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那么一些日子,不想看書,不想寫作,不想聽歌,也不想出去找朋友,比如今天。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完全放松地獨自待在家,拉出所有的抽屜,坐在地板上漫無目的地翻。
從小我就有個習慣,每年放暑假,都會把書柜和抽屜收拾一遍。說是收拾,其實就是隨意地翻翻以前的東西:舊課本、舊雜志、日記本、影集相冊。
還有許多毫不起眼,但對我來說有特殊意義的小玩意兒 :一沓皺巴巴的小紙條,是上初中時和同桌相互寫的廢話(真奇怪,明明坐同桌,有什么話不能直接說呢,非要寫在紙上傳來傳去);多年前的一只小熊玩偶掛墜,曾被我掛在手機上,陪我經(jīng)歷了不少人生中意義非凡的時刻;一沓跟字典一樣厚的火車票,一百四十多張,是我上大學的七年間攢下的;高考的準考證和高中畢業(yè)照;幾枚楓葉,記不得是哪年秋天在哪里撿的了。
還有各種“老古董”:顏色溫柔的糖紙(現(xiàn)在聞起來依然有淡而甜的香氣),遠方朋友寄的信,五顏六色的塑料珠,用得都快脫線的發(fā)卡,新年賀卡,已注銷的校園卡,看畫展、話劇和參加一些校園活動時帶回的主題明信片,還有磨掉漆的鋼筆和被我摳得坑坑洼洼的橡皮……
在別人眼中,這都是些“破爛兒”罷了,在我眼里,它們?nèi)际钦鋵?。每個物品都承載著一段豐厚的時光,有魔力似的,能把我久遠的記憶和情感瞬間激活。特別是日記本,我總是讀得津津有味,看著十幾年前幼稚的自己,曾經(jīng)熟悉的生活撲面而來,如今置身事外,仿佛在看別人的故事。
就這樣沉浸了一整個下午,自在懶散,疲憊焦躁的身心徹底放松下來,內(nèi)心異常充實寧靜。收拾過后,抽屜和書柜沒有變得更整潔,反而更亂了,但我的心更舒坦了,像被水洗過一遍,被陽光曬過一遍。
如果把日常社交比作進食,那么獨處就相當于消化和吸收。我要整理和消化每天一刻不停發(fā)生的事,就像讀完一本小說后,合上書本回想那個故事,觀察它,感受它,思考它到底要說什么。
翻看舊物品,發(fā)呆,眺望窗外……我喜歡做這類看似無用的事,喜歡松弛地、認真地享受時光。為什么不去做一些無用的事呢,如果這能讓你感覺活著很美好?人不能只做無用的事,也不能只做有用的事。
當今的社會文化推崇忙碌,鼓勵人們加班加點、積極奮斗,忙碌意味著進步和發(fā)展——也不管到底在忙些什么,喜不喜歡,身心累不累,反正忙就對了。問題在于,不少人每天做的工作并不能給他們帶去價值感和滿足感,最終的狀態(tài)就是非常忙碌,同時也非常空虛,覺得一天天虛度過去,疲憊而迷惘;然而一閑下來又會焦慮,擔心被趕超,休息的時候也有負罪感,覺得自己在偷懶。
忙碌只是意味著身心被占用,不一定能帶來真正的充實。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在競爭的壓力下,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得到充分的休息——別提充分了,有些連最基本的休息都保證不了,吃飯草草對付幾口,睡眠不足也只能硬扛。
在持續(xù)不斷的忙碌中,人得不到休息和修復(fù),就無法處理和釋放情緒,無法得到滋養(yǎng)和更新。久而久之,人的身體和精神就會透支,失去力量,無法平靜,更別提快樂。生活變得疲于奔命、難以忍受,這是不正常的,活著本該有輕盈愉悅的一面才對??!做正事很重要,休息也很重要。我發(fā)現(xiàn)在慢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氛圍相對閑適,人們普遍更加平和、友善、寬容,樂于接納,他們不著急,他們有時間去做些無用的事來撫慰內(nèi)心。
今天我做了一些看似無用的事,心卻比“做正事”的日子更加平和、愉悅、充實。我聽見窗外的蟬鳴,現(xiàn)在,我要出去看看夏天了——這也是件無用的事。
高源
筆名蜜蜂聽雪,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洛陽文學院簽約作家;在《兒童文學》《讀者》等數(shù)十家刊物發(fā)表作品;曾獲“小十月”文學獎,《兒童文學》金近獎、“溫泉杯”大賽獎,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獎等;出版《長安夢》《秋安》《藍莓日記》《無法長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