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珍
推動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教師多策并舉,促進學生語言的有效建構、思維的有序打開、審美的有致介入和人文的有機滲透。
一、學科融合的選取內容,務必體現“切合”“實際”“貫通”
在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選取內容上,務必體現“切合”“實際”“貫通”。
如《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的教學,筆者了解到,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剛剛學習了《追求民主價值》,而《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作家雨果巧用反語來諷刺英法聯軍的侵略行徑,特別是讓學生理解當時的強盜政府如何顛倒黑白、恬不知恥的“民主行徑”,這是一個教學重點。筆者結合學生剛學習的《追求民主價值》中的民主發(fā)展歷程,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既突破反諷手法運用的難點,又深層理解了文中“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的含義。
二、學科融合的素養(yǎng)達成,務必體現“有序”“有法”“有效”
在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素養(yǎng)達成上,務必體現“有序”“有法”“有效”。“有序”指融合的漸進性,“有法”指融合的可操作性,“有效”即融合的實用性。
仍以《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為例。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首先是讓學生正確把握作者觀點,區(qū)分觀點與材料;其次是理清論證思路,學習論證方法。所以在引入道德與法治課中《生活在新型民主國家里》這節(jié)內容時,側重讓學生正確把握教材觀點“我國新型民主具有強大生命”,區(qū)分觀點與文字材料及視頻材料;接著理清論證思路,把握材料中的中心論點與三個分論點的邏輯關系,以及論證方法。
三、學科融合的主體活動,務必體現“浸潤”“建構”“積淀”
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主體活動,具體表現在“浸潤”“建構”和“積淀”三個方面,三者又都融合在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自信這個素養(yǎng)里。
“浸潤”,采取的方式是語言浸潤,圍繞文本,涵泳品味,熟讀精思。如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中,感受文本的想象和聯想,品味雨果筆下“恍若月宮”的美輪美奐,體會美的創(chuàng)造和毀滅的切腑之痛。這樣,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的第一個層次吸收就達到了。
“建構”,體現在學生的道德品質系統、言語發(fā)展系統和思維審美系統。在小學階段,“建構”學生學習語文的氛圍,調動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別重要。如將詩歌改寫為小記敘文、描寫片段,學生可以結合文化常識、生活知識與《品德與生活》中相關素材,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經常訓練,學生的語文建構水平就提升了。
“積淀”,相對于“浸潤”和“建構”,更是一種具有主體能動色彩的經歷、情感和思想層面的內化吸收過程。教師要為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積淀知識、生活、情感的財富,從而使他們的文化底蘊更加厚實和飽滿,為學習打下堅實根基。
(責 編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