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忠民
上千年前的豫西先民居住在哪里?他們繁衍生息的環(huán)境是個什么樣子?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來到了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的陜塬,走進地坑院,一探究竟。
陜塬處于黃土臺階平板中心,村中民居多為地坑院?!吧仙讲灰娚?,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聞聲不見人。”這就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
陜州的人們稱地坑院為地窯,又叫天井院。這種地坑院屬于黃土高原地區(qū)獨特的民居形式,堪稱人類民居史上的活化石。它隱藏在地平線之下,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地坑院。
陜州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150 米,土質結構十分緊密,有抗壓、抗震、抗堿作用。因此,鑿挖窯洞,堅固耐用,當地的地坑院窯齡最高已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此外,這里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 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洞”這種民居形式地坑院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我來到的這處地坑院被茂密、高大的樹木掩映著,四周1 米多高的圍墻下是深達6 米多的一方天井。隨行的向導介紹說,天井即為地坑。當初,人們首先開挖出10 余米見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開挖窯洞,窯洞高3 米左右,寬4米左右,深約10 米,窯洞兩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一個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個窯洞,其中一側的窯洞鑿穿,修成階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這便是人們出入的通道,稱為門洞。在門洞一側挖一個拐窯,再繼續(xù)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著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裝上一把軸轆汲水,飲用水問題迎刃而解。
沿著幽深的門洞進入地坑,給人一種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感覺,從地坑院落往上張望,天空高遠蔚藍,白云飄飄蕩蕩,偶有飛鳥劃過,留下清脆的鳴叫,余韻悠長,情趣盎然。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10 攝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恒溫住宅”。作為陜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號,地坑院這種窯洞式民居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實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人們的生存智慧、社會狀況、經濟水平等。
在地坑院里種植花草樹木,是院里人家的一大講究。每戶人家庭院中央,果樹都會受到精心呵護,它們也用枝繁葉茂來回報主人。夏季,人們在樹下乘涼、休憩;秋季,新鮮可口的果實可滿足人們的口腹?!扒袄鏄洌笥軜?,當院栽棵石榴樹?!币颉袄妗迸c“利”同音,榆樹稱為金錢樹,石榴多籽(子),取多子多福之意。門洞旁栽一棵大槐樹,謂之“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幸福長久安康。春暖花開,地坑院花團錦簇,置身其中有一種嫻靜、清新的農家情調,心情格外爽朗。
在地坑院村落,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那些金黃的玉米串、火紅的辣椒串、粉紅的紅薯串、潔白的大蒜辮子;這些莊戶人家的豐收果實的自然色彩,在冬天的藍天白云下,是那樣鮮艷奪目、吉祥協調,極富生活韻味。
地坑院是四千年前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這種“洞穴”式民居,建筑風格獨一無二。陜州地坑院這一古老的建筑,散發(fā)著千年的古韻,迷人的氣息。沉浸其中,仿佛跨過數千年的時光,靜謐、祥和、雋永,猶如一部豎版手書的蠅頭史書,字里行間散溢著歷史的光輝,它隨時光款款而來,讓人心醉,不忍釋懷,細細品讀,香韻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