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惜春
《蘭亭集序》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書法作品,雖然其原稿已經(jīng)失傳,但后人仍然將《蘭亭集序》進行了復刻,流傳下來很多臨摹本,它是書法作品中一座無法超越的高峰。前人對《蘭亭集序》的探討多集中在其書法方面,而對其文字方面的探討則較為欠缺。筆者對王羲之于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以文會友所作此題序的詳細內(nèi)容進行考證,并與東晉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人文風俗相聯(lián)系,試圖整理出那個時代文人的娛樂文化,從而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古代文人的價值追求和日常生活。
一、《蘭亭集序》中蘊含的文人雅集
文人雅集也就是詩會,源于中國古時,通常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詩會,主要內(nèi)容為詩詞歌賦和茶酒。因為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們,大多都是以這種形式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所以彼此之間的交流大都是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詩詞欣賞、文學交流等,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活動,也是只針對某些群體而出現(xiàn)的活動。該活動追溯士大夫聚會的形成時間,最早期的記錄是在三國時代。曹操一統(tǒng)天下,東漢后期的戰(zhàn)爭漸漸平息,形成了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社會,也就是所謂的“文明”,曹操和其兒子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都是有一定的知識的人,在他們的努力下,使原本已經(jīng)沒落的文人雅士群體重新煥發(fā)了生機。這時,“建安七子”齊聚鄴下,時常開酒會,暢談詩文,堪稱中國古代最早期的文士聚會。曹丕在《又與吳質(zhì)書》中這樣寫道:“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笨梢?,那時候的聚會是何等的熱火朝天,人們的興致何等之高。魏晉之后,以“竹林七賢”為首的一批退隱的文人,為了逃避官場上的斗爭在這里獨居,享受著詩酒和琴棋的樂趣,彼此之間經(jīng)常性地相聚,也成就了一段佳話。而在中國書壇上,《蘭亭集序》更是達到了一種不可超越的高度。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很多同僚在紹興城外的一個名為“蘭亭”的地方舉辦了一場文會。那里有一條小溪,溪水潺潺,每個人都要落座,如果不能寫出一首詩句,就要喝酒。最后,他們一共作出了三十七篇詩歌。王羲之趁著酒意,留下了一篇《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千古流傳,不需要任何修飾,字跡蒼勁有力,以高雅著稱,給人一種飄逸出塵的感覺,被后人奉為楷模。
王羲之在蘭亭舉辦這場“雅會”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原因有關。首先,由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盡管處于一邊倒的地位,但仍能維持著當時的“魏晉風氣”,而且大部分的文人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價值觀。與秦朝、漢朝這種以“功名”為主的讀書人相比,東晉這種世襲的讀書人更多的是一種悠然自得,沒有太大的野心。因此,其以“雅集”作為生存與交際手段,成了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對人生的一種流露,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一種看法。王羲之為王曠次子,出身于魏晉世家,是一代宗師。他出生于一個叫“狼牙王氏”的世家,生性灑脫,不拘小節(jié)。王羲之入職不久便對官場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一次,在其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時,其拒絕了。王羲之本人亦言:“吾素自無廊廟志?!保ā稌x書·王羲之傳》)可見他在政事上熱情并不是很高。在這一時代,文人們普遍推崇“散而談之”,這與佛教、道教有很大的關系。王羲之平日里喜歡游山玩水,喜歡吃吃喝喝,喜歡閑談論學,這與他所喜歡的士大夫聚會的行為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王羲之舉辦“蘭亭雅集”,不僅有其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更有其自身的原因。這樣的一種游藝形式,不僅與王羲之這個世家子弟的個性愛好相吻合,而且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相吻合。
二、中國古代文人的休閑文化方式
我們通過上文分析《蘭亭集序》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詞內(nèi)容可知,其是王羲之在喝酒時所寫的,因此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文人的休閑文化方式主要為喝酒與游山玩水。在喝酒時要有一種“勸酒”和“敬酒”的氛圍,以此來表現(xiàn)出東道主的熱情和賓客的熱情。行酒令的歷史源遠流長,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傊?,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懲罰輸了游戲的一方飲酒。不過,行酒令最大的作用是使宴席熱鬧起來,主要原因在于宴會上,很多賓客都不認得彼此,這時行酒令就像一種催化劑,能夠很快地將宴會氣氛調(diào)動起來。
(一)以“曲水流觴”的方式行酒令
蘭亭雅集上的吃喝玩樂主要圍繞著“曲水流觴”這一事件展開,這也是《蘭亭集序》得以問世的原因所在。喝酒,都是有規(guī)矩的,而中國人的喝酒規(guī)矩歷史悠久,在春秋時代,最受歡迎的就是這種“曲水流觴”的規(guī)矩?!扒饔x”是一種飲酒的習俗,起源于周王朝,當時人們習慣于在三月的“上巳”,將“休憩”與“踏春”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種在河邊飲酒的習俗。為了增添情趣,人們把杯子裝滿酒,然后讓杯子隨著蜿蜒的小河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要接過杯子喝下去。在魏晉之際,有許多文豪才子,以游賞為樂,以筆墨為樂,以曲徑通幽為樂。這個“陽春白雪”般的風流韻事,已經(jīng)成了一種被學者們所尊崇的高逸雅飲之法。蘭亭雅集,是王羲之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的一場名為“曲水流觴”的文人雅士們的聚會。那一天,四十二個文人,分別在溪畔落座,飲酒暢談,以文為誼,王羲之更是在醉意中,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流芳百世的《蘭亭集序》。以“蘭亭雅集”為代表的這種聚會,其核心內(nèi)容就是以“曲水流觴”為主題的宴飲。
(二)行雅令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農(nóng)耕的不斷發(fā)展,白酒的品種不斷豐富,質(zhì)量不斷提高?;谶@一點,與秦、漢兩代相比,魏、晉兩代對飲酒的控制更加放松,使飲酒變成了一種普遍的社交活動。宴會的習俗已經(jīng)從皇室慢慢地走向了平民,而從喝酒中所產(chǎn)生的酒令文化也隨之產(chǎn)生,不僅對兩漢之前的大部分酒令進行了傳承,而且還衍生出了一種盛行于文人階級的酒令,即雅令??梢姡娜说难帕罱?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發(fā)展演變。
總的來說,在魏晉士子中普遍存在一種好酒之風,這種風氣與其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至東晉,以文人為尊,以酒為尊。文人把喝酒當作一種具體的消遣與交流手段,以此來消遣憂愁,安享人生,感悟人生。酒變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娛樂用品。不過,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釀造方法主要是發(fā)酵酒,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黃酒”,其酒精度一般在十度以內(nèi),所以更適用于參加聚會,不會讓太多人喝醉。清朝乾隆以后盛行的高度餾酒,很難適應這樣的雅集及雅令,因此從清朝中期至近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及飲食習慣都有了很大變化,雅與酒的結(jié)合已不再盛行。
(三)欣賞好山好水
在中國,山水文學雖然很久以前就出現(xiàn)在學者們的視線之中,但其審美意義一直未被人們所注意。在先秦時期,人們常把大自然中的風景作為一種信仰和人格的象征,如《詩經(jīng)》中的《淇奧》,就以綠竹、美玉、青銅器等物象來象征男子的崇高品德;屈原在《離騷》中,經(jīng)常以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微風云彩等大自然中的事物來比喻人的品德,這就是“以詩句為中心,以比喻為中心”的特點。先秦的儒學,就是把這一類的風景美學,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出來,孔子往往能從大自然的角度,看到一些道德的東西,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或“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孔子的觀點,往往被后世的儒學所引用。孔子說,“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故君之望之,不能只看其表面,還要通過這一外觀來理解其高尚的情懷和品德。
在魏晉之際,人對風景的鑒賞開始注重其本身所具有的美學價值。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保▌⒘x慶《世說新語》)這樣的風景觀賞,不再帶有任何的道義和政治意義,而是只注重風景之美,以及其給人帶來的情緒價值。美學上通常用“暢神”一詞來總結(jié)魏晉時期的景觀美學,即在景觀美學中,欣賞人的心靈與自然之靈之間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共鳴。故而,“暢神”美學并不強調(diào)個人品德的修煉,也不強調(diào)社會倫理的政治化,而在于欣賞風景之美,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心靈相通的境地。
毫無疑問,魏晉時期的“暢神”美學深受先秦時期老莊思想的影響較大。需要指出的是,在老莊的“暢神”論中,其“自然觀”具有一種摒除感情的趨勢,直到“形體”和“心靈”“死亡”。在魏晉時期,因為形勢危急,人們開始傾向于老莊,但其并沒有真正地走出來,只是在外面隱居,故而郭象說過,“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于當涂”(《莊子·逍遙游》)。所以,在魏晉時期,人們確實對大自然的景物有一種真實的感覺,這和老莊的思想不同?!短m亭集序》就是一部典型的以情感為中心的風景美學作品。王羲之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蔽闹械摹耙挥x一詠,亦足夠暢敘幽情”也就是他所說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指的是他利用自然風光的美學來引發(fā)心中的歡欣。景觀美學能達到“視聽之娛”,這反映了他對天然景觀的自身美學意義的發(fā)掘。
晉代文人的山水集會是通過一種叫“曲水流觴”的交流、娛樂活動所開展的,就像我們之前對漢儒家“天人感應論”的山川美學所做的分析一樣,在晉地的文化中,也已經(jīng)沒有了“他者”身份。筆者認為,漢代的“天人感應論”思想對晉人的山水文化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天人感應論”在魏晉時代已經(jīng)很流行了,陸機在《文賦》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边@說明晉人在景觀美學上既有老莊的學說,又有漢儒家“天人感應論”的深刻影響,因而突出了“人與天地之間,萬物同生”的境界。
三、中國古代文人休閑文化中的人文價值
(一)文人的休閑文化呈多元化趨勢
因為魏晉時代的世家制度,許多人一生至死,都是以世家子弟的身份自居。這既指的是吃穿不愁的實際人生,也指的是對自身認識的意識角度。在此期間,由文人所衍生而成的“智者”階級具備了一個典型的“精英”的特點,不但注重個人利益,而且注重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追求的是“虛榮心”而非“實用主義”,這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風尚。文人們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如有的人寫下了著作,有的人寄予了希望,有的人則是為了理想而去修行,有的則是為了讓自己的理想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這樣一個特殊時代,文人們多半為歷史朝代中的主人翁。
(二)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違背
后人公認,在中國朝代更替的發(fā)展過程中,魏晉休閑文化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了鼎盛階段。文人們的這種做法,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務正業(yè)”,但也無可厚非,正因為這個較為定型的階級結(jié)構(gòu),使許多文人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同時也更加重視個人與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消遣形式。文人就是在這樣一種放縱享樂、忘情山水之中,對自己的人生意義進行了自我審視與反思。這在后來的中國史書上是很少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魏晉時期的游憩文化行為,正與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哲學觀不謀而合。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shù)人對死亡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態(tài)度??鬃诱f過,“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生命的問題沒有得到答案以前,不要去想死亡之后的事情。但是,人們較為清楚,無法回避人類產(chǎn)生的終極情感,而對死亡的畏懼是對每個人心靈深處的考問。放眼整條歷史長河,上至皇族,下至平民,都在追求長生,但是沒有一個人成功過。而在此背景下,文人曠達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則為我們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宣泄的途徑。生活的意義并不是由壽命長短決定的,而是由所認識到的事物的廣度決定的。不要將自己局限在某個問題上,而是要用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去對待生活中的種種情況,這就是魏晉時期文人的娛樂文化方式帶給后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