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在國圖成長
回憶起我和國家圖書館與首都圖書館,頗有些故事可以解頤。我首去首都圖書館,那是我二十多歲工作以后的事;年輕十幾歲時,我經(jīng)常光顧的是北海邊上的國家圖書館。我讀初高中都是在坐落于南長街南口的北京六中,距離那時的國家圖書館,僅有一箭之地,坐公交車也只有兩站的距離。1957年,我高中一年級就開始給報社寫稿,為找資料我去了學校附近的這座大圖書館。外觀氣派,里面藏書豐富。我那時年輕,又沒有什么學識,常常是沖著這個館里面的工具書去的。在寬敞的閱覽室里,有一個敞開了的書柜,里面放了許多工具書,對我來說最有用的兩本:《中國人名大辭典》和《中國地理大辭典》。
我給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演員劇目介紹》周報寫北昆的幾出昆劇劇評:《鐘馗嫁妹》《昭君出塞》等,給剛剛出版發(fā)行的《北京晚報》“夜讀拾零”欄目寫的唐朝的秦瓊,宋朝的牛皋、張憲和岳云等文章,我都參考借鑒了這兩本辭書的記載。另外,每次去基本我都還要借閱一本《國劇畫報》畫冊,這是 20世紀30年代,由梅蘭芳、程硯秋、余叔巖、張伯駒、齊如山等藝術家創(chuàng)辦的《國劇學會》的機關刊物。厚厚的一大本,內容多和京?。▏鴦。┯嘘P,還配有一些藝術家的書法、繪畫,很珍貴!我在這本畫冊中,看到一篇介紹百年前京劇初興時,名伶盧勝奎、譚鑫培當年演出皮黃名劇《失·空·斬》時,劇作和舞臺呈現(xiàn)上種種情況。明確指出當下京劇舞臺演出的這出名劇,是譚鑫培對盧勝奎等的演出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結果!這種發(fā)現(xiàn)使我非常興奮,以前我是沒有聽任何人說過這些的,于是我寫了一篇千字文《京劇〈失·空·斬〉發(fā)展變化》,并發(fā)表在市文化局主辦的《演員劇目介紹》周報上。這還沒有完,1958年《北京晚報》創(chuàng)刊,我把這篇文章進行修改,題目改成《老戲要不要改進?》也很快就發(fā)表了!而且沒過幾天,有陌生人敲開我家的門,一問,說是《北京晚報》的,給我送來8塊錢的稿費!當時真把我樂得屁顛屁顛的,一是我沒想到,稿費還有專人給送到家!再有,當時一個學徒工每月的工資是16塊錢,我這篇小稿竟然是人家的半月工資,這稿費可夠高的!可是這種待遇我只遇到過一次,以后稿費的發(fā)放都是通過郵局的匯款單來完成的,再也沒有笑嘻嘻的人送稿費了。
還有一次,我要給當時的著名青年演員馬長禮寫《張良進履》這個戲。于是我又進國家圖書館去找相關材料。我還真從卡片柜里找到了有關張良這個人這件事的《元曲》劇本。只是年深日久,元曲劇本的名字我記不很清了,是叫《張良進履》還是叫《博浪沙張良擊秦》?不管叫什么名吧,反正我從國圖找到了有關“張良圮橋三進履”的元曲曲文??上г搫”疚淖直容^古奧,都是文言文,我只吸收了其中的情節(jié),至于唱詞和念白,都是我重新寫的。但是這個戲沒有被推上舞臺,其原因還是我當時沒有寫戲的實踐經(jīng)驗,寫的這個劇本比較稚嫩,但是我依然不死心,最近我給華文出版社寫的一本叫《開蒙 ——送給青少年的一本京劇書》中,我們寫了25個京劇小戲,其中我還是把“張良進履”這個題材重新下掛,又寫了一個小戲刊印發(fā)表了。以上,說明國圖收藏的圖書資料非常豐富,能讓你乘興而來,快興而去,可滿足你各方面的需求。
國圖閱讀的條件非常之棒,寬敞的閱覽室,明窗幾凈,長長的條案上,每一個座位前都有臺燈,開關由你自己掌握。室內特別安靜,幾乎連咳嗽兩聲都非常刺耳。室外備有飲水處,有開水和水杯供應,我有時看書到了晚飯時,就著開水伴自帶的面包就湊合了,直到閉館時才離去。
北海附近的國家圖書館,是我上高中時的好伙伴,有好幾個周日,整天我都是在這里度過的,我在那里看書,非常老實,規(guī)規(guī)矩矩的遵守館里的規(guī)章制度,看不完的書可以交給管理員存在那里,過兩天再去接著看,真是人性化到了極點,只是我不認識這里的任何圖書管理員。這是幾年后我轉移到首都圖書館去看書,最大的不同。我認識許多的首都圖書管理員,和我都成了好朋友,下面我就要講講這方面的經(jīng)歷!
臥虎藏龍的首圖
從我高中畢業(yè)離開了位于南長街上的北京六中以后,我也就再沒有去光顧這個國家圖書館。因為我去了外地,我到了吉林省京劇院和內蒙古京劇團工作,任編劇。直到1964年回到北京參加北京新燕京劇團,也就是現(xiàn)在的風雷京劇團的前身,我身為劇團的編劇,自然要去找材料,于是我就轉移到安定門內坐落在國子監(jiān)的首都圖書館去借閱圖書。
然而細想起來,我與首都圖書館的淵源,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了,我有好友,當時是我六中的高年級同窗,后來成為了治北京史、清史專家姜諱堂,他與我另一同窗,治明清史大專家閻崇年為同班學友。這位姜兄比我高三班,他高三,我初三時,他曾帶我去過兩個地兒,當時的首都圖書館一部分在北京天壇內,另一個部分在當時的宣武門內(今西城區(qū))的頭發(fā)胡同。姜兄到這兩個地方去借書、看書,我都跟著去了。姜兄跟當時那里的兩位權威圖書管理員朱英和張玉環(huán)都較熟,因此我和這兩位也有了一面之緣。
1964年春末夏初,我首去國子監(jiān)內的首都圖書館。這里曾是元、明、清三代最高的學府。當我想到數(shù)百年前有多少后來成了高官貴胄的人是從這里走出來的,不禁掩口失笑……進紅色的廣亮大門內,步行數(shù)步,便又見一大門,進這個二門后,下坡便看見是一極寬闊院落,房屋林立,綠樹掩映,迎面便能看見一個高大的三個門的琉璃牌坊,它的后面是一個高大亭子形的建筑,上面高懸一個立式的匾額,上書“辟雍”。啊,原來這里,就是中外馳名的皇帝講學的課堂所在地。我曾經(jīng)查過資料,這個“辟雍”是清朝乾隆皇帝委派老百姓熟悉的劉墉與和珅修的,乾隆皇帝還在這里給國子監(jiān)的學員們講過學呢,想到這兒,我對這個建筑物有了幾分敬仰。圍繞著“辟雍”的是環(huán)形的流水,并有東西南北四座小橋。據(jù)介紹,此水叫“泮水”,是指學宮前的流水而言。面對這一組古色古香的建筑,想到昔日我去過的西式建筑的國家圖書館,倒有一種新穎的感覺!不免一陣欣喜!
來之前我已經(jīng)和朱英先生取得了聯(lián)系!他告訴我,到參考研究部去找他。我環(huán)視這個大院子,在“辟雍”后面,是一個大殿式的房子,作為普通閱覽室,從外面看,里面的管燈都亮著,可見這房子很大很深,故而采光不太好(我沒有進去過此屋)。院子左右是一排長長的東西廂房。我在西邊一排廂房的門楣上,看到釘著寫有“參考研究部”的小牌!??!是這里了!推門進去!長桌木椅,原來是這個部門的閱覽室,很奇怪,室內僅有一兩個老年人在閱覽。這廂房是打通的,快到北頭是辦理借閱的窗口!我在這里找到了朱英,那時他的年歲大概有五十多歲了!熟人相見,彼此都很高興,我問朱老師,為什么閱覽室內看書的人這樣少?他告訴我,到這個參考研究部看書、借書,是有條件的,是為研究人員服務的,我是專職編劇,是符合條件的,所以才接待。他要我辦一個圖書閱覽證,我交上劇團給我開的介紹信,便給我辦了一個圖書閱覽借閱證。朱老師還告訴我,這里的藏書大部分只能在這里閱讀,是不能借閱的,他讓我打開卡片柜,看今天能夠看點什么?當我一旦打開柜內并翻閱卡片時,真是欣喜若狂:這個部門所藏歷代的詞曲小說,還有彈詞寶卷,是太豐富了,其中絕大部分是外邊看不到的,有不少是過去聽到過的善本,特別是還有《車王府曲本》所藏的戲曲、曲藝的諸多抄本,這對于作為戲曲編劇的我,是太需要閱讀了(但后來在特殊年代,我連一個曲本都沒有看成)。此外,還有一些不適合閱讀但有文獻記載的所謂禁忌書籍等等,簡直說是豐富而難以見到了,難怪來這里看書是要有條件的。難怪絕大部分的藏書是不能拿走借閱的。
一定有讀者會問:說得這么熱鬧,到底都有哪些藏書呢?我覺得,還是不要詳述吧,我只能說,在中國文學史上記載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著作,或是不那么優(yōu)秀卻有特點的書籍,這里都有,這是多么可貴呀!特別是在1964年那個年代,在戲曲舞臺上,傳統(tǒng)戲、新編歷史劇通通被趕下舞臺的時候,在這里還能讀到這些古代的善本書籍,以及元、明、清時代的優(yōu)秀的詞曲小說,可以說是很大的幸事。
為什么首都圖書館能收藏這個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物呢?這些藏書從何處而來呢?后來我了解到:一部分來自民國時代的京師圖書館等幾個老館的藏書,但這不是主要的,最多最寶貴的是接受了北京東華門邊上的孔德中學的藏書。一個中學的藏書能有什么好寶貝?還真有寶貝,原來在這個中學里,有一位研究中國詞曲小說的大家在主政,他就是繼魯迅之后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大家馬廉馬隅卿。他實際上是孔德中學的校長,他不惜重金為孔德中學圖書館購買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詞曲小說,也培養(yǎng)了不少熱愛中國文學的學者,如錢三強、吳祖光等都是此校的畢業(yè)生。馬亷不惜一切把市面上散失的這些寶貝搶到手,使之許多藏書成為今天首都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
與首圖的不解緣
此時,我不但瀏覽了許多難以一見的古書,還有一個重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這個部里的許多老人,主任馮秉文,館員朱英、張玉環(huán)不用說了,還有初識的年輕的剛剛從北大圖書館系畢業(yè)的南方人小侯。雖然年輕,但是他對于館藏圖書,還是很熟悉,不過經(jīng)常露出一副驕傲面目,聽說他和館里的老人關系都不太好,但他對我尚好,也經(jīng)常向我介紹館內珍藏的好書。再有便是結交了一位四五十歲的館員,叫穆江山,這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姓愛新覺羅,是黃帶子,他的遠祖穆爾哈齊是努爾哈赤的二弟。道光年間的大學士(丞相)穆彰阿是他的近祖。身世夠顯赫的吧。當然到了他這一輩是貧困出身了。穆老師為人和善、熱情,面上總帶笑,衣著甚合體,讓我與他一拍即合的是穆老師極愛京戲,于是我請他去大柵欄慶樂戲院,看我改編的京劇《節(jié)振國》《南海長城》。而且見面除了談書以外就是談戲,大有相見恨晚之憾。他也給我許多方便,不用寫借書卡片,可以進到他們的小書庫里邊去挑書看,在琳瑯滿目的書架子上,我經(jīng)常拿一本兩本外面看不到的書到閱覽室去讀,有時周日,我一天都會在這個閱覽室里面度過。
往事如煙,1966年,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到來之后,我也就沒有條件再到這個國子監(jiān)內的首都圖書館看書了。直到十七八年后,改革開放年代,我才又重新身懷壯志步入首都圖書館,可惜這時那些老人除改名叫向東的小侯同志尚在外,其他大半均已或退休或逝世而不在館內了。
2001年新的首都圖書館大廈在北京朝陽區(qū)東南三環(huán)拔地而起,成為亞洲最大的圖書館,我不但又可以借書,而且還被邀去該圖書館辦的“鄉(xiāng)土課堂”上,講“京華舊事”。當時這個講座辦得很紅火,請了很多熟悉北京文獻的專家來講北京的事兒、北京的人。剛剛他們邀請了我的大學長,閻崇年先生講完了故宮,接著又邀請我來講座。記得是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的主任李誠出面,安排我在圖書館的一層“多功能大廳”開講。當時我創(chuàng)作的京劇《風雨同仁堂》正在火火實實演出,聽戲的觀眾不少。李主任和我商量,能不能講講同仁堂藥鋪這個老字號,但不要再講和京劇相同的話題,這也真算給我出了個難題。但是我也答應了,于是做了幾天的功課,那天我講的是《同仁堂老鋪和鋪東老樂家》。基本上是講了老樂家如何遵守“濟世養(yǎng)生 治病救人”的原則,十三代人始終遵循兩個“必不敢”的祖訓,即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所以老字號同仁堂才300多年屹立而不倒。那天大廳內坐滿來聽講座的聽眾,也獲得了多次的掌聲,主要是同仁堂老樂家的這種匠心、自律精神贏得了觀眾的認可。散會后李誠主任很高興,并自己花錢請我到外邊一個飯店,好好地撮了一頓!
我曾經(jīng)想,隨著年歲越老,以后去首都圖書館借書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了,但前緣未盡,又續(xù)今緣,我萬想不到我的女兒畢業(yè)后,竟分配到了首都圖書館工作,為首都廣大愛讀書的讀者服務,并使我又可以再讀首圖的藏書,并再次和此館的領導和許多工作人員成了朋友,真是世事難料,滄海桑田!
另,2023年恰逢首都圖書館建館110周年,衷心祝賀老館彌健,更加輝煌,并以此拙文作為紀念!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