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鏞
1.?鄉(xiāng)村集體記憶
歲月沉默。人生是不是整整一條河,低,足夠低,才能讓水流向下,最后澄清。很多時候,我們誤把生命從無止境當(dāng)作生命的長度,事實上,它不過是在書上寫的話。我一直在想,死亡的存在,才是顯露生命的狀態(tài),沒有死,可能才是真正的死。不是嗎,不死就再沒有生,那世界都會是死水一潭,因為死亡會讓人思考生命活著的意義。喜悅與痛苦,這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是人的場所,生命的場所?;蛘卟徽f場所,把它叫家園,這樣似乎顯得更美些,更多時候,我們都習(xí)慣于用某種方式安慰自己。
我看見一個攝影家拍攝的一組照片,是關(guān)于喪葬的。圖像定格了動作的瞬間,在平靜地訴說和見證一個時代的生活。其間有四筒鼓、靈堂、祭大錢等的全過程。在今天,這已經(jīng)是一組彌足珍貴的照片了,一些儀式將被替換。比如在鄉(xiāng)村葬禮上的四筒鼓,在很多地方早已成為一種記憶。所謂四筒鼓,是因四人身挎筒鼓邊擊邊舞的稱謂,原本是喪葬祭祀的跳喪鼓,屬男人的集體舞蹈。準(zhǔn)確說,在跳鼓時還伴有镲、鈸、鑼、紅布和小扁鼓。在葬禮上跳時,小扁鼓引頭,持鑼者指揮,可以演跳出各種模擬的動作,諸如鯉魚跳龍門、喜鵲登枝、老牛擦癢、犀牛望月、公雞打架、二龍搶寶等套路名稱。形象逼真,也搞笑,帶給人們在沉悶的喪事上見縫插針的歡樂。在烏蒙大地,四筒鼓的存在已經(jīng)有幾百年了,事實上,它一直是喪事上的禮樂。
據(jù)說在三百年前,那時村落稀疏,一個老人死去,難以找到幫手,死者擊鼓痛悼,引來了很多的人幫忙料理喪事,最后把老人送上山。自那時起,鼓聲代表了喪事的呼喚。也就是說,當(dāng)一個人的肉身在時間面前停止,只要鼓聲一響,就像一個信使,消息就散開了。鼓聲在哪兒響起,聽到鼓聲的人,不用問誰就知道某村子里的人,又走掉了一個。因為死亡降臨,窮和富,都是讓鼓聲吟誦,如果富有的人,就再讓念經(jīng)超度。無論是窮是富,只要在煙和霧彌漫成一個昏黃世界的一場葬禮上,不見經(jīng)聲,也有鼓聲的回響,因為那是最后為死者敲出的一曲思鄉(xiāng)的歌。應(yīng)該說,在烏蒙大地上,以鼓擊打出來的樂聲是葬禮上的回響。這是樂聲的偉大,它完全是鄉(xiāng)村的舌頭,吐出內(nèi)心悲痛的動人旋律。
我們可以想見,在鄉(xiāng)土的日常生活中,在死亡面前,仿佛哭聲也成為另一個腔調(diào),帶著節(jié)奏的起伏。我經(jīng)常注意村莊里的老夫老妻,如果男的先走了,每一個女老人的哭訴都會一樣,繞不開“我的冤家啊,我的債主呀”。
這是常態(tài)。生活里有悲哀也有歡樂,有死亡也有新生。關(guān)于死亡,每個人都會看見。在故鄉(xiāng),我觀察村子里最老的那一撥人,他們每過一年都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不是早已斷氣,就是正在斷氣。人老了,死亡不是偶然,是一生的必然。很多時候,人類幻想自己是時間的主人,然而恰恰相反,時間是人類的主人。它可以命令人們,可以從世界的另一邊走下了,那就得走下。如同一年之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與自然順從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剩下的都是交給時間。這是秩序,不可打破,也不能出錯。其間的運行,自有規(guī)律,如同一個家,如果不敬和不孝,這個家要出錯,村莊要出錯,周圍的環(huán)境也出錯了,社會也跟著出錯。只是,人們更多的時候是都不醒悟,不知錯。
我看見的這一組明暗交錯的圖片,之所以認(rèn)為彌足珍貴,是它記住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或許沒有了這樣的場景,但人們會把誕生的瞬間連通起來,銜接了時代與時代脈絡(luò)。它記錄和講述過一段歷史,讓人在死亡面前,思考的還不僅是對錯,是來處和去處。很多時候,我發(fā)現(xiàn)在村子里如果有老人坐在一堆,他們身上沒點兒三病兩痛,似乎都不好意思坐在人堆里一同說話,或者會找不到最親近的話題?;蛟S,一個人從小到大,再到老的年齡,日常生活的話題是跟隨年齡轉(zhuǎn)換的。這些老年人,只要往路邊一坐,所聊的話題就少了張家長李家短的議論,更多的,是誰的眼睛和耳朵還在好使,誰用上了拐棍,誰三天兩頭跑醫(yī)院,誰又還可以下一趟莊稼地。他們都奔波了一生,身體的病痛,沒有凄涼,反倒是傷口的相互安慰。他們仿佛看見,此岸和彼岸,都是相同的一體。即便死亡即刻到來,他們也寵辱不驚,誰走了,也就從嘴里發(fā)出一聲方言“哦豁!”了事,也或者會說“好了好了,解脫了,終于解脫了”。
然而,真正一個人的死亡,無論貧富,是隆重也是豐饒的。鑼鼓是要請的,陰陽先生是要請的,還有紙糊的兵馬,盡管最后在墳?zāi)估餆秊榛覡a,卻也要做得聲勢浩大。其間的鼓聲和超度,還有孝歌,每天都會響起。我聽到過拖聲曳氣的孝歌,出自年老的人之口。那種哀傷的曲調(diào),是生命故事的另一番場景。藏著不舍,藏著人間的酸甜苦辣,藏著波瀾壯闊的嘆息,痛苦的哀訴。有時,他們唱著唱著,流出了眼淚,唱著唱著,聲音喑啞,它們傳遞著,輪回著,也或者,是對自己殘生的某種同情的悲悼,是替死者的呻吟,對最后生命的長嘆。悲愁與歌聲,在熏香的煙霧中上升。一場葬禮,直到十六個人抬棺上山,新鮮的濕土覆蓋后,死者才能在墓穴中安眠,才算禮成。
重要的是出殯的日子,是村莊集體主義的悲歡。我曾經(jīng)在長篇散文《依托之地》中這樣寫過:“我發(fā)現(xiàn)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人到得最多,最熱鬧的是在送葬的這一天,留在村子里的人,幾乎都走出來了。這一天的人,不用誰喊,不用誰安排,自己都會主動走出來,是看熱鬧,也是為永遠(yuǎn)離開村莊的人送最后一程路。這種氛圍是村子里一直留下來的,誰都會跟在十多個漢子抬著棺材的周圍,緩緩移動。特別是抬棺材的人,步子是穩(wěn),是慢,走路的腳不是提起,是拖著,搓著地面,像與大地竊竊私語。這種步伐,在我們老家稱為‘抬喪步??礋狒[的人,也會像抬棺材的人一樣,走著緩慢的抬喪步,跟著緩慢移動。整個場景,唯一讓人感到輕松的是,跟在棺材后面不停地歡跳著,(與以往不同的是,四筒鼓不見了)敲鑼打鼓的是一幫又一幫婦人。她們濃妝艷抹,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裳,不時地唱著一些民間歌曲,有的根據(jù)死者身份,自編自唱,有的還會唱起流行歌。她們總是理直氣壯,一幫賽著一幫,比歌喉,比扭屁股,比讓周圍圍觀的人多,使用各種技藝,把圍觀的人逗笑、逗樂,把送葬的過程變成一場生活的鬧劇?!边@是三年前我記錄過的村莊葬禮,然而,那個時候,村莊的四筒鼓就已經(jīng)被替換了。
但是,在鄉(xiāng)村的集體記憶里,四筒鼓的回聲,是鄉(xiāng)村集體意識的一種健康的信仰。誰都明白,人死了,本是埋入土里,但為何人們都不說死,要說升天,進(jìn)入了天堂。事實上,人都是大地的后代,向上生長,是為了想要摸到天空,這是人對于自我的一種解救方式。我認(rèn)為確實是因為肉身埋下,靈魂向上、向著潔白的天空伸展,追隨金色的太陽。每個死亡的肉身,在入棺前,都要把布疙瘩紐扣的長衫穿上,仰面朝天,朝空中,或許可以這樣說,朝著未來,那里是無限。說到無限,泰戈爾“關(guān)于無限”曾經(jīng)說過:當(dāng)飛鳥在空中翱翔時,每拍動一下翅膀,它都感到天空的無限,它的雙翼無力把它帶到天外。天外又是什么,我把它理解為是時間的墻,也有時代的墻。在我看見的這一組照片里,有一張記錄了這樣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是在一場葬禮上,有香蠟紙燭,靈堂的前面的遺像,活著的人的叩拜!亡者的肉身無生命,也無思想,剩下的就是長夜漫漫,另一邊卻是一種寬恕,神靈昭昭,讓火光成為記憶,讓煙成為記憶,讓活著的人活著,讓記憶活著,走過一個時代,又一個新的時代到來。
無論時光流逝,一場隆重的葬禮,沒有誰會從記憶里抹去??匆娺@組照片的記錄和講述,我想刻意記錄下來的,也是這種集體主義的悲歡,特別是葬禮上的鼓聲,是造物主賜予人類神圣的聲音。它是真實的人普及死亡的頌歌,是真正對人的尊重。反過來說,這樣的頌歌,也是獻(xiàn)給造物主的禮物,它是誠心誠意的。
2.?那么,繼續(xù)
如果不是看見炊煙晃動,在山的斜坡上醒著,它仿佛就是一張照片而已。
這里有一座村莊。房屋不多,和土地一樣的顏色??瓷先ヒ黄楹?,仿佛與大地深廣的自由魂魄,結(jié)合得十分親密。這個地方叫勒力寨轎子溝,是一個只有三十戶人家的苗族村。也不算遙遠(yuǎn),我卻第一次來到這里。關(guān)于它的存在究竟有多久遠(yuǎn),我并不了解,只是從周邊的環(huán)境,可以肯定的是,開荒拓土是他們的歷史,牛羊是他們的故事。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在此安頓下來,就是山,就是水,把他們養(yǎng)育至今。
才進(jìn)入村莊,我抬眼就看見了兩個鳥巢,在高大的樹杈中間。這足以說明,這是一片祥和的土地。鳥兒喜歡這里,它們在這里護(hù)養(yǎng)著自己的孩子。鳥巢暴露和呈現(xiàn)了它們的繁殖期。如果裸露的枝丫上,是什么在歡騰?那一定是鳥。它們連同樹木,透出這塊土地的生機、自信。似乎也在冬天的暖陽里,帶給這個村莊春節(jié)的祝福。所見的日常,讓人感動。據(jù)說,這里的人們,不久后將會搬遷。為此,我只想忠實于一次記錄。抬眼望去,這里裸露的土地,裸露的墻,都呈現(xiàn)著一樣的橘色,仿佛是一個尚未打開的世界。一切都是初始的,天空、大地、房屋、樹木、牲畜,甚至這里的人們。水一樣的陽光,照在土墻上,照在日子里,照在茅草上。山上的茅草,像極了他們放牧落下的羊毛,稀薄和微小。村前的一條河流里,水在陽光下,在鵝卵石上,破碎地淌著,濕漉漉地顫抖,又嘩嘩地閃光。人們在普照富人也普照窮人的陽光下生活,他們所留下的軌跡,仿佛從初始就沒有改變,像河里不大也不小的水,一如既往,緩緩地流淌。
昭通的冬天,冷。在這里,更加冷。無邊的山風(fēng)肆無忌憚,可以吹白樹木和茅草。我們來這里的時候,陽光很新。但是,從年節(jié)的日子來看,新春的氣象,沒有新,倒是有著春的溫暖與柔和。我看見一個漢子,蹲在墻根下,撫摸一只羔羊,兩雙溫和的眼睛,在明媚的陽光中,相互對視。它仿佛在與漢子,用眼神交流或者訴說著什么。而那個漢子的眼神,帶著嚴(yán)峻和憂傷。望見這個景象,我莫名就想起一首山歌:“看著看著要過年,身上沒有半文錢。婆娘要點孩(鞋)面布,娃娃要點壓歲錢?!碑?dāng)然,眼前的景象沒有山歌里這般凄苦。但是,要過年了,似乎也只是孩子們的期盼與歡呼。
是的,年近了。如果數(shù)著日子,離真正意義上的年,不到一個星期。文聯(lián)、攝協(xié)、書協(xié)和美協(xié)來到這里,以全家福、春聯(lián)、繪畫的方式,替代言語的祝福。按照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拜年是要用糕的。
有一個場景,使在場的每一個外來人,都將大受感動。在給他們送綠豆糕時,社長一家一家地叫上他們的名字。剩下四五家,社長一時激動,沒有叫出他們的姓名,就問沒得到的舉個手。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把手舉起,眼睛看著社長,也沒主動站出來說自己還沒得到。直到社長最終一一叫出了他們的名字,被叫到的人才站在前面,雙手接過禮物。我心里涌起一股酸楚,真想哭,同時也很震撼,不由得對他們肅然起敬。他們在此不敗地生存,不會貪婪于眼前的小利。已由父輩傳給孩子的靈魂、準(zhǔn)則,使每個人都索求有度。他們不僅有著信仰,更有著底線。它讓我想到泰戈爾講的一句話:“每一個孩子生出時所帶的神示說:上帝對于人尚未灰心失望呢?!笔堑?,陽光灑在這座村莊里。雞在樹腳下刨食。豬拴在一截樹樁上躺著睡大覺。狗在自由自在走動。牛抬頭看著天空。它們連同人間的親切氣息,駐足在這個叫轎子溝的地方。
村莊極小,卻到處彌漫著生活氣息。仿佛一個巨大的籮筐,裝滿了寧靜,裝滿了煙火,離人類的根很近。一群攝影的人,在這里,把一些瞬間放進(jìn)了鏡頭里。我看見,他們按下的快門,把生活的在場記錄進(jìn)了取景框,捕捉到陽光照在人們臉上的燦爛。每一個人的鏡頭,都試圖在這日常里,用光的變化,找到一種與他們思想的和諧,并將此轉(zhuǎn)化為一種神奇和令人回味的元素。
攝影家祝明多次跑到這里。這一次,他想著這里的人家,或許將來會成為他們再也回不來的地方。為此,攝影的幾個人,親自跑到各家各戶,在每一家的房屋前面拍照。如果年輕人快要離開生活著和曾經(jīng)生活過的家園,可以給他們留下一張在家門口的全家福,留下念想,留下記憶,留下家的模樣。在現(xiàn)場,攝影家把拍好的照片打印出來,裝好框奉送給村民。由于村莊隨著斜坡而上,攝影家從上到下,挨家挨戶順著拍??炫耐炅?,一個女老人跑過來,站在攝影家祝明的前面,手指著下面說:“我們家就住在彎彎里,你們還沒給我們拍過照。不是我們不照啊,是你們沒去照,過了就別怪我們了??!”我聽了開始笑了起來。我笑著笑著,鼻子酸了。
請別誤會!這不是愚昧。這是他們像山泉一樣純凈的內(nèi)心,他們膽小、樸實、羞怯,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
還不僅如此。他們有著這個世界最珍貴的品質(zhì)。我看見他們等待著畫家的繪畫,和書法家寫的對聯(lián)時,誰來得晚,不用喊就站在了后面。誰都如此自覺,保持著秩序和微笑,都流露出一臉的膽怯和害羞。這些場景,如同我見過祝明攝影作品里的悲憫和情懷,一樣令我感動不已。
連這里的孩子,每個人都會心存感激。一群穿上盛裝的小姑娘,她們自發(fā)地,跳起了一段舞蹈,是為歡迎,也是為感謝。音樂為她們欣喜。攝影家徐箐,也為她們唱了一支歌,這群小女孩,不由自主地圍在徐箐身旁。陽光傾瀉在孩子們的身上。我看見她們扇面的民族裙裝,在山頂?shù)年柟庵酗h逸。這真是一個貼心的情景,像孩子依偎在母親懷抱,溫暖、動人。
一群孩子,美好的心靈,在風(fēng)、陽光和自然中羞怯地展露。這是一種厚道,也是一種感恩,更是一種美好。它更是人間無限的溫暖,難能可貴。在20世紀(jì)90年代初,我進(jìn)城去姨孃家。那時,在學(xué)校里讀書,肚子總是很餓,飯量又大,一到吃飯就會不好意思起來。因為姨孃家吃飯時,盛飯的碗都是小碗,左添一次右添一次也覺得不夠。姨孃看出我的窘境,在吃飯的時候,都是專門用了一個大碗給我添飯,吃得很飽。我從這碗里,吃出了單純而深厚的情愫、愛和生命的美好。當(dāng)然,內(nèi)心也還是不好意思,并帶著深深的愧疚。姨孃的善良和對一個窮孩子的理解,對生活的愛與給予,滋養(yǎng)著當(dāng)時一個鄉(xiāng)村少年的身體和心智。它不僅使我后來對悲憫、厚道、感恩的踐行具有奠基的意義,也使我一直保持著和善待人的習(xí)性。
然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他們的臉上,有著陽光和風(fēng)的膚色,還有著超越時間的原始風(fēng)光,誰都可以想象。他們世世代代歷盡滄桑,留下苗族的歌謠、舞蹈、牛羊、子孫,讓人想起一些古老遙遠(yuǎn)的事物,獵戶、牧人、采藥人,自耕自種,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愉快地過著簡單日常的生活。這種景象,讓我想起雅姆的詩歌:“我愛那如此溫柔的驢子,/它沿著冬青樹走著。/它提防著蜜蜂/又搖動它的耳朵;/它還載著窮人們/和裝滿燕麥的袋子……”如此親切和清新,別說動物,就是陽光和風(fēng)啊,也像朋友一樣親近。甚至誠實和美好,都帶著清新。
沒有疾馳而過的車輛,沒有喧囂。只有安靜和明媚,只有靈魂的歌聲升起。
面對如此本真的人們,我沒有資格說他們的生活是好還是壞。我只有滿懷敬意,看著他們每個人寧靜的神情,看著所有的在場,景象、微笑和柔軟。說什么呢!還能說什么。無論明天怎樣,那么,繼續(xù)!反正日子是在不白即黑的晝夜里。時光不緊不慢,恩賜于人成長,也給予人皺紋。但是,這里的人都會以天賦的無窮毅力承受生活和生命。我只能在內(nèi)心祝福!祈愿平安。祈愿安好。讓他們的日子,向著合乎他們心愿的方向發(fā)展,就是美好。
我愿意光明地,信任地看待一切事物。就讓風(fēng),吹軟了云朵,拽著影子飛。讓山上的歌調(diào)不再愁悶。陽光落下來,??!多么透亮。
3.?大地的體溫
仿佛一地月光。儲藏了美,白色,也儲藏了冷。云霧繚繞,冰的舞者,使大地到處閃亮。
無邊的白,卻不虛無,正詮釋著冬天的寒冷和蕭瑟。這是一個攝影家拍攝的一組叫《溫度》的照片。他像一個耐心的潛行者,行走于山村記錄下的一些夢幻般的景、人和物。照片的底色背景,全是冰花。
在這些照片中,我看到了生活的實質(zhì)和波瀾不驚的靈魂。特別是一幅雞、狗、豬、兒童的照片震撼了我。冷和暖,各自悠然自得的人和動物,在這張圖片里構(gòu)建了一種語境。豬躺在地上睡覺,狗躺在地上睡覺,雞在地上啄食,還有幾個孩子沒有遠(yuǎn)離天然的集體主義,坐在地上玩耍。房頂?shù)拿┎萆?,是白色的冰花,空氣無疑是冷的。但是,大地上保持著獨有的體溫,人和動物在大地上,感受到了溫暖??瓷先ヒ磺心敲窗察o。你說這張照片美嗎?當(dāng)然美。它的美來自和諧與安慰。如果這張照片是一個故事,當(dāng)然也有一點兒憂傷。他們的父母,留下他們與家里的牲畜做伴,定是在為柴米油鹽的理想,躬身開拓和守護(hù)在他們生活的前方。但是,也很好,他們沒有被隔絕于孕育萬物的風(fēng)雨和泥土。他們上學(xué),是先知道真實的豬、狗、雞、火和泥土等,才開始認(rèn)識豬、狗、雞、火和泥土的漢字。他們能識別鳥兒的鳴叫和獸跡,明白四季自然的顏色。
清冷的冬天,大家都活著。溫暖,這就夠了。
整組圖,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照片記錄的,是人們孜孜不倦的對生活的追求。在寒冷中,勞動、放牧、繡花、織布,背負(fù)著溫暖和希望前行,給人增添觸動。比如在一條山路彎成了弧的小道上,和另外一條路上背柴的兩個女人。照片看上去素雅,沒有更多的元素,就兩個人,各自背著比人高的木柴。畫面極其簡約,單從畫面對視覺的沖擊上來說,無論從內(nèi)容和形式,都表現(xiàn)出一種秩序和寧靜,直指本源的一種美。就是在這樣輕描淡寫的畫面,藏著凝重、深沉,也藏著一種樸素的美好。
山坡白了,樹木白了,也擋不住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其中有兩張照片,一張是一個老人和女兒在自家園子里織布,另一張是一個老人在自家門口繡花。而周圍,都是白色一片。無疑,氣溫的冷涼,遮擋不住生活的溫度。另外,孩子在山地上奔跑的照片,她們只有快樂,無視外在的冷。大人、孩子、火塘,人們對生活的熱氣騰騰,驅(qū)趕了冷。這些照片,在每一張畫面上捕捉的瞬間背后,都深藏著一個故事。它的色彩對比,獲得了一種非凡的含義,凝固了生活的瞬間,延長了存在,或者生命的縱深感。
當(dāng)然,生活歷來是個體的體驗。影像如何在一個局部,剔除,凝練,在取景框里分解出可視化的范圍,傳達(dá)出一種狀態(tài)的關(guān)鍵詞,這需要用目光思考。在這組照片里,可以看得出一個有思考的攝影家在拍攝的過程中是如何屏住呼吸,然后,再毫不猶疑行云流水地按下快門。每一張照片呈現(xiàn)前,都是先有對景物的閱讀,才不動聲色迅速地捕捉在場的瞬間。是的,一個攝影家在按下快門時,知道什么東西可以打動人,什么可以觸動人的心弦,甚至于回味和思考。他的思想也必然隨之關(guān)閉在了圖像里,讓人一看就會舒服地接受。然后,圖片替他發(fā)聲,講述和呈現(xiàn)在場。
這組照片是傳統(tǒng)的,也是前衛(wèi)的。因為捕捉了生活的場景,沒有居高臨下的視覺。攝影家的思想里就是家常,就是日常,就是生活瑣事、俗事。他的鏡頭瞄準(zhǔn)了人和物,表達(dá)了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他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本質(zhì)和根。村莊的外觀如何變化只是形式,重要的是,人的內(nèi)在的生活。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擁有火塘、土地和牲畜,一生做自己的國王和子民,聽命于自己的指令和執(zhí)行,生活簡單卻滿足和充實。所謂鄉(xiāng)村味道,實際上是具有雙重性的。人們在努力地活著,為生活,為一捆比人高的木柴,要從山坡上從小道上背回家,就為冬天里的溫暖。他們操勞,含辛茹苦,甚至仿佛有著艱難時世的掙扎,具有傷感氣氛。但是,它也意味著寂靜,也意味著秩序和豐富。我認(rèn)為,人在生活中之所以有活著的意義,正是因為這種生活的偉大,一切都與萬物息息相關(guān),親近在自然里。人在生活中感覺是時間之子,沒有過多的匆忙和焦慮。它讓馬不停蹄的人們思考生活,感受生活,通過圖像定格的方式,依然如此親切。
攝影家如何置身局外而捕捉現(xiàn)象、瞬間,以層次感、美、感動或者魅力等元素,來體現(xiàn)圖像深度的內(nèi)部,是一門學(xué)問。從腦到手,發(fā)號施令,瞬間按下快門,每一張照片呈現(xiàn)出來的構(gòu)圖方式,深藏著拍攝者的美學(xué)、創(chuàng)作思想和內(nèi)涵。當(dāng)然,我不懂?dāng)z影,不敢談技術(shù)。但我覺得拍什么和怎么拍,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很重要的問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飽含著一種愛、良心和關(guān)注。
作為一張好的照片,也可能會偶然得之。但是,以一組的方式,構(gòu)造一個山村的生活表情,這需要耐心、觀察、審美和對生活的理解。攝影家用相機在這里,像給這座村莊寫一封情書一樣,以他的眼睛觀察、選擇、思考、攝取圖像。它讓人們一看就非常明白,還有一些生活中不該忽略的事物,且在任何事物之中,都藏著意義和美感。
一些瞬間、形式,終將消失。或者說,錯過、遺失,不可能再現(xiàn)。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在這片土地上,讓它凸顯出生活的味道,真好。
責(zé)任編輯:盧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