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毅
內容摘要:《誡子書》作為諸葛亮留給兒子的家書,包含修身、養(yǎng)德、明志、治性、惜時等優(yōu)良家風。家風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家中先輩給后人留下的有關為人處世、道德品行的準則,優(yōu)良家風則是其中對人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的一部分?!墩]子書》作為優(yōu)良家風的載體,實現優(yōu)良家風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誡子書》 優(yōu)良家風 教育功能
家風,又被稱為“門風”,是給家中后輩樹立的價值總則。是由家族一代一代沿襲而來,體現著一個家庭為人處世、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它是一種在不知不覺中對人產生影響的無形的文化力量。一個家族中的佼佼者,會被其他家族的人尊敬,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別人模仿,然后被后人繼承,這就是一個家族的傳統。中國家風一詞,始于西晉潘岳,流行于北朝,從它出現開始,就常與門風互通。在古人對家風的描述中,總有著對傳統的繼承。比如:“齊有人焉,于斯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稟家風?;貌粔?,亦云美矣”,其中就蘊含著對之前的繼承。可以說,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風,但家風從誕生至今從來都不是一個褒義詞,而是中性詞,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風,如同人生百態(tài),各有千秋,有優(yōu)良的家風,讓人受益匪淺,也有不良的家風,讓人做出不好的舉止。優(yōu)良的家風能夠在思想上約束家庭成員,營造一種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從而對社會、民族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家風和社會風氣是互動的關系,隨著時代的演進和社會的發(fā)展,家風也應在傳承中得到發(fā)展。
重視教化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優(yōu)秀傳統,家訓作為傳統的教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至今仍有不少關于“要言妙道”的說法,諸葛亮《誡子書》的思想深刻,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諸葛亮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品德的人,被視為古代文人的理想品格的楷模?!墩]子書》是諸葛亮在一封致他八歲的兒子的書信中,盡管篇幅不長,卻飽含深意,展現了一位德高望重、聰慧過人的父親對他的教育和對他的無盡期待?!胺蚓又校o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敝T葛亮認為,君子要有“清心”“節(jié)儉”。靜者能修心、遠行、廣才多藝、學以致用;勤儉持德、明志。惟有戒律和戒律,才能激勵人,戒除危險,才能治本。如果不能好好珍惜時間,時間和意志就會像流水一樣消磨,到最后,他會一蹶不振,再也回不來了。諸葛亮是宰相,他的兒子是個富二代,有了父親的產業(yè),有了父親的支持,他就能衣食無憂,不需要讀書,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賺錢,可以隨意揮霍。但諸葛先生給他八歲的兒子定下了一條家訓,希望他能長大成人,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教養(yǎng)的人。諸葛亮以齊家治國為己任的風范與人格魅力,向子女們講述的不是如何發(fā)家致富,如何傳承家族,而是如何修身、學習、為社會服務。這正是諸葛亮《誡子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們去思考和借鑒。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無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家庭中培養(yǎng)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迫切需要對其精神要義進行解讀,并從中吸取智慧,構建當代教育文化。諸葛亮以其對生命的深刻認識和畢生的智慧,凝聚于《誡子書》之中,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
一.《誡子書》中的優(yōu)良家風的現實意義
諸葛亮的書信不多,但是他在做人、修養(yǎng)、學習、志向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剖析和建議,通過智慧、理性、簡潔的語言,將天下父母對兒子的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后世文人墨客的經典,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唐代《藝文類聚》、宋元《太平御覽》等唐宋典籍中均有《誡子書》,南宋劉清之所著《戒子通錄》,堪稱南宋之前家訓的總綱,而朱熹的《小學集注》中也有《誡子書》。元代郝經《續(xù)后漢書》、明代劉璣《正蒙會稿》、清代康發(fā)祥《三國志補義》等書,均有諸葛亮的《誡子書》等文獻,可見諸葛亮的家書在唐宋以來一直受到各代學者的高度重視。優(yōu)良家風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其中包含著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成果,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集聚凝練著“五常八德”。古人所說的“五常八德”,都是源自于人類生活的需要,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出相應的改變。優(yōu)良的家風發(fā)展至今,內涵豐富,意義深刻,與教育的價值追求基本吻合,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優(yōu)良家風扎根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學習,使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學生們的成長。
優(yōu)良家風作為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其他因素相比,對教育的影響有著人文性、社會性、創(chuàng)造性、復雜性的特點。文化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的文化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比起外在的條條框框,優(yōu)良家風中道德規(guī)范更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優(yōu)良家風文化作為社會生活的產物,在社會的影響下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特征,符合新時期的道德文化要求,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優(yōu)良家風能夠傳承發(fā)展至今,很大原因在于它的創(chuàng)造性,可以最大程度上滿足當時社會、教育的需要,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作出相應的改變,創(chuàng)造出讓人適應的,符合規(guī)范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夠更好地滿足教育的需求。家風是人們在歷史中長期實踐形成的,不同的時期,家風都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古時注重孝道,漢文帝劉恒,就曾以孝道聞名天下,母親臥病在床,就親自侍奉,送給母親的湯藥都要親自嘗過才給母親服下。在位期間,注重農業(yè)發(fā)展,重視禮節(jié),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有了“文景之治”。新中國成立之初,老一輩革命家紅色家風盛行,朱德就曾告誡兒子,要當工人不當干部;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建響應號召去基層當農民工人,并且積極適應當地生活。這樣的前輩數不勝數,優(yōu)良的家風影響著家中的小輩,為社會,為祖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一個社會想要構筑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應該重視優(yōu)良家風的作用,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家庭都是組成社會和國家最基本的單位,一個時代是否重視優(yōu)良家風的建設,是否擁有優(yōu)良的家風,都影響著整個時代的發(fā)展。
家書是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遺產,諸葛亮的《誡子書》是這一文化遺產寶庫中最光彩奪目的精華。為了實現中國的民族復興夢想,中華民族必須樹立起當代的核心價值。然而,培養(yǎng)價值觀不能僅僅依靠背誦和表象,而是要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使之成為國家、社會、家庭的精神歸屬感,進而成為個人的道德和文化素養(yǎng)。家書是人心的一面鏡子,是家人的忠告,是人生最有力的座右銘和人生的路標,通過家書的方式,實現家訓的目的,在良好的家風中培養(yǎng)出來的價值觀,一定是積極的、向上的。這也是我們對《誡子書》研究的現實意義所在。
二.《誡子書》中的優(yōu)良家風教育功能
諸葛亮的《誡子書》是現代很多知名學者所推崇的。南懷瑾《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一書中寫道:“其畢生之學術精神,皆在于其子之書?!彼凇墩撜Z別裁》中說:此《誡子書》亦是其儒學之精華。老實說,后世的人講的是“養(yǎng)性”和“修身”,并沒有脫離諸葛亮的掌控。中華上下五千年,傳承至今的優(yōu)秀家風家訓數不勝數,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從《誡子書》到《傅雷家書》,這些時代的偉人們用自己的智慧與經驗傳授小輩們做人做事的方法。他們的文字與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之中,優(yōu)良家風也傳承發(fā)展至今。
1.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搖籃,是人剛開始成長的地方。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塑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個家庭的家風決定著孩子三觀的起步。教育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和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關的哲學、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等方面。教育是在學生已有的思想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灌輸和疏導。由于個人的思想境界有限,不能自覺產生正確的思想體系,并且對于問題不能正確認識,就需要通過學習、接受教育,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最終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狀態(tài),能夠將學習得到的知識外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家庭作為人生的起點,對以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將優(yōu)良家風融入教育,絕不是在高校思政課堂上進行家風教育。父母在教導孩子時,就應該注重家風對孩子的影響,要注意的是父母應該首先辨別家風的優(yōu)劣,并不是所有的家風都對個人的成長起著積極作用,流傳至今的家風具有許多優(yōu)秀的品質,在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大的價值,應該繼承和發(fā)展。我們應該淘汰那些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內容。其次,要注意家庭傳統與正確價值觀的結合,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我們應該凸顯民主、和諧、自由、平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家庭傳統和教義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最后,在培訓方法上,我們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時代的背景。教育的家庭環(huán)境是指影響和制約家庭成員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如父母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等。家庭環(huán)境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的成長、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優(yōu)化教育的微觀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家風是家庭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家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另一方面,家風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優(yōu)良的家風有利于形成和諧的社會風氣。
2.社會教育
教學活動普遍通過課堂、講話、各種形式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的載體具有客觀性和主體性兩大特征,客觀性是指教育載體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為人的意志所創(chuàng)造,受教育者通過這些載體接受教育。主觀性則是指,人們會有選擇地挑選進行教育的形式,并且受到主觀意識的水平和社會發(fā)展的限制,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載體被運用于教育。優(yōu)良家風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可以成為教育的文化載體,借此影響人、感染人,以此提高人們對教育的接受度。優(yōu)秀家風文化具有全面性、滲透性,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讓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成為教育載體的一個重要選擇。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思想精華,在信息化、全球化、數字化的今天,依然有著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家風的傳承離不開社會的宣傳,中國家風傳承至今,中間也因為西方思潮有過一段時間的低迷時期,近幾年隨著中國進入新的時期,為了滿足更多人們的精神需求,塑造更高的國民素質,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優(yōu)良家風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教育的本質是意識的灌輸和教化,意味著通過教育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借此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因此,為了將優(yōu)良家風融入教育,社會環(huán)境的配合也至關重要。其中,要拓寬家風的宣傳渠道,利用現代大眾傳媒手段加強宣傳。同時,主流媒體不僅要發(fā)揮輿論主導作用,弘揚家族傳統,特別是優(yōu)良家風的積極意義,而且要在新時期充分開拓并利用新的宣傳手段,如網絡、自媒體等傳播手段,對優(yōu)良家風進行全方位、創(chuàng)新性的培育和宣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滿足更多社會需求。
在傳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想要繼承發(fā)展優(yōu)良家風,提高民眾對家風的認識,僅僅依靠前人的家風傳統是不夠的。要注重家的統籌規(guī)劃,政府可以依據地方特色,打造名人家風館,或優(yōu)秀家風學習展覽,邀請市民的參加,前人優(yōu)良家風與新時代家風共同展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chuàng)新優(yōu)良家風。還可以邀請專家為市民做講座、邀請優(yōu)良家風傳承著為大家講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家風進入民眾的生活,弘揚家風家訓正能量。
3.學校教育
《誡子書》雖然言簡意賅,但也包含了不少的教育理念,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在引導學生進行家庭書信及課外閱讀時,應注意對學生的關鍵詞、核心思想的精練,對家書中的思想進行歸納、體味、體味真摯情感、深刻領會文化內涵、體會家風底蘊。家書作為一種重要的形式,也需要發(fā)揮它的功能,將其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有效地利用各種途徑將扎根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優(yōu)良家風融入其中,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高校的教育并不是圍繞課堂展開的,其中,我們可以開展優(yōu)良家風的“三進活動”(進課堂、進活動、進宿舍)。“三進”活動中的進課堂,整合教育和優(yōu)良家風的相關資源,注重課堂的第一作用??梢哉霞绎L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開設相關理論課程、社會實踐課程或者選修課,例如:名人家風傳承、中華家風史等,以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良家風的興趣,發(fā)現身邊的優(yōu)良家風,從而刺激學生對于這方面的關注度。注重優(yōu)良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的結合。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引用良好的家風文化、利用典型案例讓大學生理解傳統家風文化的力量?!叭M”活動之進活動,舉辦各種實踐活動與征文活動,如:曬出我的家風、家家家風有不同等;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新活動文化載體,利用新媒體技術,整合優(yōu)良家風的相關視頻、音頻、人物事跡或重大成就等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在校園中廣泛傳播,利用微博、微信推送等渠道積極宣傳,抓住優(yōu)良家風與教育的集中點,貫徹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開展好家訓展示、家訓朗誦會、家訓書法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承接優(yōu)良家風意蘊。豐富教育的平臺和內容,以一種更加新穎的方式讓同學們接受教育。
諸葛亮認為,立志、勤學、成才三者是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有了遠大的抱負,就會產生充分的學習動機。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最后實現自己的目標,為祖國、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是他學習的唯一方法。好高騖遠、淺嘗輒止,肯定是學不到什么好東西。不但如此,一個人若匆忙、雜而不精,不但不能在學業(yè)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品德上也會受到損害,這種人很難形成崇高的人格。因為“為人”與“為人”的理念是一致的,“讀書”與“道德”的培養(yǎng)息息相關。很多偉大的人都是意志、天賦和勤奮的綜合體,勤奮的學習能讓一個人擁有非凡的才能,而雄心壯志正是他發(fā)揮才能的關鍵。文章以諸葛亮傳世的《誡子書》為例,從優(yōu)良家風的視角,對諸葛亮的思想進行了剖析?!墩]子書》作為傳承優(yōu)良家風的重要載體,它體現了古代文人的勤學重道作風和積極的入世精神,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華,擁有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諸葛亮.諸葛亮文集[M].段熙仲,聞旭初,編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
[2]鄭富興,郭強.傳統道德教育的現代意義、實踐困境與發(fā)展路向[J].當代教育科學,2021(11):3-11+88.
[3]韓文乾.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家風家訓涵養(yǎng)新時代青年價值觀[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6(06):12-18.
[4]趙逵夫,王希.論漢代安平崔氏家族的學風與家風[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08):231-238.
[5]任嘉蕊.立德樹人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1(Z3):56-58.
[6]欒淳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家風研究學術史[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35(05):53-58.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