身于遼朝統(tǒng)治階層中,燕京地區(qū)便出現(xiàn)了許多漢人世家大族,如著名的韓、劉、馬和趙四大家族,他們在燕京乃至整個遼朝的勢力都十分顯赫,為了維護統(tǒng)治,遼朝君主常以選官、任官及聯(lián)姻的方式對其進行拉攏[18]。此外,燕京是遼朝人口最多和最富庶的地區(qū),也是與宋境接壤的戰(zhàn)略要地[3]623,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爭取李處溫等漢人家族的支持對維護燕京地區(qū)的統(tǒng)治有著重要意義,而李處溫及其家族成員也借助其在燕京的勢力游走于宋金之間謀取利益。
其一,宋方積極爭取李處溫父子作燕京內(nèi)應。李處溫與馬植交好,兩人在天祚時曾于“北極廟拈香為盟,欲共圖滅契丹”[8]57。馬植,本遼朝漢人,政和元年(1111)借童貫使遼之際獻“滅燕之策”,政和五年(1115)自雄州南歸,改姓名為趙良嗣。童貫命馬植以舊約拉攏李處溫父子為燕京內(nèi)應,開門迎降。不久馬植與李奭相迎于良鄉(xiāng)之驛舍并承諾“如新君執(zhí)迷,及左右用事之人不明于禍福,請閣下密結豪杰,拘囚戎首,壺漿簞食,開門迎降,使閣下世享富貴,長守全燕”[8]57。李處溫父子在燕京的勢力根深蒂固,遂以處溫父子作內(nèi)應并承諾其世享富貴和長守全燕,于宋朝而言不僅可以不費力氣收復燕京地區(qū),更可以在收復后快速穩(wěn)定燕京局勢,使李氏家族勢力為宋朝所用。但計劃還未付諸實施,蕭德妃便知曉此事處決了李處溫父子。然宋朝收復燕山地區(qū)后,仍“追封處溫為廣陽郡王,子李奭為保寧軍節(jié)度使,以其家為廟,錄其孫一人”[6]142。
其二,金朝交燕時,索要李處能。李處能入海島龍云寺不久即被蕭德妃詔令還俗復用,但李處能回朝至平州時金軍已攻克燕京,于是李處能率母親邢氏等人自平州入宋。南歸后宋朝封李處能為延庸殿學士并提舉太一宮,賜姓名曰趙敏修[8]126。李處能入宋后與李安弼和高黨3人“日詣王黼白事,朝廷多從其說”[19]。李安弼即李石,遼翰林學士;高黨即高履,遼三司使[1]391,兩人入宋后勸宋廷密納張瑴。
宣和二年(1120)趙良嗣出使金朝簽訂“海上之盟”,盟約規(guī)定宋取燕京一帶,但宋軍兩次興師皆被北遼所敗,《遼史》載,蕭德妃攝政后“宋兵來攻,戰(zhàn)敗之,由是人心大悅,兵勢日振……翌日,攻內(nèi)東門,衛(wèi)兵力戰(zhàn),宋軍大潰,踰城而走,死者相藉[1]399”。最終,燕京于同年十二月被金軍攻克,保大三年(1123),天祚帝誅殺蕭德妃,降耶律淳為庶人,北遼滅亡。金人攻入燕京后將燕京地區(qū)的金帛、職官和民戶等席卷而去,僅剩一座空城交于宋朝,并指責宋朝招納叛亡之人,要求交還李處能等漢人,李處能便于此時歸入金朝。金朝索要李處能不僅為尋回燕京地區(qū)漢人,李處能入金后更可以為金朝日后統(tǒng)治燕京地區(qū)提供幫助。宋兩次出兵攻燕失敗,金人已看出北宋外強中干的實質,完顏阿骨打逝世后,金軍借故對北宋發(fā)動戰(zhàn)爭[20]。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北宋滅亡后燕京即歸金朝所有。
李處能入金后,金封其為西京副留守,西京大同是遼金王朝的重要軍事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21]??梢?李氏家族于金朝初期依舊為統(tǒng)治者所倚重。天會十年(1132),右都監(jiān)耶律余睹守大同府。耶律余睹又名耶律余都姑,清代修四庫史又改作耶律伊都,契丹人,其妻為天祚帝文妃之妹,文妃為晉王之母。時國人皆稱晉王賢能,蕭奉先恐其妹元妃之子秦王無法即位,便誣陷耶律余睹等人欲謀立晉王為帝,尊天祚帝為太上皇,于是,天祚帝誅殺文妃,耶律余睹叛入金朝。耶律余睹入金后久不升遷,心生怨恨,“約燕京統(tǒng)軍反,統(tǒng)軍之兵皆契丹人。余都姑(余睹)謀誅西軍之在云中者,盡約云中、河東、河北、燕京郡守之契丹、漢兒,令悉誅女真之在官在軍者”[22]。事泄后,耶律余睹出逃至西夏,西夏因其兵力稀少不愿接納他,他又逃至達靼,后為達靼人射殺,李處能也因參與余睹謀反被族誅。至此,燕京李氏家族勢力徹底衰落。
燕京李氏家族于李仲禧時期興起,經(jīng)過李仲禧、李儼和李處溫3代的積累至北遼建立時,李氏家族已是遼朝后期最有權勢的世家大族,加之與劉六符、邢抱樸和杜防家族的聯(lián)姻勢力更為穩(wěn)固。北遼建立過程中,除耶律大石和蕭幹的支持外,李處溫及家族成員也是推動耶律淳稱帝的重要力量。保大二年(1122)三月,李奭擁立耶律淳稱帝,北遼建立。北遼建立后,以李處溫為太尉,任南院樞密使,李處能與李奭亦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耶律淳更在死前授處溫為蕃漢馬步軍都元帥,李氏家族成員在北遼政權中有著重要地位。但耶律淳逝世后,蕭德妃稱制,李處溫為尋求新的政治依靠便應馬植和童貫之約作燕京內(nèi)應,開門迎降,并在耶律淳死后南通宋軍,欲圖謀反。事泄后,李處溫父子為蕭德妃所殺,李處能也落發(fā)為僧,李氏家族成員遭到打擊。金人攻克燕京后,李處能入宋改姓名為趙敏修,金人交燕時帶走李處能。李處能入金后,任西京副留守,其家族勢力于金朝初期仍為統(tǒng)治者所倚重,但天慶十年(1132)李處能因參與耶律余睹謀反被族誅,李氏家族勢力徹底衰落。
注 釋:
① 葛華廷和高雅輝在《耶律淳政權“世號為北遼”之說質疑》一文中認為,耶律淳建立的國號為遼,并非北遼,北遼系北宋因遼朝位于其北面的稱謂,并非專指耶律淳建立的政權,是元修《遼史》時修撰者錯誤理解所致。
② 《劉六符墓志簡述》一文中據(jù)《遼史·耶律儼傳》認為李處溫的母親為邢氏,誤,李處溫非耶律儼之子,乃耶律儼之侄,耶律儼的妻子為邢氏,系李處溫的伯母。
③ 《遼史·邢抱樸傳》中對邢抱樸拜參知政事的記載為“十年,拜參知政事”與《遼史·圣宗四》中記載不同。
④ 李處溫并非李儼之子,李儼有三子處貞、處廉和處能。而李處溫系李儼弟李儔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