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小河沿文化彩陶紋飾所反映的文化互動關(guān)系研究

2023-07-04 14:50李丹陽
關(guān)鍵詞:遼西地區(qū)彩陶紋飾

李丹陽

摘 要:小河沿文化時期的彩陶,不論是象生紋飾還是幾何紋飾,都經(jīng)過了從原本的實用性向裝飾性、從開始的無意為之到有意裝飾的轉(zhuǎn)變。小河沿文化彩陶不僅反映了小河沿文化較高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也體現(xiàn)了當時各考古學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本文通過對小河沿文化時期出土彩陶紋飾的分析,以期對彩陶紋飾的分類及相關(guān)文化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進行深入探討。

關(guān)鍵詞:遼西地區(qū);小河沿文化;彩陶;紋飾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5-0028-07

隨著紋飾符號的出現(xiàn),作為一種特殊語言,紋飾逐漸成為原始先民傳遞情感和思想、分享信息和經(jīng)驗的一種重要文化行為和傳承載體。遼西地區(qū)向來有本地“無彩陶”的說法。趙寶溝文化以前皆是刻劃紋飾。受周邊考古學文化的影響,紅山文化時期開始出現(xiàn)彩陶,并發(fā)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彩陶紋飾。至小河沿文化時期彩陶制作技術(shù)更為成熟,紋飾風格更為抽象與繁復。從制作手法上看,施紋方式由刻劃發(fā)展到彩繪,由鏤孔發(fā)展到雕塑。從紋飾內(nèi)容上看,由直接體現(xiàn)原始先民直觀欲望與崇拜的象生紋飾發(fā)展到經(jīng)歷過審美沉積與二次創(chuàng)作的幾何紋飾。本文根據(jù)紋飾特征與形態(tài)對小河沿文化彩陶進行分類,進而探討小河沿文化與周邊考古學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一、小河沿文化典型遺址出土彩陶器及其紋飾

本文選取石羊石虎山墓地[1]、南臺地遺址[2]、大南溝墓地[3]、半砬山遺址[4]等典型遺址,共出土陶器319件,其中彩陶67件,彩陶數(shù)量占陶器總數(shù)的19%。根據(jù)構(gòu)成紋飾的組成元素不同,筆者將小河沿文化中的彩陶紋飾分為象生紋飾、幾何形紋飾和早期文字雛形三大類。

(一)象生紋飾

象生紋飾是指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以找到具象原型的紋飾。在小河沿文化典型遺址中共發(fā)現(xiàn)兩類,即獸紋與鳥紋。

A型,獸紋

共發(fā)現(xiàn)4例,下分鹿紋與蛇紋兩個亞型。

Aa型,鹿紋

3例,此類紋飾皆用黑彩繪制于泥質(zhì)紅陶的上腹部,鹿紋皆為實心紋飾。標本(大南溝M55:5,圖1.1)紋飾為鹿紋與“G”字形幾何紋交錯構(gòu)成二方連續(xù)的圖案,鹿紋中鹿的形象略粗糙,繪有雙腿、雙耳與尾部等鹿的典型特征。

Ab型,蛇紋

1例,標本(哈啦海溝[5]M39:29,圖1.2)上繪制相互對稱的四組蛇紋,蛇身呈漩渦狀,蛇口大張,方向向上,蛇的頭部粗壯,至尾部逐漸變細,十分形象。

B型,鳥紋

1例,標本(哈啦海溝M3:11,圖1.3)繪于彩陶豆之上,黑彩,鳥的形象明顯,尖喙,長頸,長腿,尾部上翹,兩兩相對為一組,組與組之間用三條平行直線隔開。

(二)幾何形紋飾

隨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陶器制作技術(shù)日益精湛,陶器上的紋飾也逐漸由寫實風格的象生紋飾逐漸轉(zhuǎn)變?yōu)槌橄蟮膱D案化與程式化的幾何形紋飾。依據(jù)不同的構(gòu)成因素,幾何形紋飾可以分為四型。

A型,非閉合類直邊幾何圖形紋飾

非閉合類直邊幾何圖形由一條或多條直線組成,由于首尾不相接,故而無法形成封閉圖案。

Aa型,直線形幾何紋飾

線是有長度、有方向、有起點、有終點但是沒有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沒有中樞的一種特殊幾何形式。依據(jù)紋飾是否有面積與中樞結(jié)構(gòu)的特點,整理出包含直線形幾何紋飾元素的彩陶標本65例。

AaⅠ式,帶紋

21例,帶紋的主要繪制形式為在器物上組成首尾相接的閉環(huán)圖案。多施紋于器物口沿外部,繞器物一周,少數(shù)連帶口沿內(nèi)側(cè)亦施彩,內(nèi)彩遠窄于外彩。在帶紋的下面再繪制其他圖案,與現(xiàn)代繪畫中框起繪畫范圍似有同效。標本(哈啦海溝M3:7,圖2.1)于器物口沿與底部施紅色帶紋,在兩條帶紋中間繪三角紋等幾何紋飾。

AaⅡ式,線紋

44例,多成組出現(xiàn),組內(nèi)線段互相平行,根據(jù)造型與布局分為兩式。

AaⅡ式①,垂直線紋

30例,幾條垂直于器口或器底的平行線為一組,單獨成組重復出現(xiàn)或與其他紋飾組成一個單位紋樣,形成二方重復的圖案。標本(大南溝M54:8,圖2.2)以四條平行線為一組,在器物上做二方連續(xù)運動。

AaⅡ式②,斜線紋

1例,若干斜度相同、距離相等、方向一致的線紋圍繞器物做重復的運動路徑。標本(鳥楚路采:2,圖2.3)為一圈自左上向右下的斜平行線紋,平均分布于陶器底沿。

AaⅢ式,交錯平行線紋

15例,交錯平行線為組內(nèi)線條平行、組與組之間相對的圖形。根據(jù)線段是否交叉分為兩式。

AaⅢ式①,相交平行線紋

14例,相交平行線紋為多條斜平行線組成一組,每兩組相對,組內(nèi)線條平行分布無交叉,每組線條與下一組線條僅相交不重疊或相交于畫面外一點,在器物上做二方或四方重復,依次按規(guī)律交錯成行。標本(大南溝M31:6,圖2.4)以四條斜平行線為一組,兩兩相對,中填空心重三角紋。

AaⅢ式②,交叉平行線紋

1例,即網(wǎng)格紋,常作為彩陶上的填充元素,多與其他紋飾組合,很少獨立存在。標本(大南溝M56:1,圖2.5)在器物上繪制二方連續(xù)的菱形紋,中間填充網(wǎng)格紋。

Ab型,回旋型幾何紋

回旋型幾何紋是由長橫與短折線相互纏繞組成的開放式紋飾,根據(jù)重復的形式不同,分為回紋、“幾”字紋與“Z”字紋三型。

AbⅠ式,回紋

7例,標本(哈啦海溝M3:9,圖2.6)以三組橫折線首尾相連得出一個單元圖案,做重復運動。

AbⅡ式,“幾”字紋

1例,標本(石羊石虎山M1:3,圖2.7)用兩組豎折線組合成“幾”字紋,在器物上做二方連續(xù)圖案,紋飾兩邊用黑色勾邊。

AbⅢ式,“Z”字紋

2例,標本(哈拉海溝M39:2,圖2.8)以回紋與“Z”字紋結(jié)合為一組圖案,每組圖案之前用橫豎線紋隔開,并不相接。

Ac式,“F”形幾何紋

方向差為九十度的兩組線段相交于一點組合而成一個類似“F”形的單元圖案,每組線段數(shù)量不一,組內(nèi)線段相互平行。單元圖案多上下交錯做二方連續(xù)運動。

2例,標本(大南溝老M6:3,圖2.9)器物上繪有一圈“F”形幾何紋飾,其中長邊由一條平行線段組成,短邊由三條平行線段組成,短邊的三個端點連接至長邊上,翻轉(zhuǎn)后可得一組單元圖案,做二方連續(xù)運動。

B型,閉合類多邊幾何紋

根據(jù)線段數(shù)量,將多邊形幾何紋飾分為三角形幾何紋、四邊形幾何紋與八角星紋。

Ba型,三角形幾何紋

三角形幾何紋是由不共線的三點兩兩用直線連接所組成的閉合的平面圖形,是用直線組成的邊數(shù)最少的閉合圖形。此類紋飾以三角形圖案為母題,通過不同的排列方式與組合形式,形成一個單元體,在器物上做二方重復運動。根據(jù)排列方式的不同分為三式。

BaⅠ式,同向三角紋

此類紋飾中三角形三個頂點方向相同,底邊在同一水平線上。在器物上做二方重復或?qū)ΨQ運動。

BaⅠ式①,等腰三角紋

12例,其中9例施紋于器物口沿內(nèi)部,三角紋方向相同,底邊平行于口沿,頂點方向垂直向下。余下3例施紋于豆足,方向與前9例相反,底邊平行于圈足。標本(上店[6]M1:2,圖3.1)器物內(nèi)外施黑彩,口沿內(nèi)側(cè)施同向?qū)嵭拇谷羌y,三角紋兩兩相連,共六組。

BaⅠ式②,直角三角紋

1例,有一條邊垂直于底邊的三角形。標本(哈拉海溝M3:7,圖3.2)器物上口外壁施直角三角紋,內(nèi)填平行線,直角邊位于同一水平線上,首尾相接,做二方重復運動。

BaⅡ式,相對三角紋

兩個三角形為一個單元圖案,三角形的頂點相對,方向相反,做二方連續(xù)運動。

BaⅡ式①,對頂三角紋

5例,標本(上店M1:2,圖3.3)陶器外壁繪實心重三角形與平行線相結(jié)合的二方連續(xù)式圖案,重三角紋為兩例三角形,一大一小套疊而成,上下外三角頂點相對,用線紋連接,每兩組填充在平行線紋內(nèi)。

BaⅡ式②交錯三角紋

19例,標本(哈啦海溝M35:1,圖3.4)為平行線間交錯重三角紋,三角紋上下交錯,共八組循環(huán)。

BaⅢ式,背向三角紋

兩三角形底邊平行,方向相反,每組背向三角紋可以構(gòu)成一個菱形圖案。

2例,標本(半砬山04JB:42,圖3.5)圖案的中心為兩個背向三角紋,頂點處有空心菱形做裝飾,似“獸面”。與其他元素圖形組成一個單元圖案,在器物上進行二方分布。

Bb型,四邊形紋

在同一平面不同直線上的四條線段依次首尾相接圍成的封閉的圖形,被稱為四邊形。根據(jù)線段長度、線段之間的關(guān)系與相鄰兩條線圍成的角的狀態(tài),將四邊形紋分為菱形紋與長方形紋。

BbⅠ式,菱形紋

4例,標本(哈啦海溝M42:7,圖4.1)器物腹部共有三組紋飾,第三組為黑彩繪制的帶紋,在帶紋內(nèi)留有菱形的空白,器物雙耳處亦有黑底的菱形陰紋。

BbⅡ式,長方形紋

2例,標本(南臺地F4:1,圖4.2)器物腹部繪有長方形紋、“回”字紋、線紋的組合圖形,長方形紋兩邊細長,中填四條線紋平均分割成五個區(qū)域,旁邊用紅彩繪有一較寬長方形紋,中間有線紋留白。

Bc型,八角星紋

八角星紋是從圖案中心向四周中心對稱地放射出八個指向不同方位的角,所構(gòu)成的密閉圖案。

1例,標本(南臺地F4:3,圖4.3)以“G”字紋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十”字中心對稱的八個角,每兩個角為一組,指向一個方位,兩角間的凹陷處,均繪有一四方形,每組八角星紋之間用四組交錯三角紋隔開,形成一組單元圖案,在彩陶器座上形成二方連續(xù)式圖案。

C型,非閉合弧形幾何紋

弧形是一條包含兩個端點的平面曲線,屬于無面積的開放圖形。

Ca型,鱗紋

圓上任意兩點組成圓弧,多條圓弧依次等比排列,根據(jù)分布規(guī)律分為四式。

CaⅠ式,相對鱗紋

4例,標本(大南溝M20:3,圖5.1)共八組相對鱗紋,雙線繪制,平均分布于器物口沿下,以三條平行線紋相間。

CaⅡ式,交錯鱗紋

2例,標本(大南溝M36:1,圖5.2)肩部與腹部各繪有一條線紋,其中一條線紋上繪有交錯鱗紋,用兩條相背圓弧線連接至另一邊的線紋上,做二方重復圖案。

CaⅢ式,垂鱗紋

2例,標本(哈啦海溝M42:7,圖5.3)繪于器物口沿處,一大一小兩條弧度不同的圓弧線套疊,構(gòu)成垂鱗紋。

CaⅣ式,背鱗紋

1例,標本(上店KXB:H1:4,圖5.4)器物肩部繪有兩條相交線紋,以交點為中心,空隙處繪有一例背鱗紋。

Cb型,“S”形幾何紋

1例,標本(哈啦海溝M3:7,圖5.5)共三組紋飾,第三組為紅色帶紋,中間留有“S”紋與四邊形紋組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的留白,“S”紋為反向“S”形幾何紋,在“S”紋兩端與側(cè)面均有長方形紋,與其相結(jié)合組成一個單元圖案,進行二方連續(xù)動作。

Cc型,勾連紋

1例,標本(上店KXB:H1:3,圖5.6)腹部繪有兩條平行線,中間夾有二方連續(xù)的勾連紋。

D型,閉合類圓形與圓形變體類幾何圖形

由多段弧形首尾相接組成的無角類閉合圖形,分為圓形與圓形變體類圖形,其中圓形為中心對稱圖形,而圓形變體類圖形雖有圓點,但無法形成中心對稱。

Da型,圓點紋

3例,標本(半砬山04JB:42,圖6.1)器耳上繪制背向三角形組成“獸面”,在“獸面”內(nèi)左右兩側(cè)對稱繪有一對圓點紋充當“獸眼”。

Db型,豆莢紋

3例,標本(哈拉海溝M39:22,圖6.2)以三條平行垂線為一組,將器物分為八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繪有一上一下方向相反的兩個豆莢紋。

(三)早期文字雛形

1例,標本(南臺地F2:16,圖7.1),殘片,頸部有黑色幾何狀非閉合類紋飾。紋飾繪制無規(guī)律且排列不均,明顯不同于小河沿文化時期常見裝飾類紋飾,似有固定含義,與大南溝M52:1刻劃圖像符號相近。

二、小河沿文化彩陶紋飾分期

根據(jù)小河沿文化各遺址出土陶器紋飾與周邊考古學文化相關(guān)元素的互動關(guān)系,將小河沿文化彩陶紋飾分為早、中、晚三期。

小河沿文化早期彩陶紋飾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帶有象生紋飾的標本,主要紋飾以直線形幾何紋飾和三角形幾何紋飾為主,尤其是三角形幾何紋飾與直線形幾何紋飾組合而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數(shù)量最多,僅這一類紋飾就占紋飾總數(shù)的約41%。部分器物口沿內(nèi)側(cè)繪垂三角紋,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少量的四邊形紋與鱗紋,并且僅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八角星紋和“S”形幾何紋。

小河沿中期彩陶紋飾幾乎囊括了小河沿文化所有彩陶紋飾種類。除了延續(xù)早期常見的直線形幾何紋飾和三角形幾何紋飾外,鱗紋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占比34.7%。三角形幾何紋飾與直線形幾何紋飾組合而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占比由41%下降到30.4%。并發(fā)現(xiàn)回旋型幾何紋10例,象生彩陶紋飾3例,“S”形幾何紋與勾連紋各1例。

小河沿晚期直線形幾何紋飾和三角形幾何紋飾依舊占比最大,三角形幾何紋飾與直線形幾何紋飾組合而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占比為三個時期最高,約為66.6%。但鱗紋與回旋紋數(shù)量銳減,幾近于無。不見勾連紋與“S”形幾何紋。

三、小河沿文化彩陶紋飾溯源

直線形幾何紋飾和三角形幾何紋飾貫穿小河沿文化始終,且占據(jù)比例最大,尤其是由三角形幾何紋飾與直線形幾何紋飾組合而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屬于小河沿文化時期的代表性紋飾。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這兩種紋飾相對來說最易繪制;其二,可以作為一個基礎(chǔ)構(gòu)成元素與其他紋飾結(jié)合形成復合圖案;其三,由于陶器有凹凸、有弧度,作為繪制在陶器上的紋飾圖案,有時需要邊界線,帶紋可以起到很好的限定邊界的作用。紅山文化早期線紋紋飾布局的風格與紅頂碗、紅頂缽的出現(xiàn),均受后崗一期文化影響,這一紋飾至小河沿文化時期依舊流行。

三角形幾何紋可以追溯到白泥窯子類型,至紅山文化時期演變?yōu)榻诲e三角紋,小河沿文化三角紋的施紋風格則受到內(nèi)蒙古中南部廟子溝文化影響。傅家遺址與小珠山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成組的線紋與平行斜線間對頂三角紋,表現(xiàn)出與小河沿文化的互動關(guān)系。小河沿時期同向三角紋發(fā)展至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方向由垂直向改為橫向,空心三角紋替代原有的實心三角,無底邊。

小河沿文化早期紋飾的風格與山東大汶口文化早期晚段和中期早段接近,如標本(南臺地F4:3)與標本(大墩子M44:4)器物上均繪制了從中心向四周放射出“十”字中心對稱的八個角,在器物上形成二方連續(xù)式圖案。不同之處是標本(南臺地F4:3)將發(fā)散路徑繪制出來,且每兩角為一組,而標本(大墩子M44:4)則是軸對稱圖案,除八角星整體形象外,并未繪制額外的輔助線。

鱗紋屬于西遼河流域本土紋飾,最早可追溯到紅山文化時期。小河沿文化中期陶器紋飾受紅山文化影響頗深,出現(xiàn)大比例鱗紋與1例勾連紋。

小河沿文化中的回旋型幾何紋與“S”形幾何紋由趙寶溝文化中同類幾何紋發(fā)展、演變而來。如小河沿文化回紋就是由趙寶溝文化中的刻劃回紋演變而來。這一紋飾貫穿小河沿文化時期始終,前期紋飾較簡單,后期逐漸變得復雜。標本(哈拉海溝M3:7)以三組橫折構(gòu)成回紋,在器物上以二方連續(xù)環(huán)繞器物一周,首尾相連。而發(fā)展到小河沿文化晚期,標本(M39:2)則以回紋與“G”字紋結(jié)合為一組復合圖案,每組圖案之間用橫豎線紋隔開,再形成二方連續(xù)圖案。紋飾變化愈發(fā)復雜。南寶力皋吐文化發(fā)現(xiàn)的回紋標本(南寶力皋吐M117:1)折線為細線繪制,橫線為粗線繪制,相較于小河沿文化時期的回紋更具立體感。小河沿文化“幾”字紋也可追溯到趙寶溝文化時期小山遺址的同類刻劃幾何紋。在南寶力皋吐文化中也可以找到具有許多共同點的刻劃“幾”字紋和線紋的組合紋飾。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G”字紋相較于小河沿文化時期,線條逐漸變得圓滑,紋飾富有粗細變化,線條自中間向四周逐漸變窄,弧度變大,施紋風格更為隨意瀟灑,不拘泥于程式。

史前時期,原始先民通過對身邊動植物的“摹寫”,達到對該生物體具有的某種神奇力量的借用。在小河沿文化中期及晚期均有象生紋飾出現(xiàn),其中鹿紋數(shù)量居多,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史前時期鹿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遼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氣候十分適宜鹿類的繁衍,鹿有著善于奔跑的四肢、抵御野獸的利角,出現(xiàn)了原始先民對鹿的崇拜。趙寶溝文化時期已經(jīng)有了鹿靈崇拜,標本(小山F2②:30)刻劃鹿紋于祭祀用的尊形器之上,刻劃精美,頭部寫實,尾部抽象處理,兼有透視關(guān)系。發(fā)展至小河沿文化時期,變刻劃紋為彩繪紋飾,鹿的表現(xiàn)力逐漸下降,僅繪出鹿類的顯著特征,突出奔跑的姿勢,繪制風格與克什克騰旗養(yǎng)鹿巖畫更近。鳥紋則可以追溯至廟底溝文化中的站立式鳥紋。在早期人類的觀念里,太陽是被神鳥帶著飛翔才能在天上東升西降,所以廟底溝文化早期的鳥紋皆在圓圈中,后逐漸將鳥紋從“太陽”中分離出來,太陽逐漸變小,最后作為非主體的裝飾元素繪制于鳥紋周圍。由于此時太陽的形象過小,使得在視覺上產(chǎn)生太陽與鳥紋有遠近、先后的效果。至小河沿文化時期,鳥紋成組出現(xiàn),相對而站,抬頭注視,視線在畫面外相交于一點,仿佛注視的是天上的太陽。此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隱喻圖形。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小河沿文化陶器紋飾以直線形幾何紋飾和三角形幾何紋飾為主,尤其是平行線紋與其他紋飾構(gòu)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屬于小河沿文化的典型紋飾,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時期同類紋飾,并與同時期的小珠山中層文化有文化互動關(guān)系,后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所承襲。受大汶口文化影響,小河沿文化早期風格出現(xiàn)了八角星紋與“S”形幾何紋,八角星紋繼續(xù)向北傳播至南寶力皋吐文化。隨著紅山文化晚期對小河沿文化影響的逐漸加深,小河沿文化中期出現(xiàn)大比例的鱗紋與少量勾連紋,施紋風格相較于紅山文化時期更具程式化。小河沿文化中晚期存在的回紋和“幾”字紋等幾何紋飾可以追溯到趙寶溝文化的刻畫圖案,在發(fā)展與演變中愈發(fā)立體,且同樣對南寶力皋吐文化產(chǎn)生影響,也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彩陶紋飾的基礎(chǔ)組成部分。象生紋飾中鹿紋與鳥紋分別由趙寶溝文化與廟底溝文化中同類紋飾發(fā)展而來,僅保留該動物的主要特征,其他地方做省略處理,以意寫形。象生紋飾發(fā)展至小河沿文化時期,逐漸由器物上突出的主體紋飾變?yōu)榕c其他紋飾組合而成的二方連續(xù)圖案或?qū)ΨQ圖案。此時少量陶器紋飾由裝飾性逐漸轉(zhuǎn)變?yōu)榫哂刑囟ㄒ饬x的符號,代表著早期圖像文字的萌芽。

小河沿文化彩陶紋飾為我們探尋遼西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紋飾演變、研究小河沿文化與周邊考古學文化溝通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研究新石器時代古生物的地理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群遷徙提供了佐證材料。

參考文獻:

〔1〕蘇赫.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時代墓葬[J].考古,1963(10):523-524+546.

〔2〕李恭篤.遼寧敖漢旗小河沿三種原始文化的發(fā)現(xiàn)[J].文物,1977(12):1-12+81+13-22.

〔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大南溝——后紅山文化墓地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4〕劉冰,馬鳳磊,鮑林峰,龐昊.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xiāng)新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報告[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01):6-21+3.

〔5〕張亞強.內(nèi)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溝新石器時代墓地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0(02):19-35+97-100+111.

〔6〕克什克騰旗博物館.克什克騰旗上店小河沿文化墓地及遺址調(diào)查簡報[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2(Z1):77-83.

〔7〕高美璇,李恭篤.遼寧凌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紅山文化遺存分期探索[J].考古,1986(06):531-534.

〔8〕徐婷婷.內(nèi)蒙古中南部仰韶時期彩陶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20.

〔9〕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廟子溝與大壩溝[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10〕宮本一夫,于建華.中國東北地區(qū)史前陶器的編年與分區(qū)[J].北方文物,1993(02):99-106.

〔11〕杜戰(zhàn)偉,趙賓福.小珠山中層文化的分期與年代[J].邊疆考古研究,2017(01):107-122.

〔12〕李振光,王建國,劉桂芹,趙政強.山東廣饒縣傅家遺址的發(fā)掘[J].考古,2002(09):36-44+103+2.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4〕邊榮偉.大汶口文化彩陶分期與分區(qū)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

〔15〕陳星燦.中國出土彩陶全集[M].北京:龍門書局,2021.

〔16〕李宗洋.紅山文化分期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2.

〔17〕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18〕陳識宇.趙寶溝遺址出土陶器紋飾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19〕塔拉,吉平.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新石器時代墓地[J].考古,2008(07):20-31+101-105.

〔20〕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魯特旗人民政府.科爾沁文明——南寶力皋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1〕韓立新.克什克騰旗巖畫[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

〔22〕王仁湘.史前中國的藝術(shù)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曹彩霞)

Abstract: During the Xiaoheyan Culture period, colored pottery, whether in terms of pictorial or geometric patterns, underwent a transformation from its original practicality to decoration, and from its initial unintentional use to intentional decoration. The colored pottery of Xiaoheyan Culture not only reflected the high artistic creativity of Xiaoheyan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ed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at that tim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atterns of colored pottery unearthed during the Xiaoheyan Culture period, 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lored pottery patterns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ed cultures.

Keywords: Liaoxi Region; Xiaoheyan Culture; Colored Pottery; Decorations

猜你喜歡
遼西地區(qū)彩陶紋飾
帶狀紋飾的類型
回顧與反思:界首彩陶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現(xiàn)狀
蠟染的紋飾探討
銀河春韻
夜讀春秋
雕漆紋飾的修復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龕楣紋飾研究
遼西地區(qū)油松造林的生態(tài)學探討
遼西地區(qū)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
遼西地區(qū)刺槐人工林發(fā)展初探